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August 2017

園長的話 – 阿公阿媽節

「哇~環境好好哦,進來感覺很舒服,人都精神起來了!我到過幾所幼兒園看學生,就你們的環境最好,有的園區很小,孩子的活動空間有限。」週二,來園訪視實習生的幼保系教授,一入校園,就向著開門的園長說讚美的話~口甜,跟著老師露出滿臉的笑容~臉甜,愉悅的和園長坐在活動室分享學生在幼兒園實習的情形~心甜。 教授第一次來仁和,從校門口往裏看,無法想像園裡竟然這麼寬廣, 別有洞天;帶教授參觀校園,他說回去一定要幫我們宣傳、廣告,這麼棒的園地,還有游泳池、草場,孩子們自在的享受寬廣的空間,應該讓更多人知道才是。 園長又同教授分享創辦人的辦學理念,特色,設備的規劃,歷史沿革,與即將邁入第44年,能堅持起初辦學的理念,又沒收安親班,實在是不簡單,教授深感佩服。 用心與實在的人是會被看見、被接納,是能長長久久、永續存在的。 因著即將到來的八月二十七日祖父母節,與孩子們分享這議題。 剛巧有一位阿媽坐在活動室,園長問小朋友:坐在一旁的是位媽媽還是阿媽?小朋友~是阿媽。「怎麼知道的?」「因為看起來老老的。」齁!眼色真厲害哦!再問「怎樣才能當阿媽?」「要先當媽媽,才能當阿媽。」「那阿媽當完還可以當甚麼?」孩子們不知道,園長說「阿祖」。 想當阿祖可不是那麼容易,條件之一就是要有健康的身體。 問小朋友:祖父母是誰的節日?阿公阿媽的節日,要怎麼慶祝呢?「說阿公阿媽我愛你;阿公阿媽祝你身體健康;給阿公阿媽一個擁抱;給阿公阿媽親一個;送禮物給阿公阿媽;跟阿公阿媽說祖父母節快樂!」 每年八月第四個星期日是祖父母節,今年剛好落在八月二十七日。它是教育部七年前「部定」節日,因為是「部訂」不是「國訂」,很多人不知道有這個節日,顯然遠不如母親節的隆重和父親節的熱鬧。 祖孫間的親情增進,大多數要靠父母的聯繫、安排;祖孫關係是親是疏,也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及作為。 希望祖孫三代都能重視今年的祖父母節,把握開學前的週日,享受相聚在一起的歡樂時刻。 祝大家 祖父母節快樂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祖父母節」之由來

(一)緣起 我國人口結構早已成為高齡少子女化社會,在此社會結構下「祖孫」世代間的互動應該是很親密的,然而工商社會及家庭結構改變,卻讓祖孫世代缺乏接觸的機會,形成隔閡與疏離,99年由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所發表的「跨世代互動關係調查」結果亦顯示:有80.1%的祖父母可以把每個孫子女的名字記得一清二楚,但只有36.8%的孫子女清楚祖父母的名字;有39.3%的祖父母清楚記得孫子女的生日,但清楚記得祖父母生日的孫子女僅有5.8%,顯見現代祖孫關係確實有待加強。 為喚起國人更加重視家庭世代關係,落實傳統核心價值之家庭倫理與品德教育,彰顯祖父母對家庭社會的貢獻與重要性,鼓勵年輕世代更樂於接近長者,分享他們的生命經驗及人生智慧,以發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社會,進而達成建構無年齡歧視的社會願景,教育部首次於99年8月29日(星期日)發起我國的第一屆「祖父母節」,爾後則固定於每年8月的第4個星期日慶祝該節日。 (二)主要理念及意涵 1.倡導正向老化態度 國內高齡人口逐漸超越青壯年人口,為扭轉老人是社會資產而非負擔之社會印象,本節日之施行,倡導家庭文化傳承延續,強調祖父母是聯繫家庭和社會的根本元素,彰顯祖父母是社會文化重要資產,喚起民眾對國內人口高齡化之重視,讓社會了解「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以教育的方式讓國民具備正確的老化觀念,消除年齡歧視,建立一個對老人親善及無年齡歧視的社會環境,進而迎接邁入高齡社會的各種挑戰。 3.促進家庭世代傳承 4.承襲家庭的傳統,更是社會文化的重要資產,透過學校及社區推動世代之間的課程及活動,不僅讓祖父母得以展現人生智慧經驗,更讓孫子女藉由與祖父母的互動,建立世代互信、互動及互惠的學習關係。以期打破現代社會中,多數年輕父母僅將祖父母視為「孫子女的照顧者」之替代角色刻板印象,達到家人關係和諧之目的。 3.建立悅納老人的和諧社會 家庭是最基本的世代互動場所,而與祖父母互動更是年輕世代與老人互動的重要經驗,祖父母可說是孫子女認識老化歷程與悅納老年世代的重要關鍵,透過各種祖孫代間教育活動的規劃,建立對「老人」、「老化」的正向態度,扭轉年齡歧視偏見,以「教育」搭起世代的橋樑,進而建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會。 (三) 推動主軸 祖父母節最大的意義在於促進世代傳承,讓孫子女了解祖父母對於家庭的意義。因此,推動主軸以「感恩」、「傳承」為主。 (四)願景 「孝親尊長」、「敬老尊賢」是中華文化延續數千年的傳統價值與美德,本部冀望藉由教育的管道與推動,發起及訂定「祖父母節」,讓國民從小培養此美德,喚起民眾重視目前逐漸式微的家庭世代關係。並以「教育」搭起世代橋樑,透過祖父母連結傳統與創新,讓年輕世代認識老化、悅納老人,也讓祖父母在晚年生活與家人更親密,使我們社會上每位長者都能讓年輕世代更樂於接近,達成建構無年齡歧視的社會願景。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彼此尊重才有的感覺與感動

「暑期課程好豐富、好多元,小孩每天都好快樂,回來會分享在幼兒園的事,謝謝仁和用心的安排與規劃,謝謝老師的帶領與教導!」 是呀!看著小朋友們快樂開心的玩,雖然仍有幾個小孩還在哭泣,不過可是一面哭一面參與,真是可愛! 週三的3C3Q桌遊活動,動手玩創意,從中培養孩子的專注、記憶與辨識能力。 週四的亞歷山大蝴蝶生態園,認識蝴蝶的生態、標本、製作立體蝴蝶卡片、控窯疊疊樂、沙中尋寶、餵食山羊,每一個關卡,蝴蝶園的老師都以專業的態度,為孩子們做講解。尤其是講解蝴蝶生態的秦老師,唱作俱佳的教學與對蝴蝶的認識,大人、小孩,大家都專注的聆聽,過程中也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不論是面對幾歲的孩子,秦老師都以尊重的態度,用心的教導。 看著蝴蝶園區裡那一群四、五、六十歲以上的工作人員,在工作岡位上盡心且用心的在服務,尊重自己的工作,也看重被服務的孩子,互動中看見了一股暖流,在彼此的心裡。 是的,就是那股暖流讓別人願意付出,是彼此間相互的尊重,才有的感覺與感動。 不是出錢的最大,應該說願意出力的才不簡單。 郝廣才先生說,台灣的教育出了問題! 其中之一是家長過多的干預,因為意識抬頭,更由於少子化,讓學校教育與師長們有莫大的挫折感,削弱了起初為師的熱情;不僅是孩子的問題,父母的溝通更是難上加難!加上3C產品盛行,媽媽習慣以Line聯絡,不管任何時間,想要連絡老師,叮咚就將訊息傳出去,連放假、晚上10點後,老師還得接家長的Line,真是辛苦! 期盼仁和的家長,每一位都是有溫度的人,願意站在幼兒園和老師的立場來看事情,尊重自己也尊重老師。老師不是鐵人,不是7-11,她們有下班的時間,有自己的休閒和家庭生活,也必須有足夠的休息時間,才能再出發。 孩子永遠有用不完的精力,才從蝴蝶園回園,老師、姊姊都已累癱了,又吵著要到戶外溜滑梯、盪鞦韆,真是佩服! 難怪家長說:小孩六、日在家裡,簡直快招架不住,有沒有假日班? 祝福大家 暑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熱鬧的父親節

本週幼兒園生活精彩萬分,熱鬧無比!週一有美勞創作,為迎接爸爸節的到來,教學老師帶來爸爸節的手工製作-爸爸筆筒,以壓克力顏料樹脂土,讓孩子們動手玩創意,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 原本還在哭泣的小孩,減少了一些,在老師的引導下專心、用心且細心的捏塑,每一個搓揉捏貼,都代表著孩子們對爸爸的愛與感謝之意。 週二是爸爸節,教唱一首爸比的歌曲「東西壞的時候叫爸比,走累的時候找爸比,不懂的時候問爸比,害怕的時候喊爸比。爸比爸比我愛你,你就像那陽光照進我心裡,爸比爸比謝謝你,我願像隻小羊窩在你懷裡。爸比爸比我愛你,你是上帝天使天天保護我,爸比爸比謝謝你,我願天父時時 賜福看顧你。(祝爸比永遠健康、快樂!) 問小朋友~「為什麼東西壞的時候要叫爸比,不叫媽咪?因為爸爸會修理東西」「為什麼走累的時候要找爸比,不找媽咪?因為爸爸有力氣」「不懂的時候為什麼問爸比不問媽咪?因為爸爸比較厲害」「那害怕的時候,為什麼不喊媽媽,卻要叫爸比?因為媽媽自己都很害怕了」哈哈哈~ 「爸爸」是小孩心目中的英雄,是兒女的榮耀。 「爸爸」是天父上帝給男人最尊貴的名字。 幼兒園送給每位爸爸祝福小卡和棒棒糖一支,希望爸爸們吃了口甜,心甜,臉也甜,成為家庭中的祝福。 週三,校園熱鬧無比,光華中學幼保科47位學生,一早在主任和老師的帶隊下來園,帶來「Fun手一起玩自然」的活動,有「鷹為有妳-貓頭鳥的製作」、「燃燒的飛行船製作」,與闖關活動-荷作無間、同甘共苦、枝枝葉葉、遍地開花」;大夥兒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帶領、協助下,快樂的玩著,完成了作品,留下許多珍貴的畫面。 中大班還有科學遊戲-神奇史萊姆-了解黏性的作用;冰雪奇緣乾冰實驗-了解乾冰與冰塊的差異;彩色夢幻油水實驗-了解油水不溶。帶課老師用心的準備實驗教具、學具,並以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讓小朋友透過實驗、操作來認識,大家玩得不亦樂乎! 週四的騎士堡,更是多數孩子的最愛,也是夏天室內大型遊樂場的好去處。除天鵝家的小寶貝以娃娃車接送(幼幼孩子較小,走路到外面馬路搭車很辛苦),其他班級都搭乘遊覽車前往,大家快樂的玩了一個上午! 週五,游泳樂陶陶! 問小朋友:你快樂嗎?我很快樂!快樂的小孩在仁和。 「仁和涼一下,輕鬆過暑假。」YA! 祝福大家 暑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爸爸的角色

五○年代的經典課文:「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孩不回家?」再配上經典兒歌-哥哥爸爸真偉大,家事不用你牽掛,只要我長大!這篇老課文和傳唱至今的老兒歌,從農業、工業社會在到如今資訊社會下的小孩,仍舊能朗朗上口與哼唱著這些與父親相關的文本。 在當代多型態的家庭關係來說,父親角色對轉變,在父親節時,刮鬍刀和領帶的節日禮品宣傳依舊,但我們該怎樣歌頌、慶祝,甚至紀念父親這個在家庭位階中「偉大卻隱藏內斂」的尷尬角色。 首先,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角色早已改變。隨著雙薪家庭增加,越來越多職業婦女分擔過往只有父親單向工作的樣貌,各行各業優秀的母親展露頭角。然而工業體制讓父親「外派。兼職、加班」的內化現象,爆肝工作下與子女聚少的現象仍多,因此父親與家庭連動的腳色充滿模糊關係,會有「新好男人」參與家務好爸爸的真實,卻也有忙於工作而隱形消失「不存在爸爸」。 心理學家拉岡曾以「父親之名」來論述幼兒對父親概念的理解。這裡的名是指一種名聲、權威,也象徵家庭與社會的法則,總會依存在「外主導」下父親的權力;父親以往在家中最大,掌控電視遙控器與外出消費的主導能力逐漸瓦解,這是父親角色改變之一。 其次,單親家庭比重的增加,孩子跟媽媽生活在一起極多,孩子與母親連結強化,也常讓父親晾在一旁,甚至少了責任感。女性往往包容、堅忍和順服於家庭教養小孩的精神上,會比融入家庭較「被動、間接、不知該做甚麼」的父親順手。許多調查發現,與母親節相比,父親節的存在感總是異常薄弱,會想與知道送甚麼母親節禮物的子女,總是高於刻版印象父親節只能買的一些3C產品與刮鬍刀「萬年產品」的困難選擇。 資訊社會後的父親,在維繫原本傳統社會就必須肩負家庭財政壓力仍在,卻也必須在學習融入家庭生活中更多元「爸爸」的角色上,找尋自己的定位。陪產假或育嬰假是讓父親更深入家庭生活的一環,父親的角色,在養家糊口之餘,也能走入家庭共生下較「明顯」的地位。 爸爸那套看不見超人的服裝,總包在身體隱藏的內心之中。給父親一個擁抱,與父親說說家中的話,讓「父親真偉大」化為生活上語言持續的實踐,不要等到長大才說! 文/趙哲聖教授 摘自聯合報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一起幫孩子適應新生活

七月二十八日學期結束後,連著週休二日到暑期開課,一共有五天的假。假期中巧遇今年首颱妮莎於七月二十九日週六襲台,緊接著又有海棠颱風,三十一日有幾個縣市停課,而當日仁和原本就不上課了,沒有影響,不過仍有幾個家長載著小孩來園。因著颱風過境,一連下了幾天的雨,讓生活變得很不方便,也打亂了一些計畫。 下雨讓我們更珍惜天晴的日子。不過,天候是我們無法預測的,得隨時注意氣象報告與觀測天空的變化,做好預防的措施才能確保自身的安全。 雨下到八月二日……. 八月三日週四,暑期開課第一天,是個晴朗的好天氣,太陽公公展露笑臉歡迎小朋友,好開心哦!孩子們在爸媽的帶領下,歡喜的來園,園地裡因著孩子們的嬉笑聲、哭喊聲,頓時又熱鬧起來。幾個新生因著父母要離開、依依不捨而大哭,這樣的反應是可被理解,可同理孩子的情緒;對小小孩而言,第一次離開家裡、離開父母獨自一人待在陌生的幼兒園,心裡的不安與擔心害怕是可想而知。哭鬧聲音此起彼落,在老師媽咪、大姊姊用心且耐心的陪伴、引導與安撫下,哭鬧的聲音隨著一分一秒的流逝,漸漸小了,也少了。 不過,孩子就是孩子,隔了一夜,今天一早來園,哭叫聲比昨天更大,他們有了一天的經驗,有些小朋友不捨父母離開的心,情緒的反應,讓哭叫聲更大;家長的心也隨著小孩的哭聲,更加糾結;這樣的情形在週休二日後,週一要來園,也許情緒的反應會更大,哭鬧不上學,遇此情形,家長千萬不能動怒,不可以責罵,需要更多的耐心與包容心,多給予肯定與鼓勵,陪伴寶貝們走過這段適應的日子。 每個孩子適應的時間長短不一,視他們的生活經驗而定,不過一般至少需要一個月;這其中,師長和父母扮演的角色與接納包容的態度就很重要。親師需要攜手合作,做好夥伴關係。藉著每日家園聯絡簿和每週教學,了解孩子在園的動態和在家的情形,每週週報幼兒園的行事曆、園長與家長文字的對話等,讓家園、親師間有好的互動關係,才能幫助寶貝們,若只有幼兒園單向的提供是不夠的。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起加油吧! 祝福大家 暑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第一天上幼兒園 寶寶易分離焦慮

學校開學,校門口常有新生淚眼汪汪,抱著媽媽的大腿,不願去上學;臨床心理師表示,孩子出現分離焦慮是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有些孩子甚至會有睡不好及吃不好的情況,家長這時可先陪伴一段時間,幫助孩子好好度過人生中的第一次分離。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師蔡盈盈指出,嬰兒在六至八個月就可能開始出現與母親分離時的焦慮害怕,通常在2-3歲逐漸減輕,有時可能持續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就會哭著表示不要去上學或想要回家,甚至會有吃不好,以及睡不好的情形。 蔡盈盈表示,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父母可以在開學第一週,有半天時間在學校陪伴孩子,之後再漸漸縮短留校陪伴時間,其次,就是要好好跟孩子說再見。多數孩子在與父母分離的當下會感到十分難過,然而經過老師及父母的安撫下,孩子會漸漸適應新環境,畢竟學校仍是極具吸引力,有廣大遊戲空間和新玩伴。 如果孩子哭泣較強烈,建議,可以讓孩子有一些時間宣洩情緒,之後可以試著轉移注意力,而且不要威脅或強力要求他停止,以免造成心理上的壓力;此外,少數孩子可能反而不表達出難過情緒,很酷的掉頭就走,這時反而需要注意,孩子是否無法承受分離,用逃避的方式來面對。 根據國外研究資料統計,學齡兒童每一百位約有三到五位兒童罹患分離焦慮症,並常伴隨著拒學或懼學的情況;所以,當孩子出現對學校分離的焦慮及恐懼過於強烈,已明顯影響在學校的學習、人際互動、家庭功能等,便應尋求專業心理醫療人員的協助。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