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18

【親子教養篇】 學會合作

有人和上帝討論天堂和地獄的問題。上帝對他說:“來吧!我讓你看看什麼是地獄。” 他們走進一個房間。一群人圍著一大鍋肉湯,但每個人看上去一臉醜相,瘦骨伶仃。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鍋裡的湯勺,但湯勺的柄比他們的手臂還長,自己没法把湯送進嘴裡。有肉湯喝不到肚子。只能望“湯”興嘆,無可奈何。 “來吧!我再讓你看看天堂。”上帝把這個人領到另一個房間。這裡的一切和剛才那個房間没什麼不同,一鍋湯、一群人、一樣的長湯勺,大家都身寬體胖,正在快樂地歌唱著幸福。 為什麼?”這個人不解地問,“為什麼地獄的人喝不到肉湯,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 上帝微笑著說:“很簡單,在這兒,他们都會餵别人。” 故事不複雜,但却蘊含著深刻的社會哲理和强烈的警示意義。同樣的事件,同樣的設備,為什麼一些人把它變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却經營成了地獄?關鍵就在於,你是選擇共同幸福?還是獨霸利益?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久旱甘霖

久旱不雨,高溫的天氣持續好長的時間,上週一終於下雨了。問小朋友:「下雨好不好?」有的說好,有的說不好,理由不一樣。 「不能出去玩」「因為沒水可以喝了、沒水可以洗澡、沒水可以煮飯、因為水庫沒有水了…」 水庫沒有水是很嚴重的事,就像家裡水塔沒有水一樣,對生活造成諸多不便,當然也會危及我們的生命。 多數小朋友對下雨有概念,水和人的關係、水的重要性,能與生活連結一起,因著有這些認知,所以雖然下雨讓他們無法到戶外玩,也能讓需要勝過想要的念頭。 與小朋友分享,人、生物、土地都需要水,水太多會造成「水災」,很久沒下雨,缺水會變成「旱災」,太多、太少都不好;將「旱」字寫在白板上,小朋友說是「早」,於是再寫上「早」字,小朋友發現兩個字上面都是日,下面不一樣,嗯~發現異同,「日」代表太陽,兩個字都和太陽有關;下面一個是干,一個是十,哈…有人說「千」,再把「干」和「千」兩個字寫在白板上,請他們仔細看,細心的能看出一個上面一橫是直的,一個是斜的。小朋友們專心的聽和看,讓大腦裡的海馬迴將這些儲存起來。 雨,在大家的期待中來了,從上週四連著到昨天,不停歇的下了一個星期,水庫的水位終於上升了,多處地方積水了,路面坍方,生活也有許多的不便,跟著產生了抱怨,哈~久旱和多雨都不受歡迎哦! 雨一天天下,眼看著週五就要到了,孩子們心急了,頻頻看著外頭,週五會下雨嗎?露營活動會取消嗎?孩子們很擔心,因為露營是他們的最愛,期待已久了。 告訴小朋友,露營活動不會取消,只是部分項目會調整,不過園長有信心週五一定會放晴,因為小朋友是天父最愛的孩子,祂聽見我們的禱告,一定會幫助我們,給我們一個好天氣。 週四上午終於放晴了,孩子們放心、臉也跟著笑開了……. 祝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梅雨

梅雨,又稱黃梅天,指春夏之交冷熱空氣交鋒而成之鋒面雨,即每年5月至6月之間華中地區、臺灣、日本中南部和韓國南部等地持續天陰有雨的自然氣候現象。梅雨季節過後,華中、日本、韓國、臺灣等地的天氣開始由太平洋高氣壓主導,正式進入炎熱的夏季。 由於梅雨發生的時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並且由於長期下雨,導致衣物、食品等容易發黴,因此梅雨又有一個別名:「黴雨」。不過,世界上其他與上述地區同緯度的地區沒有梅雨,華南、華北地區雖同樣位於梅雨鋒面帶,但梅雨季時沒有明顯的梅雨現象,縱使該段期間,其所造成的影響亦同樣明顯。 成因 每年大約5月上旬,來自北方的冷空氣與從南方北上的暖空氣匯合於華南地區,形成華南准靜止鋒。大約到了6月中旬,暖空氣勢力增強,准靜止鋒北移至江南、江淮地區,成江淮准靜止鋒(又稱為梅雨鋒)。7月上旬,准靜止鋒再北移至日本、韓國一帶。由於來自南方的暖空氣夾帶大量水氣,當遇上較冷的氣團時,便會產生大量對流活動。由於這段時間冷暖空氣勢力相若,以致形成滯留鋒面停留在上述地區。 出現的規律 正常:梅雨開始的日子稱為「入梅」或「立梅」,結束那天為「出梅」或「斷梅」。梅雨開始的時間,大致上緯度越高則時間越晚。臺灣大約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長江中下游地區,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中旬出梅。日本本土大約在6月上旬入梅,7月中下旬出梅。但具體時間各地有所差異,高緯度的地區,如日本東北,出梅日和第一道鋒面報到的入秋日往往只差幾天。 反常-空(短)梅:每一年梅雨的範圍、持續時間以及雨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應該出現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如果沒有梅雨或降雨很少,現象稱為「空梅」或「短梅」。出現空(短)梅的年份容易發生伏旱。 倒黃梅又稱重梅。黃梅雨季過後,通常天氣放晴進入炎炎盛夏。如果這個時候又轉成陰雨綿綿,仿佛又回到梅季,就稱為「倒黃梅」,是由於雨帶重新南壓所致。最多可長達10天左右。民間俗諺有云「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重梅。」台灣在2015年八月底到九月初,亦發生重梅現象,緊接著入秋第一道鋒面報到。2016年更在秋颱來臨前發生史上最晚的九月重梅。 早/遲梅:如果一個地區入梅和出梅的時間均較早或較晚,則被稱為早梅或遲梅。 特長梅:指的是一個地區梅雨期較往年偏長、降水量明顯偏多的情況。如果一個年份的季風偏弱,雨帶停滯在江南、台灣、日本南部、朝鮮半島南部一帶,就容易發生特長梅,引發洪澇災害,如1998年中國水災。特長梅的總降雨量最多可達1500-2000毫米。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母語教學和端午節

  「大家好,我是吳彥之,毌是肯德基…」(台語) 「大家好,我是尚煙斗的王彥之…」(台語) 週三的台語故事分享賽,華盛頓家和柏克萊家不約而同的派出二「之」來, 兩人上台的自我介紹也令人印象深刻,不記住都難。 大、中班各推派出二位參賽者,莫札特只有一位;每位參賽者都有備而來,上台後也能流利的說著故事,雖然有些語詞的表達,音調有出入,但已經很厲害了。 小朋友聽和說台語,其實是有困難,因為在家父母很少說,少有聽和學的機會;在幼兒園有母語時間,藉著唸讀台語囝仔歌,學習台語的詞句,聽說和讀,不過校園裡仍舊以說國語為主要的語言。 玹鋐阿媽說:「園長,玹鋐二歲以前,我都和他說台語,他會聽和說;但是現在被同化了,說國語比較多,台語也忘記了。」 語言的學習與所處生活環境,和政府的推動與重視,有著極大的關係。 教育部除推動母語活動,也要求要有母語之相關網站,內容需含多媒體影音資源,且該網站除能持續運作、維護及更新內容外,亦要設有交流、分享及回饋機制,並建置母語日活動專區,使師生對本土語言能獲得更充分的教學資源,以達到臺灣母語日活動的資源整合與分享運用之目標。立意很好,但網站要求太專業,對我們而言實在太困難了。 語言不僅是溝通的工具,也代表一個族群的文化,一個傳承,是很重要的概念,不可輕忽。小朋友現階段能以母語說故事,相信在他們語言學習的歷程裡,會紮下根基的。 週三下午接到家長來電,說她家小朋友常會拿家裡的東西到幼兒園,或送或與同學交換,有時物品是父母的,為此造成媽媽很大的困擾。請園長、老師協助。這問題已多次提醒小朋友,家裡的物品、玩具,小至糖果、餅乾都不可拿到幼兒園,若要拿來,一定要經過爸媽的同意才可,否則爸媽不知,以為是丟掉了,就會有偷的行為產生了。看來還得再加強物權的觀念才行。 下週一是端午佳節,今早有端午節的活動,觀賞節日的由來-端午習俗-包粽子-吃粽子-划龍船-立蛋,熱熱鬧鬧的,大人小孩都開心。 祝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台灣本土母語,瀕臨危機,能否傳承給後代子孫?

不久前,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教授麥克霍特(John McWhorter),在「華爾街日報」撰文預測,2115年地球上的語言,將由目前的6000種,銳減至600種,百分之九十的語言100年後會消失,幾乎每週就有一種語言要銷聲匿跡! 麥克霍特的預測,確實讓我們對台灣原住民的語言,甚至福佬、客家語,未來是否能存活下來,傳承給後代子孫?感到憂心。由於中國化、全球化,台灣變成外來語的殖民地,後代子孫恐怕只講二種語言:一為「華語」,也就是所謂的「國語」;另一為半吊子的「中式英語,Chinglish」。台灣母語,逐漸被外來語取代,不要說百年,幾十年後就消失得差不多了。此非危言聳聽,而是台灣人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為何再過百年,人類的語言驟減?麥克霍特將之歸因於:全球化。由於全球化,人們為了工作遷徙,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移民,使得文化變得支離破碎。少數族群的父母不教下一代母語,而下一代也覺得自己的母語,在現代商業社會毫無用處,甚至是一無是處。因而,強勢語言更強,弱勢語言更弱。網路科技則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非書面、非都會的語言,逐漸被邊緣化,被推入加護病房,瀕臨危機。 麥克霍特將語言的喪失,歸咎於全球化,似乎過度簡化。大衛 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在其著作「語言死亡,Language Death」,檢視了歷史上人類語言死亡的因素,除了天災戰爭,導致種族滅絕外,殖民、教育、媒體、政經社會變遷,也都是因素。然而,大部份人對語言的危機,渾然不覺,克里斯托說,「只要一種語言,沒有人繼續講,就算死亡」! 語言學家克勞斯 (Michael Krauss)憂心的指出,「全球語言,有一半以上處於彌留狀態,也就是說,無法有效的傳給下一代的子孫!」 他所說的 「彌留,moribund」,指的是,一種語言若不再是下一代學習的母語,那麼這個語言就奄奄一息,「插管」進入彌留狀態。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預防腸病毒需要你我一起幫忙

  上週六晚到文化中心假日廣場,欣賞中山國中舞蹈班的成果發表會。這場以天為幕、以地為席,並架設專業音響與燈光,觀眾席上坐滿了家長和民眾,由三個年段共七十幾位學生擔綱演出,節目內容豐富且多元,有民俗舞、芭蕾舞、現代舞、民族舞… 曲曲精彩、支支動人,精湛的舞技,表現可圈可點,更展現團隊的精神,獲得現場來賓熱烈的掌聲,年紀才十三、十四、十五歲,就有如此的表現,真是不容易,也讓我好感動;除了有堅強的師資群外,平時肯定下了很多的功夫做準備、練習與排演,培養彼此的默契,才能有如此好的成果,是她們在國中階段美好的回憶。 看著她們在台上的表演,想起在美的外孫女,小學二年級,同媽媽一樣,自幼學舞,她跟媽媽要求要參加舞蹈比賽,且設定得獎為目標;一連參加三場,都如願以償,旁人看來得獎好像很容易,其實不然,過程的付出相當辛苦;每天要花上二、三個小時做練習,媽媽一定要陪伴在旁,雖然辛苦,但孩子即使練到腿瘀青、汗流浹背也不喊累,因為是她自己的選擇,是主動的,縱使父母心疼請小孩再考慮,不一定要得獎,參加就好,但孩子態度堅決不退縮。賽後媽媽問:辛苦齁,明年還要參賽嗎?沒想到小孩說:「當然要囉,要自我挑戰,才會進步呀!」 主動學習,一個人的態度如果是積極主動,就算遇到了挫折、困難,都能迎刃而解,相對的如果一個人的態度是消極被動的,就算機會到來了,最終還是會從自己手中溜走。 給孩子一個舞台,讓他們在玩樂學習之外,有另一個盡情揮灑、展現自我的機會。每學年第二學期五、六月,我們會舉辦各種分享賽,有積木創作、中英台說故事;仲夏之際舉辦「學習成果發表會」。這一直是我們重要的理念之一,更是小朋友難得的經驗。 週一來園,例行性為小孩量體溫、檢查口腔,天鵝家就發現有小朋友發燒、喉嚨有異樣,立刻通知家長帶去醫院做檢查;午休後,再做檢查,又有小孩發燒,哎呀真是緊張,因為若有二個以上罹患腸病毒,就必需停課,停課就會造成一些家長的麻煩。 所以呼籲家長,不可忽視腸病毒的預防,勤洗手、正確的洗手步驟、洗手五時機、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等。 幼兒園為了預防腸病毒的發生,將衛生單位規定每二週洗曬一次棉被,更改為每週讓小孩帶回清洗、曝曬,但發現家長沒有洗的比例很高,為此,週報上近期行事曆,請家長要做記號,為自己所做負責。另外老師每天還要以漂白水稀釋,擦拭地面、桌椅門窗,洗玩具曝曬等。 因著炎熱的天氣,油電雙漲,六、日放假,多數家長選擇外出到公共場所,如百貨公司、賣場、遊樂場等戲水、吹冷氣,密閉式空間、群聚,若沒注意勤洗手的衛生,往往是病菌傳染的最佳途徑,也因此週一生病的比例偏高,請家長務必留意,為了小孩的健康,絕不可疏忽,不可偷懶。 祝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

96年10月15日將「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列為「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之第三類傳染病。 腸病毒感染為幼兒常見的疾病,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種類,每一個種類還可分為多種型別,總共有數十種以上。 目前小兒麻痺病毒已經在台灣根除,腸病毒病人都是感染其他腸病毒造成,其中以感染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5歲以下的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此外,近幾年國際間陸續發生流行疫情的腸病毒D68型,幼兒感染後亦可能引起嚴重的呼吸道或神經系統症狀。 台灣氣候溫暖潮濕,適合腸病毒生存,以4到9月為主要流行期,但其實全年都有腸病毒感染個案,冬天也有腸病毒病例,只是比較少而已。 感染腸病毒痊癒之後,只會對這次感染的型別產生免疫,所以一生中可能會得好幾次腸病毒。腸病毒感染並不是幼兒的專利,大人也會得腸病毒,只是大多症狀比較輕微,與一般感冒不易區分。 腸病毒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及疫苗,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就可以降低感染的機會。 【傳播方式】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經由接觸病患皮膚上的水泡及分泌物而傳染。家中嬰幼兒常因父母或照顧者從戶外環境或公共場所將病毒帶回家中,經由接觸或飛沫而感染,也可能經由接觸無症狀帶病毒家長的口鼻分泌物,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傳染,幼兒喜歡咬弄的帶毛玩具,容易殘留或吃進含有腸病毒的口水,也是傳染媒介之一。 【預防方法】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腸病毒的預防方法如下: 1.勤洗手,注意咳嗽禮節,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2.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3.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4.注意居家及校園等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5.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6.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7.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8.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 9.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家長回家後應洗手、更衣後(沐浴尤佳)再接觸家中幼童。10.於腸病毒流行期間進出擁擠的公共場所,應戴口罩並勤洗手保持衛生,可降低感染機會;已有症狀者可避免傳染他人。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學習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事情

當我們還在與小朋友談論意外事故安全的議題時,新聞又播報了震驚社會的兩則駭人聽聞的案件,令人不禁毛骨悚然,其中一件兇手以極其殘暴不堪的手段來對待被害者,猜不透他為何要如此行,做出這麼傷天害理的事?是一時衝動被激怒?抑或是…,而遇害者都是女性,兇手則是男生、熟識的人,又是知識份子。當男女雙方吵架到動手時,女方一定吃虧,因為身高比不過、力氣又輸人。 不論是在何種情況,從小到大受教的過程,父母師長常教導且告誡,當與人發生不愉快時,要好好溝通,動口不動手,否則先動手打人的就不對,何況是男生打女生? 王陽明先生說:「知易行難阿」。確實,知道很多,但做出來卻很難,立志行善由得了我、只是行不行的出來?真是由不得我啊! 問小朋友:「在家快樂的小朋友請坐下?」小朋友瞭解話的意思,大家都坐下,只有幾個幼班小孩不清楚,站著不動;再問:「每天都高高興興來幼兒園的請起立」誒~一個個都站起來,問:「為什麼」「因為可以玩,有朋友,可以學習,做體能,有老師,有好吃的點心….」接著問老師:「每天都快樂來上班的請舉手?」啊哈~有老師沒舉手哦!問:「為什麼?」「大班小朋友還大便在褲子裡,感覺很不舒服。」「小朋友們常打小報告,不會相親相愛,覺得很難過。」「小朋友常說我不跟你好。」「每天要處理這些事,很辛苦。」 是啊!小朋友高興快樂地來上學,老師則是有責任、有壓力的來工作。和小朋友一起討論,如何讓老師也能快樂的來上班?「我們要乖,要相親相愛,不要吵架,要會分享,不要愛講話、要體貼….」哇!小朋友很聰明,都知道餒,不過很快的又有了爭執,有人不小心碰到他,就說小朋友打他,這些問題每天都會發生,都需處理。小孩回家會向父母告狀,家長就興師問罪。 有時他們在玩樂中不小心碰撞,有小傷、瘀青,家長也會質問老師為什麼會這樣?老師為什麼不知道?在戶外玩時,老師一定在場,還會叮嚀小孩,玩的時候要注意安全,但偏偏不遵守、不小心,而老師不是一對一,移動速度也不能像小孩那樣快,若是家長常常質問、指責,老師情緒也會不好,也許老師就不想讓小朋友到戶外玩,減少不必要的困擾。 同理心很重要,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事情,就能減少紛爭和對立,不論是大人或小孩。當一個人被激怒時,情緒就容易失控,易做出不可挽回的憾事。 每個人都不能離群而居,都需要有朋友,朋友乃相親相愛,互相關懷,彼此安慰。帶小朋友一起吟唸「和你做朋友」的兒歌-交朋友有一套,排隊、分享有禮貌,關心、問候真週到,相親相愛不吵鬧。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祝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愛他必有管教

親子關係一直是現代社會的重要議題!現代社會變化快速,民主與自由帶來孩子的高度自主性,但這樣的自主性若沒有同時賦予責任感與尊重他人的態度,現代小孩過於放任自主,將帶來管教上的問題。 一個缺乏管教的孩子,長大後也會讓父母擔心憂慮。不過,當今社會強調愛的教育,比較重視孩子的自由發展,所以對於管教的觀念也更加分歧。 在過去的世代,打罵教育是基本的模式,特別是台灣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有不少是過度管教與打罵,也造成孩子心理受傷。所以,現代的父母有更多反省,希望不再用高壓方式管教孩子。但我們發現,這一放一縮之間的智慧到底在哪裡,並不容易掌握。現在有很多孩子,是被家長過度寵愛與縱容的,因此,有些小孩到了幼稚園或國小無法適應群體生活,因為從小驕縱習慣,家人都要讓他,只要不合他的心意就哭鬧不停,導致他到學校之後無法適應老師的管教。 管教是必要的,因為管教是上帝給父母的權柄。父母除了養還教,換句話說,教導孩子長大成熟是父母的責任。或許有時孩子會軟弱與跌倒,也可能忤逆不順服,但父母的責任就是陪伴與扶持。 管教孩子,重點不在於用什麼方法,因為方法有文化的不同、處境的不同,管教的重點在於目的。管教的目的就是給孩子原則,給他生命法則.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學會為自己的安全把關

往會議室的走廊走著,突然「碰」的一聲,一看,有個小朋友剛巧跌倒在身旁,連忙將他扶起,檢查是否有受傷?還好沒有大礙。 於是問小孩:「怎麼會跌倒,是用走的還是跑的?」「跑的。」所以囉,身體不聽使喚,左腳右腳拐到就跌倒了,還好沒有撞到人,否則不僅自己會受傷,還會傷及旁人。 走廊、活動室、大蝴蝶遊戲場不能跑,只有草場可以跑,是校園裡的規定,是預防意外事故發生,也是安全教育的學習;為了更落實行的安全教育,走廊地面貼了黃藍色的線,引導小孩走路要靠右邊。時常叮嚀孩子,但右耳進左耳馬上出,口裏說知道,卻還是跑。 問小孩:為什麼不能跑?因為走廊、活動室都是堅硬的地面,跌倒了會受傷,而遊戲場裏有許多設施,是玩樂的地方,會撞到人。草場地面是草,才可以跑。小朋友很清楚、明白安全的規範,但知易行難,時常觸犯,也因此常發生不必要的紛爭。 週二一早,有家長來電,說他家小孩嘴唇被他人用物品打傷,要園長查明後告知原因。經過瞭解,是在下課等候家長接送時,小孩說他們在大蝴蝶玩警察抓小偷的遊戲,有個小朋友因口渴拿水壺喝水後沒拿去放,在玩時因甩手,手上的水壺因此去碰撞到他人的嘴唇,使之受傷;在場的老師也沒看到,當受傷者告知老師時,另一位小孩已回家了,那時無法了解受傷真正的原因。 為此,再次與小朋友們一起討論安全的問題-意外事故的發生,走與跑。在校園裡,跑步就像是在馬路上開快車一樣,不小心時自己跌倒,若有人從轉彎處跑出來,對撞,受傷就很嚴重;還有走路要保持距離。希望孩子在幼兒園學會行的安全,為自己的身體把關。 馬路如虎口,交通規則要遵守。新聞報導幾乎都有交通事故的發生。例如:有個婦人在大馬路上未遵守二段式左轉,結果被後面直行的重機快速行駛撞個正著,婦人飛出去傷亡,重機騎士和乘客受傷。 一輛保時捷汽車在馬路上快速行駛,突然撞到前面分隔島,駕駛飛出車外傷亡,汽車爆炸起火,車上乘客燒亡,車子支離破碎又波及路旁的商店,損失太慘重了。 這些意外事故幾乎天天都在發生,透過電視報導,是希望提醒大家注意行車的安全。但現代人,凡事都求快,快快快,殊不知「吃緊弄破碗的道理」。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好習慣的建立非常重要。 在行為心理學中,人們把一個人的新習慣或新理念的形成並得以鞏固至少需要21天的現象,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稱之為「21天效應」。 安全與我們的身體、生命息息相關,不能馬虎,也疏忽不得。 祝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