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19

園長的話 – 文字的力量

習慣性的打開教育電台頻道,電台那端主持人正在訪問一位女士,主題是「家書」,受訪者與她女兒互動溝通的書信,緣起的動機;受訪者分享,現代人的溝通方式多半是口語,往往未經思考就脫口而出,帶著情緒,溝通成效不彰,也許還會減分;然,透過書信,讓自己在平靜安穩的情緒下表達,效果是好的。 伊能靜寫給他兒子的家書,開頭的稱呼是親愛的寶貝、小王子:我不知道怎樣跟你解釋這個世界。當我告訴你這世界充滿了愛,人們都很善良時,你會問我,為什麼這世界上會有戰爭?為什麼有人會殺人?為什麼人很善良,但我們上學的時候要小心陌生人……?羅文嘉先生寫給女兒的家書~記得剛來時,我每天給你寫一封信,一方面為自己的心情作紀錄,一方面也想日後,你看到這些文字時,可以知道爸爸是多麼張皇而深情。 現代人寫信已經少之又少,何況是與孩子、家人之間。隨著科技與通訊軟體的發達,改變了過往聯絡、互動的方式。寫信,透過文字,將當下的那份感動、內心深處對他人或事或物的情感抒發,是一種表達,也是一種紀錄。對現代人而言,已經少有了,沒有了寫信、寄信、收信的這種具體與期待的感覺了。 幼兒園的每日聯絡本與每週資料本即是溝通與記錄的本子,藉著本子讓親師了解孩子在家、在園的表現情形,它是溝通的橋梁,是文字紀錄的表達本子。不論是園長或老師,每天、每週花費時間與精神觀察與記錄,期待能與家長做好夥伴關係,讓彼此了解孩子的狀況,適時的給予支持的力量。 義大利瑞吉歐出版的一本書叫「孩子的一百種語言」。孩子是一個寶藏,等待著我們去「挖掘」,他們有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比如唱歌,畫畫,舞蹈,雕塑…等等,也就是相信孩子有無限的潛力。我們普遍認為孩子是一個空瓶、一張白紙,需要教育者往裡面倒水、創造。但瑞吉歐認為孩子是一個寶藏,教育者要做的是「挖掘」。強調教育是有生活體驗的,需要學校、家庭共同參與,而不僅僅是孩子在學校上的一門課程。即「孩子與成人要在一個友誼的氛圍下,追求遊戲、工作、說話、思考、發明的課程模式。孩子所經歷的一切要與社會相結合」。 本週三、週四至美加美學牙醫診所塗氟,診所贈送每位塗氟的小朋友小禮物一份。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幸福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長輩的負面語言,會不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長輩愛孫但佔有慾強,有時改不掉慣用的負面語言溝通,很擔心會不會間接影響孩子的人格?這個台灣許多家庭常遇到的狀況題,黃醫師從另一個角度提供建議。 「我與公婆小叔同住,常常被插手管教不說,目前遇到一個最大的難題,是婆婆無法跟孫子相處,我很想隔開他們,但同住屋簷下實在有難度。阿嬤總是用負面語言和小孩溝通,有時甚至會語帶威脅,我有曾經試圖溝通過,但婆婆的態度彷彿是把自己當成小孩的媽媽……請問該怎麼辦?」 您所遇到的困難真的是台灣社會很多家庭遇到的瓶頸,老一輩的人也是愛孫,可是強烈的佔有慾,以及過時的教養方式,會讓夾在中間的媽媽無所適從。 或許第一個解決方法你也想過但是做不到,就是自己跟老公、孩子搬出來住,但是我鼓勵你把這個目標當作你最終目標,跟老公好好的談一談,或許不是現在,而是未來等到經濟狀況或是外在環境比較好之後,可以住在婆婆的附近方便照顧又不用每天忍受這種低氣壓。 但目前還沒有辦法成立小家庭之前,我勸你先忽略阿嬤跟孫子的相處模式,雖然阿嬤的教養方式或說話的態度會讓你不舒服,但請記得家和萬事興,既然無法溝通就只能接納。 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不要把我們自己的親子關係搞壞,掌握好你跟你孩子之間的親密感、安全依附關係,然後讓孩子自己去跟阿嬤建立他們之間的互動模式,你的孩子漸漸長大就會懂得跟阿嬤有他的相處之道,跟你也有另外一種相處的模式,他們是很聰明的,不一定會有不良的影響。 而面對婆婆的時候我們就都掌握著永遠都是三明治說話術,對婆婆在言語上讓她有安全感,讓她覺得她在家裡面還有價值,讓她覺得我們是很重視她所付出的一切,這個需要極大的勇氣、極大的力量,才能說得出或做得出這些友善的舉動,但是我們可以用正面的言語去擊潰負面言語所帶來的力量。 最後就是要對上帝產生信心,上帝把妳的孩子放在妳的身旁,妳就會是他最大的祝福,不論週遭的世界、未來的環境多麼的險惡,只要妳扮演溫暖的避風港,上帝必定透過妳帶給孩子一個定心錨,可以成就任何的大事。 小兒感染科 – 黃瑽寧醫師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國慶快樂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國慶日了,問小朋友:「甚麼節日快到了?」孩子的回答竟然是「萬聖節」,讓我哭笑不得;還好佩岑說:「是台灣的生日快到了,在十月十日。」 「小朋友過生日要慶祝,那國家的生日要不要慶祝?」「要」 「怎麼慶祝?」小朋友:「可以買蛋糕來慶祝!」「可以畫國旗!」 記憶中的十月,是大家最期待的月份,因為可以放好幾天的假,除了國慶日,還有光復節及先總統蔣公紀念日,又稱光輝的十月。 光輝的十月,家家戶戶懸掛國旗,旗海飄揚,舉國歡騰;幼兒園也因雙十國慶的到來,舉辦慶祝會,到社區遊行;孩子們巧扮陸海空軍、士農工商、友好國家、歸國華僑等,人手一面小國旗,好不熱鬧;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這光景已不再,過去所謂的國定假日的小確性,也因著週休二日、一例一休而有所調整,有了彈性放假與連續假期。 改變,是為了迎接更美好的未來,不再墨守成規,以不變應萬變。改變,也許令人害怕,不知道是否如預期的結果。所以,需要勇氣,需要智慧和知識,需要謀略,需要有支持的力量,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才能突破原有的狀況;過程中也許會遇到許多的挑戰、攔阻、抱怨、衝突等,需要一一去克服、面對,需要付出,才能享受改變後美好的成果。 今年的國慶假期,經過調整有了四天的連假,好讓大家能夠與家人一起享受美好的假期,不論是北上、南下、出國或在家。 今早小班和幼班老師,讓小朋友體會拿自製國旗遊行的樂趣! 祝福大家 國慶假期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2019國慶活動

中華民國各界慶祝108年國慶記者會5日上午於立法院舉行,預告今年國慶活動,從昨晚由總統府前的光雕秀揭開序幕後,除了國慶大會外,另有3大亮點,分別為國慶晚會、花車遊行嘉年華與壓軸的國慶煙火。 國慶籌備會主委、立法院長蘇嘉全說,昨晚是在總統府前的光雕展演就是這次國慶的序幕,透過光雕可看見台灣走回時光機,將過去幾十年台灣進步的過程,從文化、體育等各方面,運用光與顏色交織的圖畫呈現,刻印在有一百年歷史的總統府上,光雕表演將為期一周,每晚7點到9點半,每半小時有一次表演。 而今年由各縣市合力舉辦的國慶活動,10月9日晚間的國慶晚會,於桃園高鐵站前廣場舉辦,從下午5點開放進場後,表演陣容包含:無雙樂團、桃園市立國樂團、畢書盡、玖壹壹、金曲歌王許富凱、歌后黃妃、張琪、「越南孫翠鳳」阮安妮、原住民樂團扶桑花、客家樂團吉娜罐子等,預計晚間9點結束。 10月10日當天上午的國慶大會,則由國軍三軍聯合樂儀隊、海軍陸戰隊的反恐操演、空軍衝場、台北樂府樂旗藝術團、舞獅表演暖場暖場後,並邀請殊勳歸化我國的藤田梓女士、雷敦龢神父帶領30位新住民代表合唱國歌,並由吳鳳等人擔任主持。 而重頭戲的主題表演是由憲兵指揮部快反聯的54輛重型機車排成雙十隊形等技術,帶領23台花車遊行隊伍登場,花車隊伍得更由「英雄車隊」擔任前導,上頭將載有多位台灣之光,繞行總統府至中正紀念堂周邊。 接著國慶花車將定點於中正紀念堂展示,以嘉年華會方式在10日、11日兩天延續,安排定時表演、熊讚主題專區、闖關活動、文創市集與美食胖卡餐車。 最後的國慶煙火則在屏東縣高屏溪河濱公園施放,佈彈範圍長達600公尺,實際共有1萬6280發煙火,以「攜手世界、台灣耀發」為主題,搭配現場的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演奏呈現。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戶外教學:孔廟/文學館

信誼文學獎30故事劇場-劍獅出巡,於9月28日、29日在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演出,吸引了許多大小朋友。由三位演出者,帶領大家,沈浸在故事的氛圍裡,以熟練精湛的演技,戲偶融合繪本、舞獅、布袋戲元素,貫穿全場,讓現場大小孩與劍獅經歷一場驚奇又有趣的尋劍之旅。 劍獅出巡的作者劉如桂老師,於今年六月27日來仁和,做戲劇的宣傳,生動的講述,吸引著小朋友們對繪本的興趣。特別是大班小孩,這些今年的畢業生,對戲劇有興趣者還記得此事,於教師節當天和爸媽前往欣賞,又買了劍獅的繪本讓作者簽名,並告訴老師說他是仁和幼兒園的學生,勾起了老師的記憶,拍照留念,又特地打電話邀請園長前往觀賞。 哈~被邀請的感覺真棒。不過荷包也大失血,忍不住被推銷買了好幾本繪本。 因著教師節的到來,照往年帶領小朋友參觀孔廟、文學館;錯開了教師節當週,於本週二前往,原本擔心米塔颱風會帶來雨勢,但擔心是多餘的,當天天氣出奇的好,陰涼陰涼的。 諾大的孔廟,原本只有仁和的小朋友在參觀,十點過後,一群來自新北市的鄰里長們也來湊熱鬧,看到小朋友們,直呼好可愛、好可愛哦,紛紛拍照留念;有了這群遠道而來的叔伯爺奶們,讓孔廟更顯熱鬧。 孩子們輕鬆、自在地在老師的帶領下,走在孔廟園地裡,左看看右瞧瞧;去年進行維修的大成殿,工程尚在進行,聽說明年才能完工。走累了坐在遊客座椅上,享用著背包裡的小點心。 接著又參觀了文學館,大班小孩腳程、體力較好,老師又特別帶到美術館參觀。 透過參觀,開闊小朋友們的視野和聽聞,豐富他們的閱歷;雖然不懂、不了解,但相信在他們小小的腦袋裡,是會留下記憶的。所謂的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下週適逢國慶連假,家長可提早規劃出遊的地點,外出時,要注意衛生與保健,特別是腸病毒的預防,勤洗手、正確的洗手是保健的基本要件,口罩也須攜帶。 衛生單位的統計,今年腸病毒的罹患率比去年同期高出很多,請家長一定要注意,不可輕忽。 祝福大家 健康快樂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3歲以前的事,孩子記得多少?

孩子在3歲以前有記憶嗎?專家說,雖然孩子沒有辦法很清楚地回憶起3歲以前發生的事,但這段期間的體驗和感受,會悄悄影響他們一輩子。 任何曾經照顧過寶寶的人都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寶寶隨時都在學習、吸收訊息。看見所愛的面孔他們會眼前一亮、看到喜歡的食物他們會笑逐顏開、聽到熟悉的音樂他們會搖擺身體、很小的小寶寶也懂得拒絕吃藥,知道那會苦——很明顯,寶寶是有記憶的。儘管如此,長大以後,對於三歲以前的事情,我們記得的非常少。 所以,當祖母級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寶拉·史班(Paula Span)在最近的文章裡寫道,不知道每週一次由她照顧、今年3歲的外孫女長大以後會不會記得跟外婆共度的150天,引起許多讀者共鳴。 史班把週四叫做「阿嬤日」。她固定帶外孫女去上寶寶音樂課。不下雨的時候,她們會一起去公園蹓躂一或兩個小時。夏天就去海灘。她們會一起唱歌、閱讀、散步、吃飯、互相傳染感冒、偶爾吵嘴。 但是今年夏天剛過了3歲生日的外孫女,似乎不記得任何去年跟外婆在一起做的事。 專家指出,儘管孩子不會很清楚地回憶起三歲以前發生的事,這段期間的記憶、與人的關係仍然會影響他們一輩子,所以共創美好的回憶仍然是很重要的。 「與寶寶相處的時候,你們正在一起創造一段共享的歷史,」埃默里大學認知發展心理學家帕特里夏·鮑爾(Patricia Bauer)說:關鍵是親子要共同參與這個重要的過程,肯定一起度過的時光的意義與重要性。 「小小孩從生命最初就開始形成記憶,」鮑爾解釋:「但是他們也會很快就忘記了,他們忘記事情的速度比成人快得多。」 但是,我們能留給孩子最重要的記憶,並不是我們在一起做過什麼事,而是孩子從與我們相處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到了什麼。3歲以前形成的價值觀,會一直留在孩子的腦海裡,形成他們人格的基礎。這才是最有價值的「遺產」。 史班寫道:「身為一個外婆,我要留什麼給外孫女?我希望她從我身上學到仁慈、正義、堅強與信心,以及無盡的愛。」至於外孫女記不記得自己的樣貌或者他們一起在海灘度過的那個夏日午後?「似乎不是那麼重要了。」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孩子學前成長的路需要親師做伙行

五年一次的幼兒園基礎評鑑,仁和被安排的評鑑日是在9月24日下午,當日善盡主人的職責,接待評審委員的到來。 為了接受評鑑,全園工作夥伴各司其職,在自己所負責的工作上,依照評鑑指標,不論是環境設備或資料的準備,都盡心盡力,展現團隊合作的精神,受到大家的肯定。 雖然平常就已經很自我要求了,但評鑑的規格更高,也因此,一年來做各項的檢視,不論是環境、設備、安全、教學、行政,需維修或更新的,資料需準備或改進的,逐項的依照指標分工進行。 小到棉被清洗,需有家長清洗的簽名;託藥、餵藥需有託藥單和老師餵藥紀錄;大到設備的安全檢查紀錄與維修紀錄等,馬虎不得;老師要有教學週誌紀錄、教學檔案、課程會議記錄等,雖然這些事平常都有在進行,但也許做得不夠完整、時間拖拉、不夠到位,因著評鑑的需要而更仔細、更用心。 相信評鑑背後的意義是好的,是主管單位對所管轄部門的一種檢視與了解,也讓做事的人能夠有正確的方向,對自己、對別人都能負責。但,資料的準備過多,以至於造成大家的壓力和紙張的浪費,若能輕省些,相信大家都能接受才是。 當日有個評委,因為早上到附近的園所,車停路邊被拖吊,來到仁和,車子可停在園內,寬敞的空間給予的舒適感,一掃車被拖吊的不舒服,一入園就說好大的空間哦,園長開玩笑的說:「改成停車場,可以提供很多的停車位,車子就不會被拖吊了。」 會後,教授說:「園長~這麼好的幼兒園,又沒將利字擺中間,已經少之又少了,不要改成停車場哦 ,要繼續為幼教來服務!」哈~停車場,很不錯的想法,只要做好設備,不用管理煩心的人、事、物。 明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師節,晨光時間帶領小孩們感謝老師,擁抱老師,並對老師說感謝的話語。  幼兒園老師是小朋友接受學校教育的啟蒙老師,是很重要的,相信老師們都很願意用自己的專業來教導、照顧、陪伴小朋友,走在學前成長的路上;期待家長們與老師攜手合作,成為夥伴關係,而不是只單向要求老師,提供小孩的照片而已。 「卡片~畫一張卡片送予你,老師,感謝你的照顧,感謝你的愛護,老師!感謝你,感謝你。」 下週三,將帶小朋友參觀孔廟和文學館,除了因教師節的緣故,也藉著團體戶外參觀教學,感受文化的氣息。 明天9月28日教師節,剛好在週六,家長不妨搭著孔廟文化節舉辦的系列活動,週六、日抽空帶寶貝參與這知性之旅,相信收穫一定會滿行囊的。 祝福大家 健康快樂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教養幼兒,從了解與接納開始

為什麼家有學前兒的父母,經常處於「他已經幾歲,怎麼還不會……」的擔心?是什麼樣的壓力和價值,讓父母失去「發現」成長歷程的驚喜與熱情? 年復一年,平日在美國教書,暑假則回台灣演講。常常想:「為什麼台灣和美國兩地父母所問我的幼兒教養問題,是這麼的不同?」 美國的父母來找我,整個談話的重心,大部分都在說明他們的驚訝。他們驚訝自己的寶貝,居然知道這麼多、會做那麼多……。而台灣的父母呢?來找我問問題時,起頭句通常都是:「他已經Χ歲多了,但他還不會……?」不管是閱讀、畫畫、收玩具,還是禮貌和分享,都讓父母擔心。 就更別說他們從媒體裡,不小心聽到的:「如果你的孩子還沒開始……,就已太遲了,」那種種的威脅了。我常常覺得,現代的父母好像是在驚嚇中帶小孩長大的。 以前,總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文化差異,沒啥可大驚小怪的,只不過是具有不同的「兒童觀」罷了! 但經過這些年來,我愈來愈訝異的發現,這個被我「看小」的文化差異,是這樣深深的左右著我們對幼兒的了解和教養方式。我也愈來愈驚訝,這個聽起來「很容易替換」的文化差異,其實有個很深很深的根|「尊重小孩」。而這個非本土的根,居然很難搖動我們對幼兒教養的國本。 尊重小孩:比如說,你一定聽聞那從嬰幼期開始,就要與他們共讀這個論點吧?但在我們還不真正熟悉這個非本土的根「尊重小孩」的內涵下,我們會自然而然的把「共讀要早」這件事,與「不要輸在起跑點」上的概念,做想當然爾的連結。結果就是,每年在台灣,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嬰幼兒還不會識字看書,需要那麼早跟他共讀嗎?」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以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為前提的。 所以父母在與「不識字又不識圖」的嬰幼兒共讀時,甚少去挑出孩子還不知道這個和那個的缺失。他們反而去注意小孩,「哇,我的寶寶會一直呵呵笑、他會假裝吃那圖裡的東西、會一直想翻書、一看到書中的小鴨子就會去拿自己的耶……。」關注孩子所會的,和已經成就的,就會驚喜孩子每一步的成長過程,就會相信和接納孩子每一個時期的看書能力。 相反的,以「兒童是小大人」為內涵的教養,指標則放在已成熟的行為。所以成人在看孩子的一言一行時,會以成人的標準來檢測。在這樣的教養內涵下,父母與「不識字又不識圖」的嬰幼兒共讀時,就不由自主的挑出孩子還不知道這個和那個的不足處了。所以許多父母會問我:「他為什麼坐不住?不夠專心?只想自己翻書?一直重覆?如何讓他愛看書……?」關注孩子所不會的,就會擔心孩子的起步已輸或好像出差錯了。 作者:李坤珊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回想921

民國88年921集集大地震,震醒了台灣人對地震的重視,為悼念地震逝去的民眾與警惕自然災害的威脅,中央政府於2000年訂立每年9月21日為「國家防災日」,並舉行地震演習,以求災害來臨時能做好防護措施,將傷亡的可能降至最低。 88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芮氏規模7.3的強震,從位於震央的南投集集,向外擴散,921災情遍及全台,隨著受困、罹難人數不斷攀升,搜救人員每分每秒都像在與時間拔河。 那年凝聚了台灣人的向心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發揮了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各地捐款如雪片般湧入,仁和也不惶多讓,園、親、師共捐了十萬元,匯到中華日報的捐款中心。 105年2月6日上午3點57分,發生於臺灣南部的地震,是繼921大地震後最嚴重的地震,與88年集集大地震為臺灣在二戰後傷亡相當嚴重的地震,並造成臺灣有史以來單一建築物-台南維冠大樓倒塌之罹難人數最多的災害。 921大地震和台南強震,兩次地震都發生在凌晨熟睡時,所以死傷才會如此慘重。 兩次地震都在睡夢中被搖醒,至今想起仍餘悸猶存。被搖醒的當下因恐懼一時間反應不過來,記得是大聲呼喊「耶穌,救我!」之後才進行避難的動作。 這也讓我們想問~睡夢中發生地震,短短幾秒怎麼躲?消防專家說就地掩護最簡單,也相對安全。一發生的時候,如果床夠高的話,就躲到床底下,如果床不夠高,就躲到地板上,讓床比你高,然後拿東西保護你的身體,因為這樣可以減緩東西雜落所帶來的衝擊。另外房間擺設越簡單越好!還有,救命的地震包,應放在床邊容易取得處,或是門口方便逃難。裡面要備有「水、餅乾類、口糧類,保暖物、藥物等。」地震造成的傷害往往不到10秒鐘,養成好習慣,至少能在事發當下快速應變。「趴下、掩護、穩住」 預防重於治療,不論是地震演練、各項安全教育與衛生好習慣,都攸關生命與健康的問題,疏忽不得,從小就需建立正確的概念,擁有自我保護帶得走的能力。 本週進入國家防災週,晨光集合時隨時進行就地避難演練,教導小孩熟記口訣~趴下、掩護、穩住,加上動作,不論是大、中、小、幼小朋友,一回生、二回熟,練習就會。 還有幾位哭泣的小孩。問小朋友們:「為什麼會哭泣?」「因為害怕、想睡覺、肚子餓、想家人」…,那「害怕甚麼?」「怕被罵、怕做錯、怕不會…」 蹲下來,以孩子的心為心,理解並同理他們,牽孩子的手走過這段適應的階段,迎接美好的幼兒園生活。 祝福大家 健康快樂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品格教育 小小孩必學三種規矩

品格教育跟行為發展息息相關,換句話說,在六歲以前,有良好生活品格力的孩子,心智發展會比較成熟,到了學齡以後的學習效率相對也會比較高。許多行為與腦科學的研究皆提出,幼小的孩子有三種重要的規矩,必須及早養成,那就是能耐心等待、分享事物及學會輪流。評估兒童社交發展時,這也是醫學專家一定會檢視的能力。 學習等待——幫助孩子控制衝動 針對兒童行為發展的研究發現,可以控制自己的衝動、不會在第一時間往誘惑邁進的幼兒,長大之後的成就會愈高。這跟大腦管理衝動的前額葉發展相關,前額葉愈成熟的孩子,判斷、思考、觀察等能力就會愈好,有助於孩子良好行為的發生,所以衝動控制的能力必須要學習。因此,爸媽從小讓孩子適時的等待,不要每件事都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衝動控制的能力。 練習分享——訓練思考、判斷能力 人是群居的動物,當幼兒漸漸進入團體生活時,其社交的技巧,首重身邊事物的分享。一歲前的孩子,對自己的食物或玩具難分難離是正常的心智發展過程。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家長不難發現,孩子會想透過「你一個、我一個、他一個……」來博取身邊大人的歡心及讚賞。孩子也漸漸想和大家一起擁有,大家一起從事共同的活動,例如,一歲半到兩歲的孩子會希望大家一起吃飯、你陪我一起玩玩具等。這些看似最基本的分享,其實都是孩子心智成熟、慢慢脫離自我中心時期的表徵。相對來看,分享的過程要思考、要判斷他人的內心想法,並降低心中的欲望,會分享的孩子比不會分享的孩子,在團體中的受歡迎程度高很多,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成就感及與他人互動的動機。 學習輪流——訓練觀察力 輪流則是另一個很重要的團體功能發展。幼兒在遊戲過程中擁有輪流的能力時,必須要觀察他人行動,並看看是否輪到我。所以輪流需要訓練,是一種高度觀察力的訓練,也是一種分享式注意力訓練(你做什麼,然後我做什麼)。學齡前會主動輪流的孩子,學齡時期的學習行為會更好,社交及情緒管控能力也會更好,所以輪流必須在幼兒時期提早訓練。 摘自親子天下文│王宏哲(兒童發展醫學專家)小小孩的品格該教什麼?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