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rch 2020

園長的話 – 從小事著手

透過每日聯絡本、每週教學分享的紀錄,了解老師的教學、孩子的狀況和與家長互動的情形,雖不能看見全部,但卻能從文字紀錄中看出端倪。 每日聯絡本,週三園長會過目,並記錄各班的情形,多數家長習慣性只簽名,其他欄位都是空白,少數會有文字的出現;量體溫的欄位可是過目的重點,希望家長於每日早晨起床或孩子上學前,務必幫小朋友量體溫,了解小孩的身體狀況,將量後的結果記錄在本子上;連著幾週的數字顯現,夏卡爾和諾貝爾的成績最好。 每週教學,呈現當週班級的教學分享,透過老師文字的紀錄和照片檔,了解教學的內容與小朋友的學習狀況,這些是老師們花時間做整理的;如此行是希望家長能了解幼兒園班級教學的情形和小朋友的學習狀況,家長若能和老師分享小孩在家的情形或教學的回饋,對老師而言,可是一種鼓勵和動力,也是親師溝通的管道;諾貝爾班家長回饋率最高,達利家緊追在後。 不要輕忽任何一件小事,「從小事著手、大事著眼」。好比新冠肺炎疫情,防疫的措施-量體溫、戴口罩、勤洗手,其實都很平常、生活上應該遵守的衛生習慣,但因著輕忽,而造成如此大的疫情。 為了慶祝兒童節,每年三月底前的週六舉辦親子運動會;2017年開始,隨著政府政策的修改,勞工意識抬頭,有些舊有的習慣,活動不得不跟著調整。舉凡運動會、母親節、聖誕節等,均從原來的週六改在週五。 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鄰居的抗議,週末是假日,麥克風的聲音干擾到他們的休息,而導致環保局的來電接不完、警察也來園關切,增添困擾。 因為自己有場地,才能將時間調整在週五,朋友以羨慕的眼光說,他們因為要租借國小的場地,所以無法調整在週間舉辦。 活動調整在週五到今年已是第四年,過去三年,參與的家長人數未見減少,反而有更多的爸爸們來參加。 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延燒,活動的進行家長雖然無法參與,孩子的權益一點都沒減少,會拍照、錄影,提供家長觀看。 今日小朋友們享受在運動的快樂中,盡情的奔跑,展現身體的動能。 祝福大家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自我保護三要素 – 量體溫、勤洗手、戴口罩

新冠肺炎,台灣確診人數已達百人,且有一例是鄰近大學的學生,大家更是緊張,因為很重要,再次提醒小朋友,自我保護重要的三要素-量體溫、勤洗手、戴口罩,一定要遵守並落實執行,才能確保自己身體的健康,不被病毒侵襲。 「量體溫」,每天一早起床,請爸媽幫小朋友量體溫,遇有發燒(耳溫≧38∘C;額溫≧37.5∘C者,須以耳溫再確認)、咳嗽或非過敏性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應主動告知學校,儘速就醫並在家休息。 「勤洗手」,濕.搓.沖.捧.擦正確洗手,小朋友們一起唱著洗手歌「洗呀洗洗手,拍阿拍拍手,大家一起來;洗呀洗洗手,濕阿濕濕手,肥皂抹抹手….」;問小朋友,甚麼時候要洗手?孩子們爭先恐後的回答~吃東西前、上廁所後、遊戲後、抱小孩前、回家後、擤鼻涕、咳漱後….,哇~很棒哦,提醒他們,知道一定要做到。 「戴口罩」,出入醫院時、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免疫力較差者、近距離長時間接觸人群時。小朋友來幼兒園,因為近距離接觸,因此要求戴口罩。 此三項保護措施與個人的衛生習慣有關,不只在新冠肺炎才如此行,是平常就該有的習慣,期待小朋友能因此建立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一生受益無窮。 疫情何時會降溫?沒人說得準,但若大家都不能合作,依然我行我素,不在乎,沒有危機意識,肯定會拉長時間。 下週的運動會,能如期舉辦,是因為場地在校園內,且是戶外的空間;孩子的權益沒受損,只是為了校園群聚與孩子的安全,做好預防的措施,取消家長參與的部分。 活動內容並不因此而減少,仍然分四大項目,有開幕式-班際對抗賽-趣味活動-閉幕式,原來的親子趣味活動改為趣味活動,由班群一起進行。活動雖然少了家長的參與,沒有觀眾,熱鬧度降低,但我們不因此而隨便,仍然用心的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祝福大家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四歲前的正確教養,影響四歲後的智商

在教養的過程中,常會碰到所謂的「撞牆期」,不是孩子變壞、叛逆,而是他們進化的速度,比你想像中的快很多。 要陪伴不同年齡的孩子,絕對不能永遠只用同一個教養方法。很多研究指出,掌握四歲前的正確教養,會影響孩子未來的「責任感」、「正向快樂的情緒」、「高學習理解力」、「好人緣」,這篇來討論如何掌握0~4歲關鍵期,另外也探討4歲後的教養技巧。不管孩子是否已過4歲,都一定要知道: 0-3歳模仿學習期 根據美國心理學協會(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發行的《心理科學》期刊文章指出,當父母面對孩子犯錯時表現出來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和學習能力! 研究發現,父母面對孩子犯錯時,如果是激烈、負面的回應,孩子長大情緒更差、更沒有自信學習;相反的,如果家長的反應是積極正向、具有建設性,孩子長大才有辦法內化和反省自己的行為。 教育心理學研究也發現,4歲前缺乏良好的教養,4歳後智商,每年會降2.5分,而且這個影響在日後非常難彌補。 0-3歲的教養方式,影響孩子的智力表現 父母正確的傳達情緒-當孩子有正向的表現,要清楚傳遞出來,當孩子表現不好,也要具體表達,而不是僅僅告訴他「不可以」、「不對」,不要以為孩子年紀小聽不懂,要正確適當的傳達情緒,孩子才會更快學會區辨是非好壞。 不要讓孩子模仿自己的壞習慣-小孩是天生的模仿家,他們就好像一塊海綿一樣,我們給他什麽,他便會吸收什麽,不管你有沒有察覺到或是願不願意,和小孩朝夕相對的父母或是主要照護者,就是小孩最容易和最喜歡模仿的對象。 不要以暴制暴的處罰孩子-當孩子惹你生氣或者是犯了錯誤的時候,因為父母的一氣之下,打了孩子,效果往往是孩子不明白自己哪裡犯了錯誤,而且可能滋生叛逆心理。 經常對孩子的聲音語言回饋-如果父母刻意不及時回應,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創傷。因為孩子在心裡內化了一個不願意滿足自己的苛刻客體,這個客體留在孩子心裡,會使得他在今後的生活中總是去主動創造苛刻與被苛刻的關係,投射性地認為別人都不願意滿足自己,自己不配過舒適順暢的生活。 經常說故事給孩子聽-親子共讀及親職引領的過程中,孩子獲得更多感情釋放及表達的機會,也獲得感受他人心理狀態的深度延伸。因此,這些認知智商以外的情緒培養,是孩子成就人格上更重要的因素。 4-6歲社會學習期 這時期的孩子,會出現強烈的社會探索行為,開始用大人的方式去觀察及建構思考,愛問為什麼,也發展出複雜的情感,爸媽的教養,對孩子人格的養成,有重要的影響。 4-6歲正確教養讓孩子長大更容易成功 用引導說理的溝通取代大部分用命令的-孩子做錯了事,不用立馬就指責批評,可以過一段時間,讓他自己感受做錯事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家長在旁邊適當的教孩子應該怎麼補救,下次應該注意些什麼。 讓孩子有適當表達的機會-教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才能更好地與他人溝通,才能避免將太多的不滿都埋藏在心裡,積蓄太多的怨氣,才能避免因誤會而失去一些好朋友,才能爭取到孩子應有的權利。 教孩子判斷父母關心的語氣-對孩子來說,情緒判斷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也需要爸媽引導。爸媽在生活中越常與孩子分享心情和感受,孩子分辨情緒的能力會越高,也越能有效率地判斷他人的情緒。 用故事互動,讓孩子説出對故事的感覺-閱讀,不單單是唸書,文字與圖畫的世界深深的與兒童語言發展能力、注意力發展能力、抽象思考與推理、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情緒同理的內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與書對話,就是正確的引導幼童發展,促進學習重要的第一步。 7-12歲心智成熟獨立期 這時期的孩子,希望被尊重、信任,也希望在團体內有自己的角色及地位。所以,不喜歡大人先用懷疑的方式互動。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防疫中的功課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已逾兩個多月,且波及全球各地,疫情恐將持續一陣子,有些國家延後開學,有些國家全面或部分停課,有些國家鼓勵線上教學。 病毒無國界。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各種傳染疾病的擴散難以避免。因此對於疫情的了解,以及具備防疫知識能力和態度等素養,就顯重要了。這一波疫情,就是活生生的教學實例,它涉及到健康與體育、生物、化學、地理、科技等,在科技發達、人類追求物質與享受的今天,我們必須重新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學習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疫情不是憑空出現,是人類衍生出來的。歷史上有許多重大的傳染疾病, 如台灣14年前爆發的SARS疫情,歐洲的黑死病,明朝崇禎皇帝時期的鼠疫,滿清時代300年來與天花的纏鬥等。 人類過度的開發自然,引起大自然的反撲;自然界的生物原來生存的環境被破壞,最後找到人類當宿主。人不論多厲害,但總敵不過大自然的侵害與反撲。 皮爾蓋茲說:人類最大的災難不是核子武器,而是病毒。 生物學家說:人類若沒有破壞自然,自然界是欣欣向榮的。 耶穌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 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 新冠肺炎,台灣因著許多優秀的官員與醫療人員,聰明與智慧,發揮了防疫能力,控制了疫情,成為台灣之光。 從這波疫情中,我們學習到甚麼功課?是否因此而記取了教訓,建立了良好的習慣。 三月十二日(四)植樹節,植樹造林不僅僅能夠綠化和美化家園,同時還能夠擴大山林資源、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農田、調節氣候、促進經濟發展等作用,是一項有利於當代、造福子孫的工程。每年此時,幼兒園都會贈送一株花苗或樹苗給小朋友,帶回家去種植,讓小朋友透過移栽、照顧(陽光、空氣、水)學習生命的功課,了解種植樹木的意義,此活動行之已有十幾年了;近年來隨著居住型態的改變,大樓到處林立,花苗樹苗帶回家,沒地方種植,或是轉贈或託給住鄉村的長輩,反而成為家長的負擔,失去生命教育學習的機會。 今年改為只在幼兒園示範種植,園長特別挑選可結果實的金桔樹,並請園藝行的師傅來示範,種在前門花園裡,透過說明、觀看、欣賞讓孩子認識、了解如何移栽,為何要種在前門?為何要種在土裡不種在花盆?中大小朋友很有概念的對答如流。 期待夏天結滿金桔,可以泡金桔茶來喝哦! 祝福大家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樹與人的關係

樹與人的關係十分密切,樹在大自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樹能行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廢氣,轉化成新鮮的空氣,供地球上的生物使用。 此外,樹根能深入地底,牢牢的抓住土壤,防止土壤被雨水沖走,避免道路坍方和土石流的發生,有助於水土保持。而且,樹的用途十分廣泛,可以製做成家具、鉛筆和造紙,大樹能夠遮蔭,落葉可當肥料,多種樹亦可綠美化環境。 樹木有這麼多的好處,我們要好好愛護樹木,不濫墾濫伐,保護已經長成的大樹,並有妥善的造林計劃,珍惜有限的資源,使地球永保綠意。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春天來了

三月,是春天,但春天後母面,形容得一點也沒錯,不穩定的天氣,忽冷忽熱、忽晴忽雨,無法測度,得小心注意衣服的穿著,免得著涼了。 週一逐漸上升的氣溫,又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有了些許的涼意;週二稍微回升,週三東北季風又再增強,由於這波東北季風強度較強,接近大陸冷氣團,氣溫明顯的下降,又有雨,大家又穿上了厚厚的外套。 趁著春天的來臨,後門長得又高、枝葉向外伸張過長的小葉欖仁樹也順勢進行修剪;原本希望能在二月中旬,葉子沒掉那麼多,也不用掃那麼久的落葉,但需園藝師傅人力的搭配、怪手、載運樹枝的車輛等,還要張貼通知,讓停在圍牆邊的車主把車移走,這些事前的準備工作缺一不可。 枝上的枯葉一天天減少,地上的落葉愈掃越多,時間終於訂在週五上午八點進行修剪;期許修剪後的小葉欖仁樹,重新得力,展現新的風貌。 每年三月底舉辦的親子運動會,是小朋友、家長所期待的,也是仁和非常重視的;因為藉著活動,透過體能遊戲的呈現,小朋友的表現,讓家長了解,小朋友在幼兒園進行的各項體能,所呈現身體動作的能力與體能的狀況。 幼兒教育的六大領域,身體動作和健康為首要,因為學齡前的孩子正是身心發展的關鍵時刻,更需要以肢體發展作為基礎,把體能教育放在認知教育之上,尤其是都會地區的孩子,從小的活動空間有限,更要以肢體活動為重心。且肢體協調與認知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還能刺激腦部發展,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四肢發達的人,頭腦是靈敏的,因為手腳是外在的頭腦。 透過親子體能遊戲的互動,更能增進親子間的情感交流。但因著新冠肺炎的疫情,考量大人的部分較難掌控,因此今年的親子運動會,安全起見,改為只有小朋友的運動會,除了工作人員和老師外,不邀請家長參與,尚請家長諒解。 祝福大家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春天後母面! 防堵過敏疾病發作這樣做

入春後,天氣溫變化大,稍不注意,很多人會感冒,且不少人鼻過敏、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眼睛過敏性結膜炎等過敏疾病也會跟著發作,不妨趁此時節為自己打好底,強化免疫力,預防過敏疾病發作。 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信興表示,由於春天氣候變化較大,對有過敏體質的人來說,的確易因免疫系統的失衡誘發過敏發作,在台灣過敏物質很多,包括黴菌、塵蟎及灰塵等,這些都存在我們的四周環境裡,導致有過敏體質的人幾乎全年都會發生過敏,並沒有特別在哪一個季節較為明顯,因此,要改善或預防過敏,是一年四季都要做的工作。 根據統計,引發過敏的過敏原,有9成以上是塵蟎,李信興指出,因為濕度的關係,多屬於終年性過敏,塵蟎是一種節肢動物,通常活在我們的沙發、床墊、地毯等陰暗的角落裡,其以死的皮膚或是腐肉、餅乾碎屑維生,冬生夏死,若是在溫暖的房間中,可活過冬天,而塵蟎的排泄物及其屍體等蛋白質,有時混和著家中的灰塵,也會誘發人們的過敏反應。 「保持環境乾淨整潔」是避免塵蟎引起過敏發作的首要工作,尤其是床單、棉被、枕頭套等,最好一星期就清洗更換一次,天氣好時,就拿到太陽下多曬一下,藉由紫外線來達到殺菌的效果,要特別注意的是,居家窗簾的清潔經常會被忽略,上面常常附著一層灰塵,記得每隔一段時間就應拆下清洗。 黴菌也是台灣常見的過敏原,更是困擾台灣過敏患者最大的元兇之一。一般而言,從春天至晚秋,這段時間的黴菌量較高,在戶外乾燥有風的季節,是黴菌傳播的好時機,很多人認為雨季的黴菌量多,其實因為空氣中的濕度大,黴菌很少會進入空氣中傳播;而在室內家中易孳生黴菌的地方,包括冰箱下接滴水的盤子、家中植物、久未清理的空氣清淨機、地毯、舊玩偶、枕頭等,都要經常清洗。 要降低過敏的發生,必須強化免疫力,運動是最好的選項,包括慢跑、騎腳踏車、打太極拳、登山及游泳等,但若選擇游泳,一定要注意水溫不宜太冷,室外泳池由於空氣好,所以較室內游池好,如此看來,夏天的戶外游泳池是最佳的選擇,因為室外空氣好,水溫又不會太冷。 此外,維持良好的作息,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也非常重要,尤其熬夜很容易造成免疫力的下降,有過敏問題的人,一定要避免。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