Day: April 11, 2020

園長的話 – 樂在積木

面對嚴峻的新冠肺炎,生活不再像之前一樣自由,有些限制,也因此調整過去居家的生活模式,假日不再往外跑,全家大小一起在家互動、交談、看書、做家事的時間變多了,對過去疏忽的衛生習慣、環境的保護、身體的保健等,也不再輕忽;孩子們也有了危機意識,戴口罩、勤洗手、帶手帕、量體溫不用師長提醒,也會互相勉勵,過去洗手、帶手帕是用來檢查的,如今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原因。 全球114個國家與地區有13萬人確診感染武漢肺炎,在亞洲、歐洲、非洲、北美、南美,29個國家實施全國範圍停課,影響約3億9150萬名兒童和青少年,另外20個國家下令部分地區學校停課,如果這些國家改為全國範圍停課,那麼這將影響另5億多名學生的受教權。 然而這麼做成效如何,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數據來說明,但學生不上學的社會經濟成本,在一些家庭卻是立即可見。令人思考如此「抗疫」是不是個好方法? 台灣因著有優秀、前瞻的抗疫團隊,對疫情掌握得當,目前還能繼續上學,是非常幸福的事;我們應該好好的珍惜,配合。 「上學真好玩-早晨空氣清又清,快快樂樂上學校,看見老師說聲早,看見同學握握手、小朋友早。」 「上課-上課實在真趣味,繪圖跳舞唸歌詩,認真讀冊識道理,人人嘔咾好教示。」孩子們每天在幼兒園,過著多姿多采的生活,享受著同儕互動的樂趣。 每週三晨光積木時間,小朋友樂在積木中,一塊塊積木經過他們的巧手組合成不同的作品。為了增強他們的興趣與創意,舉辦創意積木大會師。以往是每班推派五位,去年因小朋友都渴望能參與,於是就改成全部小朋友都參加。週二大、中班,創作的主題-我的超級汽車和我的生日蛋糕;週三小、幼班,自由創作。 小朋友們拿著自備的積木,不慌不忙的依著所給的提示,全神貫注動手動腦,以積木為素材,創作出潛藏在他們腦中的圖像,與內化的經驗質,充滿了想像力,看著他們將裝在盒子裡的積木,一塊塊的組合,不僅要具備手部小肌肉的靈活度,同時也要有建構力、創作力、組裝力,更要具備專心、耐心和沉著的心。 大家都很認真、用心的玩出他們的創意,掌握四十分的創作時間,經過小朋友的巧手,一件件作品出爐了,也為作品命名。 積木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經驗與活動,可以自由組合、建構,盡情發揮創作能力,發揮無窮想像力,透過空間的組合概念,增進手眼協調、手指靈活運用的能力! 祝福大家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玩積木,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積木對於孩子而言,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甚至連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您都難以招架。玩積木的好處多多,包括認知能力、專注力、手眼協調能力、人際互動、想像力與創造力等,甚至也有研究指出透過積木為媒介可以誘發與促進口語能力。 在感覺統合的領域裡強調遊戲的重要性,學者Neumann曾提出,遊戲必須符合三個條件: (1)內在動機 (2)能自我控制 (3)富涵想像 因此孩子的創造力與想像力是影響孩子感覺統合發展的重要關鍵之一。玩積木將是培養孩子創造力與想像力的最佳玩具之一。 積木的玩法沒有限制是主要的優點之一,尤其是隨時可以重新拆開再組裝的特性,讓孩子自由的玩、不斷的嘗試與實驗,做錯了隨時可以重來,減少失敗的挫折感。此外,孩子可以隨心所欲組裝任何造型,儘管只是將兩塊積木疊在一起,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都能賦予它不同的生命,簡單來說只要他覺得像什麼就會是什麼,家長應該對於這些想像力給予熱烈的正向回饋,千萬不可以潑冷水,澆熄孩子對於創作的熱情。 積木遊戲建議 1. 以「遊戲」的角度來看積木,而非「訓練」與「學習」積木是「遊戲」,而非「訓練」與「學習」,從我們的慣用語「玩積木」就可以看出端倪。遊戲應出自於自願與樂趣,千萬不可以認為玩積木對孩子的成長好處多多就經常「要求」孩子「玩」,甚至排入「每日學習課表」之中,因為「要求就不是玩」囉! 2. 發揮積木的「想像空間」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對於組裝的積木命名,或者利用組裝的積木成品玩遊戲或講故事。家長們可以嘗試將「繪本」與「積木」結合,利用積木創造出繪本故事裡的場景、道具與角色,並利用創造出來的積木成品一起演一場舞台劇,不僅充滿樂趣,也讓孩子充滿成就感,孩子也可能因為期待繪本舞台劇時間,而主動玩積木。 3. 正向回饋,樂趣與動機加倍! 有個關鍵必須謹記在心:在積木的世界裡沒有所謂的對與錯。當孩子興高采烈地完成一個作品時,家長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這像什麼呢?」對於孩子自信滿滿的介紹作品時,我們應給予正向回饋,他們覺得像什麼就是什麼,當然家長也可以給予我們的想法提供孩子參考,例如孩子組了一台火車,家長可以也組一台更精美的,然後跟孩子說:「你看媽媽組的也是火車,你想學媽媽也組一台不同的火車嗎?這一台有不一樣的功能唷!」而不是潑冷水地說:「差很多,一點都不像!你要學媽媽這樣做才對!」如果家長有耐心且正確地陪伴,長久下來,孩子所組裝的積木會逐漸趨於具象化。當然,如果孩子說不出來,也不可以逼著孩子回答,例如孩子將積木排成長條狀,此時則可以試著引導命名(如毛毛蟲),或者可以拿台車子在上面開,引導孩子說出馬路。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