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April 2019

園長的話 – 2019春季旅遊

屈指一算,學期已過一半了,還有三個月,107學年就要結束,也意謂著小朋友的年級就要往上升;大班小朋友將進入小學,中班升大班,小升中,幼升小,想到這兒,不捨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大班小朋友,相處了四年、三年、二年,看著他們從一個懵懵懂懂的小小娃兒,在父母、師長的陪伴,同儕的相處、互動、學習、打鬧、吵架中,一步步走在成長的路上,蛻變成今日的模樣,不僅外表長高,身體健康,認知和技能增加,結交了好朋友,豐富他們在幼兒園的生活。 當然才六歲的孩子,在學習的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論是在好習慣的建立、品格的學習、自理的能力(父母太多的代勞)、人際的互動、團隊合作等,需要師長們不斷的提醒、教導、帶領與陪伴,特別是身為父母的,因為孩子是父母一輩子甜蜜的負擔;從陪伴與觀察中了解小孩的需要與改進之處,與各階段的老師做好夥伴關係,適時的做修正,幫助他們一步步穩固的堆疊各項能力。 運動會當天,因著跳箱十八位高手們的表現,園長滿滿的感動,開了與孩子們共進麥當勞午餐的支票,因故到週三才兌現;本想帶他們到店裡享用,但東門路的店說用餐時間不能預留位置,怕分散座位甚至無位可坐;中華路店走路、路程有點遠,又熱,於是只能買回園來享用。十八位中一位女生,齊聚活動室,同坐一起,享用著平日努力、所得到的獎賞,吃在口裡,甜在心裡,將是他們幼兒園生活美好的回憶。 而期待多時的春季旅遊-樹谷生活科學館,就在週四,大人、小孩一行人分乘四台遊覽車,到位於新市的科學園區。每次出遊小孩們都很高興,除了能增廣見聞以外,與同學一起出遊,可是件快樂的事,孩子們帶著愉悅的心踏上旅程。樹谷生活科學館是南台灣最具規模的自然史博物館,是首座以骨骼標本展示的博物館,設有小朋友最愛的恐龍、長毛象化石。跟著莫札特家的行列,在導覽哥哥專業的帶領、引導、解說,還有瀚逵對恐龍的認識、瞭解,能與哥哥互動、對答,引發導覽哥哥更多深入精闢的說明與帶領,孩子們也能專心的聽。麗娟老師說:參觀真的需要導覽、解說,才能了解,否則只有走馬看花。 問瀚逵,從哪裡了解這麼多恐龍的知識?他說家裡有一本關於恐龍的書,書裡有介紹。書本裡藏有知識的寶藏。恐龍,很多男生喜愛,甚至成痴。套裝行程中還有DIY恐龍鑰匙圈,和農場動物的餵食。懷舊午餐,菜色,應有很大可改進的地方。 下午二點四十分結束行程,踏上回家的路程,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的回家。 祝  闔家平安 健康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淺談五歲、六歲、七歲孩子的心理樣貌(一)

當孩子進入了幼兒園,其實就是進入了一個小型社會,這裡有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所以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質,我們的寶貝必須要在這裡經歷人生的第一次洗禮。然而不論是幼幼班或小班,孩子對於環境周遭的一切仍然懵懵懂懂,所以每天所經歷的都是在「玩」,大約到了中、大班,孩子的認知能力提升了,動作技巧也變好了,所以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訊息,他更希望能夠主動到處探索、獲得知識以滿足自己的求知欲。  大班結束後,孩子要經歷人生中的第一個畢業典禮,面對與老師及同學分別,然後到了小學認識新的環境、新的老師及新的同學,因此環境中有更多的未知等著孩子去探索!面對五歲、六歲、七歲孩子,我們再也無法以對待小幼兒的方式對待他們,但是他們又隨時展現出小朋友的天真、活潑,有時父母還真不知道該如何帶領這些孩子! 想要了解這時期的孩子其實並不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想想我們在小時候的樣子,那時候的您想要怎麼被大人照顧與對待呢?那其實就是您孩子的想法,簡單來說,有三個層面: 想要得到關注:每個孩子都希望被父母疼愛,而大腦所認定的「疼愛」就是得到父母的關心與注意,所以孩子開始喜歡在父母面前表現,即使是像亂丟東西這樣的錯誤行為,大腦也會將父母的責罵解釋為「獲得關注」,所以常有父母問到「為什麼越制止孩子,孩子越故意犯錯?」這是因為我們常以大人的角度來認定孩子的思維。其實面對孩子故意調皮搗蛋的行為,有時最好的方法反而是忽略,並且偷偷觀察孩子的表現,只要做出正確的行為,大人們就該給予大大的讚賞,這對孩子來說,他才會學習到甚麼是可以得到「關注」又可以獲得「稱讚」的行為。 想要獲得肯定:面對學習、面對人際,孩子的生活不再像是小時候那麼的單純,所以孩子開始要學習接受挫折、克服挫折。 提高孩子挫折忍受度的方式除了面對挫折外,更要從建立成就感來提升挑戰挫折的動力,因此孩子開始到處尋求肯定,最常見的就是孩子開始把從學校學習到的知識向父母「獻寶」,或者把自己的優秀表現告訴父母,他並不是要賣弄知識,只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讚賞,但是孩子永遠挑錯時間,總是在父母最忙或者父母最累的時候想要找父母「邀功」,這時候媽媽不讓孩子說清楚,或者只想隨意打發孩子,這對孩子是會有負面的心理影響,甚至影響到親子關係。面對孩子來跟您聊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時,千萬別敷衍孩子,但是可以換個方式讓孩子感到被肯定,您也可以放輕鬆,例如告訴孩子他所說的事情您很重視,但是只是說完還不夠,可以請孩子把剛剛的內容畫出來(幼兒園學童)或寫出來(小學生),並且找的地方將孩子的圖畫及文字收藏起來,這不僅讓孩子感受被肯定,更是孩子的成長紀錄! 想要被了解:從發展學來看,孩子從五歲開始慢慢地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開始會注意到每個人的情緒表現,也就是建立「同理心」的開始。但也同樣地,孩子也開始希望被了解,他會認為最了解他的是爸爸媽媽,因此有些事情他不說,爸爸媽媽也應該要懂。進入小學後,同時面對課業壓力及人際壓力,孩子回家後也無法把每件事情鉅細靡遺地告訴父母,因此當孩子回家後悶悶不樂,不見得孩子是在跟爸媽生悶氣,但是當下的情緒又讓孩子無法跟父母說明。這時候爸媽別急著想要問出個所以然來,過於急躁的關心,不僅變成孩子的壓力,甚至孩子會認為爸媽不了解他。 情緒必須要有宣洩的出口,只要孩子不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那就讓孩子靜一下、哭一下、鬧一下吧!等到孩子情緒穩定了,再跟孩子好好地「溝通」,除了了解孩子的不當情緒表現外,更要讓孩子知道,一個人生氣是無法解決問題,而且爸媽也不會因為孩子生氣就知道發生甚麼事,所以可以討論出個彼此瞭解的方法,例如孩子可以到房間發洩情緒,發洩後再來跟爸媽好好講。有良好的溝通默契,不只幫助父母了解孩子,孩子更能知道如何跟父母表達心中的想法。(待續) 文/兒童職能治療師 張旭鎧老師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教與學

上學期向教育部申請專業輔導計畫-學習區的規劃與執行,以孩子興趣為本位的教學,由專業的輔導教授進班,做教學現場的指導,從去年九月開始,每個月一次,至今已七個月了,老師們從中學習、改變與成長,不僅能力的提昇,教室裡的學習區也因此一次次的豐富,師生們的互動不再只是Teach(教),而是有更多的機會讓小朋友去Learn(學習)。 學習區的佈置與規劃,看起來好像是分科,其實孩子的學習可是統整性的,每一個區域都能激發孩子在認知、社會、動作技能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學習區通常會安排有圖書區、科學區、音樂區、益智區、積木區、娃娃家(扮演角)、烹飪區..等,每間教室會有四個區,每一個區都是在主題發展下,依照孩子的年齡、興趣、能力而設計與佈置,提供許多素材,讓孩子嘗試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區域,從探索、操作、遊戲中學習,老師只是輔助與引導的角色,透過細心的觀察和紀錄,了解每個孩子在各方面發展的情形。 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從某個有興趣的學習區進入,與一、兩個興趣相投的孩子先接觸,不用一下子面對全班大團體壓力的自在感。因為可以自由選擇,不受約束,而引發他們的興趣與成就感。 從孩子的操作與表現中,觀察他們能力的展現與生活經驗;從超強的模仿力中,窺探出家庭的背景。多數小孩能專注的操作在自己所選擇的區域,不受旁人的影響,不會有三分鐘的熱度。不過仍有少數孩子心有旁騖,不能專心的進行一件事,需要老師更多的關心與陪伴。 陪伴孩子走在成長的路上,是老師與家長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在可塑性強的學齡前階段,陪伴、關心與了解,家長與老師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透過平時的交流、聯絡,老師了解小孩在家的行為表現,家長知道小孩在校的舉動,一旦有偏差,才能立即引導、修正,調整,否則壞習慣養成後,要改需要花更多、更多的時間與精神,效果也許會不彰。 本週校園生活,因著中小班的積木創意分享,更加豐富。在自由創作下,各自發揮創意,就連幼幼班,也不遑多讓,個個專注的堆疊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作品,超有成就感的,孩子們真是太有才了,太棒了。 還有大班拍攝畢業寫真照,孩子們都好開心,在造型師的巧手協助,服裝與髮型的配搭,個個都變美了;在攝影師專業逗趣的帶領,相機的快門不停的捕捉孩子們不同姿勢的畫面,是值得珍藏的。 祝 闔家平安 健康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創意的來源

創意是人們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卻在逐漸抹煞我們的創意。創意也許只像我們小時候好奇、愛問問題而已。 問問題是創意的主要來源,沒有問題代表沒有創意。科學研究從問題開始、學術論文從問題開始、藝術創作也從特殊的表現 (問題點) 開始。而問題在我們小的時候是大家都有,「每事問」正是我們要重拾的精神。 讀書是培養創意的好方法。書本對於事物的描述、思想的深度都不是其他媒體所能比擬的。書本中也許條理分明地分析、也許無邊無際地高談濶論,卻都能引發不同類型的思考。藝術活動是最高層次的創意來源,因為它講究的主要的就是創意,不是技術、表面效果或商業價值等。 在藝術教育裏,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創造的過程中,變得更富於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用於何處。 培養創造力的方法 認識自己,尋找興趣 接觸各類活動,發揮各種潛能 不怕錯誤、不斷嘗試  常提問題  主動參與各種活動 不要自我設限 培養看書的習慣 旅遊、多增廣見聞 讀一些傳記,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 多關心社會 多實現自我,少與人比較 自己解決困難 學校要超脫教讀書的場域,而變成知識的工廠:教師是工廠的工程師,學生也是知識製造者。  企業要像學習組織不斷創新、不斷學習。 從事藝術、設計等創作,最能提升創意能力,每個國民每週應當 至少參加一項藝術活動,才能維持他 (她) 創意的泉源。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預防腸病毒其實很簡單

連假過後,週一上課日,班級回報有三位小孩罹患腸病毒,還好分別在不同的班級,否則若有二個同班就得停課,繼續放假囉!停課放假應該會造成一些家庭的困擾,大家應該不樂見發生;不過,可得家園、親師生一起合作才行。 預防腸病毒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環境的整潔;良好的衛生習慣最重要的是勤洗手,正確的洗手和在對的時間洗手。看起來很簡單,但卻很難落實;以洗手而言,很多時候,看到有些大人,洗手就只是沖水而已,沒用肥皂,特別是抱小孩前或拿食物給小孩前,都忘了要洗手,病菌也就在那時悄悄地傳給了抵抗力弱的小孩了。 環境的衛生當然也輕忽不得,定期以漂白水全面消毒,如:地板擦拭(尤其幼兒平日活動或玩耍處)、玩具泡消、桌椅擦拭(尤其是餐桌)、餐盤泡消、廁所內馬桶蓋擦拭、洗手水龍頭擦拭、棉被清洗並曝曬、擦手或洗臉毛巾泡消後曝曬等。 幫助孩子們在生活與玩樂當中,建立各種良好的習慣,是很重要的課題,且一生受用無窮,利人又利己。 「你問我今天在學些甚麼?當我的回答是:我只是在玩時,請別誤解我,因為我是在玩當中學習,學習如何讓自己成功、快樂,我將為明日做最好的準備,今日我是一個小孩子,我的工作就是「玩」。 是的,孩子的工作就是玩,從玩的當中學習。而積木是他們最喜愛的項目之一。 每年此時,會舉辦積木創作觀摩會,由各班推選小朋友參加,有人數上的限制,今年開放讓小孩們都能參與,不過需要自備積木。 週二,大班孩子們聚集在活動室,一起玩著的積木,主持老師延伸教學主題「到家鄉的景點走走」,以此為創作的主題。當積木在小孩的手中被操作時是有生命的,而且是那麼的栩栩如生。看著他們專注的眼神,時而搜索積木零件、時而撫摸著頭在深思,可見得積木對小孩遊戲學習的意義是多麼重要。 孩子們專注在自己的作品上,堆疊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作品,一件件的呈現在大家的眼前,當分享作品時,眼中充滿了亮光與自信,同時也欣賞別人的作品,彼此分享;酷愛恐龍的震東,以恐龍為創作主題,幾個男生圍繞旁,博鈞說:「我長大要研究恐龍。」 積木遊戲對小朋友成長的幫助,是從自由探索建構性玩具中,獲得適應及控制環境的能力,不僅因為積木遊戲給小朋友帶來快樂,更因為從中,他們能學到各種東西,從搭建的過程中得到經驗與創造相關的故事;透過幼兒的主動探索,瞭解到各種積木的形狀、大小等特色,藉由這些特色,去啟發他們的想像,創造出不同的作品。 積木遊戲對小孩而言,是許多東西的組合,透過問題與解決,簡單與邏輯可以引發他們建造有創意的建築物,製造複雜的形式,以及一連串似乎毫無止境的創造「當我在積木區堆砌積木時,請別說我只是在玩。你知道嗎,我是在玩當中學習形狀與平衡的關係,誰知道也許哪天我將成為建築師。」 祝  闔家平安 健康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 – 腸病毒防治措施及衛教宣導事項

 一、流行季節:全年都有感染個案,一般以4月至9月為流行期,病例較多。 二、潛伏期:2至10天(平均3至5天)。 三、傳染力及傳染期間:發病前幾天即具有傳染力,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 四、症狀: (一) 大多數腸病毒感染者,可能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甚至沒有症狀。 (二) 疱疹性咽峽炎: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 (三) 手足口病:發燒、身體手部、足部及口腔黏膜出現小水泡。 五、腸病毒71型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感染腸病毒71型後,常出現的症狀如下: (一) 發燒時間較長:常超過3天,體溫可超過39℃。 (二) 幾乎都有手足口症狀:在手部、足部、口腔後方、膝蓋、臀部等部位出現針頭大小紅點的疹子(水泡)。 (三) 容易有中樞神經併發症:例如腦幹腦炎、肺水腫,重症前兆如嗜睡、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類似驚嚇的全身性肢體 抽動)、意識不清等,嚴重併發症多發生於發病5日內,出現肺水腫時,死亡率高。 六、 腸病毒D68型: (一) 症狀:以發燒、流鼻水、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狀表現為主,與典型腸病毒常見的疱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病等症狀較不相同。 (二) 臨床表現差異極大,從輕微上呼吸道症狀至嚴重肺炎均有可能,極少數病例可能併發神經症狀急性無力脊髓炎,導致肢體麻痺;有氣喘體質之兒童,併發嚴重症狀風險較高。 (三) 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到大醫院就醫。 七、 本市108年「腸病毒重症醫療網」責任醫院:成大醫院、奇美醫院永康院區、郭綜合醫院、台南新樓醫院、麻豆新樓醫院等5家醫院。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用心、努力、參與的運動會

又是一場成功的親子運動會,凝聚了大家的向心力。老師們的用心,小朋友的努力,家長們熱情的參與,加上主持人的功力,形成了堅強的團隊,連天氣都眷顧我們,參與這場盛會,小朋友們盡情的玩遊戲、做運動,展現他們超強的體能。 每個活動項目,均視小孩們目前的學習能力而做的安排,自然的呈現在家長們的面前;從開幕式的閃耀幸福,以三首教唱過的歌曲組合-地球寶貝、喵喵喵和幸福的孩子愛唱歌作為開場,不論大人小孩,一起感染到幸福快樂的氣氛;鳴炮、升旗到咕嘰咕嘰,孩子們享受在其中;體能活動,幼、小班的神氣活現,透過爬滾翻走跑跳六大技能動作,提升孩子全身協調能力的發展與身體所需的刺激動作;中班的體操英雄,利用單槓與前翻動作,有效刺激孩子的前庭,藉由訓練過程,讓孩子提升速度與方向感覺;大班的彈力超人,增加訓練的難度與強度,讓孩子在闖越過程中,可以提升各項操作性技能。 奪標,每個孩子都使盡全力往前跑,通通有獎。小和幼班透過短跑的比賽,讓孩子了解速度的快與慢,藉由競賽的過程中,對自我的挑戰;中班,從青蛙跳的競賽過程中,讓孩子挑戰競賽的難度;大班,單腳跳躍比賽,看誰的力量與單腳平衡最好;跳箱,今年高手雲集,跳過八層以上的有十九人,其中一位是女生,看著他們個個像羚羊似的,躍過高達一百公分的箱子,過人的彈跳功夫,心中好感動。 每一個體能動作的表現,都需要時間的累積;勤練,才能使之靈活、敏捷與增強體力; 親子趣味賽,因著家長們熱情的參與,增添活動的熱鬧與趣味性;開始大家都不知要玩甚麼,主持人登高一呼,大家就踴躍參與,有的是爸爸代表,有的是媽媽,還有阿公、阿媽;在小黑叔叔的帶領下,大夥兒都玩得不亦樂乎,直呼實在太好玩了;首先是看誰力氣大,以為要比力氣,誰知卻是一連要抱十五個小孩,挑戰手臂的力氣,爸爸較沒問題,可媽媽、阿媽就慘了,尤其是大班,哈~上當了,又不能臨陣逃脫,硬著頭皮拚了,輸人呣輸陣,別人可以,我當然也行,雖‵‵然手臂很酸,還是要有笑容的,難得可以抱十五個寶貝,挑戰極限,頌典阿媽說忘了自己是阿嬤餒! 還有火車過山洞、桂河大橋,趣味又好玩,怕家長太累,只玩三項,太小看大家了,明年應該加碼才是。會後場地的整理,除了工作人員外,感謝協助整理的家長,很快將所有的器材放回原處,團結力量大! 活動結束後,孩子們留在幼兒園,正常上課到下午,中午的飯量比平常吃得多,一上寢室躺下就呼呼大睡了,哈哈哈~ 在兒童節前舉辦親子運動會,期許每個孩子都能擁有健康的身心靈,健康、安全且快樂的長大。 祝  闔家平安 健康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讓孩子做學習的主人翁

我們常說「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所以家長和老師要好好教育他們,將來才能成為國家棟梁,社會中堅。只是過去對主人翁的界定其實很狹隘,強調的是學校科目的學習,並透過層層篩選培養出所謂的優秀知識份子,成為社會中少數的領導階層。 在傳統的人才養成過程裡,多數的兒童在一致的標準框架下學習,他們沒什麼機會真正認識自己,也就難以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向,只能依循父母師長的期待,並藉著考試成績來配對社會中的生存空間與價值。從當年國家整體發展的需求來看,這樣的人才培育機制或許有效果,但過度功利和單一的標準,卻壓抑了多數人主動學習的渴望,犧牲他們追求自我的權力,更不利於現代多元社會的發展。 近代的教育思潮主張回歸學習自主,應該依孩子的特性和志趣,自主探索學習的主題和內容,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也最能持久學習的方向。這個理想需要足夠的課程彈性,教學得擺脫僵化,評量更需要開放。憑良心說,這在台灣教育環境中不容易做到,尤其遇到到升學主義這個魔戒時,多數人是沒有勇氣去面對周遭壓力和未知的恐懼。 這幾年兒童節前,許多小學會翻轉上下課時間,讓學生玩痛快點,稍稍紓解平時學習的苦悶。可惜過了這天,孩子們似乎又得回到無奈無趣的學習。然而許多例子可驗證,只要用心設計,透過教學和評量的活化,並且給孩子更多學習自主的機會,即使有深度和難度的學習,一樣是可以快樂又有效的。 要真正培養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我們更該先培養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翁,讓他們找到明確的方向和更多的動機,感受學習的樂趣,才能在各個領域上不斷提昇自己,為社會帶來更多貢獻。 文/李萬吉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