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17

親子教養篇~ 如何成為一個說故事高手

說故事,除了打發空堂時間,還有哪些用途呢?找到一個好的、適合的故事,學會適當的技巧,說故事,可以讓我們的教學便的更生動、更有內容、也更能引起小朋友的興趣。 技巧予方法另列如下: 一、肢體語言表達方式 (一)大動作的肢體語言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二)走下講台,走進孩子的座位,讓孩子的眼神隨著你的移動而移動,注意力也跟著你移動。 二、與聽眾的互動-讓聽眾「參與」故事的發展   說故事的時候不要只是單方面的「說」,應該將故事檢視一下,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以讓聽眾「參與」,這樣可以讓聽眾保持對故事的興趣,也因為參與而讓他們對故事印象更深刻。 三、讓聽眾「看」見故事 當你要告訴他人你親身經驗的事情的時候,通常腦海中會浮現當時的景象;當時的空氣、味道、週遭的環境、聲音、事件發生的細節、動作等等,說給他人聽的時候,只是有條理的將剛才提到的這些東西敘述出來而已。 這樣的情況之下,聽眾可以感受到事件發生時的情境,因為你的敘述是「立體的」,除了時間及事件的過程之外還有環境的敘述,其實這就是一個成功的敘述、溝通,因為聽眾可以完全的與你「同步」,一起感受到你親身的經歷。我們說故事的時候就是要這樣,在你閱讀故事的同時,是否能先走進故事之中,想像、感受故事裡的氣息與場景。 四、營造戲劇張力 為了使聽(觀)眾保持興趣、想繼續聽(看)下去,想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或如何解決等。在說故事的時候必須掌握說的節奏,製造一點懸疑性。五、適當的聲調和語氣適當的聲調和語氣對故事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要素,如何用適當的語氣去膠帶故事的起、承、轉、合,甚至故事的發展、主角的語氣,情節的交代等,都是一項重要的技巧;另外,將故事分段,每一段安排一個重要的情節,或是段與段銜接的部分用比較不同的語氣,可以維持孩子的注意力在故事本身,而不會覺得乏味,或是產生注意力轉移、疲乏等現象。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雨阿雨

「園長今天足球課可以到草場上嗎?」「應該是沒問題,不過,還是實際去踩踏看看,是否有泥濘感?」老師比著OK的手勢,帶著一群孩子,到寬廣、綠草如茵的草場裡,趁著雨歇的時刻,盡情的玩著、踢著,在體能老師專業的帶領下,這群不易受控制、活蹦亂跳的孩子,有秩序的享受運動、踢球、學習技能的樂趣;趁機捕捉了令人感動的畫面,鏡頭裡記錄著孩子的身影,看著他們愈來愈進步的技能與體力,隨著歲月的增長,帶來了令人喜悅的成長。 課程結束後,沒多久又下起了一陣大雨。 下雨,成為本週令我們最感困擾的事,因為週五、週六有露營活動,雖然不會影響活動的進行(週六上午都會公園的大地活動,若下雨則改在園內進行),但會因此有不方便感,家長提議是否要延期?延期很難保證到時天氣會好,因氣象報告說雨會下到下週五;還有老師們時間上的配合;問小朋友們要延期嗎?希望如期舉辦的比要延期的多,怎麼辦?孩子們說一起禱告吧!於是,大家安靜的合起雙手,祈求天父上帝不要下雨,讓他們能如期的參加露營活動。 雨依舊下個不停,雖然孩子有所期待,但身為師長的我們,顧慮的是安全;經過討論後,園長建議如期舉行,只辦一天,夜宿和第二天活動取消。雖然決定如此,但仍需尊重小朋友,讓他們了解師長擔心的事,再經過大家舉手表決取得共識後,照最後結果進行。 園長到各班去,將所顧慮安全的事告訴參加露營的小朋友,請他們認真的思考。過程中,每個班級都表決兩次,柏克萊和康乃爾第一次舉手表決,一天的多於二天,第二次卻翻盤;最後的結果是30比22,一天的較多;在營火晚會後、吃完點心,互道晚安,就結束活動。雖然有些許的失望,但仍可接受。 雨,是自然的現象,令人又愛又恨,沒下雨不行,下雨不方便。若能在晚上大家睡覺時下,白天停,該有多好!明年的露營活動,應該避開梅雨季節,提早到四月舉辦! 祝福大家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梅雨名稱的由來

梅雨是東亞地區獨特的天氣現象,它的名稱起源於六、七月間中國江南一帶梅子成熟季節,因滯留鋒面徘徊以致陰雨連綿、久雨不晴而得,主要的分布範圍從廣東沿海向北延伸到長江流域一帶。 【梅雨形成的原因】 梅雨是怎麼形成的呢?由於台灣在冬季是盛行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而在五六月春夏交替之際,當東北季風逐漸減弱時,源自於南方熱帶海洋的西南季風則逐漸增強,並向北推進,此時勢力相當的冷暖氣團便會在華南至台灣一帶交會形成一道近似滯留的鋒面系統在台灣附近徘徊,因鋒面帶上氣流的不穩定及充沛的水氣,便容易引發中小尺度的對流,而出現連續性的降雨並造成局部性豪雨或大雨的現象。 【梅雨季節的天氣】 中央氣象局定義每年的五月及六月是台灣的梅雨季節,而就氣候平均而言,是以每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的降雨機率較大。這種連續性的降雨,是造成災害的主要原因,不過梅雨季也並非意味著天天降雨或持續性降雨。 梅雨不只有害處而已,台灣全年大約百分之三十的降雨量是集中在梅雨季,而它帶來的豐沛降雨量是台灣僅次於颱風的重要降水來源。 每年的五月及六月是台灣地區的梅雨季節,常有突發性的劇烈豪雨或連綿數日的鋒面降雨,並可能導致落石、坍方、土石流、山洪爆發及交通上的不方便等危害。梅雨季節請隨時注意中央氣象局所發布的豪雨及大雨特報,嚴防豪雨帶來的災害。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精彩萬分的每一天!

週一,晨光時間的故事分享,因著週三的故事分享會, Lily媽咪以勇氣的繪本來講述,希望孩子們擁有更多的勇氣,上台不怯場。當日天氣陰雨,孩子們很擔心週二期待已久的游泳會因氣候不佳而落空,提議一起禱告祈求。 首次的游泳課週二巧遇106.06.06,是個特別的日子。天氣炎熱、艷陽高照,孩子們心情特別好,雀躍的心全寫在臉上,他們知道好天氣是可以游泳的;哈哈,禱告祈求天父上帝聽見了。一早,就彼此談論,也互相炫耀著所帶的游泳衣物。 游泳,除了需自備游泳衣物以外,更需要具備穿脫衣服和泳衣的能力;因此,事前就請家長在家教導小孩穿脫的功夫,因為游泳衣褲很緊不大好穿,就因如此才需要練習,給予孩子學習的機會,相信多練習幾次就會了,雖然不能穿得很好,但總比都不會穿,只等著大人來幫忙還要好,若是班上小孩一個個都需老師來穿脫,等到換完衣服游泳時間也到了,就很可惜。練習就會是園長常常提醒小朋友的,唯有自己有能力,才能與人較量,才能有更多的學習機會。機會,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泳池裡傳來陣陣的嘻笑與尖叫聲,孩子們嗨翻天了,盡情的在泳池裡享受如魚得水的快樂、清涼與舒適感,暑氣全消,滑梯、轉盤前聚集了孩子,輪流的玩著,好不快活。嬉笑聲此起彼落,時間到了,更捨不得離開,只有期待下一次的到來。 週三的故事分享會,孩子們的表現值得誇獎,不論是上台的表演者或是台下的聽講者,大家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當然主要的關鍵是台上的說者,喝足了勇氣湯,勇敢且精彩的說著,才能吸引台下的目光;特別是少宇,將一個很平常的龜兔賽跑故事,透過生動活潑的表達方式,吸引著台下專注的眼光,逗得大人小孩笑哈哈。問:誰幫你選故事的-媽媽;左拍拍、右拍拍、用力地拍是誰教的-Grace媽咪;看前面看後面的動作是誰教的-林阿姨;哇!這麼多的幫助者,孩子都能聽進去,成為他的能力。 透過觀摩分享,舞台的提供,發現不同孩子能力的展現,是活動主要的目的。機會,是自己創造的,是給準備好的人。 祝福大家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親子共讀—讓孩子愛上聽你說故事的訣竅

閱讀前的準備 1.挑選適齡的書籍:可以給小小孩讀比較直敘型的讀本,而意涵豐富 一點的可以等孩子大一點再唸。千萬不要挑完全超乎孩子理解力的書本,難度選「比孩子現行可理解的」再高一點點就好,這對孩子的語彙發展很有幫助。但無論如何,記得挑自己也喜歡的。如果自己都不感興趣了,怎麼冀望孩子也會喜歡呢? 2.勤訪圖書館:帶孩子到圖書館選本自己喜歡的書借回家,或是看一下圖書館當月主打的主題,這些主題往往都跟當時的季節或節慶有關。也可以觀摩一下圖書館講故事志工們的說故事技巧,學幾招回家運用。 3.事前預習:先了解故事的主題,也比較可以掌握孩子可能提出的問題。 4.創造友善的閱讀環境:挑一個安靜且舒適的地方,床邊也好沙發也罷,記得把電視或手機等容易干擾的電器關掉。最好也把念書的時 間固定下來,孩子配合度才會更高。 5.增加一些聽眾:孩子有喜歡的布偶嗎? 有的話,也讓布偶加入你們的聽故事行列吧!偶而也可以換換角色,換孩子唸給布偶聽! 6.製造期待:正式進入故事前,可以讓孩子看看封面,問他覺得故事會是什麼;或是跟孩子說:「故事要開始了!仔細聽好囉,看看小老鼠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小老鼠又會怎麼做呢?」 閱讀中的技巧: 1.放慢速度:這樣孩子才聽得清楚、跟得上。 2.加入聲音表情:遇到句號跟逗點時要暫停、碰到驚嘆號時則提高語氣、或是故意拉長句子與句子間的時間來創造懸疑感,都可以讓小孩對書上內容產生興趣。 3.嘗試多種聲音和語調:誰說唸故事書一定要字正腔圓? 如果今天故事中有巫婆,就學學巫婆的聲音吧!今天念的是三隻小豬嗎? 那就模仿一下小豬的鼻音!這個方法不見得每個人都做得來,可能有些父母會覺得很不自在。但這招真的很管用,小孩聽到爸媽的怪腔怪調,很難不興致高昂的。 4.善用小道具:假如你正在唸的是雍‧卡拉森 (Jon Klassen) 的《這不是我的帽子》,不妨就實際找一頂帽子戴上吧!適當地使用一些道具,故事聽起來會更逼真! 5.融入歌曲或是手偶:如果有什麼兒歌是寶寶會唱,也跟故事主題相關的話,念書前不妨先帶孩子唱唱歌熟悉一下。孩子若有喜歡的手偶或布偶,也可以讓手偶們來客串,演出故事裡面的劇情。寶寶可是很喜歡的喔! 6.容許中途被打斷:唸故事書並不是要整本念完才算數。暫停一下,回答寶寶的問題,或是讓孩子換個姿勢都沒有關係。有的孩子聽到有趣的部份會分心,拉著你去做剛剛你書裡提到的事,沒關係,就順著孩子的意願走。甚至有些好動的孩子手頭閒不下來,非得要在你念書時邊聽邊畫畫,那也無妨。要讓共讀成為好玩的事,可別當做是無聊僵化的例行公事來處理。 7.讓孩子也參一腳:你可以請孩子幫忙翻書、幫忙給故事主人翁配音、如果孩子已經熟悉故事書內容的話,還可以故意留白,請孩子幫忙說出接下來的發展!也可以請孩子說說他認為的結局是什麼。孩子會很高興從被動的聽眾變成主動的角色。 8.不要怕重複:哪怕手上這本書已經念過一百遍了,如果孩子喜歡,複念也是件好事。對小小孩來說,「重複」絕對是學習的不二法門,也是發展認知的必要過程。 9.試著唸韻文:除了故事書以外,偶而也可以提供一些像是詩或歌謠等朗朗上口的韻文。孩子對於韻文的興趣和接受度是很高的。 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片沃土,只要爸媽掌握好這些念故事書的小訣竅,自然而然地,你會發現,愛書的種子正緩緩茁壯著。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別讓地球再流淚」

四天的端午連假,大家放鬆心情,帶著全家大小一起出遊,各知名旅遊景點因此滿了人潮,尤其是東海岸花東地區。然,蘇花公路卻在28日晚間發生坍方而封閉,公路總局連日搶修,交通部也啟動海運應變方案疏運人車;而坍方處在中斷四天後也恢復雙向通車。 公路坍方中斷,引發地方砲轟中央漠視花東人的需要,而部長的回應則是應務實檢討工程安全,從長計議才是解決之道。期許上位者能有智慧、有能力,台灣小小的一個島嶼,應做整體建設的評估、考量與規劃,不是互相對立、指責、推卸、標榜,應以全體人民的心為心,以人民的福祉為主,不論南、北、東、西、城鄉,在前瞻計畫的建設裡,做通盤的考量。 除了蘇花公路坍方,昨天北台灣遭受一場暴雨的侵襲,陷入水鄉澤國,橋斷、受困,災情不斷傳出;不是颱風都已如此了,若是颱風來襲又該怎麼辦? 全台海岸線也在退縮,國土消失日益嚴重;台南黃金海岸曾是最美沙灘之一,每到假日遊客如織,也是賞夕陽最美景點,曾幾何時,黃金海岸不再迷人,後退一百公尺,沙灘僅剩約五十公尺,加上竹架等垃圾,已不再受遊客的青睞。 重大問題正一一浮現….. 與孩子們分享海洋危機、海岸線垃圾的問題,問小孩:垃圾怎麼來的?人製造的。要怎麼處理?把垃圾帶回家呀!不要帶垃圾去;不要亂丟;但,就是有人會亂丟。就叫他不要丟啊;多年來環保單位雖然一直呼籲淨灘、淨海,但清出的垃圾量卻愈來愈多,顯示海洋垃圾正仍持續在包圍台灣。 從與孩子的對話中提醒他們,要做一個環境的保護者,不要成為垃圾製造者,要愛護地球,並一起吟唱先前教過的「別讓地球再流淚」~ 「萬物之靈的人哪!你在地上做了什麼?你在標榜人類智慧,地球憔悴無言以對;萬物之靈的人哪!你在地上做了什麼?你在不斷自我膨脹,地球無奈暗自悲傷。萬物之靈的人哪!你在地上做了什麼?你在享受現代文明,地球日夜淚流不停;萬物之靈的人哪!現在你該做些什麼?別讓地球在流淚,別讓地球在流淚。」 從小養成的習慣,終生受益。期許孩子們都能當地球的守護者、管理者,這是神託付我們的責任,希望讓地球在我們的守護、管理下,變得更美麗~ 讓白雲飛向藍天,讓世界恢復春天,讓世界萬物盡都美好;讓地球美麗我們當珍惜,讓生命生生不息我們當努力,讓這片天父世界永遠美麗。 祝福大家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 天天都是你的國際淨灘行動 請一起這樣愛海洋

熱愛大海的你,享受著海洋給予的美好,戲水、浮潛、衝浪、風帆、海鮮、慢步在細軟的沙灘,每一段與海洋的記憶,都豐富著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相信愛海的你,必定希望能永遠享有這樣的美景。 在海邊遊玩的同時,不只帶走自己的垃圾,並舉手之勞撿起沙灘上的垃圾。對旅客而言也許只是小小的一公斤,而對荒野與海洋來說,卻是個重要行動與監測數據。現在邀請你到海邊遊玩時,跟著荒野愛海三步驟,讓旅行更具意義! 沙灘上的垃圾從何而來?是誰製造?根據近年於國際淨灘間的垃圾統計,海洋垃圾兩大頭號殺手:免洗餐具及塑膠垃圾。光是撿拾到的塑膠瓶,堆疊高度高達8.4座台北101大樓;免洗餐具的數量,以每人三餐使用來計算,可用上將近30年。這些廢棄物歷經幾十年也不會分解,不僅隔離了人與海的距離,也迫使海洋生物享用人類製造的「垃圾食物」。 荒野自2008年地球日開始清淨海岸,2010年起與全球百國、千萬人,響應每年9月至10月的國際淨灘行動。每年除了淨灘行動期間,平時也輔導學校、企業、團體及民眾一起動手淨灘。我們相信,淨灘不是解決海洋問題的終點,而是起點,做好垃圾監測及垃圾源頭減量才是愛海關鍵。 近年來,淨灘點燃了愛海人士熱情的心,許多民眾自發舉辦淨灘活動,荒野呼籲愛海的你,不僅撿拾海灘垃圾,一同全球做「海洋垃圾監測」吧!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慶端午

五月,春末尚未進入夏季,天氣就已是炎炎夏日般的情況,熱氣逼人,豔陽熾烈下翻滾的大地,缺少雨水的滋潤,水資源吃緊,大家都期待著天降下甘霖,潤澤大地。 人們呼喊的聲音,似乎被聽見了,這兩週的幾場雨,讓周圍的環境聞起來不一樣了,空氣好像變得乾淨,而且還帶有一點新鮮泥土的氣息,人感覺更清爽、舒適些了;栽種在花園裡一朵朵純白色的茉莉花,有的盛開,有的含苞待放,在綠葉襯托下,隨風搖曳,淡淡花香在空氣中飄散,不禁想起兒時唱過的歌曲~「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誇,讓我來把你摘下,送給別人家,茉莉花呀茉莉花。」紅色的繡球花也來爭豔;一旁的雞蛋花也不遑多讓的開著桃紅色的花朵。花園裡因著不同花朵的盛開,愛花的小花迷也三不五時的駐足其間。 花,是大自然的化妝師,它有美麗多樣的色彩,各有著不同的姿態。孩子們每天生活在與自然為舞的環境中,吸收新鮮的空氣,親近與認識不同的植物,穩定情緒,透過感官(視覺、聽覺、嗅覺、觸覺)豐富學習的領域,真是幸福。因著端午佳節的到來,臺南市教育局假安平國中舉辦娃娃慶端午,這是近幾年來都有的活動,由熱心且有能力、資源、人脈的協進附幼邱園長擔任活動的總策劃,感謝她無私的付出,讓資源能共享、受益更多幼兒。因活動地點在安平國中,距離較遠,或因時間的衝突,無法每年前往參加;今年因邱園長即將退休,明年不知還會不會舉辦,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克服交通和時間的問題;與老師們商量前往的方法後,立刻報名參觀的日期。在此感謝家長們交通上的支援,讓計畫得以成行。 週一和週三,分批前往,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盡興的一關關玩著,有小麥黏土-造型變變變,書中自有黃金屋-故事分享,彩繪龍船貼貼樂,當我們小的時候-搓搓樂,防蚊精油DIY,陸上行舟體驗關卡等;還有舞台揮灑區,大班小朋友報名參加,在熱心的文璐老師指導下,表演六、七年級生年代兒時當紅的「無敵鐵金剛」,雖然歌曲已久遠,但孩子們卻舞出了屬於他們的童真與快樂,盡情地揮灑,震撼全場,令人刮目相看。 雖然已參加娃娃慶端午了,老師們今日再就習俗做介紹-有戲劇端午節由來,應景習俗-戴香包、掛艾草、包粽子、划龍船、午時雨、立蛋,今年好多孩子立蛋成功,好有成就感,午餐一起享用粽子。 每年都在過端午節,但因著孩子年歲增長,有著不同的感受與經驗,但願這些都能深藏在他們的記憶庫裡,成為學習路上的幫助。 下週二是端午佳節,週一彈性放假,加上週六、週日,共四天連假。假期中外出請家長務必注意交通與飲食的安全,讓全家都能歡度一個愉快的端午假期。 祝福大家 佳節愉快 闔家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傾聽和對話-叛逆期溝通金鑰匙(下)

理解蛻變期的痛苦 不少家長在孩子國小階段全力付出,當孩子進入國高中之後,則覺得孩子已經拉拔長大,應該懂事了,應改懂得父母的用心,也會為將來努力,甚至希望懂得人情世故、應對進退,事實真是如此嗎?青少年時期的孩子,雖然擁有接近大人的外表,但他們依然有顆未成熟的心,他們生來就衣食無缺,不懂得上一代的苦,他們所愛的人都在身邊,不懂得生離死別;他們擁有大把的青春,不懂得後悔、失去和珍惜;他們缺乏足夠的人生經驗,導致做出讓大人匪夷所思的行為。 回想自己的青春時期,不也曾經輕狂,讓父母捏一打冷汗,掬一把辛酸淚嗎?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滿足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努力去追尋更高層的愛,擁有自尊和自我實現的渴望。 然而,蛻變是痛苦的。這時候別只在意他們的成績,別讓對話停留在:明天有考試嗎?考得怎麼樣?他們更需要的是有人關心他們的人際關係、自我概念的形成和情緒的管理,更需要有人協助他們在茫然中探尋自我。這時期的孩子比想像中幼稚,也比想像中成熟,此時父母的傾聽更加重要。 摘自國語日報 文/鍾安淇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溫馨的母親節

「園長~今年母親節節目內容較多元,尤其是影片欣賞,每一個畫面都讓我很感動,還偷偷的拭淚,謝謝你們的安排,讓我過了一個溫馨的母親節。」 家長提到的影片欣賞部分,其實是教學研討時,各年段主持老師的分享,從老師的臉上看到了亮光,讓我非常的感動,而有了製作影片播放的想法;感謝天使老師們的配合,後製所付出的辛苦,才能讓我們欣賞到感動的畫面,每個畫面都彌足珍貴,是金錢所買不到的。 活動之前,對每個流程都一一做確認,沒問題,放心了,唯獨就是DIY蛋糕沒再去電做提醒,心裡想訂購時已打了兩次,應該沒問題才對,信誓旦旦的,竟然出槌了,把我們給漏掉了;還好烘焙屋承認疏失,願意幫我們趕製,在下午四點前送來,就欣然接受。雖然誤點了半小時,但總算圓滿,皆大歡喜;原本要在幼兒園進行的親子DIY,改在各自的家裡進行,倒也讓家長無暇參與的幼兒,免去心裡的失落感,因此也能親子一起動手。還好活動是在週五舉辦,若是週六,肯定會很尷尬的。 感謝潛能開發老師徐喜傑在百忙中特別抽空來參與活動,介紹寶貝家每日進行智能運動的重要性;感謝所有老師、工作夥伴的付出,讓家長們齊聚一堂,歡渡2017康乃馨之約-媽媽是我的寶貝,溫馨愉快的母親節。 母親,是家庭重要的推手,她的愛是世界上最溫柔的力量。智慧的媽媽,建立溫馨、幸福的家庭。 「家庭」是孩子的堡壘,在家人的愛與支持陪伴下,他會健康、快樂、平安的長大,未來也能成為一個擁有幸福人生的成年人。 聯合國於1993年起將5月15日定為「國際家庭日」,並每年訂定推廣主題,今年的主題為「家庭、教育及福祉」,希望藉著每年「515」舉辦的響應活動,促使全球各地重視家庭的價值;行政院也於96年5月15日起訂為全國「兒童安全日」,希望促進民眾對家庭、兒童安全的重視。 經營家庭是每個人都「還在學」,也是親子可以「一起學」的功課,但要怎麼學才能聽得進去、行得出來,就成為關鍵的問題。傳統教育很重視訓誡、教導,總覺得大人(父母、老師或其他教導者)講過了,孩子也聽到了,就應該辦得到。 其實不然,從「知道」到「做到」不一定假以時日必然發生,這個過程,教導者「多走一里路」的信念很重要。有心的教導者除了講授,還會當「教練」,陪伴孩子,透過訓練讓孩子知道怎麼做。 然而,這樣就大功告成了嗎?雖然學習到這地步已經不錯了,但是孔子早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真正的學習要落實於生活,且樂此不疲。所以更高的境界是影響和感動,能夠影響孩子認同所學價值,樂意在家庭中去實踐愛。 只要有一顆願意的心,沒有難成的事,讓我們大手牽小手快樂向前行,在生活中學習,建立幸福、快樂的家庭!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