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18

園長的話 – 秋季旅遊活動

在感恩的日子,安排了一趟秋季旅遊活動,帶著小孩們到高雄的壽山動物園和兒童美術館,孩子們以感恩的心,帶著愉悅的心情,踏上前往目的地的旅程。 當領隊的我,乘坐第一班車,與大班小孩同車,享受著車上老師與小孩們互動的情形;感恩老師的用心與準備,車上團康主題與動物園有關,玩動物接攏遊戲;回程的猜謎,孩子自己設計與動物有關的謎語,更令園長刮目相看,小小腦袋裝了很多東西,是不能小看他們的。 參觀旅遊的目的,除了開闊視野,增廣見聞外,還可以增進體能、健身,愉悅自己的心情,透過參觀,知識增加、心胸更寬廣、開闊、輕鬆、更大氣;透過參觀,讓學習變得更生動、有趣,更有效益,就連幼幼班的小孩,都受益無窮,雖然表達力沒大孩子強,體力較不足,但,是不容輕忽的。 能與同學、朋友一起出遊,亦是吸引小孩們的因素之一,平時是和家人一起出遊,每當學校舉辦旅遊、參觀,小朋友都會很高興、也很珍惜這樣的機會;看著他們倆倆手牽著手,又跳又叫又唱又玩的模樣,真令人羨慕,這美好的童年時期,是彌足珍貴的回憶。 高雄壽山動物園對小朋友和家長而言並不陌生,也許已經去過無數次;兒童美術館則是園長很喜歡帶小朋友去的地方,家長對它較陌生。館內有三間大教室,設計了不同的主題,讓小朋友動手操作,從操作中學習並增長知識;2005年設立之初,每半年會更新一次教室的主題,時至今日,館內人員說,由於經費不足,志工人手也很難招募,這幾年改一年更新一次,要維持真的不容易,所以參觀者要很珍惜,遵守規則才是。 高兒美館,團體前往,有時間的限制,只能待八十分鐘,所以每次安排到兒美館,一定得再搭配另外一個景點,讓旅遊能夠更豐富;此次館內的主題與我們的教學有關,預約又很順利,事就成了;預約時工作人員貼心的主動將八十分加長二十分,讓我們有更充足的時間參觀,真是感謝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謝家長的信賴,相信幼兒園的安排,園長的帶領;感謝老師的合作與用心;,願意配合園長和教學的家長則是以感恩的心,感謝幼兒園願意承擔著帶小孩外出參觀的辛苦與責任。 一起玩著更是件快樂的事讓自己的心情更好外每次參觀或旅遊,小朋友都很期待刮目相看。 大家腦力激盪一番,搭乘遊覽車。不僅小孩們高興,就連家長也很肯定,對幼兒園願意舉辦戶外教學活動,都存著感謝的心。 每學期都會安排一次旅遊活動,第一學期在秋天,第二學期在春天,旅遊的魅力可真大,週四一早八點二十分不到,小朋友全部到齊,臉上都露出愉悅的笑容,等待上車、踏上旅程那一刻的到來。 孩子們個個精神抖擻,在老師們的帶領下魚貫的走道就連幼班的不可免除浩浩蕩蕩的搭乘遊覽車,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的回家。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帶著小孩去旅行有什麼好處?

•建立共同的回憶 很多人都說小孩在三歲前沒有什麼記憶,所以帶他們出遊只是一件又辛苦又浪費錢的事情,但是其實帶小孩去旅遊不一定是要他們記得什麼,而是希望可以和他們一起經歷一些事情,一起去建立屬於「家庭的回憶」。在我的妹妹還沒出生前,爸爸媽媽帶我們去了很多地方玩,後來,妹妹長大了,常常看照片會發現唯獨少了她一人,她會因為沒有參與到我們的旅行而感到不開心。所以,當我有了自己的小孩後,不管去那裡,我都會希望可以帶著小孩一起去,不希望他因為缺席了任何一次的旅程而感到遺憾。而且每次去旅遊,我們都會拍很多的照片留念。平時,我們會把照片拿出來跟小孩一起看,重溫旅行中的點點滴滴。雖然我不確定小孩可以記得多少事情,就好像我每天說故事給他聽、抱他,也不是希望他會記得,只是單純的想要跟他一起去做這些事情而已。 •開闊小孩的視野 我們很幸運的,因為家人都分別住在不同的地方,爸爸工作的公司又常常舉辦大大小小的旅行,所以小孩從一歲多開始便有機會跟著爸爸、媽媽到處旅遊。現在小孩六歲了,已經去過十個國家。我不敢說他有什麼見識,畢竟他只是一個小孩,但是我可以很確定的是,因為他在旅程中遇到過不同種類的人,看過不同的事物,所以他對於新事物、新概念的接受度會比較大。而且,在旅途中看到的事物,是真實的呈現在小孩的眼前,跟在書本上看到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記得曾經帶小孩去澳洲菲利浦島去看企鵝回巢,當時小孩的喜悅和興奮是很難忘的。也因為受到不同地方文化的刺激,所以小孩的思考和想像力都會比較豐富。 •提升小孩的適應能力 我的小孩從小到大都過著非常規律的生活;規律的時間吃飯、睡覺,而且還會認床。所以當我們第一次帶他出遠門去瑞士時,我們很擔心他適應上的問題。第一天到達時,因為時差的關係,加上不習慣當地的食物,所以他曾經在餐廳大哭大鬧吵著要吃飯。現在想起來覺得很好笑,但是當時卻感到非常狼狽。還好過了一、兩天後,他的時差調好了,也慢慢習慣當地的食物,危機才總算解除。經歷過這一次之後,我們更有經驗了,再加上他逐漸長大,在往後幾趟的旅程裡,他都適應得很好。雖然我很認同規律的生活可以帶給小孩安全感;但是我覺得「偶而」給他們離開一下他們的「溫室」,讓他們去體驗一下不同的生活模式,反而可以提升小孩的適應能力。特別是參加旅行團時,小孩可以學習跟別人相處,學習跟隨別人的步驟,讓他們知道世界不是圍著他一個人旋轉的。 •增進親子互動 平日,大部份的父母都要工作,回到家可能陪小孩吃個飯,講個故事就要睡覺了。雖然說在假期裡不用上班、上課,一家人可以待在一起;但是,很多時候都是爸爸在看電視、媽媽在忙家事、小孩自己在玩玩具。真正想要享受有互動的「家庭生活」,最好就是去旅行。旅行可以讓一家人 24 小時都黏在一起,對於平常忙碌的爸爸,特別可以增進親子關係。爸爸可以透過幾天跟小孩的密集相處,更了解自己小孩的個性。 •讓父母學會「放輕鬆」 帶小孩去旅行一定會遇到很多不可預測的情況;但是父母怎樣應對才是旅程是否愉快的關鍵。譬如,我的小孩很挑食,出去旅遊也一樣的這個不吃、那個不吃。剛開始我會很緊張的擔心他肚子餓,沒營養,然後就開始強迫小孩吃他不喜歡的東西,搞到整個旅程都蒙上陰影。但是後來我想通了。其實,小孩再怎樣挑食也只有 10 天、8 天而已,小孩喜歡吃的,自然會多吃一些,不喜歡吃的,吃少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 小孩肚子真的餓了,就什麼都會吃了。後來我發現,雖然小孩在旅行期間,真的會變瘦了一點,但是,一回到台灣,他就會自然的多吃一些,慢慢就又胖回來了。逐漸的,我學會了放輕鬆,我再也不會因為吃飯的問題而影響到旅程的心情。 •讓父母學習「放慢腳步」 在還沒有小孩前,我們去旅行總有很多的計畫,想要吃什麼、玩什麼、看什麼、買什麼,全部都列在表格上。總覺得出門旅遊一定要玩得盡興,不可以浪費一點點的時間。但是當我們帶著小孩去旅遊時,我們不由得不放慢腳步。然後,我們會慢慢發現,原來悠悠閒閒的在巴黎的公園陪小孩踩踩草地,在路邊吃吃冰淇淋,或是逛逛特色的手工藝小店才真正的叫做「享受」。我們享受著悠閒的親子時光、當地的文化、還有人生。平常生活已經夠忙碌了,為什麼旅行還要一直在追趕時間呢? 透過小孩的步伐、眼睛,我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親子講座

台南市家庭教育中心,為透過對幼兒期的家長進行親職教育宣導,讓家長了解,親職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並能快速正確的學習親職知能與技巧,藉由繪本導讀、共讀及親子手作和桌遊的進行,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特別培訓了一批專業的志工,參與這項推廣的工作,今年五月收到公文後,立刻提出申請,核准後規定於九月至十一月間舉辦,於是安排在十一月14日、28日舉辦兩場。 第一次運用公家資源,辦理親子講座,感覺就像初次上幼兒園的小孩一樣,心裡有些許的忐忑;一切照中心規定,只接受15對親子共30人。11月14日講座前一、二天,提醒報名參加的家長,就有家長說不能參加,因時間已接近,沒能補上缺額,當天又有二位沒來,讓原本報名滿額的講座,缺了四對親子,志工老師說:園長太古意了,別的園都主動增加名額。 開放報名時,超過15位家長,除了電話詢問中心可不可以增加名額外,對報名參加的家長具有信心,想報名了一定會參加。於是就照中心規定,沒想太多。 志工老師三人小組,加上兩位實習的,共有五人。在林老師的帶領下,認識家庭教育中心的功能,享受繪本共讀的樂趣與分享,之後進行桌遊,老師準備了挪亞方舟的桌遊道具,內容物有方舟、紙牌和25對動物模型,進行平衡遊戲,分成四組,小孩動手操作,家長在旁助興,大家玩得、看得不亦樂乎,欲罷不能,對接下來11月28日第二次的講座更感興趣,在場的家長除了兩位不能請假外,其他表示想再參加。 第二次講座內容有桌遊和手作,老師說超過人數沒關係,歡迎家長一起來參加。 會後志工老師們對仁和小朋友的表現讚賞有加,能勇於開口分享、不怯場,家長對共讀很用心;園長分享幼兒園推動親子共讀已有多年, 家長的配合度都很高,他們看見閱讀的重要性。 志工老師們初次來仁和,對園裡的空間,環境的規劃、設備與舒適感,讚賞有加,說一定要幫我們宣傳,在東區的巷道內,有這麼棒、這麼用心的幼兒園。 感謝志工團的「嘔咾」,仁和環境真的很舒適,是孩子的樂園哦。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桌上遊戲

桌上遊戲(英語:Tabletop game[1]),簡稱為桌遊,又稱為不插電遊戲,是針對如卡片遊戲(又包含集換式卡片遊戲)、圖板遊戲(Board Game)、骰牌遊戲(Tile-based games),以及其他在桌邊或任何多人面對面於同一空間玩的遊戲的泛稱 [1],廣義來說,象棋、撲克、麻將等亦是桌上遊戲[1]。桌遊亦可能涵蓋不依賴電子設備和電子產品的[1]、通常不需要大幅度動作的遊戲,常見於聯誼迎新活動或職場訓練團隊默契的團康活動例如殺手遊戲、大地遊戲。 「桌上遊戲」這個用詞最主要便是用來區別必需插電並且使用電子儀器產品才能遊玩使用的電腦遊戲、電視遊樂器等、以及完全不需任何道具或類型差異甚大的肢體活動競技如運動、舞蹈、武術,以及其他可能被人類或動物視做「遊戲」的娛樂活動。這也是因為game這個辭彙語源同時擁有「娛樂目的」與「區分勝負的體育活動目的」兩種語意。 大部分愛好者誤將圖板遊戲(Board Game)直接稱做為桌上遊戲,造成了混淆,但事實上圖板遊戲就只是桌遊的其中一種類型,就跟益智遊戲、角色扮演遊戲,或甚至是街機遊戲一樣都只是有所交集但又不完全包含的分類系統而已。 另外,這個用詞也可以用來做桌上角色扮演遊戲及角色扮演遊戲的重要區分。 相較其他遊戲類型,桌上遊戲較注重多種思維方式、語言表達和情商的能力及鍛鍊。桌上遊戲可以依照使用的道具,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圖板遊戲,包含棋類;卡片遊戲;骰子遊戲;紙筆遊戲 桌遊主題可以涵蓋甚廣,通常可因內容及遊戲性質而有: 策略遊戲;益智遊戲;推理遊戲;角色扮演遊戲;幼教遊戲;小品遊戲。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生活點滴就是一篇篇的故事

「園長~昊謙說飛機的翅膀不會動,只能向左、向右傾斜」。週四課後時間,玹鈜阿媽轉述小昊謙的話,站在一旁的他露出得意的笑容。 昊謙是書櫃的常客,一有機會就會坐下來翻閱書本,不只是繪本,連小牛頓、小百科的書都愛,小腦袋因此裝了不少的知識;專注的態度,即使身旁的人玩得很嗨、聲音很大,都不受影響,書的魅力吸引著他全神貫注,今年小班的他,幼幼班時也是如此。 書中自有黃金屋,小小孩的眼中看見書的無限價值! 孩子有此習慣與態度,和父母的教養、家中的習慣氛圍有關。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是點點滴滴的累積匯聚而成的。 如何和孩子親密互動?讓他愛上閱讀?養成好品格、大能力?不用討好不用說教,只要唸故事就好。 「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作者汪培珽老師,在用心陪伴一對兒女成長的過程中,看到孩子滿足喜樂、熱衷學習、與人為善的表現,深覺在親職教育上用對方法的重要性,於是將親身的教養經驗整理研究做成分享,幫助父母體會教養孩子的喜悅與感動。而閱讀是一切教育學習的基礎;愛則是親子間最珍貴的資產,汪老師相信,唸故事書給孩子聽,同時涵蓋了這兩樣孩子最需要的東西,呼籲父母和老師不要錯過這個與孩子親密互動、貼心交流的寶貴機會。 把握和孩子分享愛與智慧的幸福時光! 對學前年紀的孩子來說,父母就像是他們的天與地,他們最愛的人若能放下工作,只是專心地為他們唸個故事,即使沒有對他們說出我愛你,孩子可以深深感覺到父母對他們的愛。 閱讀是語文能力與思考能力的醞釀,更是一道開啟知識之門的鎖鑰;仁和深知它的重要性,因此安排每週二天的「親子共讀」,提供父母唸故事給孩子聽的機會,並請做成紀錄。 問小朋友:「喜歡看書的請坐下。」只有少數幾個站立,他們誠實的說喜歡看卡通、喜歡玩;大揚說~書的字太多了。再問~「爸媽唸書給你聽的請舉手。」幾個沒舉手的大班生說是自己拼字唸的,請老師和父母分享,此階段的小孩,是需要家長的陪同,唸給他們聽,也能累積更多文字的語言。 閱讀應該是件好玩的事。要讓孩子把閱讀看成在遊樂園裡的探索,從圖畫書開始。圖畫書是圖像和文字一起說故事的作品,所以閱讀時不只是把字讀出來、把故事念一次;還要注意圖像說的故事,細細去體驗圖像本身的趣味與美妙。 圖畫書、繪本故事,作者以文字的敘述和圖像來呈現,讓閱讀者從中學習,透過說故事的方式,是教導的一種策略。 生活的點滴,其實就像是一篇篇值得敘述的故事。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期待的戶外教學活動來摟

印象中看過一套書,書名為魔法校車系列,遠流出版的;這套書不是繪本、也不是故事書,是一套介紹自然科學的書籍。書裡面的主角是愛穿著很誇張衣服的老師,帶著班上的小朋友,坐上會變幻成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潛水艇、鑽地機、太空船…等的老舊校車,進行奇幻的科學歷險,帶領大家認識許多科學基本常識。為吸引學生了解、親近深奧難懂的自然科學,在老師熱情的帶領,透過參觀,引發孩子的興趣,讓學習更有感、更具果效。魔法老師,不僅有過人的體力,還要有能力、知識與擔當。 每當有戶外參觀教學,小孩們都特別的興奮,不論地點的遠近,只要是外出,孩子們就很興奮,連晚到的小孩也會早早就來園。 不只是戶外參觀教學,就連有特別活動時,小朋友也會很開心,很期待。 週四,因著萬聖節的到來,舉辦了「就是愛搞怪的變裝秀活動」,讓孩子們藉著活動,打扮成他們所嚮往的角色,滿足孩子的心,有美國隊長、愛紗公主、蜘蛛人、超人、海盜、蝙蝠俠、木乃伊、警察、南瓜、消防員、動物昆蟲,還有自製的恐龍..等。有的前一天就將服裝、道具提前放在幼兒園;有的是當天拿來;有的是直接穿來;不僅孩子期待,連家長也是,有許多家長前來觀賞,讓活動更顯熱鬧。 活動開始,在主持老師的介紹下,小朋友一班班、一個個輪流上台、走秀,大方的展現自我;除了走秀活動,還有闖關遊戲,有萬聖拳、百發百中、比大小、接接樂、恐怖箱、足球小將等六關,由家長當關主,關主們比小朋友還興奮;威宇媽媽巧扮茉莉公主,禹澔媽媽巧手自製餅乾,還有彥丞媽媽、旂亘阿媽、日新媽媽、歆渝媽媽、璽丞.昱銨媽媽、宥丞媽媽,以及愛迪生唯二的男士-芃宇的爸爸和阿伯,大家笑容滿面的從開始到結束,樂在與孩子互動中,並準備禮物送給小朋友,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一關關的玩著,開開心心、歡歡喜喜的過了一個愉快的早晨。其間雖然下了一點雨,但並不妨礙活動的進行。 一次的活動,希望讓小朋友們能從體驗中,獲得更多學習的經驗,與領域,讓教學更活潑化。創造機會,讓孩子拓展經驗與視野 教室只是一個暫時的基地,小朋友必須帶到大自然與社會場域裡上課,才能與『學習』真實相遇。沒錯~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不過這需要學校有熱忱、不怕麻煩,老師願意配合,家長支持才能成就。 11月22日將舉辦一學期一次的旅遊活動,地點高雄壽山動物園和高雄兒美館,15日報名繳費截止日,請家長留意。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戶外教育:走出教室,學習更有感

走出教室之外,學習經驗知識而非套裝知識,近年在國際形成新學習風潮。芬蘭、美國、英國、澳洲與日本不約而同開始重視「戶外教育」,希望能呼應未來教育的需求,台灣也正搭上這波國際趨勢。簡單來說,只要是走出課室的學習,都是戶外教育。讓孩子走出教室,重拾好奇心,結合五感體驗的融合學習,讓學習更貼近生活,包括生態、冒險、食農、在地、文化等領域,都可以是戶外教育的主題。 課本能給孩子的太單一、太片段,大人要思考的,是如何創造機會讓孩子拓展生命經驗、拓展視野,未來才有能力、餘裕面對人生。學習不應該是單向傳授、無感背誦,而是探索、發現與感動的過程,這也是台灣正在努力的方向。 傳統教育出問題,世界各國都在找好的未來教育模式。在各式各樣新模式中,戶外教育(Outdoor Education)是備受矚目的新流派。 這被視為突破傳統教育被限制在「課本+教室」框架中的關鍵力量。有的國家甚至將戶外教育列入新課綱之中。想培養出適合未來的人才,傳統、典型、侷限於教室與課本,將實質世界抽象化並抽離自然的「套裝知識」的教育,顯然已不足以應付未來。說來有些反諷,能補其不足的教育解方之一,竟要向遠古時代取經:人類最早沒有「教科書」,學習是從大自然觀察、真實經驗而來。 走出教室之外,學習「經驗知識」,近年在國際形成復古又時髦的新學習風潮。包括芬蘭、美國、英國、澳洲與日本等國家,不約而同開始重視「戶外教育」,盼能呼應未來教育的需求,台灣也正搭上這波國際趨勢。讓孩子更個別化、跨領域學習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直言,如果孩子被綁在課桌椅上,接受由上而下的教學、讀呆板生硬的教材,知識無法與生活經驗聯結,學習胃口當然被打壞。主婦聯盟基金會常務董事林玉珮則指出,很多孩子放了學還得去安親班,留在教室的時間愈來愈長,很難有機會在真實情境中驗證所學。 「當我們把樹種在盆子裡、樹卻長不好時,就算根本不知道樹要什麼,我們通常還是會選擇施更多肥料;但其實,只要讓樹長在大自然裡時,你什麼都不用給,它就會長好、長大,」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表示,大家常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大人不應把學生限縮在狹窄縫隙中學習,要是學生不喜歡這個縫隙裡的內容,很容易就停滯、不再往前了。 作者:黃啟菱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學習放慢腳步

就在10月21日週日下午,又發生重大交通事故,這次是台鐵普悠瑪號列車,透過新聞媒體的報導,死傷人數高達二百名左右,其中有卑南國中的師生,在校長的帶領下,前往南韓參加教育交流,沒想到返台後,在回台東的路程,卻搭上了這班列車,讓原本快樂的出訪,卻無法平安的回家,相信烙印在同學們心裡的,將會是抹不去的恐懼與傷痕。 這起車禍事件,讓每個人的心都感到非常難過、非常的痛與不捨;全國各地民眾聽到這消息,紛紛為傷亡者祈福、禱告,也挽起袖子捐血救人。 事故發生後的追究、檢討與改進是必要的,鐵道安全每一環節都不容輕忽,因它的承載人數很多;台鐵整個防護機制務必強化盤點,讓國人坐得安心、平安回家。 事件的發生,據報導,車速過快是其中最大的釀禍原因。 「快速」似乎是這世代所追求的。高鐵、捷運、高速公路、快速道路,連走路都要很快;速食店、速食麵;更希望能一夜致富的;食衣住行育樂,大家都希望快,快!快!快!連教育也一樣,要速成。 殊不知「食緊弄破碗」,欲速則不達,事急易損的道理。小朋友們從小在被要求快快快的環境下生活、成長,心似乎定不下來,有著心浮氣躁的個性。 凡事都有它的時間,有它的期,有它的節奏,這是自然的定律。放慢腳步,也許是是我們要學習的功課。 週二寶貝們搭乘遊覽車到校外參觀,由於小幼班孩子動作較慢,催促不得,以至於在外等候的遊覽車候時較久,警察過來要開罰單,實在很無奈。雖然如此,並不影響小朋友參觀的心情,每次參觀或出遊,是小孩們最快樂、最高興的事,也都能在預定時間來園集合。 美術館、文學館因著有這群小朋友們的參觀,讓館內更顯熱鬧、活潑,更有人氣,連美術館館長都親自來迎接我們;孩子們在導覽人員和老師的帶領下,也感染到些許藝術和文化的氣息;孔廟裡面每個牌樓都在整修,雖無法看到全貌,但每個據點依然是開放的,大中班老師帶著他們,找尋存在記憶庫裡的印象,小和幼班則已迫不及待的坐在草地上,享用著背包裡的小點心,他們能走完全程不喊累,已經不簡單了。大夥兒心滿意足、開開心心的過了一個快樂的時光。 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如何讓孩子暴走的脾氣OUT!(下)

計畫③:從遊戲中學會:情緒自己管,不必別人來管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的情緒常說來就來,弄得大人一頭霧水。其實孩子也常搞不清楚自己在生什麼氣,在這種鬧不清楚自己感受下產生的情緒,其實是最難解的,一下要、一下又不要,搞的很多家長最後常因孩子的急躁或發怒而兩敗俱傷;因此,情緒教養的第一步,要從認識自己的情緒開始。 搞不懂自己的感受就無從控制情緒,甚至會越急、越慌、越氣,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試圖和孩子溝通常常是無效的,只會增加他們的心急和情緒壓力。研究實證,當我們能了解自己當下的情緒狀態,就已經能夠開始安撫我們的神經系統;因此,設計團隊以孩子能理解的視角,深入淺出的玩出情緒認知,讓孩子了解在各種情境下出現的各種感受分別代表何種情緒,這樣的能力通常在孩子的語言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就該發展,3、4歲前是大腦情緒控制的非常關鍵時期,給予的社交情緒經驗越多,通常發展也較好。 認識情緒後,再藉由遊戲中的特別設計與規則架構,讓孩子無形中學會在情緒裡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人際互動的正向價值觀與面對情緒問題的技巧。 計畫④:遊戲替孩子寫下情緒程式,有助長大情緒自我控制 「後設認知的情緒調控」指的是我們能清楚知道情緒和目標想法有關,依照過去的經驗,調整目前的想法或目標,就能改變自己的情緒。例如:你察覺到現在的壓力很大,可能會聯想到過去聽某些音樂能讓自己放鬆,接著便開始聽音樂,讓當下的負面情緒得到減緩。 這樣的情緒調控能力,你認為會在何時開始發展?根據2010年發表於《情緒》(Emotion)期刊的研究發現,5-6歲兒童已經開始會依照過去的經驗,進而調整目標或想法,以達到減緩負面情緒,這就是後設認知的情緒調控。 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過去的經驗(包括是否被教導過),因此我們在遊戲中特別設計一項規則,能讓在孩子「遇到問題」(情境卡)後,接著透過一些提示輔助(冷靜卡),先試著找方法穩定情緒,再作出當下最佳解決方法的決定(選擇回應水晶)。 透過自然而然的遊戲方式,讓孩子理解情緒解決的方法,進而調控情緒,並隨著故事發展及自發實際應用在生活中類似的情境。遊戲中亦設計有讓孩子遇到挫折或不合心意的狀況,使孩子學會去面對和發現問題,也學會處理自己挫折的情緒。 計畫⑤:同理心及感同身受,能幫助孩子解讀他人心智 遊戲中亦設定了「勇士助人卡」,能讓孩子學會「發現」他人的情緒和問題,並適時提供幫助。訓練孩子發展察言觀色、觀察環境的能力,加強孩子的同理心、感同身受,並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觀看整體遊戲的進行。 也教孩子如何留意到別人的表情和姿勢的變化,並主動的幫忙想辦法。同理心,能讓孩子更成熟,理解父母提出的很多要求其實是為了他好,同時也有利於人際社交發展。 計畫⑥:玩中學耐挫力、衝動控制,調整孩子個性急 遊戲裡更特別設計了一個專為情緒教養而設定的規則──「休息島」「休息島」是當中獨特的元素,除了能夠給予孩子衝動控制的規範提示,也能建立情緒發生時該如何冷靜的行為模式。孩子一旦犯規或生氣時,就要移動到「休息島」冷靜後才能再重新出發,剛開始參與的孩子不一定能馬上接受這樣的規則,因此在介紹這個特別的冷靜區域時,要特別強調休息島並非「處罰」,而是要協助孩子「冷靜」下來後,再用最好的表現重新參與,營造這個規則對每個人都有利,建立公平遊戲的精神。 若孩子不理解「重新出發」的意義、不願等待,可利用正向的態度,陪同孩子一起去休息島度假,讓他們知道不會被責備,而且父母會願意等待自己冷靜下來,告訴孩子:「只要準備好,我們就能一起重新出發!」建立孩子解決情緒的信心。 文/兒童發展醫學專家王宏哲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讓孩子認識自己情緒的來源

健康操的音樂播放,值週老師與大班小朋友帶領大家,跟著音樂一起進行,動動自己的身體,讓身體得到伸展;孩子們認真的跟著做,園長則隨著音樂加上口白,欣賞著孩子們認真、不協調、沒到位的動作,展現十足的童趣,有孩子的fu~;突然間,被一張笑咪咪且目不轉睛跟著台上做動作的可愛娃娃臉吸住,我好受感動的去帶她上台,與台上的老師、小朋友一起示範。 小幼班的小晴落落大方地跟著音樂做動作,笑容加上可愛的臉兒超吸睛的,台下的大、小朋友又更認真地舞動著身體,哈哈~原來可愛、美加上笑容是可以這樣迷人的! 剛上小幼班的小晴,經過一個月的適應期,從大哭的分離焦慮慢慢的調適,走過媽媽不在身邊,接受老師與同儕的那段日子,對小孩而言,不安的情緒是需要被理解、被同理的;記得有次她大哭怎麼都不被安撫時,園長手上剛好有手機,說要把哭哭的臉拍下來,沒想到小孩就停止哭泣說不要,自己擦乾眼淚跟媽媽說再見,自此以後很少有大哭的現象,媽媽說小女孩很愛漂亮,這是她在乎的事。 上台的表現,讓她更有自信,心甜、臉甜,所散發出來的愉悅感,是那麼具有感染力。讓孩子認識自己情緒的來源,也學會管理、紓解自己的情緒,可是很重要的教養操練功課。 情緒的出現,須先有內外刺激,有事件的發生,而且有個人覺察這件事的感受及想法,才會出現情緒。嬰兒自出生即產生喜、怒、哀、樂等情緒狀態,並藉著肢體動作、臉部表情或聲音來表達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並經由學習,幼兒可覺察與辨識的情緒種類會由少變多;而隨著同理心的成長與自身情緒經驗的累積,幼兒在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上,會從注意事件,進展到了解情緒是源自於個人對該事件的想法。在情緒表達能力上,幼兒會從較個人化、立刻表達,進展到符合文化規範的表達;在情緒調節能力上,幼兒會從需要他人花很長時間協助才改變,進展到能儘快嘗試改變自己的想法。當幼兒擁有良好的情緒能力時,就能清楚地辨識自己的情緒,關懷及理解他人的情緒,然後以正向思考及各種策略調節負向或過度激動的情緒,並運用合於文化規範的方式表達情感,獲得健康的身心,以及優質的人際關係、學習效能與工作品質。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