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17

親子教養篇~ 傾聽和對話-叛逆期溝通金鑰匙(上)

一轉眼當母親的日子將邁入第十七個年頭,教養的路上,我們總是邊走邊學,不求當一百分母親,但求盡心陪孩子一同領略人生風景,自己也在回味一次童年和青春。 教養的過程中,孩子有兩個反抗期,讓父母覺得特別難熬:第一是貓狗嫌的幼兒時期第,二是鬼見愁的青少年時期,兩個時期的孩子都不太討喜,父母得充滿正能量才能安然度過,了解孩子拒絕原因 在第一個反抗期,最常聽的話就是:我不要。我常常好奇孩子為甚麼「不要」,因為不好吃、不好玩,因為怕、還是因為沒人陪…。 了解我不要背後的為什麼,需要父母耐心的傾聽,如果孩子還聽不擅表達,可以試著說給孩子聽,讓他們理解自己的情緒。此外,這時期的孩子還常問:為什麼?媽媽被問到失去耐心或不知怎麼回答時,可能就會隨便給個答案搪塞,或直接命令孩子怎麼做,甚至斥責:小孩子問這麼多做甚麼?於是孩子失去學習的機會,家長則失去了建立對話的契機。 我常被孩子的問題考倒、被考倒沒甚麼大不了,就和孩子一起找答案。請教人、去圖書館找書、上網查詢,都是練習找答案的方法。這時期的孩子正探出頭上的天線,迫不急待地想接收來自這個星球的訊號,而父母正是最重要的訊號來源,引領孩子看世界。孩子小時候,總不厭其煩盡我所能地告訴他們原因,如要孩子別碰火,他們一定會難掩好奇,趁父母不在時試試。我會帶孩子接近火爐,感受火的熱度;也做實驗,讓他們見識火燒毀紙張的破壞力,孩子自然明白不能碰火的道理。待續… 摘自國語日報 文/鍾安淇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讓愛隨著時間累積

五月是一個充滿溫馨和愛的月份,因為五月是家庭月,還有一個令人期待又有愛的節日。因著母親節的到來,這一、二週校園裡瀰漫著濃濃的節日氣氛,除了母親節的布置外,到處可見懷孕的小小孩。孩子們將氣球藏在衣服裡,巧扮懷孕中的媽媽,覺得好玩又有趣,老師說要小心呵護著,大家異口同聲的說「知道了」,話才說完,立馬就聽到有氣球的爆破聲,老師說「一定要小心照顧才行喲,不然肚子裡的寶寶會跑出來的哦~」 老師們用心的設計教學活動,讓孩子透過體驗、觀察、紀錄,學習感恩與表達的機會,不論是用畫筆、口述或行動,都是一個愛的功課,這功課若能從小養成,習慣就會成自然,不會愛在心裡口難開了。 問小朋友:媽媽最喜歡什麼?中大班孩子知道,此時的他們沒有經濟能力,不能買任何禮物送給媽媽,那你們覺得媽媽最喜歡她的寶貝送什麼禮物呢?彥宜-聽話的孩子;昱崴-認真的孩子;還有不會吵架的孩子;不會賴床的孩子;不會亂哭的孩子;會體貼的孩子…,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有困難,需時常、提醒練習才行! 前幾天收到一部影片,片名是「特殊的招聘」,工作內容為~是擔任運營總監,要做很多活,要有耐性、責任心,首先要有充沛的體力,長時間站著,還要經常彎腰,一周7天,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幾乎都在工作狀態;具備談判技能、人際交往能力,還需有金融、烹飪、醫療、文藝方面的才能,而且要放棄現有的生活。每位應徵者聽到這裡都很無奈,無法相信竟然會有這樣的工作,太不合理了。說:無論多少薪資,我都不會去做的,這工作太辛苦了!但,這份辛苦的工作,世界上卻有數億人願意去做,知道是誰嗎?答案是~媽媽。 是啊~媽媽的愛,比山高、比水深,為了孩子們不辭辛苦、不計代價的付出,母愛的偉大可見一般,是上帝派來守護孩子的天使。 「青青的草地藍藍天,多美麗的世界,…我一天天長大,你一天天老,世界也變得更遼闊;從今往後讓我牽你帶你走,換你當我的寶貝。媽媽是我的寶貝」媽媽的寶貝這首歌,歌詞淺顯易懂,好聽又易唱,是近日校園最夯的歌,尤其是小孩們挺著肚子,吟唱此首歌,臉上又掛著可愛的笑容時,最令人感動了! 今日上午的慶祝會,孩子們藉著唱歌、表演,來表達對媽媽的謝意與愛意,但願這份愛隨著時間的累積,愈來愈濃,深藏在心裡,到老都不變。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擁抱對孩子的意義

根據幼兒發展的研究,觸覺是寶寶與生俱來的能力,剛出生的嬰兒很喜歡被觸摸,因為透過觸摸寶寶會感覺被安撫,會有愛與安全的感覺,所以給寶寶的觸摸與擁抱是愈多愈好。 擁抱的力量「擁抱」對寶寶到底有什麼影響呢?先來看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發生在澳洲,一位澳洲婦人懷孕27周早產生下龍鳳胎,男嬰出生20分鐘後醫師宣告他夭折,但不捨的媽媽將男嬰抱在胸口道別,並不斷和他說話,沒想到2小時後,男嬰竟然奇蹟似地恢復呼吸,目前已是個健康的寶寶。 第二個例子發生在台中市,一位媽媽也是早產生下只有500多公克的龍鳳胎,媽咪學習袋鼠媽媽經常將兩個寶寶抱在懷中,讓寶寶感受媽媽的心跳與體溫,兩個嬰兒也順利長大。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心理學家已證實,擁抱具有心理治療的能力,可以促進健康、快樂、安定感。幼兒階段:持續擁抱建立愛與安全感 如果問家長你抱過孩子嗎?多數人的答案會是:抱過。因為在嬰兒時期多數家長會抱孩子,但隨著孩子年齡漸長,抱孩子的機率就愈少,所以若再問家長孩子上幼稚園或小學之後有持續給予擁抱嗎?給肯定答案的家長人數一定銳減。其實孩子除了嬰兒時期需要抱抱,幼兒時期也一樣不能缺,甚至到長大成人也都需要擁抱。 1歲左右的幼兒正處於人際關係萌芽階段,此時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寶寶的愛與安全感,擁抱是很好的表達方式,當寶寶覺得自己是個被愛的人,如此才能發展出相信人的基礎,接下來才能在相信人的基礎之下開始發展第一步的人際關係。另外,多擁抱也可以降低幼兒階段孩子的分離焦慮感,黃秀琦老師表示,從2、3歲開始,孩子陸續就要進入托兒所或幼稚園,面對陌生的環境以及需要與親近的人分離,通常分離焦慮感會很嚴重,透過平日多多的擁抱,是可以有效降低分離焦慮感。建議家長每天可在固定的時間,例如孩子早上起床時、出門上學前、放學回家後以及睡前都給孩子一個愛的抱抱,讓孩子一方面感受父母的愛與溫暖,也因有固定的時間,可讓孩子有所期待。當然,除了這些固定的時間外,家長也可以視情況給予擁抱,重點是每次與孩子擁抱時,家長要帶著愉快的心情與專注力,孩子是很敏感的,他可以透過這種無言的交流感受到你的愛,反之,若家長以敷衍心態或帶著怒氣擁抱孩子,孩子也能敏銳的感受。 每天在固定的時間,例如孩子早上起床時、出門上學前、放學回家後以及睡前都給孩子一個愛的抱抱,讓孩子一方面感受父母的愛與溫暖,也因有固定的時間,可讓孩子有所期待。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媽媽的手像春日和風

「開花了,開花了﹗」後門那盆最漂亮的孤挺花開了,且是盛開,心裡非常的高興,也很感動。往年都在三月底運動會前後開花,今年卻特別慢,晚了一個月,原本的擔心頓時消失,因著花開喜悅之心油然而生。將它移到前門花園,放在最醒目的地方,供大家欣賞,眼尖的小朋友說~「好漂亮的紅花,像喇叭!」校園裡種植了好幾盆孤挺花,是多年生的球根花卉,鱗莖呈圓球狀粗大如洋蔥;不用特別的照顧,只要有日照、按時給水,它們總會在每年三月底陸續開花,互相爭豔,校園裡因著這群美麗花朵的綻放,色彩更加豐富,更有美感。除了孤挺花,園裡還種植了多種不同的花卉,除了美化、綠化環境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生命的課題。這個世界充滿了形形色色的生命,有植物的生命,動物的生命與人的生命。每種生命都需要人用感官,去覺察、去體會、去聆聽,需要去呵護、去珍惜的。藉由校園的植物,提供孩子進入植物的世界,透過植物的色彩、造形與想像,培養孩子對周遭自然環境的感受力與觀察力。 而植物藉由花朵的綻放,吸引昆蟲授粉,是生命最美的歷程,也是為繁衍新生命做準備。常駐足在花園裡的品睿,拉著園長到花園裡說:孤挺花和扶桑花都是紅色,但長得不一樣…,突然噓了一聲~小聲點,有蜜蜂在採花蜜,不要吵它….。五月,是愛的季節,溫馨的月份,也是偉大母親的節日,母親的子宮孕育著一個新的生命,她的愛是堅忍永不厭倦、溫柔永不會改變的,母親對子女的愛不灰心、不失望。有一猶太名言:「上帝無法到世界每一角落,所以創造了母親」;意思是母親能代表著上帝在世上的每一角落照顧世人,上帝的愛透過母親具體表現在世人的身上,透過母親塑造我們的人格與信仰,也希望透過母親的愛,使社會上人與人之間更和諧。 「媽媽的手像春日和風,充滿溫馨的拂過我心,在黑暗的角落,有多少汗水滴落,總為我們她不言語;媽媽的手像冬日陽光,充滿溫暖的照射過我心,在無數的夜晚,為我們獻上祈禱,像我們的天使..…」 問小朋友:媽媽的手摸起來怎樣、像什麼?」「軟軟的、細細的、粗粗的、像棉花一樣…」孩子們只能就摸到的感覺來形容。 下週五上午我們將舉辦慶祝會,藉著活動,讓小朋友再次以表演來表示對媽媽的謝意,也許沒什麼新意,但可是孩子們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動之意,用說、唱、畫來表達,相信您會感受到的。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看電影體會生命的美好

這些年針對學生的各種補習班、才藝班甚至潛能開發班到處都是,我想是來自於家長們面對「世界是平的」所產生的焦慮,所以想盡辦法要讓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好贏過別人,可是或許我們忘了孩子這麼「辛苦」,未來有沒有競爭力我們不知道,但是卻可能喪失了他們的生命力。 如何讓孩子活出美好而豐富的生命,應該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因此生命教育在這個這麼容易沮喪的時代是愈來愈重要了。 但是,什麼是生命教育? 若以可以操作與界定的內容來說,有人區分為探索「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彼此之間最恰當的關係。生命的態度通常要在生命的「真實情境」裡去體驗。這也是生命教育最困難的地方,我們很難幫孩子設計或引領他們參與許多「情境」來讓他們去體驗,因為成本太高,我們的時間與資源都有限。 退而求其次,看電影,而且是很專注地看適當的電影,當孩子精神上可以投射進入劇中的主角,跟著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對生命的困境與抉擇時,看電影就可以是一種模擬的「情境教學」。 而且看電影的成本很低,不管家長或老師,只要挑選到適當的影片,然後把燈關掉,用大銀幕全家人很專注地一起看,看完再輕鬆自在地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感想,許多我們想傳遞的觀念,無形中就可以非常有效地變成孩子的體驗。 好的影片的確會有這種感動的力量,如果加上啟迪人心的討論,也許真的就能影響學生一輩子。 閱讀能力的重要性目前大家都已耳熟能詳,因此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大概是父母可以帶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可是從孩子上小學以後,親子「共」讀的溫馨時刻,對於大部份的家庭大概都不太容易維持了。而且,隨著孩子的成長,課業壓力逐漸加大之下,我發現親子之間在日常家居生活的互動也愈來愈貧乏,除了詢問「功課作完了沒?考試考得好不好?」之外,也許只剩下「吃飽了嗎?衣服多穿一點?早一點睡!」這種聊勝於無的對話。如何找到共同的話題?如何增加親子互動的品質?如何在家「一起」專注地共同做一件事情?如何透過很自然地情況下,家長可以把自己的經驗、自己的人生觀與孩子分享?經過長期的思索,我發現透過特別挑選的影片,在家裡與孩子一起觀賞,是可以達到以上效果最自然、最沒有壓力的方法。 尤其現在好的電影非常多,簡直可以用「閱讀電影」這樣來形容看好的電影像看一本好書一樣,尤其對於即使不喜歡看書的孩子,應該也不會排斥看電影。若是利用影片內容再加以延伸閱讀與學習,很容易培養出孩子主動探索的習慣。 文/李偉文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高雄科工館一日遊

天氣變化多端,說變就變。週四早上天氣還好好的,下午約三點左右,下起毛毛細雨後,天氣逐漸轉涼,穿著五分袖和長褲的我,已感到些許的寒意,又看到穿著短褲、短袖的小朋友們,不禁打了一個哆嗦,於是請小孩們加上長袖衣或外套,以免著涼。 春天後母面,真不是浪得虛名的。俗語說「未吃五月粽,破裘毋敢放」。還好,週二是晴朗的好天氣,才能讓孩子們有個愉快的春季知性之旅-高雄科工館一日遊。 高雄科工館的設立,嘉惠南臺灣的學子,讓孩子們有個學習的好去處,館裡的陳設,讓他們透過聽、看和操作來增長知識和見聞。從台南到科工館,車程只需四十分,館裡的設施有常設館、特展館、大銀幕電影院和體驗設施。此次前往,常設館裡的陳設有很多的更新,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玩得不亦樂乎;還有體驗付費的設施,有小火車、地震體驗、跳舞機;園長、Emma媽咪、Lily媽咪更趁機去體驗相當於七層樓高的立體螺旋溜滑梯,挑戰勇氣;老師說參觀的時間不夠,還有好幾個館沒玩到。 哈~若一次就能玩完,那就不好玩,沒有吸引力了! 週二,四月25日,當天參觀的學生甚多,以國小居多。三月下旬預約時,沒聽說;出發前一週詢問五樓用餐處是否能先預訂?接話員告知,每週二用餐處不接受事先預定,且25日當天團體很多,吩咐我們到科工館後立刻到五樓登記,他們九點就開館了。聽她一說,心想:一定登記不到的,因為我們最快也要九點半才會到。抵達科工館時,果然看到停車場滿滿的遊覽車,用餐區要有位置一定很難的,虹粟老師飛快的前往,工作人員說:只剩下12桌,問我們要不要?當然要囉!雖然少了21桌,不過還有12桌,真是感謝。 接待人員接著又說:上週二沒甚麼人,今天超多的,國小考完試出來玩,妳們幼兒園又沒考試,怎麼也在今天來湊熱鬧呢?哈哈~真湊巧,大家的好日子都一樣。 還好當天午餐是麥當勞的漢堡和飲料,沒位置席地而坐也可以用餐,若是訂便當可就麻煩了。 雖然出發和回程都有孩子出狀況,不過還是帶著愉快的心情出門、平平安安的回家。 高雄科工館,很棒的一個工藝博物館,車程又不遠,若能每二個月就去一次,該有多好!裡面有好多的資源,供孩子學習,若能有更多的機會前往參觀,孩子們一定會很高興的,畢竟單獨前往和團體參觀,學習的焦點和動力是不一樣的。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幼兒的科學遊戲

科學對幼兒來說,涵蓋了植物、園藝、動物、人類、成長、石頭、泥土、天氣、季節、空氣、水、食物化學、顏色現象、鏡子、磁鐵、簡單通電電路和機械等有關事物的所有經驗。而幼兒天生就是一個小小科學家,他們具有好奇心與探索世界的熱情與特質,對幼兒階段而言,一種可以具體觀察、動手操作的科學活動方式,就是最適合幼兒的學習型態。因為孩子們可以透過接觸、觀察、實驗、分析、遊戲等不同的方式,將日常生活中的科學架構到自我的認知中,因此科學遊戲活動設計,事實上是很適合運用在幼兒階段的。 幼兒階段其實就是科學特質最強烈的時期,因為孩子們天生充滿好奇探究的遺傳因子,若能透過具體的操作與重複的實驗來建構其科學知識,將有著超越大人所不及的熱情去探索世界。幼兒的科學特質可歸納出以下三大特質: 1.看-觀察的動作 (1)幼兒會環視、漫遊和運用手指。(2)幼兒會選擇和決定。(3)幼兒會發現新事物。 2.著-觀察的地點 (1)幼兒會進行偵查。(2)幼兒會參與、專注和觀察。 3.它-觀察的對象(1)幼兒會辨識、保存和記憶資訊。(2)幼兒會比較。(3)幼兒會區辨、分類和排序。(4)幼兒會實驗、確認和改變情況。(5)幼兒會犯錯。(我們會在錯誤中學習,幼兒也是)(6)幼兒會玩樂和創造。 當幼兒開始使用手去觸摸,用眼去凝視與觀察時,他的科學特質就已經出現了,而幼兒在此時儼然已成為了一位探索、思考的小小科學家,若能掌握當下,透過科學活動的操作與誘導,將可以適時的開啟孩子探索學習的本能。課程規劃,須要依不同年齡的發展特徵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 1.2-3 歲幼兒科學概念發展學習特徵 (1)透過直接具體的活動進行學習。(2)對各種事物產生興趣,但注意力短暫。(3)喜歡一遍遍的重複活動。(4)與他人平行遊戲,但會觀察或模仿他人,通常不直接與人互動。(5)需要成人提供規範、擬定相關的行為限制,以及提供協助以解決衝突。(6)利用身體感官探索活動學習。 2. 3-4 歲幼兒科學概念發展學習特徵(1)開始能更有目的的探索和實驗,並希望可以有成果表現。(2)喜歡身體活動和感官探索。(3)喜歡由成人主導的短暫科學經驗,但當活動是自己選擇或主導時,能有更好的成果。(4)喜歡問問題,但不ㄧ定能理解答案,僅能理解簡單的因果關係。(5)快速發展語言技巧,能夠連結與討論事件,但無法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整體概念。(6)在有意義的情境中能有最佳的學習效果。 3. 4-5 歲幼兒科學概念發展學習特徵(1)透過角色扮演等方式,學習與理解和這世界相關的訊息,想像與現實概念常相互交錯。(2)開始具備基礎的科學過程技能,例如:了解實驗的意義、有目的的探索、規劃活動的先後順序、依舊經驗提出假設。(3)喜歡自己探索、為自己的觀察做說明,且通常會用想像美化事實。(4)喜歡與他人互動分享與輪流學習。(5)對書面文字有很強的覺識能力,喜歡仿寫也會利用畫圖來表現溝通和想法。 4. 5-6 歲幼兒科學概念發展學習特徵(1)喜歡各類實驗,甚至可以自行設計實驗。(2)對喜歡的活動有較長的專注力,也可持續好幾天的研究計畫。(3)對有圖片的參考書感到興趣。(4)喜歡和人對話表達自己想法。(5)嘗試抽象概念,但仍須具體的經驗。(6)喜歡利用畫圖和寫字來記錄自己的經驗。 綜合以上特徵,可以發現幼兒所適合的科學活動應是具體的、主動的、有趣的、能動手操作的、能討論分享的及與經驗結合且符合其身心發展的學習型態。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別認為孩子小,不懂,就是不懂才要教

某天,見老師面前站著兩位男生,嚴肅的表情讓我很想知道發生何事,老師說:「昨天小孩回家告訴媽媽,某某人摸了他的屁股,媽媽想知道原因。」剛好老師有其他事要進行,就由我接著老師的話題和小朋友對話。「為什麼摸別人的屁股?」 讓雙方來陳述…「沒有啊,是他打我。」 「不是,是他摸我屁股,我沒有打他!」 生氣的臉與互瞪的眼神,在彼此的臉上… 「是這樣嗎?」不可以說謊話哦~ 「再給你們一次機會。」 「好啦!我承認我有摸牠的屁股,但是他也打我啊!」 「他摸我屁股,我是有打他啦,因為我覺得不舒服。」 孩子的心漸漸平靜下來,承認自己對別人所做的行為。 「我很好奇,你為什麼要摸他的屁股?」 孩子突然說:「爸爸都這樣摸媽媽,媽媽就會和他吵架!」 「是呀!爸爸這樣做媽媽覺得不舒服,跟他吵架了,那你覺得這樣的行為、動作對嗎?」孩子搖著頭說「不對」 最後,彼此互道對不起,也承諾不會再犯。 孩子有如此的行為,是模仿而來,模仿的對象是他的爸爸,對幼兒園的孩子而言,不明白也不懂夫妻之間親密的行為,是不可模仿的。 此行為若是發生在大人之間,就構成性騷擾的事件。 記得有位家長說:「園長,性教育要從幼兒園開始教,我在醫院工作看很多,很擔心。」 應該要正視這樣的問題。別認為孩子小,不懂,就是不懂才要教。 大家知道嗎?荷蘭青少年懷孕率是世界最低的。荷蘭的性教育從幼稚園就開始教,規劃荷蘭性教育課程的專家表示:「人們總以為我們一開始就與幼稚園孩子談性交。性遠不止於此。性也攸關自我形象、發展自我認同、性別角色、關於學習表達自己、願望和個人界線。」 聯合國2008年的報告發現,全面的性教育讓年輕人探索他們的態度和價值觀,訓練他們決策的能力和其他生活技能,使它們對性生活做出明智的選擇。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性教育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

想知道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和孩子討論性──不,我想知道的是「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可以討論的內容似乎也有所不同。 有個唸幼兒園的六歲男孩,不久前他已經知道區分男孩和女孩了。我有想過,是不是該開始對他進行性教育了,但另一方面又擔心現在開始會不會太早,所以就一直拖著。請問要從什麼時候開始教會比較恰當呢? 坦白回答才不會有更多疑問 有一個 唸六年級的女孩從三年級起,就對這個問題感到興趣,一直到現在還是。起初會問得很露骨,像是「發生性關係是從誰先開始」、「做愛是什麼樣的感覺」,問題都非常直接具體,所以我也都坦白回答。寧可用這種方法討論,好讓她不會有更多疑問。總之,最近的孩子真是太早熟了。 性教育似乎與年紀無關。兒子以前在和媽媽一起洗澡時,只要有問到和媽媽身體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就會告訴他。 也可以利用醫院遊戲介入討論 很多人在問,從什麼時候開始教導孩子性教育會比較好?如果一定要說個時間點的話,我個人認為只要是能開始與孩子討論的時候,就是最恰當的時機,尤其唸幼兒園以前開始會更好。通常準備上幼兒園的小孩,最喜歡玩就是醫院遊戲,因為那個年紀正是孩子對自己和別人身體最感興趣的時期。 小孩都還沒提,大人可以先主動開口討論嗎?孩子沒有用言語表達出來,並不代表他不感興趣。有的小孩對於好奇的事,會積極表現出來,但有的小孩卻會安靜地收集資訊,編出屬於自己的一套說法。有的時候不說是代表害羞,有時則是因為覺得這種話對媽媽「沒什麼好說的」。 很多父母認為,等孩子長大後自己想了解時,自然就會懂了。不過等到那時候,原本父母在心底所擔心害怕的事,孩子很可能已經在其他地方 ( 這種地方多到難以列舉) 看過或聽過了。在孩子已經接觸過的情況下,父母又突然跑來管東管西,孩子當然會嫌父母囉嗦,所以乾脆什麼都不說。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幼兒牙齒保健

「園長!家長說平常要帶小孩去牙醫診所看診,好說歹說他就是不要,真是沒辦法。可不可以趁幼兒園帶去塗氟的機會,請醫師順便幫他檢查牙齒,多少錢沒關係?」多數小孩聽到要去看牙齒,就會感到害怕,也許不只是小孩,恐怕連大人都是,那洗牙、磨牙的機器聲,尖銳又刺耳,讓人聽起來非常緊張、不舒服,何況是小小孩。 看著幾個臉上掛著淚水,口裡叫著媽媽、阿公、阿媽的寶貝小孩,被老師抱上診察椅後亦能乖乖地躺下,說服自己並克服心裡的緊張與害怕,聽從老師的鼓勵,張口讓醫師叔叔檢查並在他的牙齒上塗氟,對一個兩三歲小小孩而言,真的不容易,雖然不捨,但卻不能順他們的意,因為擔心他們的牙齒會蛀牙。 根據衛福部近期公布調查結果,國內七歲學童齟齒盛行率高達八成八,十二歲學童的比率也超過七成。學齡前兒童齟齒好發於兩三歲時,一般認為是乳牙期的普遍現象,但如聽任其發生,未從小養成良好的口腔保健習慣,則將會影響未來恆牙的健康發展,讓齒牙搖動的現象太早到來。 為降低齟齒率,衛福部於2004年起,提供未滿五歲兒童每半年一次的公費塗氟服務,2013年起更延長至六歲,還請牙醫師到社區和幼兒園,替幼兒塗氟。這項服務於今年起,因著外出看診診療設備不完善,且醫療已普及,因此暫停到社區或幼兒園服務的措施,必須到牙醫院所塗氟,且要自掏腰包多花一筆掛號費。目前與我們合作的診所並未向家長收取掛號費,真是感謝。 除了塗氟的服務外,診所還安排衛教宣導,透過影像視覺的引導,並利用牙齒的模型教導刷牙的方法,認識大人和小孩的牙齒,乳牙與恆牙的顆數。小朋友手指肌肉尚不靈活,刷牙時家長最好從旁協助;早晚要刷牙,飯後可先行漱口;定期更新牙刷。 想擁有一口健康的牙齒,可沒有那麼容易。除了定期檢查以外,讓小朋友養成良好的牙齒保健習慣,才能避免蛀牙的機率。所以現代醫學主張,口腔保健宜提前延伸到懷孕時期,做好預防保健期。 討論時問小朋友:「牙齒重不重要?」「重要」「重要就要好好的愛護」;「牙齒掉了,會不會再長出來?大班小朋友「會,那是乳牙,在大班或小一時,牙齒會掉,會長出新的牙齒。」 「你有潔白的牙齒嗎?」「牙齒長得整齊嗎?」「擁有一口潔白整齊的牙齒,除了美觀外,也會讓人更有自信,因為吃東西、說話,都必須張口。」 應該找機會來表揚擁有一口潔白、整齊牙齒的小朋友。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