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September 2019

園長的話 – 孩子學前成長的路需要親師做伙行

五年一次的幼兒園基礎評鑑,仁和被安排的評鑑日是在9月24日下午,當日善盡主人的職責,接待評審委員的到來。 為了接受評鑑,全園工作夥伴各司其職,在自己所負責的工作上,依照評鑑指標,不論是環境設備或資料的準備,都盡心盡力,展現團隊合作的精神,受到大家的肯定。 雖然平常就已經很自我要求了,但評鑑的規格更高,也因此,一年來做各項的檢視,不論是環境、設備、安全、教學、行政,需維修或更新的,資料需準備或改進的,逐項的依照指標分工進行。 小到棉被清洗,需有家長清洗的簽名;託藥、餵藥需有託藥單和老師餵藥紀錄;大到設備的安全檢查紀錄與維修紀錄等,馬虎不得;老師要有教學週誌紀錄、教學檔案、課程會議記錄等,雖然這些事平常都有在進行,但也許做得不夠完整、時間拖拉、不夠到位,因著評鑑的需要而更仔細、更用心。 相信評鑑背後的意義是好的,是主管單位對所管轄部門的一種檢視與了解,也讓做事的人能夠有正確的方向,對自己、對別人都能負責。但,資料的準備過多,以至於造成大家的壓力和紙張的浪費,若能輕省些,相信大家都能接受才是。 當日有個評委,因為早上到附近的園所,車停路邊被拖吊,來到仁和,車子可停在園內,寬敞的空間給予的舒適感,一掃車被拖吊的不舒服,一入園就說好大的空間哦,園長開玩笑的說:「改成停車場,可以提供很多的停車位,車子就不會被拖吊了。」 會後,教授說:「園長~這麼好的幼兒園,又沒將利字擺中間,已經少之又少了,不要改成停車場哦 ,要繼續為幼教來服務!」哈~停車場,很不錯的想法,只要做好設備,不用管理煩心的人、事、物。 明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師節,晨光時間帶領小孩們感謝老師,擁抱老師,並對老師說感謝的話語。  幼兒園老師是小朋友接受學校教育的啟蒙老師,是很重要的,相信老師們都很願意用自己的專業來教導、照顧、陪伴小朋友,走在學前成長的路上;期待家長們與老師攜手合作,成為夥伴關係,而不是只單向要求老師,提供小孩的照片而已。 「卡片~畫一張卡片送予你,老師,感謝你的照顧,感謝你的愛護,老師!感謝你,感謝你。」 下週三,將帶小朋友參觀孔廟和文學館,除了因教師節的緣故,也藉著團體戶外參觀教學,感受文化的氣息。 明天9月28日教師節,剛好在週六,家長不妨搭著孔廟文化節舉辦的系列活動,週六、日抽空帶寶貝參與這知性之旅,相信收穫一定會滿行囊的。 祝福大家 健康快樂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教養幼兒,從了解與接納開始

為什麼家有學前兒的父母,經常處於「他已經幾歲,怎麼還不會……」的擔心?是什麼樣的壓力和價值,讓父母失去「發現」成長歷程的驚喜與熱情? 年復一年,平日在美國教書,暑假則回台灣演講。常常想:「為什麼台灣和美國兩地父母所問我的幼兒教養問題,是這麼的不同?」 美國的父母來找我,整個談話的重心,大部分都在說明他們的驚訝。他們驚訝自己的寶貝,居然知道這麼多、會做那麼多……。而台灣的父母呢?來找我問問題時,起頭句通常都是:「他已經Χ歲多了,但他還不會……?」不管是閱讀、畫畫、收玩具,還是禮貌和分享,都讓父母擔心。 就更別說他們從媒體裡,不小心聽到的:「如果你的孩子還沒開始……,就已太遲了,」那種種的威脅了。我常常覺得,現代的父母好像是在驚嚇中帶小孩長大的。 以前,總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文化差異,沒啥可大驚小怪的,只不過是具有不同的「兒童觀」罷了! 但經過這些年來,我愈來愈訝異的發現,這個被我「看小」的文化差異,是這樣深深的左右著我們對幼兒的了解和教養方式。我也愈來愈驚訝,這個聽起來「很容易替換」的文化差異,其實有個很深很深的根|「尊重小孩」。而這個非本土的根,居然很難搖動我們對幼兒教養的國本。 尊重小孩:比如說,你一定聽聞那從嬰幼期開始,就要與他們共讀這個論點吧?但在我們還不真正熟悉這個非本土的根「尊重小孩」的內涵下,我們會自然而然的把「共讀要早」這件事,與「不要輸在起跑點」上的概念,做想當然爾的連結。結果就是,每年在台灣,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嬰幼兒還不會識字看書,需要那麼早跟他共讀嗎?」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以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為前提的。 所以父母在與「不識字又不識圖」的嬰幼兒共讀時,甚少去挑出孩子還不知道這個和那個的缺失。他們反而去注意小孩,「哇,我的寶寶會一直呵呵笑、他會假裝吃那圖裡的東西、會一直想翻書、一看到書中的小鴨子就會去拿自己的耶……。」關注孩子所會的,和已經成就的,就會驚喜孩子每一步的成長過程,就會相信和接納孩子每一個時期的看書能力。 相反的,以「兒童是小大人」為內涵的教養,指標則放在已成熟的行為。所以成人在看孩子的一言一行時,會以成人的標準來檢測。在這樣的教養內涵下,父母與「不識字又不識圖」的嬰幼兒共讀時,就不由自主的挑出孩子還不知道這個和那個的不足處了。所以許多父母會問我:「他為什麼坐不住?不夠專心?只想自己翻書?一直重覆?如何讓他愛看書……?」關注孩子所不會的,就會擔心孩子的起步已輸或好像出差錯了。 作者:李坤珊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回想921

民國88年921集集大地震,震醒了台灣人對地震的重視,為悼念地震逝去的民眾與警惕自然災害的威脅,中央政府於2000年訂立每年9月21日為「國家防災日」,並舉行地震演習,以求災害來臨時能做好防護措施,將傷亡的可能降至最低。 88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芮氏規模7.3的強震,從位於震央的南投集集,向外擴散,921災情遍及全台,隨著受困、罹難人數不斷攀升,搜救人員每分每秒都像在與時間拔河。 那年凝聚了台灣人的向心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發揮了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各地捐款如雪片般湧入,仁和也不惶多讓,園、親、師共捐了十萬元,匯到中華日報的捐款中心。 105年2月6日上午3點57分,發生於臺灣南部的地震,是繼921大地震後最嚴重的地震,與88年集集大地震為臺灣在二戰後傷亡相當嚴重的地震,並造成臺灣有史以來單一建築物-台南維冠大樓倒塌之罹難人數最多的災害。 921大地震和台南強震,兩次地震都發生在凌晨熟睡時,所以死傷才會如此慘重。 兩次地震都在睡夢中被搖醒,至今想起仍餘悸猶存。被搖醒的當下因恐懼一時間反應不過來,記得是大聲呼喊「耶穌,救我!」之後才進行避難的動作。 這也讓我們想問~睡夢中發生地震,短短幾秒怎麼躲?消防專家說就地掩護最簡單,也相對安全。一發生的時候,如果床夠高的話,就躲到床底下,如果床不夠高,就躲到地板上,讓床比你高,然後拿東西保護你的身體,因為這樣可以減緩東西雜落所帶來的衝擊。另外房間擺設越簡單越好!還有,救命的地震包,應放在床邊容易取得處,或是門口方便逃難。裡面要備有「水、餅乾類、口糧類,保暖物、藥物等。」地震造成的傷害往往不到10秒鐘,養成好習慣,至少能在事發當下快速應變。「趴下、掩護、穩住」 預防重於治療,不論是地震演練、各項安全教育與衛生好習慣,都攸關生命與健康的問題,疏忽不得,從小就需建立正確的概念,擁有自我保護帶得走的能力。 本週進入國家防災週,晨光集合時隨時進行就地避難演練,教導小孩熟記口訣~趴下、掩護、穩住,加上動作,不論是大、中、小、幼小朋友,一回生、二回熟,練習就會。 還有幾位哭泣的小孩。問小朋友們:「為什麼會哭泣?」「因為害怕、想睡覺、肚子餓、想家人」…,那「害怕甚麼?」「怕被罵、怕做錯、怕不會…」 蹲下來,以孩子的心為心,理解並同理他們,牽孩子的手走過這段適應的階段,迎接美好的幼兒園生活。 祝福大家 健康快樂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品格教育 小小孩必學三種規矩

品格教育跟行為發展息息相關,換句話說,在六歲以前,有良好生活品格力的孩子,心智發展會比較成熟,到了學齡以後的學習效率相對也會比較高。許多行為與腦科學的研究皆提出,幼小的孩子有三種重要的規矩,必須及早養成,那就是能耐心等待、分享事物及學會輪流。評估兒童社交發展時,這也是醫學專家一定會檢視的能力。 學習等待——幫助孩子控制衝動 針對兒童行為發展的研究發現,可以控制自己的衝動、不會在第一時間往誘惑邁進的幼兒,長大之後的成就會愈高。這跟大腦管理衝動的前額葉發展相關,前額葉愈成熟的孩子,判斷、思考、觀察等能力就會愈好,有助於孩子良好行為的發生,所以衝動控制的能力必須要學習。因此,爸媽從小讓孩子適時的等待,不要每件事都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衝動控制的能力。 練習分享——訓練思考、判斷能力 人是群居的動物,當幼兒漸漸進入團體生活時,其社交的技巧,首重身邊事物的分享。一歲前的孩子,對自己的食物或玩具難分難離是正常的心智發展過程。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家長不難發現,孩子會想透過「你一個、我一個、他一個……」來博取身邊大人的歡心及讚賞。孩子也漸漸想和大家一起擁有,大家一起從事共同的活動,例如,一歲半到兩歲的孩子會希望大家一起吃飯、你陪我一起玩玩具等。這些看似最基本的分享,其實都是孩子心智成熟、慢慢脫離自我中心時期的表徵。相對來看,分享的過程要思考、要判斷他人的內心想法,並降低心中的欲望,會分享的孩子比不會分享的孩子,在團體中的受歡迎程度高很多,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成就感及與他人互動的動機。 學習輪流——訓練觀察力 輪流則是另一個很重要的團體功能發展。幼兒在遊戲過程中擁有輪流的能力時,必須要觀察他人行動,並看看是否輪到我。所以輪流需要訓練,是一種高度觀察力的訓練,也是一種分享式注意力訓練(你做什麼,然後我做什麼)。學齡前會主動輪流的孩子,學齡時期的學習行為會更好,社交及情緒管控能力也會更好,所以輪流必須在幼兒時期提早訓練。 摘自親子天下文│王宏哲(兒童發展醫學專家)小小孩的品格該教什麼?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防災演練 有備無患

因著9月21日國家防災日的到來,每年此時,教育局都會規定,除了當日的演習外,還需安排兩次演練。 週二地震演練,除了文璐老師在晨光時間做地震宣導,園長也藉著地震來了的兒歌「地殼伸懶腰,房子上下左右搖,電源先關掉,快快蹲下躲牆角。」帶領小孩一面吟唸一面做動作,從中了解地震來時該如何面對,加深印象;更重要的是現場的演練,實際操作。 地震來得又快又突然,令人措手不及,萬一不幸遇到地震,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平安無事?專家教我們,要牢記地震三字口訣-趴下、掩護、穩住,直到地震結束。 若是正在廚房煮東西,順手立刻關上爐火,並立即躲在桌子下、抓住桌腳。在公共場所發生地震時,仍應以就地避難為原則,立即尋找掩蔽物,避開危險玻璃、櫥櫃,蹲下並保護頭頸部,逃生避難時應走樓梯,千萬不可搭乘電梯,以免受困。 2016年2月6日春節期間,台南維冠大樓的倒榻,是台南人心中的痛,我們更要以此為借鏡。 地震是安全教育的課題,不容輕忽,平時就應做好準備;透過學校教育教導小朋友,成為他們帶得走的保護能力。 「趴下、掩護、穩住」把握集合的時間,讓小朋友熟記口訣,操作練習。 因著中秋節的到來,教育局本週連發了幾張針對腸病毒、登革熱、流感、水域安全等議題的公文,希望提醒家長重視,做好預防措施。特別是腸病毒,據疾管署統計,近期國內腸病毒輕症疫情持續上升,仍處流行高峰期,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共計18,452人次,較前一週上升10.7%,以中南部縣市上升幅度較為明顯。 2019年檢出EV71型陽性個案,東區榜上有名,因此若一個班級七天內有兩個小朋友罹患腸病毒,就必須停課七天,不僅自己的小孩不能來上課,其他同學也必須停課在家,雙薪父母需有一位請假,造成大家的不便,請家長務必留意。 中秋連續假期,家人團聚,出遊、烤肉、群聚,請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論大人、小孩都需要正確洗手,感冒咳嗽需要戴口罩,避免傳染給他人,在水源不便的地方、車上,要備濕紙巾或乾洗手。 祝福大家 中秋佳節快樂 月圓 人圓 事事圓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預防腸病毒【正確使用漂白水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項】

一、正確使用漂白水消毒方法 基本步驟:「穿、稀、擦、停、沖、 棄」六步驟 : (一)「穿」:穿上圍裙、戴上口罩及手套,保護雙手。 (二) 「稀」:確實按包裝標示稀釋漂白水,以免洗湯匙一湯匙(約 15-20CC)的市售漂白水加入 10 公升的自來水(大瓶保特瓶每瓶 1250CC,8 瓶約 10 公升)攪拌均勻即可。 (三)「擦」:以擦拭方式擦地板、洗手台、水龍頭、馬桶、 門把、桌椅等學童常接觸區域。 (四)「停」:擦拭後,靜置五至十分鐘,等待漂白水確實發 揮殺菌功效。 (五)「沖」:用清水沖洗或擦拭方才清潔殺菌的區域。 (六)「棄」:可採用以下二種方法 1.將用過的漂白水再用大量的水稀釋一遍(不要少於一 百倍)才倒入廚房汙水道 或戶外水溝,比較不會汙染 水源。 2.將漂白水密封存起來,時間久了漂白水會自動氧化再 倒掉。 二、使用漂白水消毒注意事項: (一)消毒方式是用擦的,勿用噴的,且要保持通風。 (二)漂白水的使用除加水稀釋外,絕不可以滲雜肥皂、清潔劑、 藥劑、香料等, 否則可能會產生強烈氧化作用,散發出毒 性物質。 (三)漂白水如果不小心碰觸到眼睛,要用大量清水連續沖洗十五分鐘,如果碰到皮膚, 要立刻用清水沖到覺得乾淨為止。 (四)使用完後的漂白水,最好不要直接倒入馬桶,如此會使化糞 池失去汙水處理功能, 致污水排出後汙染水源。 (五)裝漂白水的瓶子應標示清楚,切勿用汽水保特瓶或任何飲料瓶子裝漂白水, 避免學童不小心誤喝。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以同理心來幫助孩子 面對新環境

據氣象局的報導,輕颱「玲玲」不僅未解除,強度更是達中颱上限;而第15號颱風「法西」也在5日下午生成,不過氣象局預估路徑會朝日本方向,對台灣沒有影響。但今日午後,玲玲颱風外圍環流、低壓帶雙重影響全台有雨,氣象局更是對北北基高屏發布大雨特報。今年的颱風特別多,除了帶來了豐沛的雨水外,也造成低漥地區的積水,台南地區更因著8月13日的豪大雨-夜半雷雨交加,令人害怕、無法入眠,市府為顧及民眾的安全,於清晨六點宣布停班停課。 颱風的強弱度藉由氣象局偵測預估得知,政府憑數據和現況評估停班課與否,但事前宣布也會有失誤的時候,如8月24日的白鹿颱風,於23日晚宣布停課,當晚沒風沒雨的,還好週六原本就放假。 下雨,造成生活上很多的不便,若都在夜間下該有多好。 週一開學日,多數舊生由家長送到門口就能自行入園,而新生需要家長的陪伴,即使有上暑期班,特別是小小孩,因著要與家人的分離產生焦慮,仍舊放聲大哭,雖然哭鬧聲不會一整天,但這焦慮不安的情緒會持續一段時間,尤其是週休二日後的週一。 時間是最好的良藥,考驗著大人-家長和老師的耐心、愛心、包容、鼓勵與同理心,在這段等待的過程,對孩子、家長、老師而言都是挑戰。孩子們從家裡到幼兒園,不僅環境不一樣,人和事也都不一樣,面對陌生的人、事、物,離開平日疼愛有加的家人,心裡的害怕可想而知,而哭鬧是他們用來表達的利器。因此我們要以同理心來幫助孩子,牽手走過這段成長必經的路程,給予鼓勵、擁抱,勇氣與信心就會在他們的心裡滋長。 開學第一天,舉辦開學典禮,寶貝們穿越放在活動室的快樂門(進入幼兒園就快樂、開心)、會議室前的聰明門(入教室學習,得知識、變聰明)、大蝴蝶遊戲場的健康門(大肌肉活動得健康),開心的邁向學習的旅程。 還有玩遊戲、介紹班級、小朋友、老師,最後贈送每位小朋友一份開學禮-象徵平安健康的蘋果! 感謝家長們的支持與愛護,在邁入四十六年的今天,仁和仍一本初衷,堅持創辦人的理念~「福祿貝爾先生好園丁的精神,蒙特梭利蝸牛的精神,皮亞傑學說的物理遊戲、數概念理論,動作教育,多元學習」;發揮仁和的特色~「體能教育,自然科學啟蒙」~讓仁和好寶寶,在童年歲月,為身體奠定好體能的根基,探索生命、啟發探究科學的興趣~ 更希望家園、親師間合作愉快,透過每日聯絡本、每週教學分享、仁和週報、面談、電話連繫等溝通、對話,了解孩子在家、在園的情形,幫助寶貝們建立好品格、好習慣以及學習的基礎。 祝福大家 幸福快樂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颱風命名方式

2000年至今的颱風命名方式 依照世界氣象組織於1998年1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31屆颱風委員會決議,自西元2000年元月一日起,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除編號維持原狀之外(例如西元2000年第1個颱風編號為0001),颱風名稱將由以往使用的4組92個名字全數更換,重新編列140個名字,共分5組,每組28個。這些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周邊地區的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國所提供(每個成員提供10個)。 台灣沒有加入世界氣象組織(WMO),因此並沒有參與颱風命名。 台灣中央氣象局使用颱風譯名的方式 由於2000年新的140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語言,不是以往慣用的人名,而是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各種詞彙,並且沒有按照英文A至Z的排序,所以十分複雜與不規律。中央氣象局為了慎重起見做了民意調查,超過七成四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輔以國際颱風命名較為合適,因此為了因應這次颱風命名的改變,中央氣象局便使用此方法並且沿用至今。 在2013年以前,中央氣象局翻譯國際命名的方式幾乎完全採用音譯,而音譯無法反映原文的意思,民眾也時常詢問這些命名的含意為何,所以中央氣象局於2013年7月19日改用以意譯為主、音譯為輔的方式,大幅度的修改了38個颱風中文譯名。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