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December 2, 2017

園長的話 – 培養孩子的人際關係

「園長~我沒有朋友?沒人跟我玩。」小男孩來到身邊跟我抱怨著,看著平日活繃亂跳的小孩,突然間發出求救的訊號,是必須去正視的。 集合時,以朋友為話題和小朋友分享,接著問:「在幼兒園沒有朋友的請起立。」從大班到幼幼班都有人站起來,十個不到。園長一個個詢問,他們最想和誰當朋友?孩子們清楚的表達;於是,依序請他們鼓起勇氣,走到他想要的朋友面前,開口說:「請問我可以和你做朋友嗎?」若對方願意,就會說「我願意」,接著彼此握手、擁抱。 在園長的引導下,自我表達沒有朋友的小孩,勇氣可嘉,願意在人前表達自己的需求,尋找支援,也因此得到幫助,如願的和對方搭起友誼的橋樑;接著大家一起玩好朋友的猜拳遊戲~好朋友我們行個禮,握握手呀來猜拳,石頭布呀看誰贏,輸了就要跟我走。大家玩在一起,樂在當中。 過程中,觀察到孩子的表達力與欣賞力很強、很敏銳,他們玩在一起的朋友,同質性都很高、很相近。雖然如此,在相處的過程中,也常有爭吵,互不相讓,動手互推、互擠、互搶、互相爭寵的情形發生,在推擠搶中,也許有人會哭、會告狀、會不小心受小傷,也會翻臉,而這些行為、情況不一定發生在教室,也許是在戶外,在上廁所時,老師或許不知道;但,一定會有小孩來告狀,每個人描述的也會不同,若事情與自身有關且較理虧,述說時也會為自己辯護,避重就輕說是別人的錯。 若家長理解,處理起來就較輕省,否則光是小孩的紛爭,有時老師就會處理不完。 小朋友在學習、玩樂、爭吵中,建立與他人的關係,是成長重要的過程,也是社交、人際互動的開始;有時家長會抱怨孩子為何沒有朋友?這其實是無法勉強,除了個人的特質、親和力、溫和的態度、有禮貌、會禮讓外,父母的關心也很重要。在幼兒階段,可塑性較強,必須把握此時期,學習、改變、調整,才能建立好的人際互動關係。 家人是一輩子的支柱 ,朋友卻是永遠的依靠。 每二週一次的混齡學習區,是小朋友們的最愛,有桌遊區、科學和烹飪區、美勞和陶土區、戲劇區,小朋友自由選擇喜歡的區域,在老師們用心的規劃下,有了不一樣的體驗,豐富他們的學習與人際互動的經驗。 祝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親子天下 七招幫助孩子快樂交朋友(一)

「你的孩子有同齡玩伴嗎?孩子從學校回到家裡感到孤獨嗎?……」父母如何幫孩子找玩伴?3個原則、4個方法提供現代家長參考。 朋友在人的一生舉足輕重,而玩伴是孩子最初的朋友。許多研究也指出,孩子可以從與玩伴的互動中,認識自己、發展友誼、發現新經驗、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變得比較獨立與自信。玩伴對孩子身體、社會、情感以及認知的發展有相當正面的幫助。 然而,自一九六○年來,隨著都市化、小家庭化、玩具精緻化,孩童的社會性遊戲已大幅減少,又因為少子化以及父母採取過度保護,孩子與玩伴自然互動的機會日益不足,形成當代教養下一代的新興議題──「玩伴危機」。 玩伴危機的警訊 「你的孩子有同齡玩伴嗎?孩子從學校回到家會感到孤獨嗎?……」在實施一胎化政策的中國,有媒體向父母讀者拋出連串問題,並以「玩伴危機逼近孩子」為標題,嚴肅地拉起孩童缺乏玩伴的警報。 少子化的全球浪潮正驚濤拍岸。台灣近年來出生率幾乎逐年創新低,平均每年少一萬多個新生兒。幼稚園裡獨生子女的比率也愈來愈高,在台北都會逼近五成。 「玩伴危機」對台灣下一代影響如何?目前不得而知,但一些警訊卻值得關注。 ●「親子天下」的調查顯示,國 中小老師有七成認為,學生在人際關係上的問題「嚴重」或「很嚴重」。每五個國中小學生就有一位覺得自己在交友上「有點困難」或「非常困難」。也有超過六成的國中生以及超過四成的小學生表示,休閒時最常做的是「上網」。 ● 兒福聯盟統計兒童專線接獲的求助電話,發現兒童最煩惱的是同儕相處問題,其次才是課業壓力以及父母的過度干預。「從少子化、都市化、生活網路化等這些難以逆轉的社會趨勢看來,目前孩子出現的人際問題,未來恐怕會更嚴重」,心理師杜淑芬指出,這使得玩伴對孩子的重要性更加突顯。 幫孩子找玩伴 「我只有生一個孩子。兒子渴望玩伴,感到孤獨,我們做父母怎麼陪伴都無法替代同儕,同儕有時比父母重要」,師大公領系教授蔡居澤說出這一代父母的心聲。 面對孩子可能的玩伴危機,同樣只有生一個孩子的台大心理系教授雷庚玲分享自己的對策,「常常幫孩子找玩伴」。 父母如何幫孩子找玩伴? 首先,宜掌握以下三原則: 1.隨著孩子的年齡漸長,父母應從主導轉為幕僚。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對玩伴的看法與需求也會有所不同(參考表一),父母的角色要隨之調整。心理諮商師杜淑芬說,「父母從主導轉為幕僚,慢慢的放手就是給孩子時間和空間發展在人際的主動性,以及培養不同的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齊克‧魯賓在其所著的「小朋友的友誼」書中就建議:五歲以下小孩,與玩伴的互動機會由父母來安排;孩子五到七歲,父母就要徵詢小孩的意見後再做安排;八到十歲的小孩,可以在父母的幫忙下由孩子自己安排;孩子十到十二歲,就可以自己規劃活動,但時間和日期必須經由父母的同意。【下週待續】 作者林玉珮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