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y 2019

園長的話 – 孩子的情緒管理

週一上午,轄區內的消防分隊隊員,送來推廣裝設住警器相關標語貼紙,交待發給小朋友每人一張,貼在家長的聯絡本上。小小的貼心動作,讓我們感受到主管單位的用心,提醒大家做好預防措施,才能保護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與財產。「水火無情,細二無蝕本。」新聞報導,一起來自台南永康透天厝民宅火災,造成屋內人員的傷亡;調查發生的原因,研判是人為縱火,嫌疑人指向屋主的女兒,若屬實,實在是件令人心痛的事,有甚麼事情,讓女兒用如此殘忍激烈的手段,來對待自己的父母親人?更何況是一位成績優異、聰明、醫學系畢業的高材生,原本有大好的前途,卻因一時的情緒、負面的想法、錯誤的舉動,而造成如此的憾事,也賠上自己的未來。 情緒常和心情、性格、脾氣、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都會引發人們行動的動機。 通常小孩情緒不佳時,會以哭鬧來發洩。著名的心理治療大師薩提亞曾經在「家長怎樣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這一問題上做了大量觀察,發現:對於情緒的學習,父母親往往沒有時間和耐心,並不能像對待孩子學習走路一樣,讓孩子經歷「跌倒—受傷—感覺疼痛—再學習」這一過程。 例如,在孩子鬧情緒時,家長們會怎麼處理呢? 媽媽說:「別哭了,媽媽帶你去買好吃的,好不好?」 爸爸兇巴巴地說:「別哭了,你現在怎麼這樣,一點不如意就哭,我數三下,再哭,我就打人啦! 媽媽哄了孩子一會,孩子還沒停止哭泣,說:「哭吧,哭吧,你想哭多久哭多久,我不管你了!」媽媽試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只求孩子的負面情緒儘快過去。雖然在當下,這種方式能起到一定效果,但對於孩子以後的情緒管理是一種錯誤的暗示,孩子們會認為,我可以通過哭鬧來達到其他目的。 爸爸用壓制的方式來應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得到的結果,要麼孩子以後會不懂得怎樣表達情緒,如,不懂得如何釋放悲傷、不懂得如何表達愛;要麼孩子會產生對抗,對抗次數增多後,會導致父子情感上的疏遠。媽媽則放任孩子的情緒表現,對其不加引導和限制,長久下去,孩子不會學習去調整自己的情緒,對其以後友誼的形成、親和力以及與其他孩子的相處,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對於負面情緒,人們的認識還不夠。事實上,情緒並沒有對錯之分,將情緒分為「正面」或者「負面」,只是表示情緒帶給我們的感受,是舒服的還是不舒服的。 而孩子擁有不舒服的負面情緒,也不是壞事,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孩子及父母的提醒,告訴家長及孩子,什麼事情需要改變,只有這樣,孩子才有機會去學習應對、處理負面情緒的方式情緒管理,是一門重要的課題,是不容輕忽的。 祝  闔家平安 健康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情緒勒索是親子間最大的致命傷

最近跟朋友聊到她想在外租房子,原因是家裡長輩老用財產來逼迫她,「成天一直碎念,說如果不孝順他,他一毛錢也不會給我們,但根本沒人有覬覦財產的念頭,也不稀罕他的房子,還不如趕快找個房子搬出去獨立。」她生氣又無奈的樣子,讓我想起DA爸家也有類似的情形。 我是一個從小就很獨立的孩子,DAHLIA出生前,我跟DA爸穩定交往了7年,但他的父母親很傳統,一直不喜歡我,起因是知道我家單親、家暴,他們說「我們家族沒有人離婚的!」就算我薪水、學經歷都比他兒子強,兩人生活上也都是我在打理,兩老依然時常叮嚀DA爸,要他跟我分手。 他們用的方式,不外乎「這些年我們家也存了不少錢,若你再跟她交往,我們就不會留房子給你!」或是「我已經幫你存了結婚基金,但如果對象是Rose,我們一毛都不會出。」DA爸雖然個性懦弱,但那時候談戀愛嘛!DA爸變得比較勇於保護我,只要聽兩老這樣講,馬上會替我反駁:「她不是那種在乎錢的女孩子。」 正因如此,他跟我提起,從小他爸媽總是把「金錢」掛在嘴邊,對孩子「情緒勒索」,不管是「沒考第一名,就不發零用錢!」,「花那麼多錢栽培你,卻不按照我們的安排,只好請你償還之前去補習的費用。」我曾經聽他在電話裡與父母對罵,認為他們「只會拿錢來威脅」。 我不禁想到,雖然父親不會用金錢來威脅我,但常用「妳們姐妹倆,要不是碰到我,早就不知道在哪邊流浪了!我是妳的菩薩,搞清楚!」(可是,我們是他親生的…),或是引用流行歌詞,「最愛你的人是我,妳怎麼捨得我難過?」 當碰到這些「情緒勒索」,我不但覺得噁心,而且更想逃得越遠越好,但我知道很多人吃這套,會被這種方法說服、妥協,讓自己處於一種長期的心不甘、情不願,直到有天壓抑不住情緒,造成更大的反彈,爆發家庭危機。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說穿了,其實就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不認為孩子是「個體」,用親情、用金錢、用權威去綑綁孩子,要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跟想法走,如果不服從,就是「不孝」、「逆子」,卻忽略了孩子也會長大,這樣威脅的「情緒勒索」,只會造成兩代之間的鴻溝而已。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感謝的話語 幸福的時刻

家長感謝的話語,透過一本本紀錄本,表達對幼兒園和老師的謝意,感謝大家的用心,除了讓小朋友有上台表演的機會,又營造一個溫馨感動的情境,讓愛在當中流竄著,大夥兒享受在愛的暖流裡,一群幸福快樂愛唱歌的孩子,在媽媽、爸爸、阿媽、阿公的懷抱裡,享受著幸福的時刻。 「孩子們的合唱超感動的,蘋果也很好吃,活動非常棒!」簡潔扼要的三句話,表達心中的謝意,吃在口裡、也甜在心裡。 「仁和辦的活動,都很用心。」謝謝家長的肯定,沒錯,我們可是用心去規畫,讓與會者眼看表演、耳聽音樂、口吃蘋果、手拿花朵、身做律動、心受感動,哇~全身都接收、都享受到,超棒的。 除了表演活動,還有闖關遊戲。與3C3Q、科學王接洽時,首先考慮的是時間,一聽是母親節,他們都不敢答應,以為是母親節前一天或當天,仔細聽是週五,就欣然接受了;時間沒問題,接著是關卡的內容,園長很重視,還特別要求,希望家長和小朋友一起玩,不要只有小朋友操作,家長在一旁看,唯有家長動手,體會玩的樂趣,才能回轉像小孩,了解孩子的心、欣賞與肯定小孩。兩個單位都了解園長的用意,欣然接受。 活動當天,闖關遊戲為了安全,採輪流方式進行。前一天抽籤決定,大家依序進行。 關卡內容有-面具-嘉年華、桌遊怪獸心臟病、大手小手合力液壓手臂、乒乓足球、聽話的磁鐵車,大人、小孩玩得不亦樂乎。 活動當日也許有家長沒有操作,不過負責關卡的老師說,欲罷不能的都是家長,哈~就是說嘛,唯有體驗、才會樂在其中! 有健康快樂的媽媽,才能養育出快樂的孩子,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贈送蘋果為禮物的意義,就是希望媽媽們能平安、健康、快樂。 幸福美滿的家庭,除了媽媽外,爸爸更是重要,問小朋友:爸爸生氣時像甚麼?暴龍、兇猛的獅子、老虎、獵豹…,會害怕嗎?會,那如何才能讓爸爸不生氣?體貼、不吵鬧、不要黑白灰…;媽媽呢?芷軒說:「要溫柔」嗯,沒錯! 有小朋友問園長:「媽媽可以管爸爸嗎?」好問題,可得花點時間和孩子一起對話。 祝  闔家平安 健康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家庭溝通的意義與重要性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 和睦相處的工具. 透過良好的溝通, 不但可縮短人與人之間思想的岐見, 更可增進人與人之間感情的交流. 溝通是傳遞消息, 感情, 價值和洞察力的工具, 旨在發展團體成員結合力與拘束力, 它不止於談話, 是個人藉以分享和了解別人感情, 目的和知識的意圖, 這是一種雙向的過程. 家庭溝通是家庭成員應有的生活藝術, 它是縮短夫妻及兩代之間思想, 感情和行為規範距離的要素, 也是促進家庭幸福之門。. 在情緒心理學上, 良好的溝通是積極的, 建設性的; 拙劣的溝通是消極的, 破壞性的; 在家庭溝通上, 唯有從開放, 誠摯, 率真, 自由的溝通, 才能真正體驗家人的親密感, 與思想感情的交流。 一般家庭的不和, 最主要的關鍵, 在於家庭成員的溝通不足, 不當或不良所致. 相反, 融洽家庭的關鍵, 在於父母與子女能將自己內心感愛到的愛, 及對家人所懷的關懷之意, 適當的表達出來, 讓家人一起分享生活的情趣, 分擔生活的憂勞。 父母都希望與子女有良好的溝通, 但因為潛意識的作用, 及缺乏溝通技巧, 往往達不到建設性的效果, 這是父母應密切注意的問題.。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感謝媽媽

上台,對仁和的小朋友而言並不難,因為我們有一個為孩子量身訂做的舞台,小孩們可隨時上台,特別是晨光集合時間,或是特殊節日的活動表演。 因著母親節的到來,我們舉辦慶祝會,小朋友們再次有上台表演的機會,看著各班小孩們,隨著音樂落落大方舞動著身體,雖不整齊、也不很到位,卻有著個自可愛的模樣。他們能夠上台,已經很不容易了,還要在眾人面前表演,是需要勇氣的,特別是幼幼班和小班的小朋友。 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短短不到兩週的準備時間,呈現在舞台上的表演,實在很感動,不得不佩服老師們的專業與用心。從開始的構想、音樂、表演的方式、動作,甚或道具、音樂的剪接,練習的時間等,一步一步,帶領孩子們勇敢的走上舞台,舞出屬於他們心中對媽媽的那份愛與感謝之意;還有班與班之間的合作、配搭,才能成就一個活動,實在是不容易。唯有體驗,做了與付出,才能了解過程中所遇到的難處。因此,表演活動最後的大合唱,通常都是園長承包的,從發想、歌曲到音樂的剪接,排演的場序等,需費一點心思才能完成,是不容易的,如此才能了解老師們的辛苦。 從幼班閃亮的心、媽咪寶貝踩踩踩、媽咪我愛妳、愛妳愛妳真愛妳、感知成長的神奇、 、喵喵康乃馨、辛苦了媽咪、1014的愛,支支動人、精采萬分,無從比較起,好佩服老師們的功力;特別是莫札特班「1014的愛」的戲劇表演,從結婚,建立美滿的家庭,生子到年老,呈現人一生的過程,透過孩子們以戲劇表演的方式進行,真令人感動。 合唱的幾首歌曲,構想來自快閃的概念,歌曲則是這兩三年幼兒園教過的母親節歌曲剪接組合,有媽媽的手、媽咪、爸爸媽媽的愛、有妳的地方是天堂、幸福的孩子愛唱歌,孩子們童稚的聲音,格外好聽、動人。一聲媽媽~母親節快樂!我愛您,媽媽就感動落淚了。 哈~母親節舉辦活動的意義,不就是透過孩子的表演,賺取媽媽的眼淚嗎? 一則朋友傳來的影片,標題是「美國花店感人的母親節廣告」-你上次告訴媽媽,你有多愛她是甚麼時候呢?內容是「媽媽!母親節快樂,我想要你知道我有多愛妳,還有我非常感謝妳為了我所做的一切,我深深地想念妳,妳擔起養育一個小男孩的重責大任,讓他變成一個妳會深感驕傲的男人,妳給了我太多太多,直到我長大成人,我才知道妳到底犧牲了多少?妳給予我的愛、教養、支持,還有理解,我想起妳為我所做的一切,我看著我的孩子,如果我能做到妳的一半,那該有多好! 妳是我人生的理想,我接受了妳給我的一切,妳是我人生的明燈,也帶著一切繼續前行,因為有妳,今天我才能站在這裡,當一位父親、一位丈夫、一位空軍中校,妳告訴我,要怎麼努力,永不放棄,擁有尊嚴、要正直,我達成了妳交待的一切,都是因為妳種下的基石,還有以身作則,我很驕傲可以當妳的兒子,是妳讓我變成現在的模樣,我要全心全意的愛您,媽媽,我非常非常的愛您,謝謝您!」 祝  闔家平安 母親節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幸福是甚麼

你覺得幸福是什麼? 幸福字面上的定義是指身心靈都達到了愉悅滿足的感覺,是一種從內心散發出來的快樂感,會讓人喜孜孜笑出來的那種甜蜜。 人是感情的動物,擁有感情最容易讓人覺得充滿著幸福! 人們通常會說:幸福是一種抽象的感受,而美國一家把幸福作為研究目的的科研機構得出結論,幸福與年齡、性別和家庭背景無關,而是來自於一份輕鬆的心情和健康的生活態度。研究者通過對生活得輕鬆而幸福的人的研究,總結了10條在生活中令自己幸福的秘訣。 1.不抱怨生活:幸福的人並不比其他人擁有更多的幸福,而是因為他們對待生活和困難的態度不同,他們從不問「為什麼」,而是問「為的是什麼」,他們不會在「生活為什麼對我如此不公平」的問題上做過長時間的糾纏,而是努力去想解決問題的方法。 2.不貪圖安逸:幸福的人總是離開讓自己感到安逸的生活環境,幸福有時是離開了安逸生活才會積累出的感覺,從來不求改變的人自然缺乏豐富的生活經驗,也就難感受到幸福。 3.感受友情:廣交朋友並不一定帶來幸福感,而一段深厚的友誼才能讓你感到幸福,友誼所衍生的歸屬感和團結精神讓人感到被信任和充實,幸福的人幾乎都擁有團結人的天才。 4.勤奮工作:專注於某一項活動能夠刺激人體內特有的一種荷爾蒙的分泌,它能讓人處於一種愉悅的狀態。研究者發現,工作能發掘人的潛能,讓人感到被需要和責任,這給予人充實感。 5.降低負面影響:少接受些有關災難、謀殺或其他的負面消息,這樣,無形中就保持了對世界的一份美好樂觀的態度。 6.生活的理想:幸福的人總是不斷地為自己樹立一些目標,通常我們會重視短期目標而輕視長期目標,而長期目標的實現更能給我們帶來幸福感受,你可以把你的目標寫下來,讓自己清楚地知道為什麼而活。 7.給自己動力:通常人們只有通過快樂和有趣的事情才能夠擁有輕鬆的心情,但是幸福的人能從恐懼和憤怒中獲得動力,他們不會因困難而感到沮喪。 8.規律的生活:幸福的人從不把生活弄得一團糟,至少在思想上是條理清晰的,這有助於保持輕鬆的生活態度,他們會將一切收拾得有條不紊,整齊而有序的生活讓人感到自信,也更容易感到滿足和快樂。 9.珍惜時間:幸福的人很少體會到被時間牽著鼻子走的感覺,另外,專注還能使身體提高預防疾病的能力,因為,每30分鐘大腦會有意識地花90秒收集信息,感受外部環境,檢查呼吸系統的狀況以及身體各器官的活動。 10.心懷感激:抱怨的人把精力全集中在對生活的不滿之處,而幸福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能令他們開心的事情上,所以,他們更多地感受到生命中美好的一面,因為對生活的這份感激,所以他們才感到幸福。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守護孩子的童年需要親師夥伴,以及彼此的尊重和信任

週三勞節放假一天,感覺蠻愉快的,上班二天放一天假,再上班二天又可放假二天,哈~真是難得的小確幸! 小朋友問甚麼叫勞動節?為什麼老師要放假呢?因為…所以,還真的不會回答餒!難解釋,小孩也無法理解,就輕輕的帶過去。 回想幼兒園開始放勞動節的假,是在六、七年前,幼教學會去函請示勞工局,回函解釋凡投勞保者,當天是可放假的,從那時起,私立幼兒園老師和所有的勞工朋友們一樣,放五一勞動節的假;開始實施時,有幾個家長覺得不妥,因她們是國中小老師,不是勞工,沒放假,小孩沒人照顧,多付托育費又不願意,甚至告訴園長,明年勞動節仍有放假,她大班不唸了。只因多放一天假,好嚴重哦! 大家都想爭取自己的權益,連教師團體也呼籲政府將勞動節改為國定假日,讓教師、公務員和勞工等所有受薪階層一起放假。 回首初當幼稚園老師時,覺得怎麼會有這麼愉快、這麼好的工作?還為自己太慢進入幼教職場而懊惱;當時家長對老師的尊重、感謝、授權和互動;如今的幼教已不可同日而語了,隨著園所數的增加,家長的選擇權變多了,要求也日益增加。 加上少子化的衝擊,小孩們個個是家中的寶,媽寶、爸寶一堆,備受呵護、寵愛,佔有慾強,聚在一起互不相讓,常會有爭執;老師的負擔、被要求也加添了,除了教學工作外,保育事項也很多-教室的整理、玩具的清洗、餵藥、衣服的更換、洗臉(毛巾要擰乾)、刷牙(牙刷、杯子)、洗手、上廁所、擦屁股..等;安全方面的防護,戶外遊戲、運動、走路;還有家長的溝通。 有些家長只要小孩身上有異樣,動輒會來園質疑,或是只要孩子回家告狀,家長就相信,甚至往上通報,這樣的行為只會增加幼兒園的困擾與反感,對事一點幫助也沒有。 結果就是,有老師分享,多年下來她學會保護自己,當小孩來園時,會先檢查他們的身體,是否有傷痕,若有就會拍照存檔,並告知家長。 家長若不能以同理來體諒,當然就不會有好的夥伴關係,只一昧地以消費者的角色、態度來爭取自己的利益,不僅自己累、老師辛苦,學校也很無奈。 近年來許多幼教系畢業生不願進入幼教職場,甚至在職場工作多年的老師也轉換跑道,因為太多的責難、壓力與責任了。 假如都沒有人願意從事幼教工作,該怎麼辦?又會如何?期盼大家都能以感謝的心,感謝這群願意奉獻她們青春歲月,用愛來陪伴、教導、帶領,走在童年成長歲月的小小孩,彼此尊重、互相信任,如此才能建立友善的校園環境,營造親、師、生三贏的局面。 祝  闔家平安 健康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淺談五歲、六歲、七歲孩子的心理樣貌(下)

這幾年的觀察發現,孩子越來越聰明,媽媽越來越招架不住。孩子犯錯,父母只希望孩子能夠道歉並且善後,但是孩子總有千百個理由來解釋自己的錯誤,甚至是以一句「不知道」來應付所有狀況。媽媽們被孩子「惹毛」後,除了發脾氣外,卻苦無其他方法,而孩子卻也依然故我。就當作孩子自己在找台階下吧!  但是這「台階」應該是父母給,而不是讓孩子為了逃避責罰而找的藉口。其實每個孩子犯錯時都知道自己錯了,但是「趨吉避凶」的心理,但孩子在心中早已盤算出對於父母的每種反應應有的作為,所以父母不論如何講理、如何責罵,孩子總有適當的「劇本」來跟父母應對,所以處理孩子的問題,我們應該採取「不按牌理出牌」的原則: 1.先稱讚後講理: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爸媽的眼中盡是孩子的錯誤,因此忽略了孩子小小的優點,例如孩子不願意練習生字,竟然在生字簿上開始塗鴉,如果您一看到就開始責罵,那麼您就中了孩子的計了!因為您責罵的時間孩子也不用寫生字啊!換個角度來看,您是否看出孩子畫得是甚麼?有沒有畫出個漂亮的圓?或者畫出了故事?甚至是每個格子都畫到了?由於孩子並不會預期您會讚美他,所以您從這些點來稱讚孩子,孩子反而不知所措,準備跟您反抗的心防才會卸下,這時候您說甚麼孩子才會願意接受。當孩子接受稱讚,心裡還飄飄然的時候,您可以開始告訴他正確的做法,以及將來再犯錯時的處罰。從大腦科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做法,先讓大腦獲得愉快的感覺,之後的訊息較能夠容易記得住並且執行。 2.協助善後:當孩子知道錯了之後,並非道個歉或是說句「我下次不會再犯錯了」就可以結束,必須讓孩子學習如何善後。以前一段寫生字的問題來看,媽媽千萬不要在孩子道歉後,就自己拿出橡皮擦幫孩子把生字簿擦乾淨,然後再拿筆給孩子,「請」他好好寫字!我們應給予機會教育,提升孩子的獨立性,只要問孩子「那麼你應該怎麼做?」讓孩子自己想想如何善後,而我們的協助也僅止於提醒而已,並非出手幫孩子完成。對孩子來說,自己處理犯下的錯誤除了培養負責任的態度外,其實也是讓孩子在善後的過程中,體驗犯錯的代價,這有助於孩子自我約束能力的提升! 3.善後別忘記稱讚:父母常犯的錯是在孩子把事情完成後開始有意無意地跟孩子說「看吧!不要亂塗鴉,好好寫字不就好了嗎?就不會浪費那麼多時間!你看,已經那麼晚了!」當孩子為了錯誤而彌補後,又受到媽媽「落井下石」的數落,千萬別認為孩子以後不會犯錯,孩子心裡想得可是「下次犯錯怎麼逃過媽媽的『法眼』」,因此,當孩子把生字簿擦乾淨、把字寫好,或者心甘情願把課文讀完後,請針對孩子的優秀表現給予讚賞,一句「字寫得比較整理囉!」「你背書的聲音很好聽!」這都是正面積極鼓勵孩子維持優良表現的作法,雖然不見得下一次孩子就會不犯錯,但是根據研究,對孩子採用稱讚的方式改善孩子的行為,要比處罰的方式來得時間較為縮短,因此父母也會比較輕鬆! 要執行這樣的方法,必須請爸爸媽媽先練習「稱讚」,因此從現在開始,您必須設想孩子會給您惹出的麻煩事,然後想想第一句話該如何稱讚孩子。同時您也必須從身邊的人開始練習稱讚,不論您的另一半、父母或是同事,甚至是您自己,一大早看到鏡子中蓬頭垢面的您,是否能夠講出一句稱讚自己的話─「哇!這髮型真是時尚啊!」 稱讚,不只讓對方大腦中的多巴胺激增,讓對方感到快樂,您的大腦也會感受對方的情緒,多巴胺同樣也會升高,也就是說,稱讚別人對自己的情緒也是有益的。當我們能夠稱讚孩子的表現,不僅孩子更為正向、樂觀,而且更願意接受父母的意見!對我們來說,我們才能看到孩子可愛的一面,親子關係將能更為緊密!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