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une 1, 2019

園長的話 – 培養孩子的表達力

台上的睿瑜態度從容,以著柔和又甜美的聲音,音量適中,順暢且自然的英文,述說著愛心樹的故事;此時,台下的小朋友們,雖然聽不懂,卻也能安靜不出聲的坐在椅子上,實在是令人好奇,此刻的他們,小腦袋瓜裡不知在想些甚麼? 為何大中小班小孩們的目光、焦點都能放在舞台上?也許是被柔和的聲音所吸引,也許是羨慕她為何能用英文說這麼流利的故事,也或許目光是在看一旁的道具;也有可能是現場沒有說話聲,自然的小孩就不敢出聲;不論是何種原因,總之,就是能靜下心坐在椅子上,安靜片刻,這樣的態度,對台上的小朋友而言,可是一種鼓勵與肯定的表現。 不過,想要別人的肯定與鼓勵,除了先天具備的條件外,後天的努力可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學習、不同能力的展現,男女表現也大不同。 參與分享的小孩,不論大中小,都是男多於女,女孩們除了聲音較輕柔外,表達能力也優於男生。 女生比男生表達力較好,其中一個原因是男女大腦的差異。據研究,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半球,一般認為左半球是理性腦,與口頭語言、語言描述、語法、概念、邏輯等有關;右半球是感性腦,與感覺、知覺、圖像、視覺、情緒等有關。但左右腦並不是分裂的,它們之間有一個聯繫的橋樑,叫胼胝體,完成左右腦信息的溝通和整合。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要處理的大大小小事務,通常需要感性、理性合力完成,所以左右腦要協同工作。 研究發現,女生的胼胝體體積比男生要大,導致女生左右腦之間互通性更強,情感、理性的整合能力更強,且女生的語言中樞所在腦區也大於男生,所以女生的口語能力、表達流暢性要優於男生,她們也更懂得把情緒通過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是天生的社交高手。而男生說話方式則更有邏輯和簡明扼要,表述過程中內容欠豐富,因此給人有口拙的印象。 雖然先天條件女生優於男生,但後天的努力、學習更是重要。 父母、師長們的身教與言教,是他們學習模仿的對象;肯定、鼓勵的言語,陪伴的支持,則是增強孩子們在學習路上信心最大的動力。 祝  闔家平安 健康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孩子說話能力差?

一窺德國孩子表達能力出眾的2大原因 跟台灣不太一樣的是,孩子的表達能力在德國幼兒園裡一直是重點學習目標,如果平日的學習環境不鼓勵孩子表述意見,只在每週一次的說話課上讓孩子練習表達,或是只有在參加朗誦或演講比賽上被訓練以極不自然的手勢與腔調表達,孩子自然很難提升說話能力。意見陳述的能力跟學習生活毫不相關,所以一旦被要求報告或表達,就只好看稿或死背。在德國任教這幾年,我觀察到德國孩子的平均表達能力明顯優於台灣孩子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 1.原因天天都是說話課 除了午休時間避免干擾其他孩子的睡眠,基本上無論上什麼課程,幼兒園都沒有上課不能說話的禁令。相反的,老師們會盡量創造對話機會讓孩子表述自己的意見。3歲以上的中大班孩子,在早上三十分鐘的晨間律動時間裡,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在說話。 老師拋出的討論題目多半很貼近孩子的日常生活,從參加的生日派對、週末的休息活動到度假回來的心得,都能讓孩子輕鬆開口說。相較於台灣課堂上常見老師提問而學生回答「正確答案」的方式有很大的差異,因為學生在開口前不會習慣性地怕說錯,自然提高了主動參與討論的意願。換句話說,台灣傳統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形塑孩子認為「知道正確答案才有發言權」的既定印象,即使老師本身無意這麼做,長期下來卻容易加深孩子對於在課堂上發言這件事的距離感。「一句關鍵答案更勝孩子一整段想法陳述」成為主流的授課方式,便無法有效引導孩子提升口條能力,這或許是台灣孩子普遍拙於表述的主要原因之一。 德國幼兒園裡每日大量的對話練習和課堂中的團體討論,讓孩子從小就把意見表達視為每天學習生活的日常。開放式的對話與討論,讓孩子先經過腦袋裡各種想法上的混亂與撞擊後,學會逐步整理思慮,再選取適切的語言表達出來,透過思考建構和語言表述同步進行的大量作業,扎實地增進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2.原因孩子有許多生活觀察的機會 有好多次我為德國小孩自信且大方的口語能力感到驚艷不已,並非因為他們說出超齡的語言,而是因為他們在不同場合裡都能用適當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而不光是被動地聽大人的指示叫叔叔阿姨,象徵性地打個招呼。幼兒園裡的小女生湯妮,她在2歲的時候,有回下班後我到附近商店採買日用品時遇到她,當時她身旁還有一對上了年紀的老夫婦。我正想著他們應該是湯妮的祖父母,欲主動上前去向他們打招呼時,沒想到2歲的湯妮一看到我,就急著跟身後的祖父母介紹我,她說:「這是我幼兒園裡的老師,她叫凱特。」話才說完,又立刻對著我說:「凱特,這是我的爺爺奶奶,他們搭火車來玩的。」 我們知道,在正式的社交禮儀中,主動引見並介紹自己家庭成員或朋友給他人認識,被視為對彼此尊重的必要舉動,但第一次從2歲娃兒的口裡聽到自己被介紹時,我著實震撼了一下。後來幾年在幼兒園裡,我陸續被幾個年齡大小不一的孩子在不同場所介紹給他們的朋友和家人後,我不禁去思考這其中的原因。我想除了文化禮儀的差異,重點在於德國孩子在社交方面雖然很少被大人下指令該怎麼做,但他們有很多機會從生活中去觀察、去思考,進而內化大人的社交禮儀去應對不同場合,這是課堂上老師們無法教,也教不來的一堂課。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