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November 9, 2019

園長的話 – 幼兒健康兩三事

時序進入秋冬,早晚氣溫變化劇烈,特別是小朋友抵抗力低、適應環境能力較差,容易引發流感、過敏、異位性皮膚炎上身,春夏好發腸病毒、麻疹,秋冬則是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呼吸道感染的旺盛期;家長帶小孩出門遊玩,避免細菌病毒入侵的方法,除了勤加洗手、戴口罩,也要關心當日的空氣品質。 市政府關心幼兒的健康,學輔科週四發函,針對秋冬季節好發的水痘提醒各園所,加強預防的工作,落實勤洗手、正確洗手的觀念;保持環境的清潔與通風;罹患水痘者應佩戴口罩、穿著長袖衣儘速就醫,並請假在家休養,至全身所有水疱均結痂變乾,始得返回學校。 休養期間,應遵循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不出入公共場所及搭乘捷運、公車等擁擠的大眾運輸工具,不得已必須前往公共場所時,應全程佩戴口罩並穿著長袖衣物。 校園內師生間接觸頻繁,一有水痘病例極易造成群聚,除影響教職員工生健康或學習,更可能傳播至社區,對孕婦、嬰兒、免疫力低者等高風險族群造成嚴重危害。 問小朋友:「為什麼秋冬容易生病?」「因為天氣涼涼的,細菌會出來玩。」 為此,衛生署為增強民眾對季節性流感的抵抗力,提供免費的疫苗接種。也希望更多園所能做此項的服務,讓醫師入園,提高接種的比例,受益幼兒;但因為有前置調查作業,填寫資料又要承擔注射的風險,一些園所有所考慮;記得兩年前參與此項服務時,東區只有仁和,今年應該較多才是。 一切都是為了小朋友,但也要家長能配合、了解,不要動則得咎,否則真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消滅了園所服務的熱忱。 七八月就已詢問衛生所相關議題,何時可以接種?答案是他們也不知道;當接到通知時,時間已安排好了,在明年的一月七日,比衛生署發布學齡前幼兒12月8日接種期程還慢。溝通後,承辦人員告知,主要還是考慮診所醫生的時間,若要在12月也只能在月底,月底和月初只差一個星期?承辦人員都如此答覆了,也許真有她安排上的難處,就接受他們的安排了。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幸福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秋冬常見的幼兒疾病預防措施

「 流行性感冒」突發高熱,頭痛、全身酸痛、乏力及呼吸道炎症,咳嗽、咽痛等。預防措施:多飲水、多休息,從外面回來沖洗鼻子、注意通風以及鍛鍊身體,食用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等。 「腹瀉」-由輪狀病毒引起,傳染性強。 預防措施:注意家庭的飲食衛生,餐具消毒,腸道傳染病期間,儘量少帶孩子在小攤點吃零食、就餐。另外,生食瓜果要洗凈,孩子要勤洗手,不要吸吮手指。腹瀉流行期間不要接觸患兒,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患了病要注意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不要用抗生素。 「急性喉炎」-幼兒喉腔狹小,咽喉出現炎症時易發生喉頭痙攣性水腫,進而導致喉梗阻,如不及時搶救,會因窒息而死。預防措施:幼兒患感冒要及時治療,以免引發急性喉炎。發現幼兒聲音嘶啞時,切勿掉以輕心,應及早上醫院看耳鼻喉科。 「急性中耳炎」-幼兒上火或感冒後,鼻涕增多,咽喉部有炎症時,鼻咽部的細菌或病毒容易通過咽鼓管侵犯中耳,引起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預防措施:洗浴時不要讓水進入耳內,鼻涕增多時應壓住一側鼻孔輕輕擤,然後換另外一側。得了急性中耳炎,切忌給幼兒亂用滴耳藥,應到醫院請耳鼻喉科醫生治療。 「手足口」-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先出現發燒症狀,手心、腳心出現斑丘疹和皰疹(疹子周圍可發紅),口腔粘膜出現皰疹和/或潰瘍,疼痛明顯。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和頭疼等症狀。 「水痘」-水痘病毒感染人體後,經過大約2周的潛伏期,患者可出現頭痛、全身不適、發熱、食慾下降等前期症狀,繼而出現有特徵性的紅色斑疹,後變為丘疹、再發展為水皰、常伴有瘙癢,1-2天後開始乾枯結痂,持續一周左右痂皮脫落。皮疹軀幹部最多,頭面部次之,四肢較少,手掌、足底更少。 「皰疹性咽峽炎」由腸道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狀:潛伏期3~10天。多以突發高熱開始,24~48h可達高峰,升至39~41℃,伴頭痛、咽部不適、肌痛等,嬰幼兒常有嘔吐、拒食,甚而發生高熱驚厥;年長兒童及成人常見嚴重的咽痛、吞咽困難、四肢肌痛、厭食乏力等。經1~5天潰瘍癒合,一般3天內退熱,症狀消失。本病預後良好。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最初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多數病人無明顯症狀,隨後病人突然寒戰,高熱體溫可達40℃,頭痛、嘔吐反覆發作,早期皮膚上可見出血點或淤斑,1-2日內發展為腦膜炎,高熱持續不退,頭痛劇烈,頻繁的嘔吐,伴有驚厥,甚至出現昏迷。預防措施:免疫接種是預防流腦的主要措施,種對象為1-15周歲兒童。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