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December 2017

園長的話 – 年末的回顧與展望

2017年進入倒數尾聲,全台各地都將舉辦跨年倒數晚會迎接2018年,許多民眾也開始規劃迎接曙光、送夕陽等跨年活動。我們則提早於今天下午舉行,雖然不是倒數的時刻,但藉著活動,讓小朋友有感的、從體驗中了解2017年-民國106年將過了,地球又繞著太陽一圈了。 在這年末之時,回顧這學期與孩子們一起生活的每一天,真是充實且充滿了感動與回憶。打開活動照片夾,一張張照片帶領我走回時光隧道,相片裡的人事物勾起了一個個的回憶,從開學了穿越幸福門、智慧門、聰明門與快樂門→游泳個個樂陶陶的模樣→親師座談家長的踴躍參與→教師節參觀孔廟文化園區→國家防災日地震逃生演練→教師節慶祝活動→929天空出現一道彩虹→中秋活動-柚子創意造型秀→美加美學牙齒塗氟→流感疫苗注射→Halloween就是愛搞怪→台南鴨莊感恩之旅→社區報佳音→參觀東門聖教會→2017歡樂聖誕滿園地-愛在聖誕,還有每月的慶生會、保育宣導活動,活力早晨的活動,混齡學習活動,班級教學活動,遊樂場、草場的活動等等,真是多姿多采,精彩萬分。 孩子們從各項學習活動中,增加知識、增廣見聞,不僅外表長高,智慧也增長,認知、情意與技能均有了長足的進步;認識的小朋友多了,同質性高的孩子玩在一起;人際衝突問題增加了。問:「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相處要怎樣?」「相親相愛」。 「在家裡呢?可不可以黑白灰?」「不可以」;「可不可以和弟妹兄姊吵架?」「不可以」 會說卻做不到。不過,不可因此而放棄,仍需適時不斷提醒。 學好不容易,學壞卻很快。生活中,大人的世界有太多不良的示範,在影響著我們的孩子。 好習慣的養成,必須重複不斷提醒二十一次,才能夠養成。 回顧過去,展望新的一年,讓我們以新的眼光、新的視野、新的心境,迎接2018年的到來;期待每個人都有健康的身體,平安喜樂的心,每個家庭都幸福快樂,共同建立一個友善的居住環境,祥和的社會文化,讓我們的孩子,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能健康、平安、快樂的成長。 「幸福有沒有在我身邊,怎麼一直看不見;幸福有沒有在你那邊,讓我看看它的臉。家裡已經找了好多遍,只有溫暖的房間,爸爸說幸福就在鏡子裡,那就是我快樂的臉。老師說如果慾望能夠少一點,快樂就會多一些;愛惜地球給我們的資源,隨時記在心裡面;我用善良禮貌的雙眼,發現大家幸福的臉。 祝 新的一年 幸福、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回憶是一生的禮物

回憶就是一切!這句寓意深長的話,我深有同感,如果父母可以送孩子一份厚禮,我會推薦回憶一事,我深信回憶勝過成就。人終究會老,一但到了七、八十歲,剩下的便只有長長的歲月積累下來的回憶了,有些是自己的,有些是與子女共識的,如果不去把一些值得的事情典藏在一本記憶的本子裡,以後便尋不著了。 我喜歡日修禪師說過的一句禪語:這一分鐘美好,這一分鐘便不會不美好,因是同一分鐘,意指,同樣的一分鐘,做了不同的事,答案便全數不同了!這一刻看星星,與同一刻看電視的人,截然不同,這一小時看表演,與這一小時與家人爭執的人,結果還是大不同。誰把時間典藏成為記憶了?希望是你。記憶該有什麼?但願不是考試、分數、成績與挨罵。 朋友家有一面牆像極了時光隧道,滿滿的全是相簿,我隨手抽了一本,發現都有年月份、地點與相片裡的人物誌,大約從他出生迄今,每年整理出一本做為永遠的回憶;我問他留這些幹嘛?他說把美好留下來,再把記憶送給孩子,一代傳一代。原來他在收藏記憶。 離開朋友家我的感觸極深,在一個強調明星學校、第一志願,功成名就的年代,卻有一位父親在為一件卑微的回憶留下戳記,他早早就明白兒女的成就,終究不會是自己的,但記憶才是,他將深深烙印,這些記憶全是親子共同「玩」出來的。唱盤藏著老回憶兩件事在心裡翻轉,好難下抉擇。 他每年至少帶孩子出一次國,每每假日都是全家出動,繞了臺灣一圈,拍了整疊的相片,我戲稱這叫一生受用的心靈財富。我受到了啟蒙,也想累積孩子的心靈財富。前幾天我們一起賞梧桐花。今夜微涼,我們一起去看螢。明天約好了,將要單騎吹涼風。 是的,回憶好重要,他是個寯永的心靈財富,也許說不出口,但卻真實的存在,就如同有一回記者問我如何寫作一樣,我告訴他要有一玩味的童年,這是真話,我的許多作品,彷彿都在提取童年積累的養分,沒有玩樂十足的童年,我便不知道記憶的舖子藏了什麼了。明朝陸珩所寫的《醉古堂劍掃》一書中有一段話,把人分成了很多種,期中一種較高人,他說高人玩世,意指游戲人間,經過這些年反芻,我果真懂了,玩世的,原來是高人。 事實上,人好平凡,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不可能流芳百世,留名千古,我們有的僅是這一生短短的歲月,把一些值得一提的回憶留到老了慢慢咀嚼。回憶真的重要,玩的愈真愈有味道。 作者-游乾桂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愛在聖誕

聖誕節的鐘聲叮噹叮噹的響起了,校園裡陸續布置了聖誕的裝飾,聖誕樹上掛著閃耀的燈光,歡樂的氣氛感染了每一個小孩,大家沉浸在聖誕的氣氛裡,個個臉上露出幸福快樂的笑容,期待著它的到來。 週一社區報佳音,小朋友扮演聖誕小天使,到社區分發由他們親手畫的小卡片,將這份愛的禮物分送給社區朋友、街坊鄰居;過程中得到很多人的肯定,還回贈禮物給小朋友,真是感恩;不過其中也遇到一位關心小孩的阿嬤,老師委屈的回報說,她被一位阿媽罵,說天氣這麼冷,孩子穿這麼少,還帶他們出來,要老師脫下外套給他穿;園長了解後,知道有位小男生平時就穿得少,不習慣加外套,路人阿媽不了解認為這樣會冷,因口氣差、態度不佳,她的關心好意卻打了折扣,還打電話來幼兒園,但園長都沒接到;這就是態度與表達的問題。 社區報佳音,是教學的延伸,藉著節日的到來,帶小朋友踏查、走訪學校附近的環境,讓平時少有機會穿梭巷道的小朋友,有機會接觸;學習關心周遭的人事物,一張小卡片代表著祝福和關心,在寒冬裡溫暖大家的心。 週二參觀鄰近的東門聖教會,受到牧師和教會弟兄姊妹的歡迎與接待,不因是小朋友而隨便;為了我們的到來,動員了十多位人員,真是感謝。透過詩歌唱跳,炒熱現場的氣氛;你很特別的故事表演,告訴小朋友,每個人都很特別,都是獨一無二的;牧師的祝福;參觀教會的繪本館,還準備禮物贈送每位小朋友,最後園長也回贈紅包一個,大家帶著滿滿的祝福與喜悅的心回到幼兒園。 今天的活動「歡樂滿園地,愛在聖誕」,是歡樂成果的具體展現,透過唱跳,將心裡的喜悅呈現出來,更是我們以最誠懇的心為家長們準備的,是師生合作的成果,孩子們享受並樂在表演中,不論他們的演出如何,總是要給予肯定。 每次舉辦活動,都是幼兒園的誠意,在小朋友的學習歷程,我們會適時地提供機會,讓家長了解小孩在幼兒園的學習表現,與孩子同樂,享受現階段的時光,把握陪伴他們的日子。 今天的聖誕活動,除了有小朋友的表演外,還有薑餅屋DIY製作,小朋友禮物交換,還有摸彩,每個項目都代表幼兒園的用心與背後的努力。 感謝所有幕前幕後為活動忙碌準備的工作人員;感謝為我們帶來歡樂的寶貝們;感謝出席活動的家長們,有大家真好。 祝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禮物

「這次禮物會甚麼呢?」崔西的生日快到了,腦海上演過無數次「開禮記」,仍猜不出禮物盒裡的驚喜是甚麼。 近來,爸爸總是早出晚歸,連見面都不容易,崔西決定把屋子打掃得煥然一新,好提醒爸爸天是她的生日。 晚上,爸爸手上拎著一條麵包及一個盒子回家,「崔西,生日快樂!」爸爸見崔西眼巴巴地盯著紙盒,神秘的說:「晚一點才能開!」於是,兩人津津有味地享用麵包,父女倆已很久沒有吃到新鮮的麵包了! 餐後,爸爸帶她出去堆雪人、打雪仗;也一起去森林砍木材,堆營火高歌慶祝,整晚過得熱鬧又精彩!就寢時,崔西跑去爸爸說,「爹地,我可以拆禮物了嗎?」 只見爸爸窘困地說,「很抱歉…..那個盒子是空的!爸爸失業了,沒錢買禮物送你….。」當爸爸落寞轉身時,崔西跳上前在爸爸臉頰親了一下;「雖然沒有禮物,但是卻有我和你呀!」 崔西帶著禮物盒回到房間,她感覺盒子沉甸甸的,裡面裝了許多東西,要用心感受才看得見!每個人對禮物的需求不同,感受也不一,但只要用愛付出、歡欣領受,不論「送」與「收」,都能享受其中獨特的況味。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攜手合作保護孩子的安全

校園安全又亮起紅燈,發生在台南市。有位精神障礙,年約二十歲的女子,於11日、12日連續兩天,持刀到南科、新市兩所校園行凶,割傷兩名學童;而東區12日也有張姓男子,男扮女裝潛入學校女廁,遭員警及時發現揪出,連續多起陌生人潛入校園,學校形同不設防,安全問題再次浮上檯面,令人擔憂。 根據警方分析,在各級學校中,大專院校最擔心發生網路詐騙案,國中、高職學校最擔心毒品案,國小、幼兒園最怕是婦幼安全事件。 無圍牆校園是教育部永續校園計畫的一環,期盼打破校園與社區民眾的藩籬,營造校園的教育氣氛。如果只將眼光強調在那「表面」圍牆的存在與否,而沒有思考更深層的內涵,恐怕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十多年來,學校的圍牆紛紛拆除,但不知在推動圍牆拆除前是否想過安全維護的配套措施?校安人力是否足夠?設備是否齊全?否則一旦拆除,危機就會跟著來。 校園空間是學生聚集、使用的地方,是要讓學生有個安全無虞的學習環境,而不是家長擔心、學生害怕的過著學校生活,如此就是友善校園嗎?若是隨時有陌生人進出,心中的不自在感與害怕之心也會油然而生的。不知在推動此政策時,是否經過周全的思考? 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 幼兒園是小小孩聚集的地方,教保服務人員都是女老師,若一旦發生因人員入侵的安全問題,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預防重於治療,不是等到發生了才來處理,而是不可讓事情發生。 二十多年前到日本參觀幼稚園,至今印象仍為深刻。就午餐而言,小朋友的午餐是家長準備的,用餐時小朋友拿出餐盒,首先以感謝的心,感謝家人為他們準備的餐點,打開享用時,不論菜色如何,大家均面帶笑容以喜悅心來享用。餐後,沒有午休,二點至二點半左右,家長來園接回;小朋友回家後,老師們在校園到下班前的時間,為明天的教學課程做準備,而不是下班後,用自己的時間,做教學工作上的準備。 校園裡沒有家長進出,只到門口;校門口沒有家長的機車或小客車,接或送,家長必須把車子停在社區的停車處,再帶著小孩走路到幼稚園,將小孩交給門口的老師;下午接小孩時,依序排隊、安靜在外面的圍牆邊等候,待老師把小孩帶出來,沒有廣播的呼叫聲,沒有車輛、空污的環保問題,更沒有校園安全的問題。真是令人羨慕。 日本可以,相信台灣也應該做得到才是。 要改的事,實在是太多了,千頭萬緒;維持現狀,就沒有契機。 從小處著手,從大處著眼。為政者必須從全局和長遠的觀點出發去考慮問題。從你我開始,征服自己的私心,政府與人民攜手合作,為下一代子孫,建設友善的生活、教育、工作與生存環境,一個前瞻與國際接軌的國家。 祝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聖誕節的意義

聖誕節對傳統的基督徒來說,是在慶祝耶穌的誕生。他們會在聖誕節的早上去做聖誕禮拜,以紀念耶穌和發揚基督的精神。不過一般的人已把它看成一種大眾化的民俗活動,是一個大家分享彼此對於家人、朋友甚至於他人的愛與關懷的日子。它也象徵著人們對於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感恩、銀善、信實、溫柔以及節制的期望。印象中,聖誕節似乎應該在皚皚白雪中度過的節日,但是有趣的是,對住在南半球的人門,例甘澳洲或南美洲的人們而言,聖誕節可是夏日的節慶呦! 聖誕老公公的由來 聖誕節是令人雀躍期待的日子,尤其是小孩子。相信大家對聖誕老公公的事都耳熟能詳吧?從前有一個老人,名叫尼古拉斯,他一生最愛幫助貧窮的人家。其中有一次他幫助三個貧窮的少送她們三袋金子以逃過被賣的不幸。當尼古拉斯偷偷把其中一袋金子送給其中一名女子時,他把金子從其中一個窗戶扔進去,恰好掉進景在壁上的一長襪中。於是,將禮放在聖誕襪子的送禮方法家挨戶地去要糖果喲! 據說平安夜的晚上,聖誕節老公公會駕著馴鹿雪橇滿載著禮物準備送點這一年來表現很好的小朋友,他會悄悄地從煙囪爬進屋內,禮物塞在掛在床頭的襪子裡。所以孩子總會把一條條色彩繽紛的襪子掛在床頭,並在襪子旁邊放杯熱牛奶給勞苦功高的聖誕老人解渴,並送份大禮給自己。 隔天一每個小朋友都迫不及待地打開禮,想知道自己得到什麼獎勵。 到了1822年,一位荷蘭傳教士把這位偉大慈善家的故事傳到美國之後,美國商人更以特殊的行銷手法,每年利用這個節日大張旗鼓地宣傳廣告,大賺一筆,在亞洲的日本及其他各國也群起效尤。因此裝扮聖誕老人來慶祝聖誕節的風俗習慣也就漸漸地流行到世界各國了。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健康安全過好冬

入冬以來最強的冷空氣正逐漸南下,今晨的最低溫比昨天的最低溫,大約低了1至2度。冷颼颼的天氣,讓人不禁連打了幾個哆嗦。 氣候變化異常,溫度忽高忽低,可要注意衣服的增減,別著涼了,穿暖一些,讓身體不因此受寒、感冒、發燒。特別是小孩和長輩,需更加留意。 問小朋友:「天氣熱衣服要多穿還是少穿?」「少穿」;「天氣冷呢?」「多穿」;再問:「會不會自己穿脫衣服?」「會~」中大班孩子大聲回答,小和幼只寥寥幾個;提醒小朋友,隨時注意天氣的變化,懂得自我保護身體的能力,穿脫衣服可是其中的一項。 這些天咳嗽、流鼻涕的小孩變多了,吃藥的孩子不間斷,令人很不捨。幾位晚到的小朋友,家長說夜裡咳很久,好不容易才入睡,不忍心叫醒,讓小孩多睡一會兒、睡飽一點。 沒錯,睡飽才有精神,沒睡飽小孩就容易哭鬧。況且要擁有健康的身體,除了吃、運動外,睡眠可是非常重要,醫生提醒晚上9點到10點是成長激素開始分泌時間,幼兒就寢入眠時間最好在9點到10點間,睡眠時間不要少於9小時;總睡眠時間需11∼13小時;小學10∼11小時;國高中9∼10小時,加上多運動,才可健康長大。睡對時間點、睡夠時間,才能擁有高壯身材! 每年秋冬之際為台灣流感好發季節,並在農曆春節前達到流行高峰期,天氣逐漸轉涼之際,衛生局為趕在流感流行期前提升學齡前幼兒流感疫苗接種率,再次發文給各幼兒園,鼓勵尚未接種的幼兒能接受接種,以提升對流感的免疫力。 仁和早在10月的時候,配合衛生署的宣導,讓醫護人員入園對經家長同意的幼兒施打流感疫苗;此次衛生所再次來文、來電,希望尚未施打流感疫苗的小孩,能接受這項服務,確保小朋友的健康。我們將再次分發通知,請家長留意,若有需要,請記得填寫回條,讓小朋友能安心、健康的過冬,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祝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親子天下 七招幫助孩子快樂交朋友(二)

2.父母不過度干涉、也不過度操作孩子與玩伴的互動。 要把握最少涉入原則。例如孩子的人際發展大致上沒有問題,就不需要安排許多活動。同樣的,對孩子要和玩伴玩什麼?怎麼玩?或者玩出爭執、問題時怎麼辦?除非必要,父母宜鼓勵孩子與玩伴溝通、決定。 3.安排同齡玩伴的相處經驗,也要安排有混齡的玩伴團體。 過去孩子在家族裡有大的帶小的,走出門也有街坊鄰居的大哥大姐可以跟前跟後,但現在孩子生得少,混齡玩伴顯得更為重要。 楊俐容觀察,如果讓孩子選擇玩伴團體,容易選擇同齡的,也很少會選擇和比較小的孩子在一起;因此父母需要幫孩子營造混齡互動的經驗。例如對較大的孩子安排志願服務活動,可以讓孩子在團體中學習照顧別人、幫助別人。 友誼始於家庭 孩子在校時間佔平時很大的比率,同學關係是生活的重心,但大多數同學計較的是分數,老師重視的也不是同學之間如何相處。孩子需要學校以外和玩伴相處的機會。 父母若想幫助孩子結識或維繫玩伴,要從何做起?美國知名親職專家蜜雪兒‧玻芭的說法,「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經常在家中舉辦活動。」邀孩子的玩伴到家裡玩,是認識孩子的玩伴以及對方父母的絕佳機會,而且可以從中觀察小孩和玩伴互動的情形,讓父母更知道如何幫助孩子增進社交能力。 有幾個方法可以幫孩子找玩伴: 1.營造家庭自由遊戲(free play)場「氛圍最重要,孩子覺得安全信任,自由遊戲就開始了。」很有經驗的媽媽林美玲說,小孩能和其他小孩在一起就很開心,不太會在乎其他東西。她要做的就是不要讓七、八個孩子玩到失控、發生危險,並且準備一些點心飲料。還有,一開始先把家裡環境介紹一下,告訴孩子們垃圾要如何處理,用過的碗盤要收到水槽等等。 2.舉辦跨家庭的親子電影欣賞會 「親子電影欣賞會」,則是胡慧美、陳宜娟等幾位媽媽為讀同校的小四孩子們在家裡營造的另一種玩伴互動天地。每週五晚上在陳宜娟家裡,一台筆記型電腦、一部單槍投影機,還有一面空白牆壁,幾樣簡單的設施,小小客廳變成孩子們感情與看法交流的大大空間。 3.組織play group(遊玩小組) 加入play group,讓吳孟樺的兩個女兒從小就有一群比較固定的友伴陪他們一起遊玩長大。 遊玩小組比較組織化,尤其適合學齡前的親子參加。小組輪流到每個成員家裡,由當家的媽媽輪值 設計並帶領活動。說故事、玩美勞、做餅乾、唱歌表演,「遊戲愈貼近小孩的生活經驗,愈能讓孩子動手,孩子會很愛」。 4.結伴到大自然遊玩 一年多前賴素燕和兒子加入荒野保護協會的「炫蜂團」,「我們就像一個大家庭,兒子多了混齡同伴相處的生活經驗,也交到很麻吉的朋友。 「結伴在大自然遊玩」,是賴素燕增加孩子從小與其他小孩相處機會的方式。她說,大自然是很好的養分,人在大自然裡比較能眼開心開,孩子們的互動也比較海闊天空。 作者林玉珮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培養孩子的人際關係

「園長~我沒有朋友?沒人跟我玩。」小男孩來到身邊跟我抱怨著,看著平日活繃亂跳的小孩,突然間發出求救的訊號,是必須去正視的。 集合時,以朋友為話題和小朋友分享,接著問:「在幼兒園沒有朋友的請起立。」從大班到幼幼班都有人站起來,十個不到。園長一個個詢問,他們最想和誰當朋友?孩子們清楚的表達;於是,依序請他們鼓起勇氣,走到他想要的朋友面前,開口說:「請問我可以和你做朋友嗎?」若對方願意,就會說「我願意」,接著彼此握手、擁抱。 在園長的引導下,自我表達沒有朋友的小孩,勇氣可嘉,願意在人前表達自己的需求,尋找支援,也因此得到幫助,如願的和對方搭起友誼的橋樑;接著大家一起玩好朋友的猜拳遊戲~好朋友我們行個禮,握握手呀來猜拳,石頭布呀看誰贏,輸了就要跟我走。大家玩在一起,樂在當中。 過程中,觀察到孩子的表達力與欣賞力很強、很敏銳,他們玩在一起的朋友,同質性都很高、很相近。雖然如此,在相處的過程中,也常有爭吵,互不相讓,動手互推、互擠、互搶、互相爭寵的情形發生,在推擠搶中,也許有人會哭、會告狀、會不小心受小傷,也會翻臉,而這些行為、情況不一定發生在教室,也許是在戶外,在上廁所時,老師或許不知道;但,一定會有小孩來告狀,每個人描述的也會不同,若事情與自身有關且較理虧,述說時也會為自己辯護,避重就輕說是別人的錯。 若家長理解,處理起來就較輕省,否則光是小孩的紛爭,有時老師就會處理不完。 小朋友在學習、玩樂、爭吵中,建立與他人的關係,是成長重要的過程,也是社交、人際互動的開始;有時家長會抱怨孩子為何沒有朋友?這其實是無法勉強,除了個人的特質、親和力、溫和的態度、有禮貌、會禮讓外,父母的關心也很重要。在幼兒階段,可塑性較強,必須把握此時期,學習、改變、調整,才能建立好的人際互動關係。 家人是一輩子的支柱 ,朋友卻是永遠的依靠。 每二週一次的混齡學習區,是小朋友們的最愛,有桌遊區、科學和烹飪區、美勞和陶土區、戲劇區,小朋友自由選擇喜歡的區域,在老師們用心的規劃下,有了不一樣的體驗,豐富他們的學習與人際互動的經驗。 祝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親子天下 七招幫助孩子快樂交朋友(一)

「你的孩子有同齡玩伴嗎?孩子從學校回到家裡感到孤獨嗎?……」父母如何幫孩子找玩伴?3個原則、4個方法提供現代家長參考。 朋友在人的一生舉足輕重,而玩伴是孩子最初的朋友。許多研究也指出,孩子可以從與玩伴的互動中,認識自己、發展友誼、發現新經驗、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變得比較獨立與自信。玩伴對孩子身體、社會、情感以及認知的發展有相當正面的幫助。 然而,自一九六○年來,隨著都市化、小家庭化、玩具精緻化,孩童的社會性遊戲已大幅減少,又因為少子化以及父母採取過度保護,孩子與玩伴自然互動的機會日益不足,形成當代教養下一代的新興議題──「玩伴危機」。 玩伴危機的警訊 「你的孩子有同齡玩伴嗎?孩子從學校回到家會感到孤獨嗎?……」在實施一胎化政策的中國,有媒體向父母讀者拋出連串問題,並以「玩伴危機逼近孩子」為標題,嚴肅地拉起孩童缺乏玩伴的警報。 少子化的全球浪潮正驚濤拍岸。台灣近年來出生率幾乎逐年創新低,平均每年少一萬多個新生兒。幼稚園裡獨生子女的比率也愈來愈高,在台北都會逼近五成。 「玩伴危機」對台灣下一代影響如何?目前不得而知,但一些警訊卻值得關注。 ●「親子天下」的調查顯示,國 中小老師有七成認為,學生在人際關係上的問題「嚴重」或「很嚴重」。每五個國中小學生就有一位覺得自己在交友上「有點困難」或「非常困難」。也有超過六成的國中生以及超過四成的小學生表示,休閒時最常做的是「上網」。 ● 兒福聯盟統計兒童專線接獲的求助電話,發現兒童最煩惱的是同儕相處問題,其次才是課業壓力以及父母的過度干預。「從少子化、都市化、生活網路化等這些難以逆轉的社會趨勢看來,目前孩子出現的人際問題,未來恐怕會更嚴重」,心理師杜淑芬指出,這使得玩伴對孩子的重要性更加突顯。 幫孩子找玩伴 「我只有生一個孩子。兒子渴望玩伴,感到孤獨,我們做父母怎麼陪伴都無法替代同儕,同儕有時比父母重要」,師大公領系教授蔡居澤說出這一代父母的心聲。 面對孩子可能的玩伴危機,同樣只有生一個孩子的台大心理系教授雷庚玲分享自己的對策,「常常幫孩子找玩伴」。 父母如何幫孩子找玩伴? 首先,宜掌握以下三原則: 1.隨著孩子的年齡漸長,父母應從主導轉為幕僚。 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對玩伴的看法與需求也會有所不同(參考表一),父母的角色要隨之調整。心理諮商師杜淑芬說,「父母從主導轉為幕僚,慢慢的放手就是給孩子時間和空間發展在人際的主動性,以及培養不同的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齊克‧魯賓在其所著的「小朋友的友誼」書中就建議:五歲以下小孩,與玩伴的互動機會由父母來安排;孩子五到七歲,父母就要徵詢小孩的意見後再做安排;八到十歲的小孩,可以在父母的幫忙下由孩子自己安排;孩子十到十二歲,就可以自己規劃活動,但時間和日期必須經由父母的同意。【下週待續】 作者林玉珮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