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October 2018

園長的話 – 學習放慢腳步

就在10月21日週日下午,又發生重大交通事故,這次是台鐵普悠瑪號列車,透過新聞媒體的報導,死傷人數高達二百名左右,其中有卑南國中的師生,在校長的帶領下,前往南韓參加教育交流,沒想到返台後,在回台東的路程,卻搭上了這班列車,讓原本快樂的出訪,卻無法平安的回家,相信烙印在同學們心裡的,將會是抹不去的恐懼與傷痕。 這起車禍事件,讓每個人的心都感到非常難過、非常的痛與不捨;全國各地民眾聽到這消息,紛紛為傷亡者祈福、禱告,也挽起袖子捐血救人。 事故發生後的追究、檢討與改進是必要的,鐵道安全每一環節都不容輕忽,因它的承載人數很多;台鐵整個防護機制務必強化盤點,讓國人坐得安心、平安回家。 事件的發生,據報導,車速過快是其中最大的釀禍原因。 「快速」似乎是這世代所追求的。高鐵、捷運、高速公路、快速道路,連走路都要很快;速食店、速食麵;更希望能一夜致富的;食衣住行育樂,大家都希望快,快!快!快!連教育也一樣,要速成。 殊不知「食緊弄破碗」,欲速則不達,事急易損的道理。小朋友們從小在被要求快快快的環境下生活、成長,心似乎定不下來,有著心浮氣躁的個性。 凡事都有它的時間,有它的期,有它的節奏,這是自然的定律。放慢腳步,也許是是我們要學習的功課。 週二寶貝們搭乘遊覽車到校外參觀,由於小幼班孩子動作較慢,催促不得,以至於在外等候的遊覽車候時較久,警察過來要開罰單,實在很無奈。雖然如此,並不影響小朋友參觀的心情,每次參觀或出遊,是小孩們最快樂、最高興的事,也都能在預定時間來園集合。 美術館、文學館因著有這群小朋友們的參觀,讓館內更顯熱鬧、活潑,更有人氣,連美術館館長都親自來迎接我們;孩子們在導覽人員和老師的帶領下,也感染到些許藝術和文化的氣息;孔廟裡面每個牌樓都在整修,雖無法看到全貌,但每個據點依然是開放的,大中班老師帶著他們,找尋存在記憶庫裡的印象,小和幼班則已迫不及待的坐在草地上,享用著背包裡的小點心,他們能走完全程不喊累,已經不簡單了。大夥兒心滿意足、開開心心的過了一個快樂的時光。 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如何讓孩子暴走的脾氣OUT!(下)

計畫③:從遊戲中學會:情緒自己管,不必別人來管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的情緒常說來就來,弄得大人一頭霧水。其實孩子也常搞不清楚自己在生什麼氣,在這種鬧不清楚自己感受下產生的情緒,其實是最難解的,一下要、一下又不要,搞的很多家長最後常因孩子的急躁或發怒而兩敗俱傷;因此,情緒教養的第一步,要從認識自己的情緒開始。 搞不懂自己的感受就無從控制情緒,甚至會越急、越慌、越氣,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試圖和孩子溝通常常是無效的,只會增加他們的心急和情緒壓力。研究實證,當我們能了解自己當下的情緒狀態,就已經能夠開始安撫我們的神經系統;因此,設計團隊以孩子能理解的視角,深入淺出的玩出情緒認知,讓孩子了解在各種情境下出現的各種感受分別代表何種情緒,這樣的能力通常在孩子的語言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就該發展,3、4歲前是大腦情緒控制的非常關鍵時期,給予的社交情緒經驗越多,通常發展也較好。 認識情緒後,再藉由遊戲中的特別設計與規則架構,讓孩子無形中學會在情緒裡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人際互動的正向價值觀與面對情緒問題的技巧。 計畫④:遊戲替孩子寫下情緒程式,有助長大情緒自我控制 「後設認知的情緒調控」指的是我們能清楚知道情緒和目標想法有關,依照過去的經驗,調整目前的想法或目標,就能改變自己的情緒。例如:你察覺到現在的壓力很大,可能會聯想到過去聽某些音樂能讓自己放鬆,接著便開始聽音樂,讓當下的負面情緒得到減緩。 這樣的情緒調控能力,你認為會在何時開始發展?根據2010年發表於《情緒》(Emotion)期刊的研究發現,5-6歲兒童已經開始會依照過去的經驗,進而調整目標或想法,以達到減緩負面情緒,這就是後設認知的情緒調控。 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過去的經驗(包括是否被教導過),因此我們在遊戲中特別設計一項規則,能讓在孩子「遇到問題」(情境卡)後,接著透過一些提示輔助(冷靜卡),先試著找方法穩定情緒,再作出當下最佳解決方法的決定(選擇回應水晶)。 透過自然而然的遊戲方式,讓孩子理解情緒解決的方法,進而調控情緒,並隨著故事發展及自發實際應用在生活中類似的情境。遊戲中亦設計有讓孩子遇到挫折或不合心意的狀況,使孩子學會去面對和發現問題,也學會處理自己挫折的情緒。 計畫⑤:同理心及感同身受,能幫助孩子解讀他人心智 遊戲中亦設定了「勇士助人卡」,能讓孩子學會「發現」他人的情緒和問題,並適時提供幫助。訓練孩子發展察言觀色、觀察環境的能力,加強孩子的同理心、感同身受,並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觀看整體遊戲的進行。 也教孩子如何留意到別人的表情和姿勢的變化,並主動的幫忙想辦法。同理心,能讓孩子更成熟,理解父母提出的很多要求其實是為了他好,同時也有利於人際社交發展。 計畫⑥:玩中學耐挫力、衝動控制,調整孩子個性急 遊戲裡更特別設計了一個專為情緒教養而設定的規則──「休息島」「休息島」是當中獨特的元素,除了能夠給予孩子衝動控制的規範提示,也能建立情緒發生時該如何冷靜的行為模式。孩子一旦犯規或生氣時,就要移動到「休息島」冷靜後才能再重新出發,剛開始參與的孩子不一定能馬上接受這樣的規則,因此在介紹這個特別的冷靜區域時,要特別強調休息島並非「處罰」,而是要協助孩子「冷靜」下來後,再用最好的表現重新參與,營造這個規則對每個人都有利,建立公平遊戲的精神。 若孩子不理解「重新出發」的意義、不願等待,可利用正向的態度,陪同孩子一起去休息島度假,讓他們知道不會被責備,而且父母會願意等待自己冷靜下來,告訴孩子:「只要準備好,我們就能一起重新出發!」建立孩子解決情緒的信心。 文/兒童發展醫學專家王宏哲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讓孩子認識自己情緒的來源

健康操的音樂播放,值週老師與大班小朋友帶領大家,跟著音樂一起進行,動動自己的身體,讓身體得到伸展;孩子們認真的跟著做,園長則隨著音樂加上口白,欣賞著孩子們認真、不協調、沒到位的動作,展現十足的童趣,有孩子的fu~;突然間,被一張笑咪咪且目不轉睛跟著台上做動作的可愛娃娃臉吸住,我好受感動的去帶她上台,與台上的老師、小朋友一起示範。 小幼班的小晴落落大方地跟著音樂做動作,笑容加上可愛的臉兒超吸睛的,台下的大、小朋友又更認真地舞動著身體,哈哈~原來可愛、美加上笑容是可以這樣迷人的! 剛上小幼班的小晴,經過一個月的適應期,從大哭的分離焦慮慢慢的調適,走過媽媽不在身邊,接受老師與同儕的那段日子,對小孩而言,不安的情緒是需要被理解、被同理的;記得有次她大哭怎麼都不被安撫時,園長手上剛好有手機,說要把哭哭的臉拍下來,沒想到小孩就停止哭泣說不要,自己擦乾眼淚跟媽媽說再見,自此以後很少有大哭的現象,媽媽說小女孩很愛漂亮,這是她在乎的事。 上台的表現,讓她更有自信,心甜、臉甜,所散發出來的愉悅感,是那麼具有感染力。讓孩子認識自己情緒的來源,也學會管理、紓解自己的情緒,可是很重要的教養操練功課。 情緒的出現,須先有內外刺激,有事件的發生,而且有個人覺察這件事的感受及想法,才會出現情緒。嬰兒自出生即產生喜、怒、哀、樂等情緒狀態,並藉著肢體動作、臉部表情或聲音來表達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並經由學習,幼兒可覺察與辨識的情緒種類會由少變多;而隨著同理心的成長與自身情緒經驗的累積,幼兒在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上,會從注意事件,進展到了解情緒是源自於個人對該事件的想法。在情緒表達能力上,幼兒會從較個人化、立刻表達,進展到符合文化規範的表達;在情緒調節能力上,幼兒會從需要他人花很長時間協助才改變,進展到能儘快嘗試改變自己的想法。當幼兒擁有良好的情緒能力時,就能清楚地辨識自己的情緒,關懷及理解他人的情緒,然後以正向思考及各種策略調節負向或過度激動的情緒,並運用合於文化規範的方式表達情感,獲得健康的身心,以及優質的人際關係、學習效能與工作品質。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如何讓孩子暴走的脾氣OUT!

EQ情緒教育之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認為EQ包含了以下技巧:自我覺察、動機、同理心、社交技巧、自我調節。 計畫①:透過自然遊戲來訓練,引起學習情緒的動機 很多家長都知道陪伴的重要,但卻不知道怎麼陪玩。例如:玩個桌遊,就要面臨孩子不能輸、不耐挫、不能專心……很多的狀況。弄得爸媽也很害怕。但研究發現,有正向情緒的孩子,學習效率更高、記憶力更深;而且,陪孩子玩,能幫助父母瞭解孩子的問題解決。 所以,要做好社交情緒教育,除了要從好玩開始,大人一開始的參與也是絕對必要的。很多孩子的大腦決策力(後側前額葉)還未發展完全,父母的引導,就能幫助他們成熟。因此,陪玩再困難,身為新世代的家長,還是需要跨出這一步。 再者,親子關係對幼兒的「利社會行為」發展也有深遠影響,國內林惠娟教授在研究中指出,幼兒從家庭中經驗到的「愛」和「信任」,是促成學齡前兒童對人由衷表現善意的最大動力,而這無疑都是父母陪伴下累積出來的產物。 而「團體」當然也是社交情緒教育的重點之一,否則如何讓孩子演練去體會他人的需求或想法,以及自己的行為、情緒如何的影響他人。2015年發表於《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的學術研究旨在探討組間競爭性的活動對321位2.5-3.5歲及5.5-6.5歲幼兒之影響,結果發現,強調組間競爭的活動,有利於兒童的利社會行為出現。 因此「團體」加「競爭」應能夠有效加強孩子的社交情緒,所以天才領袖將EQ課程,結合孩子最喜歡的桌遊,就是希望「情緒教育」,可以從家庭啟動。 計畫②:利用桌遊練習情緒表達,增加社交技巧 我常被家長問:「為什麼在教室裡,老師帶孩子玩桌遊,孩子就很投入、很開心,而回到家再陪他玩就意興闌珊?」我答:「因為少了一個故事。」 開始玩桌遊的年齡通常已經是4、5歲以上,這個年齡一直到小學的兒童,通常都喜歡挑戰、崇尚英雄、完成任務、驚奇的結果,而不喜歡教條式的規則、死板的內容,因此在設計這款情緒桌遊時,我們也特別編了一個故事,讓孩子易於融入角色裡。 研究顯示,社交和情緒的學習是發生在大腦的邊緣系統,它們最佳的學習方式就是不斷的演練、一對一的回饋,以及正向的動機,而角色扮演正是最佳模式。(待續) 文/兒童發展醫學專家王宏哲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晨間體能活動的幸福時光

「哇~有投籃!」「好多樣哦!」「看起來好好玩呢。」大班孩子像發現新大陸似的,興奮的說著。 週二晨光體能活動時間,老師們一起合作,準備各式器材,排放成巡迴狀,除了活動室,還延伸到前門廣場,投籃架擺放在廣場上,特別顯眼,很吸睛。 活動進行前,小孩們先集合,由負責的老師做關卡的介紹、提醒注意事項,請小朋友示範後,接著開放大家一起進行;四十分鐘大肌肉活動時間,小朋友依循著器材的擺放,一關關的進行,一次、兩次、三次…;累了,稍事休息、擦擦汗、喝口水再繼續;加上配樂,活動室熱鬧無比,充滿了生氣與活力。 一早就能活動筋骨,盡情地動一動身體,呼應課程身體動作與健康領域能力-1.靈活展現基本動作技能並能維護自身安全。2.擁有健康的身體及良好的生活習慣。3.喜歡運動與樂於展現動作創意。 身體動作與健康促進息息相關,特別是坐式生活形態日益嚴重的童年,勢必影響未來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幼兒階段養成身體活動的習慣有其必要性。身體活動影響正腎上腺素、血清張素、多巴鞍及腦內啡分泌,對於記憶力、情緒及學習動機多有密切關聯。身體動作能力良好的幼兒,不但較有活力探索學習或完成衛生保健等生活自理活動,也較有體力去享受學習成果或處理緊急偶發事件。所以,幼兒健康的全面提升,必須優先建立基礎的「身體動作」能力。 「身體動作」指的是靈活掌握身體自主的行動,二到六歲時期身體動作能力的培養,在於擁有靈活敏捷的動作,健康良好的體能,以奠定往後安全且積極活動的健康生活模式。也因此,身體動作與健康領域著重在協助幼兒體驗及探索正確的身體姿勢,並對於所處環境的變化,做出安全的行動回應,且促進參與活動的興趣與耐力。 隨著時間和經驗,孩子們的運動能力不斷的在進步,特別是新生和小小孩,從不喜歡、排斥到慢慢跟在後,到可自己一人,鼓勵和放手,就能看見孩子的成長。 歆渝媽媽說:台北的朋友好羨慕哦,他們讓小孩去做體能活動,一次得花500元,仁和的小朋友好幸福哦!」 當天舉辦國慶活動,大家開開心心的一起慶祝國家的生日。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安全教育與急救

在醫藥發展神速的現在,意外事件仍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尤其是自己沒有保護能力的幼兒,很可能因照顧者的疏忽而造成一生的遺憾;因此如何預防兒童意外事件的發生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兒童意外事件可分為外傷性和非外傷性意外。外傷性意外事件指的是因外傷而造成身體的創傷,例如跌傷、割傷、頭部撞擊、骨折、燒燙傷、過度搖晃嬰兒而致顱內出血…等等。至於非外傷性意外事件則包括了誤食藥物、家用化學物質、異物等,或吸入有毒氣體、溺水、窒息等。一般而言外傷性意外多於非外傷性意外,大多數屬於皮肉傷,但當較嚴重的外傷或非外傷性意外發生時,結果常常令人扼腕,輕則造成器官功能失常,重則危及生命。因此預防意外事件的發生實在是非常重要,以下是數點防治原則︰ ★不可讓小孩獨處 (尤其是6歲以下),或留小孩照顧小孩。 ★託人照顧小孩時,必須注意對方的居家安全和育兒能力。 ★注意家中擺設,任何危險物品或藥品不要讓幼兒伸手可及。 ★注意幼兒的食物,避免果核或含有韌性物質食物給幼兒吞下,以免嗆入或堵塞呼吸道。 避免過度搖晃小嬰兒。 ★從小施予安全教育,要有良好的身教,並從小教導孩子如何避免危險。 ★坐車時,孩子應坐後座,並最好有安全椅固定。 ★注意家中的熱源、電源、瓦斯等開關,應隨時關好,並且避免孩童觸及。 ★端熱湯或放熱水時應特別注意孩子的動向。 ★勿用飲料瓶裝其他物質例如清潔劑、農藥等。 ★平時應多研讀並收集安全照護之相關資料,以充實自己的知識,並可在事件發生時做最妥善的第一線處理。 ★家中應有緊急醫藥箱,家中的裝潢與設備應以安全為第一考量 ★所有的公共設施都應有安全的考量,政府部門應嚴格執行安全把關 。家人外出時自己也應注意安全設施和逃生通道。★冷靜沈著,先設法脫離危險。急救第一,追究其次。 一般急救準則︰ A(維持呼吸道通暢),B(維持呼吸,若不能自行呼吸時,要立刻施行口對口人工呼吸)C(維持血液循環,若沒有脈搏時應立即施行心臟按摩)。 此外須及早求救及送醫治療。 若是燒燙傷意外,則謹記「沖、脫、泡、蓋、送」五字訣,並切實執行,切勿胡亂塗抹東西。 若有傷口出血時,應避免污染,儘量以乾淨的紗布或毛巾局部壓迫止血,並立即送醫。 移動病患時,應注意是否有骨折或脊椎受傷的可能,注意固定,以免病況加劇。 不當處置有可能造成二度傷害,因此平日多充實安全與急救知識是相當重要的;當對傷害程度不確定或對處理有任何疑問時,即使暫時穩定,仍應送醫診治。 希望在你我共同努力下,我們的下一代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在一個安全的空間。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愉悅的笑容最能動人

「園長~我沒有哭哭哦。」「園長~你看我笑笑的。」「園長~我像太陽的臉。」「園長~…..」 走在教室前的走廊,幾個小小孩看到園長,就迫不及待的說著,一個說另一個也跟著說,大家圍繞在旁,等著得到園長的肯定;園長當然是不吝嗇的給予小孩們讚美的言語和一個大大的擁抱,孩子們滿足的手牽手,到活動室參與晨光活動。 近日教小朋友唱微笑的臉這首歌曲,歌詞這樣寫著「什麼臉兒最美麗,什麼臉兒最好看,微笑的臉、微笑的臉,愉悅的笑容最能動人;你的笑臉最美麗,你的笑臉最好看,微笑的臉、微笑的臉,笑容代替了祥和語言,啦啦啦笑一笑吧笑一笑,笑得那臉上烏雲已散,笑一笑吧笑一笑,笑得那臉上陽光燦爛!」歌詞淺顯易懂,曲調也不難,聽個一兩次,孩子就能哼唱。園長請他們唱的時候,臉要笑笑的,輕快的唱,如此看起來會很美,聽起來也很舒服,立馬大家就露出甜甜的笑容。 「What day is today?」「Today is Friday.」 「How is the weather today?」 「sunny day?cloudy day?rainy day?」「晴天?陰天?雨天?」 這是每週、甚至每天會提問的,藉著說唱,讓小孩們也能關心天氣的變化,進而氣溫的高低,到季節的轉變,和穿著的關係。 笑臉像晴天,生氣的臉像陰天,哭哭的臉是雨天。問小朋友:「喜歡甚麼天?」大家異口同聲說:「晴天」 每當小孩們哭喪著臉,園長會哼唱著:「甚麼臉兒最美麗,什麼臉兒最好看?」以歌來影響、轉移他們的情緒,甚麼都不用說,真的很有效果。 愉悅的笑容最能動人,笑容代替了祥和語言。 不論是扮演任何角色,只要用對了方法,就能很輕省,沒負擔,不僅自己有成就,也能受益別人,讓他人得到祝福。 想要有能力、有方法,是需要學習、需要操練,與實際生活結合,從中累積經驗,用對方法,果效就能彰顯。 十一月14、28週三安排兩場親子講座-玩出新默契,繪本和桌遊,由家庭教育中心推派講師來幼兒園,帶領家長和小孩;透過對幼兒期的家長進行親職教育宣導,讓家長了解親職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並能快速正確的學習親職知能與技巧,也藉由繪本導讀共讀及親子手作和桌遊的進行,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每場只收十五對親子,歡迎家長把握成長的機會,踴躍報名參加,即日起至額滿截止。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把「不容易」變得輕鬆又適意

在這經濟動盪不安、社會人心紛紛擾擾的年代,說真的,要好好養活自己都不太容易了,更何況結婚生子、組成家庭,豈是談何容易的事? 既有了家庭,又有了兒女,親子教養所衍生的種種喜怒哀樂問題,毫無疑問的,更立即躍升為家庭的主要核心議題。如果說,家家都有本難唸「經」,你一定可以發現許多恩愛夫妻之所以吵架,引發爭執的「爆點」,十之八九竟全是因為對孩子的教養角度和方式有所差異所造成的。 多少父母總是對兒女說:「孩子呀!因為爸爸媽媽愛你,才會要你去補才藝課;爸爸媽媽愛你,才會要你多吃蔬菜、少打電動、早點上床睡覺……。」太多父母以「愛」為名、假「愛」之名而要孩子依照自己期待的方向去做,卻很少有父母會去問孩子:「這一切是不是你想要、喜歡的?」也難怪,多少孩子聽到父母的「愛」,總想要急急閃開、快快逃離! 愛,是人生重要的課題。父母和子女間的愛,固然是與生俱來的情意,但它仍需要透過學習和不斷的練習,再給予具體實踐,才能在生活中落實彰顯出來。 一年多前,當《請你跟我這樣過》在電視初播,我就被這個以幼兒親子教育為題的節目吸引。打開電視,只見各家眾多名嘴在螢光幕前拚八卦、談緋聞,從外太空談到女性子宮;只見各家通告藝人和什麼資深媒體人,為拚收視率,不是大爆他人的「小三」內幕,就是乾脆親自下海「自爆」自己也曾是別人的小三、小四。還好有《請你跟我這樣過》這樣難得的「清流」在螢光幕前出現,不只令人眼睛為之一亮且令人驚豔。以我多次擔任電視金鐘獎評審委員的經驗,我認為這樣優質的親子教養節目,絕對有百分之百入圍的可能。 不過,電視節目畢竟是鏡花水月、過眼雲煙,看過了,激情、感動在那片刻,但良好的教養理念和方法竟究能記住多少,又有誰知道? 可貴的是,透過「人類智庫」編輯群的高明手法,將螢光幕上光鮮亮麗的人物對話與繁瑣的教養議題,化為條例簡明易懂的文字;將專家的心得看法各自獨立、分段表達、標示重點,讀來更令人入味入心,尤其方便爸爸媽媽們清楚記憶而能身體力行。 書中提到有些爸爸媽媽好用恐嚇性的言語來「管教」孩子,例如脫口而出「媽媽不愛你了」、「我就打斷你的狗腿」這種話,是親子間最不恰當的溝通。我認為,這些因為成年人缺乏情緒管理出現的口氣語句,其實也是家庭中的另一種「霸凌」,既無法為親子溝通加分,更可能造成負面的親子傷痕。 文/親子教育家 陳美儒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