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September 2018

園長的話 – 教師節快樂

彈指間,九月就要過了,今天是九二八教師節,九月最後一個上班、上課日,在此祝福老師們,教師節快樂! 下週一就是十月,過去俗稱光輝的十月,這樣的說詞,彷彿已是好久好久的事了。所謂光輝的十月,是有三個節日都在十月-國慶日、光復節,還有先總統 蔣公誕辰紀念日,家家戶戶懸掛國旗,仁和會在國慶日的前一天,舉辦慶典和遊行活動,有三軍儀隊當前導,巧扮各國使節、各行各業,人手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小國旗,浩浩蕩蕩的繞著社區遊行,吸引著民眾、鄰居、路人駐足觀看,熱鬧無比,然而這些都只能儲存在記憶庫裡,成為美麗的回憶,偶而拿出來,咀嚼一下。 在沒有週休二日,週六得上半天班、課的年代,見紅就放假,九月、十月可是最受歡迎的月份,九月有教師節,中秋節不是在九月,就是在十月,在平淡無奇的日子裡,難得有個放假日,大家都好珍惜,更何況一個月中,能多放三天。 週休二日後,十月的光芒減弱,只放國慶日,小孩們知道國慶日是國家的生日,國家的由來,放一天假;而沒有過去那種參與慶典活動的喜悅感,就是想送小朋友小國旗,也買不到了。 國家的生日,理應舉國歡慶才是。每逢小孩們生日,有的家長會準備蛋糕來園,讓小朋友一起為寶貝慶生,熱熱鬧鬧的,被祝福的感到很高興,參與的人也感染到那份生日的喜悅。 每年教師節前會安排小朋友參觀孔廟,去年參觀範圍擴大到文學館,今年知道美術館將在十月中旬開館,因為都在附近,想一次出去,就能參觀三個地方(哈~很貪心);因此建議教學組參觀時間調整在美術館開館後。 確定美術館開館的日期是十月17日,原本承辦小姐說早上可預約,但因內部活動流程有調整,建議下午才去;下午對小朋友而言,是最不合適的時段;因此參觀時間尚未決定,因為十月下旬還有牙齒塗氟、流感注射(衛生所時間還未排定),需錯開時間才行。 祝福大家 假日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教師節由來

在中國教育史上,孔子象徵著「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萬世師表典型。以六藝傳授學生三千多人,不論其階級、人品,凡是真心向學他皆來者不拒、誨人不倦。 春秋變局中,孔子力學濟世,曾為匡正社會而周遊列國,勸諫君王行道;晚年,整理古代文獻,奠定中華文化萬世不易的基石。民國二十八年教育部通令全國將孔子誕辰八月二十七日訂為教師節。後來經曆數及考紀專家將孔子誕辰換算為國曆應為九月二十八日;故於民國四十一年由行政院提請總統明令:孔子誕辰及教師節改為九月二十八日,以紀念至聖先師,並慰勞教師們經年的辛勞。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鄒邑(今山東曲阜)人,周靈王二十一年生,周敬王四十一年卒(西元前五五一至四七九年),享年七十三歲。與孔子先後降生於世的,有希臘的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及印度的釋迦牟尼,此時可謂東西方皆有聖人。 孔子三歲喪父,家境清苦,由母親撫養教育成人。十五歲立志為學,曾一度官任司寇,三個月使魯大治,夜不閉戶;他由工作環境內學習貴族禮儀,自官府典藏中博覽群書,學識更為精進。 春秋霸局時興、禮樂崩壞,孔子曾棄官遊說各國,顛沛流離只盼解決時弊,但一人之力難挽狂瀾。晚年他致力於整理典籍: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其中影響最巨者為史書《春秋》,由於執筆嚴峻無私,令亂臣賊子畏懼。 學不厭、教不倦是至聖先師孔子的基本治學態度,而其中心思想則在「行仁」,從《論語》可見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從日常生活落實儒家精神的教育理念。孔子過世後,學生分散各地宣揚孔子學說,戰國時代孟子更發揚光大,以致西漢武帝獨尊儒術,孔子之道成為立人、安邦、治國良策。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接受檢驗再學習

為了提昇老師們的專業能力,上學期向教育部提出申請專業發展輔導計畫-學習區的規劃,四月送件,七月初核定通過,於本學年開始執行。由輔導教授入班觀察學習區規畫的情形與進行的方式,一學年共八次,本月開始。 週四教授準時提早到幼兒園,從晨間活動開始觀察,到進入五個班級觀看教室學習區規劃和執行的情形並拍照,用餐後進行座談。 之前教授雖然曾帶學生來實習,但並未能仔細欣賞校園,對於園內寬廣的空間、滿園的植物,坐在活動室,微風徐徐吹來的那種舒服感,讚賞有加;校園裡除了小孩的聲音,還有水流聲、鳥叫聲、音樂聲,讓心情很是愉悅。 中午座談時,教授透過拍下的畫面,一一的和老師們分享,詳細的詢問班級老師規畫和進行的用意,並提出建議;老師們專心的聆聽,對於教授提出的問題進行雙向溝通,也能虛心接受教授的建議。 接著教授分享她帶學生到新加坡參觀幼兒園的照片,其中特別提到幼兒園老師會帶給小朋友國家的觀念,從國旗的製作、擺放,國慶慶典的認識,節日的由來等,從小就讓小朋友對國家的認識與認同感。 對此我的回應是,仁和每週三有升旗典禮的儀式,目的也是希望小孩有國家的概念,不管目前的政治環境與處境如何,聽國歌、唱升旗歌是每週都會進行的。 下次教授的輔導期程是在十月中旬,一個月的時間,教授希望針對她提出的建議,各班老師能有所改進。 提出輔導計畫申請,是希望能勇敢接受檢驗,了解園所及老師的專業能力,好的繼續保留並再精進,不足之處做調整與改進。 「地震來了~地殼伸懶腰,房子上下左右搖,電源先關掉,快快躲在牆角下。」帶領小孩們吟念地震的兒歌,淺顯易懂,孩子們很快就學會了,也了解詞句的意思,加上動作,牢記心中。透過淺顯易懂的兒歌,讓小朋友學會保護自己的方法。 學期初,教育局會要求各級學校進行防震、防災演練,透過演練,讓大家能夠提高警覺性,預先做好準備,不僅有災害預防的知識,同時也具有行動的能力,一旦面臨時,才能保護自己,讓災害降到最低。俗語說:「有備無患」,平時做好防災準備,才能從容應付突如其來的意外。 今天是九月21日國家防災日,上午9點21分全國各級學校同步進行防災演練。 下週一是中秋佳節,有三天連假,外出交通與玩樂時的安全衛生要特別注意。 祝福大家 中秋佳節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地震避難方式

地震發生時,不要驚慌保持冷靜,先想想怎樣保護自己免於受傷,並採取行動。 地震發生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保護頭部、頸部避免受傷,應立即採「趴下、掩護、穩住」的動作,躲在桌下或是牆角,躲在桌子下時可握住桌腳,當桌子隨地震移動時,桌下的人也可隨著桌子移動,形成防護屏障,避免受傷,如果是蹲在牆角或床邊等其他地方避難時,要小心家具、電器、燈具、書櫃或貨架等。 在不同情境下,避難的原則就不一樣,當你在家中,在客廳、餐廳、書房如果附近有桌子,盡可能躲在桌下(除了玻璃桌面的桌子以外,餐桌、書桌都可以),抓穩桌腳,保護自己。 如果附近沒有桌子,應遠離玻璃窗、吊燈、吊扇、易倒塌的櫥櫃或冰箱以及可能移動的鋼琴等物品,保持低姿勢並以雙手保護自己的頭部和頸部。 如果地震發生在夜晚,因為我們不清楚什麼東西會掉下來,需要把燈打開才看得見,以便安全地避難或疏散。為了因應停電,平時應該準備一把手電筒,放在隨手可及的地方。在床上時,留在床上,並利用枕頭或棉被保護頭部,直到地震結束。當你在廁所時不要急著離開廁所廁所中支柱比較多,相對是比較耐震的地方,不要恐慌。地震強烈搖晃時,要注意牆上懸掛的鏡子以及櫥櫃或置物架上的物品是否會掉落。 當你在浴室時不要急著跳出浴缸通常浴室比較不會有掉落物,是相對比較安全一些的,如果在泡澡的時候,可以放低頭部,低於浴缸邊緣,並用手保護頭部。小心腳底下因為浴室有水或是肥皂,在移動的時候要注意腳底下別踩到而滑倒。當你在廚房時,如果是正在瓦斯爐旁使用爐火,立即隨手關閉瓦斯,就地避難,躲在桌子下,直到地震結束。小心腳底下可能會有調味料或油品灑落,要小心別踩到滑倒,也要小心別踩到破掉的器皿,保護腳部。如果不是順手即可關閉瓦斯,請先就地避難,躲在桌子下,保護自身安全,不要貿然衝去關火,以免受傷。 當你在工廠時就地避難,依據工廠的緊急應變程序,關閉機器電源,停止機器運作。並採取適當姿勢,就地避難。 當你在教室時保護自己利用桌子來保護頭、頸部和身體,以免被掉落的電燈、電扇或天花板等物品砸傷。別往上看因為日光燈可能會破掉,這個時候如果往上看,很容易被破片刺傷。當你在校園時往校園中間空曠處疏散離開教學大樓,聚集在一個安全且地板沒有裂縫的地方。遠離危險的物品避開校園內危險的物品處如:足球門、銅像、石碑、游泳池、池塘、籬笆等,應立即離開。當你在走廊時聽從附近老師的指示如果離自己的教室很遠,不要強行返回,聽從附近老師的指示,抱住頭部並且保護身體,蹲低姿勢就地避難,小心窗戶玻璃。 摘自內政部消防署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忙碌的開學週

好忙好忙的學期開始。除了安撫情緒不安的小孩外,還有一些既定的事務要進行。 開學第二週,一早,校園裡除了孩子們的嬉戲交談聲外,仍夾雜著些許哭叫的聲音,幾個較小的孩子,依然有著分離的焦慮,然那哭叫的時間已逐漸縮短,只要在師長們的安撫下,很快就停止,孩子們的心已漸漸適應、調整並接受這樣的改變與事實。看著他們臉上掛滿著淚水,一臉無助哭著要找媽媽,心裡很是不捨,但不管他們的哭聲多大,只要將他們摟在懷裡,輕拍著背,安撫陪伴,很快的就安靜下來,情緒也穩定,不再哭泣。 除了安撫哭泣的小孩外,對初體驗團體生活的小孩,就老師而言,也是一大挑戰。因著幼兒園與家裡的空間、作息的不同;有的到處亂跑,有的不懂規範,有的不會自理,大便在褲子裡,吵架鬥嘴,互不相讓,挑食難下嚥,不會漱洗,不良的衛生習慣等問題,這些都須在學期初,在老師的教導與同儕互動、團體生活中學習與建立,期許他們能日日進步,調整與改進原有依賴的習慣,當然父母的配合很重要,否則好不容易在幼兒園建立的習慣,因著放假日又回到原來的樣子,那老師真的會很辛苦,尤其是自理能力、衛生習慣的養成;一定要讓小孩自己動手做,才會進步。 除了正常作息、課程的進行,衛生所衛生保健的工作也很多;九月份須配合的有視力保健、聽力保健,腸病毒的預防,流感疫苗的注射調查;教育局規定的有防災防震演練,發展檢核的檢測,登革熱的防治等,這些事務是必須執行的,除了幼兒園與上級的配合,家長與幼兒園、老師的合作,才能讓事情有效率的完成,讓小孩們受益。 腸病毒的預防是衛生保健的重點,每當有小孩生病請假,老師就很緊張,擔心是否罹患腸病毒,因腸病毒同一班、同一星期,只要二位就得停課,停課對其他家長而言,會造成很大的不便與困擾。 為了預防腸病毒的發生,幼兒園環境的整潔,教室、廁所每天都要以漂白水稀釋,擦拭、清洗、拖地,玩具清洗、陽光曝曬,最重要的就是小朋友的衛生習慣,不會洗手,洗手沒用肥皂,隨便洗,還有吃手指,摸東摸西的;一旦停課,班級老師不是跟著停課,上面規定老師要進行教室的清潔、整理與消毒的工作,好辛苦哦;老師則認為不公平,是小朋友習慣和家裡環境的問題,反而是處罰幼兒園和老師。 這樣的聲音被聽見了,衛生單位提供「給家長的一封信,腸病毒防疫大作戰」的通知內容,要求幼兒園印製發給家長,請家長詳閱並簽名填上日期,保存作為依據。 仁和將此單張裝訂在每日聯絡本上,希望不只在應付衛生單位,而是真正落實到每個家庭,受益小孩。 給孩子一個乾淨的成長環境,利己又利人。 祝福大家 幸福快樂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邁向成長學習的旅程

九月三日開學第一天,太陽公公以笑臉迎接仁和的寶貝,小朋友們魚貫的進入校園,嬉笑聲夾雜著些許稚嫩的哭叫聲,讓仁和的園地更顯熱鬧,更具活潑的氣息。老師們忙著在自己的岡位上招呼著大人、小孩,我也一刻不得閒的,在需要之處,看見我的責任。大家雖然忙碌,心卻感到非常的愉悅。 寶貝們走進幸福滿足的校門,穿過快樂門、智慧門、聰明門,開開心心的邁向成長學習的旅程。 週一,舉行開學典禮,以「小阿力上學去」的戲劇表演開場,還安排有律動、團體遊戲-棉花糖、抓尾巴、吹乒乓球、當我們抱在一起,介紹各班的班名和媽咪,園長帶領各年段小朋友做升級的宣誓,最後贈送每位孩子禮物一份。 開學第一週,對初入園的小朋友而言,他們帶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從孰悉的家裡走入幼兒園,開始要過嶄新的團體生活,那種期待又害怕受傷害的心是無法言喻。家長和老師必須花較多的時間,來安撫小孩的情緒;每個孩子心理的準備期都不一樣,有的一星期、二星期,有的需要一個月,也許更長。 時間雖然是最好的良藥,仍須加上家長和老師的耐心、愛心、包容、鼓勵與同理,在這段等待孩子成長的日子,對親師生而言都是挑戰。孩子們從家裡到幼兒園,作息時間的調整,餐點的習慣,相處的同學,睡覺的時間、場地等,都不一樣了;面對陌生的人、事、物,離開平日疼愛有加的家人,一個人獨自面對,心裡的害怕可想而知,而哭鬧是他們用來表達的利器。因此我們要以同理的心情來幫助孩子,牽他們的手,走過這段成長必經的路程,給予更多的鼓勵、更多的擁抱,勇氣與信心,就會在他們的心裡滋長。 舊生小朋友雖然已有上學的經驗,但從幼班到小班,小班升中班,中班升大班,那種升級長大被期待的要求,心裡隱藏著不少的壓力,是需要被理解、陪伴,來走過這段無形的壓力。 期待寶貝們在仁和寬廣的園地,充滿綠意、自然的環境下,一起學習、一起歡笑、一起快樂的成長。更期待家、園,親、師間能攜手合作,成為好的夥伴關係;家長的支持、態度與尊重,是幼兒園與老師前進的動力;藉著仁和週報,園長與家長的對話,並傳遞園裡的訊息,不可輕忽,以免錯過重要訊息,而導致權益喪失;每日聯絡本,記錄孩子當日的學習與身體狀況,家長要詳閱;並填寫給老師的話,不要只簽名而已。我們將盡全力,以最熱情的心,帶領寶貝們一起邁向成長的旅途。 下週五(9/14)晚上七點到九點,安排了親師座談會,請家長撥冗來參加,您的一、二小時,是老師關心孩子動力的來源。 祝福大家 幸福快樂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品格教育 小小孩必學三種規矩

品格教育跟行為發展息息相關,換句話說,在六歲以前,有良好生活品格力的孩子,心智發展會比較成熟,到了學齡以後的學習效率相對也會比較高。許多行為與腦科學的研究皆提出,幼小的孩子有三種重要的規矩,必須及早養成,那就是能耐心等待、分享事物及學會輪流。評估兒童社交發展時,這也是醫學專家一定會檢視的能力。 學習等待——幫助孩子控制衝動 針對兒童行為發展的研究發現,可以控制自己的衝動、不會在第一時間往誘惑邁進的幼兒,長大之後的成就會愈高。這跟大腦管理衝動的前額葉發展相關,前額葉愈成熟的孩子,判斷、思考、觀察等能力就會愈好,有助於孩子良好行為的發生,所以衝動控制的能力必須要學習。因此,爸媽從小讓孩子適時的等待,不要每件事都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衝動控制的能力。 練習分享——訓練思考、判斷能力 人是群居的動物,當幼兒漸漸進入團體生活時,其社交的技巧,首重身邊事物的分享。一歲前的孩子,對自己的食物或玩具難分難離是正常的心智發展過程。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家長不難發現,孩子會想透過「你一個、我一個、他一個……」來博取身邊大人的歡心及讚賞。孩子也漸漸想和大家一起擁有,大家一起從事共同的活動,例如,一歲半到兩歲的孩子會希望大家一起吃飯、你陪我一起玩玩具等。這些看似最基本的分享,其實都是孩子心智成熟、慢慢脫離自我中心時期的表徵。相對來看,分享的過程要思考、要判斷他人的內心想法,並降低心中的欲望,會分享的孩子比不會分享的孩子,在團體中的受歡迎程度高很多,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成就感及與他人互動的動機。 學習輪流——訓練觀察力 輪流則是另一個很重要的團體功能發展。幼兒在遊戲過程中擁有輪流的能力時,必須要觀察他人行動,並看看是否輪到我。所以輪流需要訓練,是一種高度觀察力的訓練,也是一種分享式注意力訓練(你做什麼,然後我做什麼)。學齡前會主動輪流的孩子,學齡時期的學習行為會更好,社交及情緒管控能力也會更好,所以輪流必須在幼兒時期提早訓練。 摘自親子天下文│王宏哲(兒童發展醫學專家)小小孩的品格該教什麼?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禮讓與理解

雨下個不停,造成生活上很多的不便,外出穿雨衣,騎車要特別小心;開車,交通阻塞、打結,更不方便。 八月三十日週四,是各級學校的開學日,雨依然下個不停,一早路上車潮湧現,上班、上學,機車、汽車讓交通大打結,有人急著上班,有的趕著送小孩上學;仁和的校門也是如此,三人中就有兩位是開車,車子開到校門口,等著老師一手撐傘,一手開車門,帶小孩下車,這些動作是需要時間的,若小孩在車上耽擱,沒有準備就緒,時間又更長;相對的等在後面的車得有耐心才行。眼看著一部部車子接著開進巷子來,還有從不同方向進入的,一時之間交通打結了,愈急就愈亂;有開車路過的民眾,心急開口咆哮,這只是發洩情緒而已,對事情完全沒有幫助。 大家都因為急和求方便,不願等待、禮讓,加上沒人指揮,才會如此,讓我又想起二十多年前,參觀日本的幼兒園,不論是位處馬路邊或是巷子裡,家長必須把車子停在停車處,再牽著小孩的手到幼兒園門口,親自將小朋友交給老師後離園,小朋友自己走進校園,美國亦是如此。 日本可以,台灣沒辦法做到,也無法如此要求,因為台灣的環境不容許,只能在各自的園所做好接送的安全措施與管理。 我們清楚知道仁和230巷的巷子小,只有六米寬,為了疏散車潮,所以開放188巷的後門;但後門使用率很低,上下午接送屈指可算,沒有發揮功效,看門老師閒閒沒事做,實在太可惜了。 另外請家長下午來接送前,不論是開車或騎車,可先來電告知,讓小孩有所準備,不管當時候的小朋友,是在教室玩或在外面玩,或是上廁所,都有準備的時間,再者校園大,從教室走出來也需要時間,如此不僅小孩不會有突然被叫到要回家那種沒有準備心的感覺,且交通也不會打結。 今天是暑期最後一天,下週一是新學期開學日,請家長事先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特別是小朋友,讓他們有一個愉悅的心。也許您的寶貝依然哭著不想來園,請您同理他(她)的心情,並給予擁抱,讓他們有被疼惜、被愛的安全感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祝福大家 幸福快樂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習慣品格如何教?從養成好習慣開始

很多父母問: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教孩子? 其實愈早教愈好,《顏氏家訓》中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實驗發現嬰兒一出生,他大腦中專司模仿的鏡像神經元就已經在運作了,這是最原始的學習機制。在大腦掌管記憶的海馬迴未成熟前,我們的記憶是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頭,是屬於不需人教,自己揣摩得之的「內隱學習」,這種學習效果最強,哪怕將來海馬迴壞掉了,不知自己是誰了,小時候學的語言和習慣都還在,所以失憶症的病人可以對答如流,只是不記得剛剛講過了什麼話而已。因此從小養成好習慣,可以成就他一生,《漢書》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因為最初的學習是模仿,所以「以身作則」是教養孩子最好的方法,父母在看電視,叫孩子去做功課是沒有用的。我曾在朋友家看到她兒子放學回家,一進門,書包隨手一丟,一邊走一邊脫襪子,經過客廳也沒跟我們打招呼,進到房間把門關上。過一會兒,她先生停好車也進來了,一邊走一邊脫襪子,看到我們,點個頭,進去把房門關上。原來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真是沒錯。 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 很多家長認為品格很抽象,不知該怎麼教,其實品格就是各種習慣的總合:衛生習慣、說話習慣、做事習慣、起居習慣……,一些看似無傷大雅的習慣會影響孩子的前途。西諺:「習慣是第二個本性」,它會毀掉第一個本性,一個人做事習慣不好,東西亂丟,虎頭蛇尾,有始無終,功課再好也沒人敢用他。所以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 一位老師很憂心的告訴我:「現在許多孩子都沒有整理書包的習慣了,每天背著一堆不要用的課本到學校來,壓垮了肩膀,但該帶的還是沒帶。」我想起在中正大學教書時,有一天晚上,突然發現宿舍外面的鳳梨田裡,有燈光一閃一閃,有人在低聲說話,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原來同事們的孩子都念附近同一所小學,這些孩子都沒有晚上整理書包的習慣,等到要睡覺了,媽媽整理書包,才發現第二天自然科的作業是每個人要帶一棵植物、一個礦物和一隻動物到學校來。民雄地處偏僻,這些大教授只好拿手電筒去田裡捉青蛙來交差。有個孩子哭說,他不要交跟別人一樣的東西,他母親氣急敗壞的說:「誰叫你不早講,不然把你弟弟帶去好了,他是動物!」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養成習慣不難,只要持之有恆即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俗語也說「積思成言,積言成行,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一開始教時,辛苦些,養成習慣後,便苦盡甘來了。 洪蘭教授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