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August 24, 2019

園長的話 – 小小準備大大方便

最近的天氣挺怪的,時晴時雨,就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這會兒還晴空萬里,艷陽高照,下一刻烏雲密布,下起大雨,令人措手不及;也不知雨何時會停,騎士們停車穿好雨衣,一會兒,雨停了,真是尷尬,雨衣該脫還是….,也難怪前陣子路上常出現這種畫面。 雨仍下個不停,氣象又報導有颱風要來,擔心週四的戶外參觀是否會因此受阻?雖然如此,仍做好戶外參觀的準備,車輛的租借、分配,午餐的準備等,並交代小朋友攜帶雨具;還好週二,雨勢漸緩,對週四的天氣有信心,果然晴空萬里,科工館一日遊,照計畫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 雨天,造成生活上很大的不便,出門騎車要非常小心;開車,交通阻塞、打結,更不方便。路上車潮湧現,上班、上學,機車、汽車讓交通打結,有人急著上班,有的趕著送小孩上學;仁和的校門也常是如此,車子停在校門口,老師一手撐傘,一手開車門,帶小孩下車,這些動作是需要時間的,若小孩在車上耽擱,沒有準備就緒,時間又更長;相對的等在後面的車得有耐心才行。眼看著一部部車子接著開進巷子來,還有從不同方向進入的,一時之間交通打結了,愈急就愈亂;也有開車、騎車路過的民眾,因趕著上班心急顯得不耐煩的呼嘯而過。 大家都因為急和求方便,不願等待、禮讓,加上沒人指揮,才會如此,讓我又想起二十多年前,參觀日本的幼兒園,不論是位處馬路邊或是巷子裡,沒有家長把車子開到校門口,老師也不是車僮,而是家長必須把車子停在路邊的停車格、停車處,再牽著小孩的手到幼兒園門口,親自將小朋友交給老師後才離園,小朋友自己走進校園裡。 日本可以,台灣沒辦法做到,也無法如此要求,因為台灣的環境不容許,沒有足夠的公設停車位,只能在各自的園所做好接送的安全措施與管理。 我們清楚知道仁和230巷的巷子小,只有六米寬,為了疏散車潮,開放188巷的後門;但後門使用率很低,尤其是上午,沒有發揮功效,看護門口的老師常等不到人,實在可惜;所以暑假後門未開放;下週九月開學後,後門又將開放,上午8:10-8:50,下午4:35-5:30,請家長多多使用。 除了開放後門,請家長下午要來接送前,不論是開車或騎車,可先來電告知,讓小孩心裡有所準備,不管當時小朋友是在室內玩或在戶外,或上廁所,都有準備的時間(不是到巷口或門口才來電);再者校園大,從教室走出來也需要時間,如此不僅小孩不會有突然被叫到要回家那沒有準備心的感覺外,交通也會較順暢,家長不會久候,大家都會有好心情。 祝福大家 幸福快樂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品格如何教?從養成好習慣開始

很多父母問: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教孩子? 其實愈早教愈好,《顏氏家訓》中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實驗發現嬰兒一出生,他大腦中專司模仿的鏡像神經元就已經在運作了,這是最原始的學習機制。在大腦掌管記憶的海馬迴未成熟前,我們的記憶是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頭,是屬於不需人教,自己揣摩得之的「內隱學習」,這種學習效果最強,哪怕將來海馬迴壞掉了,不知自己是誰了,小時候學的語言和習慣都還在,所以失憶症的病人可以對答如流,只是不記得剛剛講過了什麼話而已。因此從小養成好習慣,可以成就他一生,《漢書》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因為最初的學習是模仿,所以「以身作則」是教養孩子最好的方法,父母在看電視,叫孩子去做功課是沒有用的。我曾在朋友家看到她兒子放學回家,一進門,書包隨手一丟,一邊走一邊脫襪子,經過客廳也沒跟我們打招呼,進到房間把門關上。過一會兒,她先生停好車也進來了,一邊走一邊脫襪子,看到我們,點個頭,進去把房門關上。原來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真是沒錯。 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 很多家長認為品格很抽象,不知該怎麼教,其實品格就是各種習慣的總合:衛生習慣、說話習慣、做事習慣、起居習慣……,一些看似無傷大雅的習慣會影響孩子的前途。西諺:「習慣是第二個本性」,它會毀掉第一個本性,一個人做事習慣不好,東西亂丟,虎頭蛇尾,有始無終,功課再好也沒人敢用他。所以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 一位老師很憂心的告訴我:「現在許多孩子都沒有整理書包的習慣了,每天背著一堆不要用的課本到學校來,壓垮了肩膀,但該帶的還是沒帶。」我想起在中正大學教書時,有一天晚上,突然發現宿舍外面的鳳梨田裡,有燈光一閃一閃,有人在低聲說話,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原來同事們的孩子都念附近同一所小學,這些孩子都沒有晚上整理書包的習慣,等到要睡覺了,媽媽整理書包,才發現第二天自然科的作業是每個人要帶一棵植物、一個礦物和一隻動物到學校來。民雄地處偏僻,這些大教授只好拿手電筒去田裡捉青蛙來交差。有個孩子哭說,他不要交跟別人一樣的東西,他母親氣急敗壞的說:「誰叫你不早講,不然把你弟弟帶去好了,他是動物!」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養成習慣不難,只要持之有恆即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俗語也說「積思成言,積言成行,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一開始教時,辛苦些,養成習慣後,便苦盡甘來了。 文/洪蘭教授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