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August 26, 2017

園長的話 – 阿公阿媽節

「哇~環境好好哦,進來感覺很舒服,人都精神起來了!我到過幾所幼兒園看學生,就你們的環境最好,有的園區很小,孩子的活動空間有限。」週二,來園訪視實習生的幼保系教授,一入校園,就向著開門的園長說讚美的話~口甜,跟著老師露出滿臉的笑容~臉甜,愉悅的和園長坐在活動室分享學生在幼兒園實習的情形~心甜。 教授第一次來仁和,從校門口往裏看,無法想像園裡竟然這麼寬廣, 別有洞天;帶教授參觀校園,他說回去一定要幫我們宣傳、廣告,這麼棒的園地,還有游泳池、草場,孩子們自在的享受寬廣的空間,應該讓更多人知道才是。 園長又同教授分享創辦人的辦學理念,特色,設備的規劃,歷史沿革,與即將邁入第44年,能堅持起初辦學的理念,又沒收安親班,實在是不簡單,教授深感佩服。 用心與實在的人是會被看見、被接納,是能長長久久、永續存在的。 因著即將到來的八月二十七日祖父母節,與孩子們分享這議題。 剛巧有一位阿媽坐在活動室,園長問小朋友:坐在一旁的是位媽媽還是阿媽?小朋友~是阿媽。「怎麼知道的?」「因為看起來老老的。」齁!眼色真厲害哦!再問「怎樣才能當阿媽?」「要先當媽媽,才能當阿媽。」「那阿媽當完還可以當甚麼?」孩子們不知道,園長說「阿祖」。 想當阿祖可不是那麼容易,條件之一就是要有健康的身體。 問小朋友:祖父母是誰的節日?阿公阿媽的節日,要怎麼慶祝呢?「說阿公阿媽我愛你;阿公阿媽祝你身體健康;給阿公阿媽一個擁抱;給阿公阿媽親一個;送禮物給阿公阿媽;跟阿公阿媽說祖父母節快樂!」 每年八月第四個星期日是祖父母節,今年剛好落在八月二十七日。它是教育部七年前「部定」節日,因為是「部訂」不是「國訂」,很多人不知道有這個節日,顯然遠不如母親節的隆重和父親節的熱鬧。 祖孫間的親情增進,大多數要靠父母的聯繫、安排;祖孫關係是親是疏,也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及作為。 希望祖孫三代都能重視今年的祖父母節,把握開學前的週日,享受相聚在一起的歡樂時刻。 祝大家 祖父母節快樂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祖父母節」之由來

(一)緣起 我國人口結構早已成為高齡少子女化社會,在此社會結構下「祖孫」世代間的互動應該是很親密的,然而工商社會及家庭結構改變,卻讓祖孫世代缺乏接觸的機會,形成隔閡與疏離,99年由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所發表的「跨世代互動關係調查」結果亦顯示:有80.1%的祖父母可以把每個孫子女的名字記得一清二楚,但只有36.8%的孫子女清楚祖父母的名字;有39.3%的祖父母清楚記得孫子女的生日,但清楚記得祖父母生日的孫子女僅有5.8%,顯見現代祖孫關係確實有待加強。 為喚起國人更加重視家庭世代關係,落實傳統核心價值之家庭倫理與品德教育,彰顯祖父母對家庭社會的貢獻與重要性,鼓勵年輕世代更樂於接近長者,分享他們的生命經驗及人生智慧,以發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社會,進而達成建構無年齡歧視的社會願景,教育部首次於99年8月29日(星期日)發起我國的第一屆「祖父母節」,爾後則固定於每年8月的第4個星期日慶祝該節日。 (二)主要理念及意涵 1.倡導正向老化態度 國內高齡人口逐漸超越青壯年人口,為扭轉老人是社會資產而非負擔之社會印象,本節日之施行,倡導家庭文化傳承延續,強調祖父母是聯繫家庭和社會的根本元素,彰顯祖父母是社會文化重要資產,喚起民眾對國內人口高齡化之重視,讓社會了解「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以教育的方式讓國民具備正確的老化觀念,消除年齡歧視,建立一個對老人親善及無年齡歧視的社會環境,進而迎接邁入高齡社會的各種挑戰。 3.促進家庭世代傳承 4.承襲家庭的傳統,更是社會文化的重要資產,透過學校及社區推動世代之間的課程及活動,不僅讓祖父母得以展現人生智慧經驗,更讓孫子女藉由與祖父母的互動,建立世代互信、互動及互惠的學習關係。以期打破現代社會中,多數年輕父母僅將祖父母視為「孫子女的照顧者」之替代角色刻板印象,達到家人關係和諧之目的。 3.建立悅納老人的和諧社會 家庭是最基本的世代互動場所,而與祖父母互動更是年輕世代與老人互動的重要經驗,祖父母可說是孫子女認識老化歷程與悅納老年世代的重要關鍵,透過各種祖孫代間教育活動的規劃,建立對「老人」、「老化」的正向態度,扭轉年齡歧視偏見,以「教育」搭起世代的橋樑,進而建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會。 (三) 推動主軸 祖父母節最大的意義在於促進世代傳承,讓孫子女了解祖父母對於家庭的意義。因此,推動主軸以「感恩」、「傳承」為主。 (四)願景 「孝親尊長」、「敬老尊賢」是中華文化延續數千年的傳統價值與美德,本部冀望藉由教育的管道與推動,發起及訂定「祖父母節」,讓國民從小培養此美德,喚起民眾重視目前逐漸式微的家庭世代關係。並以「教育」搭起世代橋樑,透過祖父母連結傳統與創新,讓年輕世代認識老化、悅納老人,也讓祖父母在晚年生活與家人更親密,使我們社會上每位長者都能讓年輕世代更樂於接近,達成建構無年齡歧視的社會願景。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