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August 31, 2019

園長的話 – 從小培養孩子的品格

週二上午,教授來訪,分享彼此的近況,也聊到工作上遇到的難處。教授提到,她今年接了一班夜校生的導師,班上有應屆畢業生、也有已工作幾年的社會人士,但普遍的問題是不會處理自己的事情,也說不得,實在很頭痛。 聽了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這樣?都已二十幾歲的人了,還不會處理自己的事情,不就和小孩一樣嗎? 園裡遊戲場的地墊要更新,從去年排到現在,仍未進行,原因之一是排到的日期當天剛好下雨,無法施工,一耽擱就插不進去工程的行列了;原因之二是缺工,工廠請不到工人,加上烈日下的工作年輕人不願意從事,中老年體力差,老闆也無可奈何,只能頻頻說抱歉;問題是說抱歉於事無補啊! 各行各業都缺人,就連幼兒園的老師也很難聘請,幼保、幼教科系畢業生不當幼兒園老師,轉行的比例佔百分之七、八十,剩下不到三分之一進入職場,能夠堅持的也很有限,穩定在幼教職場的八年級生比例少之又少,沒有新血輪來接替與擔當幼教重要的建造工程,真令人擔憂,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探究原因,小孩難帶,代勞的地方很多,除了教學工作準備與紀錄,家園的聯絡外,保育工作餐點、穿衣穿鞋綁頭髮、擦屁股、整理書包、棉被、盥洗用具等,還有教室環境、玩具的清潔與整理、餵藥(需簽名、紀錄服藥時間),除了體力也要有腦力;加上家長要求又多、比較、動則得咎,小孩身體有傷痕、東西沒帶回、拿錯也怪罪老師,一天下來已精疲力盡,回家又得看家長的Line,真的很辛苦。 小朋友就讀前,家長就到處參觀,園所的老師也花很多時間接待、說明;當家長幫小孩選擇了適合的學校就讀,決定後就要與園所和老師合作、溝通,才能創造三贏。 幼兒園是教育小朋友的場所,是他們學習、探索、運動、交朋友、人際互動、認知、好習慣、好品格建立的地方,家長送小孩來幼兒園的目的不就是如此嗎?但,過多的不捨、干預、要求、體貼、不信任,不僅會造成工作者的壓力,更是會阻礙小朋友的學習、成長與人際互動,一旦習慣養成後,要改,困難度就很高。出社會了,還不會處理自己的事情,這是值得為人父母一起省思的問題。 少子化衍生父母、長輩捨不得小孩吃苦,長大後求職挑三揀四,成為靠爸媽族。今天是暑期最後一天,下週一是新學期開學日,請家長事先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任何物品都請讓小朋友會認,並寫上名字或佩掛名牌,以便識別,降低拿錯的機率。 也許您的寶貝依然哭著不想來園,請您同理他(她)的情緒,並給予擁抱,讓他們有被愛的安全感。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祝福大家 幸福快樂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教孩子禮貌 從生活細節做起

在一場研討會中,我聽到負責科學夏令營的老師抱怨學生不懂禮貌,稱呼助教「帥哥」和「美女」。另一位老師也嘆氣說,別說孩子,連他們系中新聘的助理教授都不會稱呼人,竟然叫他「老張」,讓他心裡很不舒服。 我想起《顏氏家訓》中的:「教婦初來,教兒嬰孩。」禮貌應該儘早教孩子才是。我在電台節目中,提醒父母親利用假日,儘量帶孩子出去參加聚會,學習社交禮儀的應對進退。不久,我收到一封聽眾的來信談,談到一個在社會上人際交往常會碰到的問題:「真話可以講多少?」 見不平而發聲 暑假中,她帶小學六年級的兒子去國外旅行。為了答謝借住朋友家的情誼,她請朋友去一家很高級的餐廳吃飯。侍者殷勤來問沙拉、麵包夠不夠時,因為的確很好吃,他們每個人又吃了一份。當侍者再來問他們還要不要時,她的朋友對侍者說:「還要,但不必送上桌來,直接替我打包。」她的孩子一聽,馬上說:「不可以,還未上桌的菜不是剩菜,不可以打包帶回家。」她當場窘得不知該說什麼,在桌下踢了孩子好幾腳。她的朋友只笑笑說:「阿姨喜歡就帶回家呀!」 回家後,孩子問:「媽媽為什麼阻止我?你真的認為阿姨打包沒關係嗎?你們要我遵守規則,可是你們自己卻不遵守。」她跟孩子解釋,自己是東道主,主人不能使客人難堪,所以她沒有說話,但不代表認同這種行為。孩子仍然不高興,認為媽媽太虛偽。 這聽眾說她很高興臺灣的品德教育成功,孩子才六年級,就有明確的是非觀念,但她很苦惱臺灣也有許多檯面上該做榜樣的人物是非不分,貪小便宜的事情更是常發生。她舉例說:「有次風災後,許多志工團去臺東幫忙。結果有人加入志工團搭免費的火車,住進免費的民宿後就不見蹤影,原來跑去玩了。」她非常不齒這種人。 要正直而圓融 過去我們認為絕不可做的事,許多已陷入「灰色地帶」,似乎見怪不怪,例如已婚者對婚姻不忠誠、學生任意毀壞公物而不被起訴……,現今價值太混亂,連大人都說一套、做一套時,她問:「我們該怎麼教孩子?」 教孩子要有智慧,事情發生當下正式教育孩子最佳時機。我建議媽媽不妨誠懇跟孩子解釋:「有時,我們會講些言不由衷的話,以免傷到別人的自尊心或讓人下不了臺,這才是待客之道。在國外用餐要給小費,所以侍者會很殷勤,但是他不應該把店東的麵包無限量送給客人;打包是為了不浪費食物,但不可以打包自助餐檯上的食物,只能打包自己吃剩的。」 人情世故最難教,難怪俗語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只有靠多看、多體會,分寸才會拿捏得剛好。做人是大智慧、千古的學問,這位媽媽已經做得很好了,我為她欣喜,更為臺灣有這樣直的小學生高興。 文/洪蘭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