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19

園長的話 – 童年的回憶 畢業露營

不記得是哪位家長了,週二來園一見面就說~園長,上週五沒下雨,露營活動一切順利齁,真是太幸運了。YA~這是一定要的啦,因為我們有一起禱告,天父上帝聽見了! 雨後的空氣更顯清新,不那麼的酷熱,增添了舒適感。 孩子們期待露營活動的到來,讓規律化的生活,有些許的變化與色彩。從早上的始業式開始,接著大家同心協力的搭帳棚,玩體能(因水溫較低,沒讓小朋友下水,不過大班老師把握些許時間,餐後讓小朋友換了泳衣下池,踢踢水過過癮);午餐後稍事休息,就搭乘遊覽車前往騎士堡;體力充沛的小朋友,雀躍地在老師的帶領下,一站站的玩著,足足玩了二個半小時也不喊累;回園後洗澡,五點半用餐,接著裝扮,準備七點的營火晚會。 晚會是露營的重頭戲,二小時的活動彰顯了團隊精神與專業能力;在活動組慧箴老師的帶領下,大家分工合作從開始的進場、營火舞、山豬、隊呼表演、遊戲、魔術、仙女等到頒發證書,各司其職,每個橋段,都是高潮,讓人驚艷。在場的大人小孩都樂開懷,溫馨熱鬧的笑聲,在外頭都聽得到,讓夜更美、更亮眼,為露營活動畫下圓滿的句點。 六月十四日露營是值得小朋友回憶的日子。 仁和,這個孩子們學習成長的快樂園地,因著有眼光獨到、有遠見、有理念的創辦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以孩子的心為心,不僅提供寬廣的空間,還有豐富且安全的學習環境,讓孩子玩得自然、玩出能力,四十五年來始終如一。 五月底起連著三週舉辦英、中、台語故事分享,目的是希望培養小孩們上台的勇氣,表達的能力,可自由選擇任何一種語言說故事;參加的小朋友中,有的勇氣十足的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的述說著所準備的故事,加上服裝、道具的搭配,台下鴉雀無聲、專心的聆聽著;有的信心稍嫌不足,怯怯的;有的故事內容新奇,有的是耳熟能詳的故事,小朋友的耳朵可是很靈敏的很,新奇與否、動不動聽,都可從他們的反應得知。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成功屬於努力付出的人。不管小孩表現如何,總要給予鼓勵,心想孩子的玩具太多了,來個不一樣的獎品。 週四一早,驅車前往安南區的果菜市場選購水果,選定了當季盛產的火龍果和蘋果,趕在七點半到幼兒園。各年段、不同項目各有三人獲頒獎狀,並得火龍果一個;所有參加故事分享的小朋友各得蘋果一個,做為鼓勵,期許孩子們語言表達能力與上台勇氣能愈來愈進步。 上百個小朋友,人手拿著紅紅的水果,甜在心裡,露出滿足的笑容.. 祝  闔家平安 佳節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給孩子跌倒的機會

我以前教書的學校有個附設幼稚園,我常帶學生去觀察,幼稚園中有個沙坑,內有一 些玩具,如小鏟子、空瓶子及漏斗,小孩子很喜歡把沙裝在漏斗中再裝到瓶子裡。 因為學校很大,各種國籍的人都有,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外國的小孩子用小鏟子把沙裝在漏斗中,因漏斗會漏,沙裝不滿,小孩子便把手指頭塞到漏斗底去堵住漏口,當沙裝滿時便把它移到瓶子旁邊,把手指放開將沙漏放進瓶子中,但是沙漏的速度很快,從手指拿開到對準瓶口,沙便漏的差不多了,這時孩子會鍥而不捨,一點一點累積,手指移開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突然之間,孩子開竅了,他把漏斗口直接對準瓶口再倒沙,瓶子很快的就滿了,這時孩子會發出勝利的笑聲,高興的回頭看媽媽,媽媽會拍手以示鼓勵。 中國的母親便不一樣了,當孩子拿起漏斗,沙從底部流失時,中國的媽媽便立刻蹲下去說:「來,媽教你,把漏斗對準瓶口,再把沙從這裡灌下去。」中國孩子比美國孩子早學會用漏斗,但他很快的便不玩漏斗了,爬出沙坑要媽媽抱。 人生很多經驗是要付代價的,但是也使我們了解這個錯誤,痛定思痛,以後永遠不再犯它。適量的挫折也培養孩子的忍受力與同理心,以後容易與人相處。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陪伴著孩子,及早在遊戲中訓練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是很重要,鼓勵孩子去試新奇的做事方法,不必事事都依你的想法來做,孩子們自發性的創造力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文/洪蘭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從體能遊戲玩出自信

週二,快樂的晨光時間,孩子們又享受在玩體能的樂趣中,一次次一回回,充滿活力、熱情十足的,加上音樂的搭配,想不被吸引都很難,就連幼幼班的小孩,也能樂在當中;拿起相機連拍加上錄影,記錄當時活動的畫面,只見小妍蓁,不僅玩體能,也隨著音樂的旋律,舞動著身體,臉上露出笑容,沉浸在其中,真是令人羨慕,好想能回到小孩的樣式,無憂無慮快樂的享受生活。 感謝老師們為了配合幼兒園的理念-運動感覺智能,一早來園的晨光時間,大家就能同心協力利用器材設計、安排,提供孩子們大肌肉活動的體能遊戲;除了晨光的體能活動,課程中每日也會安排有不同的大肌肉活動,或是到草場上奔跑、踢球、玩遊戲,大蝴蝶遊戲場盪鞦韆、攀爬、乘坐蹺蹺板、溜滑梯等;孩子們從活動筋骨中,提升專注力,增加自理力,並能從體能活動中訓練協調力及反應速度,建立小朋友的自信力。 週二,儘管外面暴雨直下,也無法澆熄孩子們熱情的心。不過,也因此草場的排水管無法承受而積水,這是前所未有的現象。擔心是否排水有問題,下午請專業的師傅來檢查所有的排水管,師父說校園排水都沒問題,積水是因為雨下得太大,一時間排不出去;倒是這麼大的雨,好多地方都淹水。 積水或淹水?好話題,由週二的大雨,和小朋友們進行討論,何謂積水?又何謂淹水?草場是淹水還是積水?有說是積水、有說是淹水,園長以淺顯易懂的比喻和他們一起分享,但孩子似懂非懂的,不過因此認識了淹水和積水的不同。 歡樂在仁和。常進出幼兒園的才藝老師說,仁和小孩好幸福哦,能在寬廣的空間裡,享受豐富又多元的學習,園長的用心、老師們的努力,真是小朋友們的福氣! 和小朋友們討論週五的露營活動,孩子們擔心下雨了怎麼辦?柏喬說:爸爸手機裡的訊息~雨下到週三,週四、週五天氣放晴,好天氣不會影響的。沒錯!要有信心,不過,即使下雨,露營活動仍會照常舉行,除了游泳以外,所有活動都不會受影響。 祝  闔家平安 佳節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認識體能(大肌肉活動)

大肌肉活動包含晨間律動、體能活動及戶外遊戲活動,所以雖每日至少需提供 30 分鐘大肌肉活動時間,但教師仍可彈性選擇使用大肌肉遊戲區的時間。 大肌肉技巧可包含下述幾類: 1.各項身體技能活動 走-走路(走直線、走曲線、往前走、倒退走)、走迷宮、跑步、快跑、折返跑、障礙跑 爬-匍匐前進(身體)、爬行(四肢)、攀爬架、攀網、攀岩、爬杆、爬樓梯、鑽洞(鑽籠)或隧道 跳躍-向前跳、雙腳跳、單腳跳、立定跳遠、跳房子、跳繩(雙腳向前)、跳橡皮筋 跨越-走木樁 拉推-拔河、滾鐵罐、拉推車、推輪胎、推大籠球 翻滾-側滾、翻筋斗(向前、向後) 旋轉-身體及各部位轉動(上下左右前後、單人或雙人或多人) 懸重-單槓、雙槓、拉環、吊單槓(抓握)、吊環懸重 協調-溜滑梯(直或彎的、寬或窄的、封閉或開放的、坐或躺或腳夾)、呼拉圈、打陀螺 平衡(擺盪)-平衡木、蹺蹺板、平衡球、踩高蹺、搖椅浪船、鞦韆、搖木馬 騎乘-扭扭車、腳動車、踏板車(兩輪、三輪、輔助輪)、腳踏車、玩具汽車 球類-投擲(目標遠近)、接球、滾球、踢球、打球、傳球 2. 綜合身體技能活動 循環體能活動-綜合運用以上大肌肉技巧之遊戲設施或體能活動 音樂遊戲活動-律動、舞蹈(竹竿舞、舞龍舞獅)、模仿動物行為動作 團體遊戲活動-大風吹、木頭人、紅綠燈、躲貓貓、氣球傘、滑溜布   幼兒體能遊戲500例 更多關於幼兒大肌肉活動的設計,請見幼兒體能遊戲500例。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養成自我保健好習慣

夏天,是腸病毒流行的高峰期,稍一疏忽,病毒可就入侵了,真是疏忽不得。 針對腸病毒的預防,教育局學輔校安科,每週最少都有一張簽收公文,提醒校園要做好預防措施,落實定期環境清潔及重點消毒、洗手設備之維護、幼學童健康管理、群聚感染處理,加強宣導幼學童注意個人衛生習慣,落實「生病不上學」的觀念,生病時盡量在家休養,避免前往公共場所。 幼兒園更是將腸病毒列為衛生保健的重點,週報訊息不停,校園宣導加強提醒,有獎徵答,希望小孩能建立正確洗手的好習慣,成為保護自己帶得走的健康保健能力。 校園環境的整理,每天教室地板、桌椅、門把、門窗等漂白水稀釋後的擦拭,每週玩具的清洗、曝曬,廁所的消毒,清潔阿姨和老師們都相當用心、非常辛苦的希望提供小朋友一個乾淨且衛生的學習環境。 但,光是校園加強是不夠的,唯有家長的配合、家裡的環境衛生也能和幼兒園一樣,消毒清潔,且不是只有小孩有洗手的衛生習慣,大人更是重要,很多病菌往往是不經意中,由大人傳染給小孩的。 洗手的五時機-吃東西前、上廁所後、抱小孩前、玩遊戲後等,除了玩遊戲後,其他四項都和家長有著密切的關係,且每天反覆的發生,若家長不重視,沒養成勤洗手、以肥皂洗的正確觀念,孩子生病的機率就很高、很頻繁。 外出洗手設備不方便,沒有肥皂,更是一大問題,家長應妥善做好準備才是。 魔鬼藏在細節裡,細二不蝕本。 週休二日後,接到家長來電幫小孩請病假的電話,老師就會很緊張,了解看醫生後的結果。本週貝斯特家一早就有兩人來電,因此依規定該班停課一週。 有老師說今年已經不用停課了,不過因為東區已出現腸病毒71型的病例,所以照規定仍須停課。 養成好習慣、自我保健的能力,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享受因健康帶來的益處。 端午過後,夏天最佳的消暑運動-游泳即將在下週五開始,請家長務必提早做好準備,和小孩一起準備游泳衣物-泳衣(連身最好,避免著涼、易穿脫)、泳帽、泳鏡、大浴巾,並在家裡教導穿脫、收拾的功夫,才能愉悅的享受游泳的樂趣。 明天是端午佳節,外出請留意安全和衛生。 祝  闔家平安 佳節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腸病毒預防保健

(一)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 (二)腸病毒的預防方法: 1.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2.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3.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4.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5.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6.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7.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8.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9.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 (三)腸病毒消毒方法: 1.消毒方法的選用:(1)腸病毒對酸及許多化學藥物具抵抗性,如抗微生物製劑、清潔消毒劑及酒精,均無法殺死腸病毒。 (2)醛類、鹵素類消毒劑(如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腸病毒失去活性,水中0.3到0.5ppm的餘氯即可使其不活化,而衣物漂白水(含氯)亦可殺死腸病毒。 (3)腸病毒於室溫可存活數天,4℃ 可存活數週,冷凍下可存活數月以上,但在50℃ 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 (4)乾燥可降低腸病毒在室溫下存活的時間。 (5)紫外線可降低病毒活性。 2.如何泡製消毒水:以泡製200ppm含氯漂白水為例 (1)取巿售家庭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6到7%)1湯匙(一般喝湯用的湯匙,約15至20cc)。(2)加入5公升 的自來水中(大寶特瓶每瓶容量1,250cc,4瓶即等於5公升 ),攪拌均勻即可。 3.環境消毒重點: (1)不需要大規模噴藥消毒。 (2)只需對於常接觸物體表面(門把、課桌椅、餐桌、樓梯扶把)、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做重點性消毒。 (3)清洗完畢的物體可移至戶外,接受陽光照射。 摘錄自疾病管制局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培養孩子的表達力

台上的睿瑜態度從容,以著柔和又甜美的聲音,音量適中,順暢且自然的英文,述說著愛心樹的故事;此時,台下的小朋友們,雖然聽不懂,卻也能安靜不出聲的坐在椅子上,實在是令人好奇,此刻的他們,小腦袋瓜裡不知在想些甚麼? 為何大中小班小孩們的目光、焦點都能放在舞台上?也許是被柔和的聲音所吸引,也許是羨慕她為何能用英文說這麼流利的故事,也或許目光是在看一旁的道具;也有可能是現場沒有說話聲,自然的小孩就不敢出聲;不論是何種原因,總之,就是能靜下心坐在椅子上,安靜片刻,這樣的態度,對台上的小朋友而言,可是一種鼓勵與肯定的表現。 不過,想要別人的肯定與鼓勵,除了先天具備的條件外,後天的努力可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學習、不同能力的展現,男女表現也大不同。 參與分享的小孩,不論大中小,都是男多於女,女孩們除了聲音較輕柔外,表達能力也優於男生。 女生比男生表達力較好,其中一個原因是男女大腦的差異。據研究,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半球,一般認為左半球是理性腦,與口頭語言、語言描述、語法、概念、邏輯等有關;右半球是感性腦,與感覺、知覺、圖像、視覺、情緒等有關。但左右腦並不是分裂的,它們之間有一個聯繫的橋樑,叫胼胝體,完成左右腦信息的溝通和整合。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要處理的大大小小事務,通常需要感性、理性合力完成,所以左右腦要協同工作。 研究發現,女生的胼胝體體積比男生要大,導致女生左右腦之間互通性更強,情感、理性的整合能力更強,且女生的語言中樞所在腦區也大於男生,所以女生的口語能力、表達流暢性要優於男生,她們也更懂得把情緒通過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是天生的社交高手。而男生說話方式則更有邏輯和簡明扼要,表述過程中內容欠豐富,因此給人有口拙的印象。 雖然先天條件女生優於男生,但後天的努力、學習更是重要。 父母、師長們的身教與言教,是他們學習模仿的對象;肯定、鼓勵的言語,陪伴的支持,則是增強孩子們在學習路上信心最大的動力。 祝  闔家平安 健康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孩子說話能力差?

一窺德國孩子表達能力出眾的2大原因 跟台灣不太一樣的是,孩子的表達能力在德國幼兒園裡一直是重點學習目標,如果平日的學習環境不鼓勵孩子表述意見,只在每週一次的說話課上讓孩子練習表達,或是只有在參加朗誦或演講比賽上被訓練以極不自然的手勢與腔調表達,孩子自然很難提升說話能力。意見陳述的能力跟學習生活毫不相關,所以一旦被要求報告或表達,就只好看稿或死背。在德國任教這幾年,我觀察到德國孩子的平均表達能力明顯優於台灣孩子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 1.原因天天都是說話課 除了午休時間避免干擾其他孩子的睡眠,基本上無論上什麼課程,幼兒園都沒有上課不能說話的禁令。相反的,老師們會盡量創造對話機會讓孩子表述自己的意見。3歲以上的中大班孩子,在早上三十分鐘的晨間律動時間裡,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在說話。 老師拋出的討論題目多半很貼近孩子的日常生活,從參加的生日派對、週末的休息活動到度假回來的心得,都能讓孩子輕鬆開口說。相較於台灣課堂上常見老師提問而學生回答「正確答案」的方式有很大的差異,因為學生在開口前不會習慣性地怕說錯,自然提高了主動參與討論的意願。換句話說,台灣傳統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形塑孩子認為「知道正確答案才有發言權」的既定印象,即使老師本身無意這麼做,長期下來卻容易加深孩子對於在課堂上發言這件事的距離感。「一句關鍵答案更勝孩子一整段想法陳述」成為主流的授課方式,便無法有效引導孩子提升口條能力,這或許是台灣孩子普遍拙於表述的主要原因之一。 德國幼兒園裡每日大量的對話練習和課堂中的團體討論,讓孩子從小就把意見表達視為每天學習生活的日常。開放式的對話與討論,讓孩子先經過腦袋裡各種想法上的混亂與撞擊後,學會逐步整理思慮,再選取適切的語言表達出來,透過思考建構和語言表述同步進行的大量作業,扎實地增進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2.原因孩子有許多生活觀察的機會 有好多次我為德國小孩自信且大方的口語能力感到驚艷不已,並非因為他們說出超齡的語言,而是因為他們在不同場合裡都能用適當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而不光是被動地聽大人的指示叫叔叔阿姨,象徵性地打個招呼。幼兒園裡的小女生湯妮,她在2歲的時候,有回下班後我到附近商店採買日用品時遇到她,當時她身旁還有一對上了年紀的老夫婦。我正想著他們應該是湯妮的祖父母,欲主動上前去向他們打招呼時,沒想到2歲的湯妮一看到我,就急著跟身後的祖父母介紹我,她說:「這是我幼兒園裡的老師,她叫凱特。」話才說完,又立刻對著我說:「凱特,這是我的爺爺奶奶,他們搭火車來玩的。」 我們知道,在正式的社交禮儀中,主動引見並介紹自己家庭成員或朋友給他人認識,被視為對彼此尊重的必要舉動,但第一次從2歲娃兒的口裡聽到自己被介紹時,我著實震撼了一下。後來幾年在幼兒園裡,我陸續被幾個年齡大小不一的孩子在不同場所介紹給他們的朋友和家人後,我不禁去思考這其中的原因。我想除了文化禮儀的差異,重點在於德國孩子在社交方面雖然很少被大人下指令該怎麼做,但他們有很多機會從生活中去觀察、去思考,進而內化大人的社交禮儀去應對不同場合,這是課堂上老師們無法教,也教不來的一堂課。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孩子的情緒管理

週一上午,轄區內的消防分隊隊員,送來推廣裝設住警器相關標語貼紙,交待發給小朋友每人一張,貼在家長的聯絡本上。小小的貼心動作,讓我們感受到主管單位的用心,提醒大家做好預防措施,才能保護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與財產。「水火無情,細二無蝕本。」新聞報導,一起來自台南永康透天厝民宅火災,造成屋內人員的傷亡;調查發生的原因,研判是人為縱火,嫌疑人指向屋主的女兒,若屬實,實在是件令人心痛的事,有甚麼事情,讓女兒用如此殘忍激烈的手段,來對待自己的父母親人?更何況是一位成績優異、聰明、醫學系畢業的高材生,原本有大好的前途,卻因一時的情緒、負面的想法、錯誤的舉動,而造成如此的憾事,也賠上自己的未來。 情緒常和心情、性格、脾氣、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都會引發人們行動的動機。 通常小孩情緒不佳時,會以哭鬧來發洩。著名的心理治療大師薩提亞曾經在「家長怎樣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這一問題上做了大量觀察,發現:對於情緒的學習,父母親往往沒有時間和耐心,並不能像對待孩子學習走路一樣,讓孩子經歷「跌倒—受傷—感覺疼痛—再學習」這一過程。 例如,在孩子鬧情緒時,家長們會怎麼處理呢? 媽媽說:「別哭了,媽媽帶你去買好吃的,好不好?」 爸爸兇巴巴地說:「別哭了,你現在怎麼這樣,一點不如意就哭,我數三下,再哭,我就打人啦! 媽媽哄了孩子一會,孩子還沒停止哭泣,說:「哭吧,哭吧,你想哭多久哭多久,我不管你了!」媽媽試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只求孩子的負面情緒儘快過去。雖然在當下,這種方式能起到一定效果,但對於孩子以後的情緒管理是一種錯誤的暗示,孩子們會認為,我可以通過哭鬧來達到其他目的。 爸爸用壓制的方式來應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得到的結果,要麼孩子以後會不懂得怎樣表達情緒,如,不懂得如何釋放悲傷、不懂得如何表達愛;要麼孩子會產生對抗,對抗次數增多後,會導致父子情感上的疏遠。媽媽則放任孩子的情緒表現,對其不加引導和限制,長久下去,孩子不會學習去調整自己的情緒,對其以後友誼的形成、親和力以及與其他孩子的相處,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對於負面情緒,人們的認識還不夠。事實上,情緒並沒有對錯之分,將情緒分為「正面」或者「負面」,只是表示情緒帶給我們的感受,是舒服的還是不舒服的。 而孩子擁有不舒服的負面情緒,也不是壞事,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孩子及父母的提醒,告訴家長及孩子,什麼事情需要改變,只有這樣,孩子才有機會去學習應對、處理負面情緒的方式情緒管理,是一門重要的課題,是不容輕忽的。 祝  闔家平安 健康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情緒勒索是親子間最大的致命傷

最近跟朋友聊到她想在外租房子,原因是家裡長輩老用財產來逼迫她,「成天一直碎念,說如果不孝順他,他一毛錢也不會給我們,但根本沒人有覬覦財產的念頭,也不稀罕他的房子,還不如趕快找個房子搬出去獨立。」她生氣又無奈的樣子,讓我想起DA爸家也有類似的情形。 我是一個從小就很獨立的孩子,DAHLIA出生前,我跟DA爸穩定交往了7年,但他的父母親很傳統,一直不喜歡我,起因是知道我家單親、家暴,他們說「我們家族沒有人離婚的!」就算我薪水、學經歷都比他兒子強,兩人生活上也都是我在打理,兩老依然時常叮嚀DA爸,要他跟我分手。 他們用的方式,不外乎「這些年我們家也存了不少錢,若你再跟她交往,我們就不會留房子給你!」或是「我已經幫你存了結婚基金,但如果對象是Rose,我們一毛都不會出。」DA爸雖然個性懦弱,但那時候談戀愛嘛!DA爸變得比較勇於保護我,只要聽兩老這樣講,馬上會替我反駁:「她不是那種在乎錢的女孩子。」 正因如此,他跟我提起,從小他爸媽總是把「金錢」掛在嘴邊,對孩子「情緒勒索」,不管是「沒考第一名,就不發零用錢!」,「花那麼多錢栽培你,卻不按照我們的安排,只好請你償還之前去補習的費用。」我曾經聽他在電話裡與父母對罵,認為他們「只會拿錢來威脅」。 我不禁想到,雖然父親不會用金錢來威脅我,但常用「妳們姐妹倆,要不是碰到我,早就不知道在哪邊流浪了!我是妳的菩薩,搞清楚!」(可是,我們是他親生的…),或是引用流行歌詞,「最愛你的人是我,妳怎麼捨得我難過?」 當碰到這些「情緒勒索」,我不但覺得噁心,而且更想逃得越遠越好,但我知道很多人吃這套,會被這種方法說服、妥協,讓自己處於一種長期的心不甘、情不願,直到有天壓抑不住情緒,造成更大的反彈,爆發家庭危機。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說穿了,其實就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不認為孩子是「個體」,用親情、用金錢、用權威去綑綁孩子,要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跟想法走,如果不服從,就是「不孝」、「逆子」,卻忽略了孩子也會長大,這樣威脅的「情緒勒索」,只會造成兩代之間的鴻溝而已。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