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August 2019

園長的話 – 從小培養孩子的品格

週二上午,教授來訪,分享彼此的近況,也聊到工作上遇到的難處。教授提到,她今年接了一班夜校生的導師,班上有應屆畢業生、也有已工作幾年的社會人士,但普遍的問題是不會處理自己的事情,也說不得,實在很頭痛。 聽了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這樣?都已二十幾歲的人了,還不會處理自己的事情,不就和小孩一樣嗎? 園裡遊戲場的地墊要更新,從去年排到現在,仍未進行,原因之一是排到的日期當天剛好下雨,無法施工,一耽擱就插不進去工程的行列了;原因之二是缺工,工廠請不到工人,加上烈日下的工作年輕人不願意從事,中老年體力差,老闆也無可奈何,只能頻頻說抱歉;問題是說抱歉於事無補啊! 各行各業都缺人,就連幼兒園的老師也很難聘請,幼保、幼教科系畢業生不當幼兒園老師,轉行的比例佔百分之七、八十,剩下不到三分之一進入職場,能夠堅持的也很有限,穩定在幼教職場的八年級生比例少之又少,沒有新血輪來接替與擔當幼教重要的建造工程,真令人擔憂,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探究原因,小孩難帶,代勞的地方很多,除了教學工作準備與紀錄,家園的聯絡外,保育工作餐點、穿衣穿鞋綁頭髮、擦屁股、整理書包、棉被、盥洗用具等,還有教室環境、玩具的清潔與整理、餵藥(需簽名、紀錄服藥時間),除了體力也要有腦力;加上家長要求又多、比較、動則得咎,小孩身體有傷痕、東西沒帶回、拿錯也怪罪老師,一天下來已精疲力盡,回家又得看家長的Line,真的很辛苦。 小朋友就讀前,家長就到處參觀,園所的老師也花很多時間接待、說明;當家長幫小孩選擇了適合的學校就讀,決定後就要與園所和老師合作、溝通,才能創造三贏。 幼兒園是教育小朋友的場所,是他們學習、探索、運動、交朋友、人際互動、認知、好習慣、好品格建立的地方,家長送小孩來幼兒園的目的不就是如此嗎?但,過多的不捨、干預、要求、體貼、不信任,不僅會造成工作者的壓力,更是會阻礙小朋友的學習、成長與人際互動,一旦習慣養成後,要改,困難度就很高。出社會了,還不會處理自己的事情,這是值得為人父母一起省思的問題。 少子化衍生父母、長輩捨不得小孩吃苦,長大後求職挑三揀四,成為靠爸媽族。今天是暑期最後一天,下週一是新學期開學日,請家長事先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任何物品都請讓小朋友會認,並寫上名字或佩掛名牌,以便識別,降低拿錯的機率。 也許您的寶貝依然哭著不想來園,請您同理他(她)的情緒,並給予擁抱,讓他們有被愛的安全感。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祝福大家 幸福快樂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教孩子禮貌 從生活細節做起

在一場研討會中,我聽到負責科學夏令營的老師抱怨學生不懂禮貌,稱呼助教「帥哥」和「美女」。另一位老師也嘆氣說,別說孩子,連他們系中新聘的助理教授都不會稱呼人,竟然叫他「老張」,讓他心裡很不舒服。 我想起《顏氏家訓》中的:「教婦初來,教兒嬰孩。」禮貌應該儘早教孩子才是。我在電台節目中,提醒父母親利用假日,儘量帶孩子出去參加聚會,學習社交禮儀的應對進退。不久,我收到一封聽眾的來信談,談到一個在社會上人際交往常會碰到的問題:「真話可以講多少?」 見不平而發聲 暑假中,她帶小學六年級的兒子去國外旅行。為了答謝借住朋友家的情誼,她請朋友去一家很高級的餐廳吃飯。侍者殷勤來問沙拉、麵包夠不夠時,因為的確很好吃,他們每個人又吃了一份。當侍者再來問他們還要不要時,她的朋友對侍者說:「還要,但不必送上桌來,直接替我打包。」她的孩子一聽,馬上說:「不可以,還未上桌的菜不是剩菜,不可以打包帶回家。」她當場窘得不知該說什麼,在桌下踢了孩子好幾腳。她的朋友只笑笑說:「阿姨喜歡就帶回家呀!」 回家後,孩子問:「媽媽為什麼阻止我?你真的認為阿姨打包沒關係嗎?你們要我遵守規則,可是你們自己卻不遵守。」她跟孩子解釋,自己是東道主,主人不能使客人難堪,所以她沒有說話,但不代表認同這種行為。孩子仍然不高興,認為媽媽太虛偽。 這聽眾說她很高興臺灣的品德教育成功,孩子才六年級,就有明確的是非觀念,但她很苦惱臺灣也有許多檯面上該做榜樣的人物是非不分,貪小便宜的事情更是常發生。她舉例說:「有次風災後,許多志工團去臺東幫忙。結果有人加入志工團搭免費的火車,住進免費的民宿後就不見蹤影,原來跑去玩了。」她非常不齒這種人。 要正直而圓融 過去我們認為絕不可做的事,許多已陷入「灰色地帶」,似乎見怪不怪,例如已婚者對婚姻不忠誠、學生任意毀壞公物而不被起訴……,現今價值太混亂,連大人都說一套、做一套時,她問:「我們該怎麼教孩子?」 教孩子要有智慧,事情發生當下正式教育孩子最佳時機。我建議媽媽不妨誠懇跟孩子解釋:「有時,我們會講些言不由衷的話,以免傷到別人的自尊心或讓人下不了臺,這才是待客之道。在國外用餐要給小費,所以侍者會很殷勤,但是他不應該把店東的麵包無限量送給客人;打包是為了不浪費食物,但不可以打包自助餐檯上的食物,只能打包自己吃剩的。」 人情世故最難教,難怪俗語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只有靠多看、多體會,分寸才會拿捏得剛好。做人是大智慧、千古的學問,這位媽媽已經做得很好了,我為她欣喜,更為臺灣有這樣直的小學生高興。 文/洪蘭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小小準備大大方便

最近的天氣挺怪的,時晴時雨,就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這會兒還晴空萬里,艷陽高照,下一刻烏雲密布,下起大雨,令人措手不及;也不知雨何時會停,騎士們停車穿好雨衣,一會兒,雨停了,真是尷尬,雨衣該脫還是….,也難怪前陣子路上常出現這種畫面。 雨仍下個不停,氣象又報導有颱風要來,擔心週四的戶外參觀是否會因此受阻?雖然如此,仍做好戶外參觀的準備,車輛的租借、分配,午餐的準備等,並交代小朋友攜帶雨具;還好週二,雨勢漸緩,對週四的天氣有信心,果然晴空萬里,科工館一日遊,照計畫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 雨天,造成生活上很大的不便,出門騎車要非常小心;開車,交通阻塞、打結,更不方便。路上車潮湧現,上班、上學,機車、汽車讓交通打結,有人急著上班,有的趕著送小孩上學;仁和的校門也常是如此,車子停在校門口,老師一手撐傘,一手開車門,帶小孩下車,這些動作是需要時間的,若小孩在車上耽擱,沒有準備就緒,時間又更長;相對的等在後面的車得有耐心才行。眼看著一部部車子接著開進巷子來,還有從不同方向進入的,一時之間交通打結了,愈急就愈亂;也有開車、騎車路過的民眾,因趕著上班心急顯得不耐煩的呼嘯而過。 大家都因為急和求方便,不願等待、禮讓,加上沒人指揮,才會如此,讓我又想起二十多年前,參觀日本的幼兒園,不論是位處馬路邊或是巷子裡,沒有家長把車子開到校門口,老師也不是車僮,而是家長必須把車子停在路邊的停車格、停車處,再牽著小孩的手到幼兒園門口,親自將小朋友交給老師後才離園,小朋友自己走進校園裡。 日本可以,台灣沒辦法做到,也無法如此要求,因為台灣的環境不容許,沒有足夠的公設停車位,只能在各自的園所做好接送的安全措施與管理。 我們清楚知道仁和230巷的巷子小,只有六米寬,為了疏散車潮,開放188巷的後門;但後門使用率很低,尤其是上午,沒有發揮功效,看護門口的老師常等不到人,實在可惜;所以暑假後門未開放;下週九月開學後,後門又將開放,上午8:10-8:50,下午4:35-5:30,請家長多多使用。 除了開放後門,請家長下午要來接送前,不論是開車或騎車,可先來電告知,讓小孩心裡有所準備,不管當時小朋友是在室內玩或在戶外,或上廁所,都有準備的時間(不是到巷口或門口才來電);再者校園大,從教室走出來也需要時間,如此不僅小孩不會有突然被叫到要回家那沒有準備心的感覺外,交通也會較順暢,家長不會久候,大家都會有好心情。 祝福大家 幸福快樂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品格如何教?從養成好習慣開始

很多父母問: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教孩子? 其實愈早教愈好,《顏氏家訓》中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實驗發現嬰兒一出生,他大腦中專司模仿的鏡像神經元就已經在運作了,這是最原始的學習機制。在大腦掌管記憶的海馬迴未成熟前,我們的記憶是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頭,是屬於不需人教,自己揣摩得之的「內隱學習」,這種學習效果最強,哪怕將來海馬迴壞掉了,不知自己是誰了,小時候學的語言和習慣都還在,所以失憶症的病人可以對答如流,只是不記得剛剛講過了什麼話而已。因此從小養成好習慣,可以成就他一生,《漢書》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因為最初的學習是模仿,所以「以身作則」是教養孩子最好的方法,父母在看電視,叫孩子去做功課是沒有用的。我曾在朋友家看到她兒子放學回家,一進門,書包隨手一丟,一邊走一邊脫襪子,經過客廳也沒跟我們打招呼,進到房間把門關上。過一會兒,她先生停好車也進來了,一邊走一邊脫襪子,看到我們,點個頭,進去把房門關上。原來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真是沒錯。 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 很多家長認為品格很抽象,不知該怎麼教,其實品格就是各種習慣的總合:衛生習慣、說話習慣、做事習慣、起居習慣……,一些看似無傷大雅的習慣會影響孩子的前途。西諺:「習慣是第二個本性」,它會毀掉第一個本性,一個人做事習慣不好,東西亂丟,虎頭蛇尾,有始無終,功課再好也沒人敢用他。所以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 一位老師很憂心的告訴我:「現在許多孩子都沒有整理書包的習慣了,每天背著一堆不要用的課本到學校來,壓垮了肩膀,但該帶的還是沒帶。」我想起在中正大學教書時,有一天晚上,突然發現宿舍外面的鳳梨田裡,有燈光一閃一閃,有人在低聲說話,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原來同事們的孩子都念附近同一所小學,這些孩子都沒有晚上整理書包的習慣,等到要睡覺了,媽媽整理書包,才發現第二天自然科的作業是每個人要帶一棵植物、一個礦物和一隻動物到學校來。民雄地處偏僻,這些大教授只好拿手電筒去田裡捉青蛙來交差。有個孩子哭說,他不要交跟別人一樣的東西,他母親氣急敗壞的說:「誰叫你不早講,不然把你弟弟帶去好了,他是動物!」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養成習慣不難,只要持之有恆即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俗語也說「積思成言,積言成行,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一開始教時,辛苦些,養成習慣後,便苦盡甘來了。 文/洪蘭教授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熱鬧好玩的暑假生活營

暑期生活營開課了,週一的校園好不熱鬧,有孩子的呼喊聲、歡笑聲,也有小孩的哭叫聲,此起彼落的;老師們忙著招呼家長、小朋友,各個應接不暇的,好想像章魚一樣,有好多隻手,將小孩們攬在身上。 多數舊生由家長送到門口後就能自行入園,快樂的和老師、朋友打招呼,少數因換班、換教室、換老師而顯得焦慮,尤其是幼幼班的小孩,不安的情緒藉由哭泣來抒發,此時的大人應能理解孩子,容許並安撫和擁抱來穩定小朋友的情緒;新生則不分年齡,雖然期待來幼兒園,但因親愛的家人要離開,需獨自一個人時的焦慮與害怕而放聲大哭,甚至拳打腳踢。 孩子因著要單獨面對陌生的人、事、物的害怕與壓力,是可被理解與接受的,大人們應該更有耐心且感同身受的接納與等待。 時間是最好的良藥,當孩子們心裡準備好了,迎接而來的將是那天真活潑又可愛的笑臉。 然,第一天沒哭的小孩,不代表就不會哭,家長可是要有準備心,包容、理解、擁抱、同理他們,給孩子最少一個月的時間去調整他們心裡,才能迎接燦爛的未來。 週二、週五,游泳課,在教練的帶領和老師們的守護,孩子們像小魚兒一樣,安全且自在的在水中玩水。 游泳前的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是必須教導且遵守的,除了生病的小孩,手腳有受傷、膿瘡的不能參加,在游泳日不要攜帶泳具來園外,入泳池內的規則,第一、要穿著泳衣、泳帽、泳鏡、大浴巾;第二、泳池內不能奔跑、嬉戲;第三、不能在泳池內大小便、吐痰、噴口水;第四、要聽從教練、老師的帶領。 泳池的水,每週更新;環境,每週清洗。水深,淺處35公分,深處55公分,設有一圓形轉盤可以扶手。 週三,光華高中幼保科師生,一行40人來園帶領小朋友,帶領小朋友一起進行「自然百變一起PLAY」,有「動物去哪兒、最有吸引力、你找到、石紛蜻松、森林音樂會」等關卡,輕鬆自然又有趣,還有手作物,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週四八月八日爸爸節,舉行爸爸節慶祝會,並贈送蘋果做為禮物,祝福每位爸爸身體健康平安喜樂。 「父親是兒女的榮耀。」 週末、週日休息兩天,下週來園,小朋友又得重新面對挑戰,家長可要有心理準備。 親、師、生一起加油囉! 祝  闔家平安 順心愉快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上幼兒園〜您和寶貝準備好了嗎?

每年的7、8月是幼兒園迎接新生入學的旺季,家長在精挑細選之下,決定了心目中理想的幼兒園,接下來,更重要的任務,就是如何讓寶貝能夠開心地對爸比媽咪揮手說再見,順利融入校園新生活。 進入幼兒園,是孩子的人生大事,這是他們第一次離開照顧者的身邊,進入團體與同儕和老師一起生活,學習獨立及如何與人相處。對於即將到來的新生活,有些孩子會很興奮、期待,但有些則非常害怕、焦慮,此時全家人應該一起陪著孩子迎接、度過這個成長里程碑,讓孩子感受到大家對於他要上學這件事情的關注與期待,使他了解可以穿著制服、背著書包離開家去上學,是多麼值得紀念的事,因為這代表他終於長大了。 如果在此階段孩子對於上學能夠充滿期待,未來整個求學生涯的步伐,都將因此踏得更加穩健。 如何增加孩子的期待感、並且降低他們的焦慮呢?事前的說明與耐心地鼓勵是非常重要的。上學這件事,究竟該如何對孩子說明? 1.上班媽咪怎麼說? 小寶貝,爸比媽咪每天都要去上班,才能賺錢買好吃的東西給你吃、好玩的玩具給你玩,但是你在家看不到爸比媽咪一定很孤單對不對?沒關係,現在你長大了,所以爸比媽咪去公司上班的時間,你也要去幼兒園上學。 上學很好玩喔,會有老師教你很多東西,還有很多小朋友跟你玩,那裡的玩具和故事書也比家裡更多,這樣你就不會像在家裡那麼無聊了,等爸比媽咪下班,我們就會去接你,然後一起回家,這樣我們又可以在一起了! 孩子總是想模仿最親愛的爸爸媽媽,透過這種說法,讓他們了解上學也是他的「工作」,而且這件事情對他來說很重要,也會帶來很多樂趣。 2.全職媽咪怎麼說? 小寶貝,雖然媽咪很愛很愛你,希望每天都可以陪在你身邊,但是你現在長大啦,媽咪和爸比覺得,有很多事情是幼兒園的老師才能夠教你的,因為爸比媽咪知道的沒有那麼多。 最重要的是,你玩的遊戲我們也不太會玩,但是幼兒園不一樣,會有很多其他的小朋友跟你一起玩你喜歡的遊戲,每天會還有不一樣的點心可以吃。你看,我們隔壁的大哥哥、大姊姊,他們每天白天是不是也去幼兒園上學? 去上學老師就會發很漂亮的書包和很帥的制服給你穿,代表你也長大了,等傍晚爸比媽咪再去接你回來吃晚餐,回到家再請你跟我們說你今天在學校的冒險故事喔! 不管再怎麼黏著父母的孩子,內心深處也渴望長大,渴望像其他大哥哥、大姊姊一樣擁有不同的身分,透過爸比媽咪對於長大、學習、朋友與新身分等正向概念的強調,能夠降低孩子對於分離的焦慮不安。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