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y 2017

園長的話 – 慶端午

五月,春末尚未進入夏季,天氣就已是炎炎夏日般的情況,熱氣逼人,豔陽熾烈下翻滾的大地,缺少雨水的滋潤,水資源吃緊,大家都期待著天降下甘霖,潤澤大地。 人們呼喊的聲音,似乎被聽見了,這兩週的幾場雨,讓周圍的環境聞起來不一樣了,空氣好像變得乾淨,而且還帶有一點新鮮泥土的氣息,人感覺更清爽、舒適些了;栽種在花園裡一朵朵純白色的茉莉花,有的盛開,有的含苞待放,在綠葉襯托下,隨風搖曳,淡淡花香在空氣中飄散,不禁想起兒時唱過的歌曲~「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誇,讓我來把你摘下,送給別人家,茉莉花呀茉莉花。」紅色的繡球花也來爭豔;一旁的雞蛋花也不遑多讓的開著桃紅色的花朵。花園裡因著不同花朵的盛開,愛花的小花迷也三不五時的駐足其間。 花,是大自然的化妝師,它有美麗多樣的色彩,各有著不同的姿態。孩子們每天生活在與自然為舞的環境中,吸收新鮮的空氣,親近與認識不同的植物,穩定情緒,透過感官(視覺、聽覺、嗅覺、觸覺)豐富學習的領域,真是幸福。因著端午佳節的到來,臺南市教育局假安平國中舉辦娃娃慶端午,這是近幾年來都有的活動,由熱心且有能力、資源、人脈的協進附幼邱園長擔任活動的總策劃,感謝她無私的付出,讓資源能共享、受益更多幼兒。因活動地點在安平國中,距離較遠,或因時間的衝突,無法每年前往參加;今年因邱園長即將退休,明年不知還會不會舉辦,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克服交通和時間的問題;與老師們商量前往的方法後,立刻報名參觀的日期。在此感謝家長們交通上的支援,讓計畫得以成行。 週一和週三,分批前往,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盡興的一關關玩著,有小麥黏土-造型變變變,書中自有黃金屋-故事分享,彩繪龍船貼貼樂,當我們小的時候-搓搓樂,防蚊精油DIY,陸上行舟體驗關卡等;還有舞台揮灑區,大班小朋友報名參加,在熱心的文璐老師指導下,表演六、七年級生年代兒時當紅的「無敵鐵金剛」,雖然歌曲已久遠,但孩子們卻舞出了屬於他們的童真與快樂,盡情地揮灑,震撼全場,令人刮目相看。 雖然已參加娃娃慶端午了,老師們今日再就習俗做介紹-有戲劇端午節由來,應景習俗-戴香包、掛艾草、包粽子、划龍船、午時雨、立蛋,今年好多孩子立蛋成功,好有成就感,午餐一起享用粽子。 每年都在過端午節,但因著孩子年歲增長,有著不同的感受與經驗,但願這些都能深藏在他們的記憶庫裡,成為學習路上的幫助。 下週二是端午佳節,週一彈性放假,加上週六、週日,共四天連假。假期中外出請家長務必注意交通與飲食的安全,讓全家都能歡度一個愉快的端午假期。 祝福大家 佳節愉快 闔家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傾聽和對話-叛逆期溝通金鑰匙(下)

理解蛻變期的痛苦 不少家長在孩子國小階段全力付出,當孩子進入國高中之後,則覺得孩子已經拉拔長大,應該懂事了,應改懂得父母的用心,也會為將來努力,甚至希望懂得人情世故、應對進退,事實真是如此嗎?青少年時期的孩子,雖然擁有接近大人的外表,但他們依然有顆未成熟的心,他們生來就衣食無缺,不懂得上一代的苦,他們所愛的人都在身邊,不懂得生離死別;他們擁有大把的青春,不懂得後悔、失去和珍惜;他們缺乏足夠的人生經驗,導致做出讓大人匪夷所思的行為。 回想自己的青春時期,不也曾經輕狂,讓父母捏一打冷汗,掬一把辛酸淚嗎?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滿足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努力去追尋更高層的愛,擁有自尊和自我實現的渴望。 然而,蛻變是痛苦的。這時候別只在意他們的成績,別讓對話停留在:明天有考試嗎?考得怎麼樣?他們更需要的是有人關心他們的人際關係、自我概念的形成和情緒的管理,更需要有人協助他們在茫然中探尋自我。這時期的孩子比想像中幼稚,也比想像中成熟,此時父母的傾聽更加重要。 摘自國語日報 文/鍾安淇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溫馨的母親節

「園長~今年母親節節目內容較多元,尤其是影片欣賞,每一個畫面都讓我很感動,還偷偷的拭淚,謝謝你們的安排,讓我過了一個溫馨的母親節。」 家長提到的影片欣賞部分,其實是教學研討時,各年段主持老師的分享,從老師的臉上看到了亮光,讓我非常的感動,而有了製作影片播放的想法;感謝天使老師們的配合,後製所付出的辛苦,才能讓我們欣賞到感動的畫面,每個畫面都彌足珍貴,是金錢所買不到的。 活動之前,對每個流程都一一做確認,沒問題,放心了,唯獨就是DIY蛋糕沒再去電做提醒,心裡想訂購時已打了兩次,應該沒問題才對,信誓旦旦的,竟然出槌了,把我們給漏掉了;還好烘焙屋承認疏失,願意幫我們趕製,在下午四點前送來,就欣然接受。雖然誤點了半小時,但總算圓滿,皆大歡喜;原本要在幼兒園進行的親子DIY,改在各自的家裡進行,倒也讓家長無暇參與的幼兒,免去心裡的失落感,因此也能親子一起動手。還好活動是在週五舉辦,若是週六,肯定會很尷尬的。 感謝潛能開發老師徐喜傑在百忙中特別抽空來參與活動,介紹寶貝家每日進行智能運動的重要性;感謝所有老師、工作夥伴的付出,讓家長們齊聚一堂,歡渡2017康乃馨之約-媽媽是我的寶貝,溫馨愉快的母親節。 母親,是家庭重要的推手,她的愛是世界上最溫柔的力量。智慧的媽媽,建立溫馨、幸福的家庭。 「家庭」是孩子的堡壘,在家人的愛與支持陪伴下,他會健康、快樂、平安的長大,未來也能成為一個擁有幸福人生的成年人。 聯合國於1993年起將5月15日定為「國際家庭日」,並每年訂定推廣主題,今年的主題為「家庭、教育及福祉」,希望藉著每年「515」舉辦的響應活動,促使全球各地重視家庭的價值;行政院也於96年5月15日起訂為全國「兒童安全日」,希望促進民眾對家庭、兒童安全的重視。 經營家庭是每個人都「還在學」,也是親子可以「一起學」的功課,但要怎麼學才能聽得進去、行得出來,就成為關鍵的問題。傳統教育很重視訓誡、教導,總覺得大人(父母、老師或其他教導者)講過了,孩子也聽到了,就應該辦得到。 其實不然,從「知道」到「做到」不一定假以時日必然發生,這個過程,教導者「多走一里路」的信念很重要。有心的教導者除了講授,還會當「教練」,陪伴孩子,透過訓練讓孩子知道怎麼做。 然而,這樣就大功告成了嗎?雖然學習到這地步已經不錯了,但是孔子早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真正的學習要落實於生活,且樂此不疲。所以更高的境界是影響和感動,能夠影響孩子認同所學價值,樂意在家庭中去實踐愛。 只要有一顆願意的心,沒有難成的事,讓我們大手牽小手快樂向前行,在生活中學習,建立幸福、快樂的家庭!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傾聽和對話-叛逆期溝通金鑰匙(上)

一轉眼當母親的日子將邁入第十七個年頭,教養的路上,我們總是邊走邊學,不求當一百分母親,但求盡心陪孩子一同領略人生風景,自己也在回味一次童年和青春。 教養的過程中,孩子有兩個反抗期,讓父母覺得特別難熬:第一是貓狗嫌的幼兒時期第,二是鬼見愁的青少年時期,兩個時期的孩子都不太討喜,父母得充滿正能量才能安然度過,了解孩子拒絕原因 在第一個反抗期,最常聽的話就是:我不要。我常常好奇孩子為甚麼「不要」,因為不好吃、不好玩,因為怕、還是因為沒人陪…。 了解我不要背後的為什麼,需要父母耐心的傾聽,如果孩子還聽不擅表達,可以試著說給孩子聽,讓他們理解自己的情緒。此外,這時期的孩子還常問:為什麼?媽媽被問到失去耐心或不知怎麼回答時,可能就會隨便給個答案搪塞,或直接命令孩子怎麼做,甚至斥責:小孩子問這麼多做甚麼?於是孩子失去學習的機會,家長則失去了建立對話的契機。 我常被孩子的問題考倒、被考倒沒甚麼大不了,就和孩子一起找答案。請教人、去圖書館找書、上網查詢,都是練習找答案的方法。這時期的孩子正探出頭上的天線,迫不急待地想接收來自這個星球的訊號,而父母正是最重要的訊號來源,引領孩子看世界。孩子小時候,總不厭其煩盡我所能地告訴他們原因,如要孩子別碰火,他們一定會難掩好奇,趁父母不在時試試。我會帶孩子接近火爐,感受火的熱度;也做實驗,讓他們見識火燒毀紙張的破壞力,孩子自然明白不能碰火的道理。待續… 摘自國語日報 文/鍾安淇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讓愛隨著時間累積

五月是一個充滿溫馨和愛的月份,因為五月是家庭月,還有一個令人期待又有愛的節日。因著母親節的到來,這一、二週校園裡瀰漫著濃濃的節日氣氛,除了母親節的布置外,到處可見懷孕的小小孩。孩子們將氣球藏在衣服裡,巧扮懷孕中的媽媽,覺得好玩又有趣,老師說要小心呵護著,大家異口同聲的說「知道了」,話才說完,立馬就聽到有氣球的爆破聲,老師說「一定要小心照顧才行喲,不然肚子裡的寶寶會跑出來的哦~」 老師們用心的設計教學活動,讓孩子透過體驗、觀察、紀錄,學習感恩與表達的機會,不論是用畫筆、口述或行動,都是一個愛的功課,這功課若能從小養成,習慣就會成自然,不會愛在心裡口難開了。 問小朋友:媽媽最喜歡什麼?中大班孩子知道,此時的他們沒有經濟能力,不能買任何禮物送給媽媽,那你們覺得媽媽最喜歡她的寶貝送什麼禮物呢?彥宜-聽話的孩子;昱崴-認真的孩子;還有不會吵架的孩子;不會賴床的孩子;不會亂哭的孩子;會體貼的孩子…,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有困難,需時常、提醒練習才行! 前幾天收到一部影片,片名是「特殊的招聘」,工作內容為~是擔任運營總監,要做很多活,要有耐性、責任心,首先要有充沛的體力,長時間站著,還要經常彎腰,一周7天,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幾乎都在工作狀態;具備談判技能、人際交往能力,還需有金融、烹飪、醫療、文藝方面的才能,而且要放棄現有的生活。每位應徵者聽到這裡都很無奈,無法相信竟然會有這樣的工作,太不合理了。說:無論多少薪資,我都不會去做的,這工作太辛苦了!但,這份辛苦的工作,世界上卻有數億人願意去做,知道是誰嗎?答案是~媽媽。 是啊~媽媽的愛,比山高、比水深,為了孩子們不辭辛苦、不計代價的付出,母愛的偉大可見一般,是上帝派來守護孩子的天使。 「青青的草地藍藍天,多美麗的世界,…我一天天長大,你一天天老,世界也變得更遼闊;從今往後讓我牽你帶你走,換你當我的寶貝。媽媽是我的寶貝」媽媽的寶貝這首歌,歌詞淺顯易懂,好聽又易唱,是近日校園最夯的歌,尤其是小孩們挺著肚子,吟唱此首歌,臉上又掛著可愛的笑容時,最令人感動了! 今日上午的慶祝會,孩子們藉著唱歌、表演,來表達對媽媽的謝意與愛意,但願這份愛隨著時間的累積,愈來愈濃,深藏在心裡,到老都不變。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擁抱對孩子的意義

根據幼兒發展的研究,觸覺是寶寶與生俱來的能力,剛出生的嬰兒很喜歡被觸摸,因為透過觸摸寶寶會感覺被安撫,會有愛與安全的感覺,所以給寶寶的觸摸與擁抱是愈多愈好。 擁抱的力量「擁抱」對寶寶到底有什麼影響呢?先來看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發生在澳洲,一位澳洲婦人懷孕27周早產生下龍鳳胎,男嬰出生20分鐘後醫師宣告他夭折,但不捨的媽媽將男嬰抱在胸口道別,並不斷和他說話,沒想到2小時後,男嬰竟然奇蹟似地恢復呼吸,目前已是個健康的寶寶。 第二個例子發生在台中市,一位媽媽也是早產生下只有500多公克的龍鳳胎,媽咪學習袋鼠媽媽經常將兩個寶寶抱在懷中,讓寶寶感受媽媽的心跳與體溫,兩個嬰兒也順利長大。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心理學家已證實,擁抱具有心理治療的能力,可以促進健康、快樂、安定感。幼兒階段:持續擁抱建立愛與安全感 如果問家長你抱過孩子嗎?多數人的答案會是:抱過。因為在嬰兒時期多數家長會抱孩子,但隨著孩子年齡漸長,抱孩子的機率就愈少,所以若再問家長孩子上幼稚園或小學之後有持續給予擁抱嗎?給肯定答案的家長人數一定銳減。其實孩子除了嬰兒時期需要抱抱,幼兒時期也一樣不能缺,甚至到長大成人也都需要擁抱。 1歲左右的幼兒正處於人際關係萌芽階段,此時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寶寶的愛與安全感,擁抱是很好的表達方式,當寶寶覺得自己是個被愛的人,如此才能發展出相信人的基礎,接下來才能在相信人的基礎之下開始發展第一步的人際關係。另外,多擁抱也可以降低幼兒階段孩子的分離焦慮感,黃秀琦老師表示,從2、3歲開始,孩子陸續就要進入托兒所或幼稚園,面對陌生的環境以及需要與親近的人分離,通常分離焦慮感會很嚴重,透過平日多多的擁抱,是可以有效降低分離焦慮感。建議家長每天可在固定的時間,例如孩子早上起床時、出門上學前、放學回家後以及睡前都給孩子一個愛的抱抱,讓孩子一方面感受父母的愛與溫暖,也因有固定的時間,可讓孩子有所期待。當然,除了這些固定的時間外,家長也可以視情況給予擁抱,重點是每次與孩子擁抱時,家長要帶著愉快的心情與專注力,孩子是很敏感的,他可以透過這種無言的交流感受到你的愛,反之,若家長以敷衍心態或帶著怒氣擁抱孩子,孩子也能敏銳的感受。 每天在固定的時間,例如孩子早上起床時、出門上學前、放學回家後以及睡前都給孩子一個愛的抱抱,讓孩子一方面感受父母的愛與溫暖,也因有固定的時間,可讓孩子有所期待。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媽媽的手像春日和風

「開花了,開花了﹗」後門那盆最漂亮的孤挺花開了,且是盛開,心裡非常的高興,也很感動。往年都在三月底運動會前後開花,今年卻特別慢,晚了一個月,原本的擔心頓時消失,因著花開喜悅之心油然而生。將它移到前門花園,放在最醒目的地方,供大家欣賞,眼尖的小朋友說~「好漂亮的紅花,像喇叭!」校園裡種植了好幾盆孤挺花,是多年生的球根花卉,鱗莖呈圓球狀粗大如洋蔥;不用特別的照顧,只要有日照、按時給水,它們總會在每年三月底陸續開花,互相爭豔,校園裡因著這群美麗花朵的綻放,色彩更加豐富,更有美感。除了孤挺花,園裡還種植了多種不同的花卉,除了美化、綠化環境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生命的課題。這個世界充滿了形形色色的生命,有植物的生命,動物的生命與人的生命。每種生命都需要人用感官,去覺察、去體會、去聆聽,需要去呵護、去珍惜的。藉由校園的植物,提供孩子進入植物的世界,透過植物的色彩、造形與想像,培養孩子對周遭自然環境的感受力與觀察力。 而植物藉由花朵的綻放,吸引昆蟲授粉,是生命最美的歷程,也是為繁衍新生命做準備。常駐足在花園裡的品睿,拉著園長到花園裡說:孤挺花和扶桑花都是紅色,但長得不一樣…,突然噓了一聲~小聲點,有蜜蜂在採花蜜,不要吵它….。五月,是愛的季節,溫馨的月份,也是偉大母親的節日,母親的子宮孕育著一個新的生命,她的愛是堅忍永不厭倦、溫柔永不會改變的,母親對子女的愛不灰心、不失望。有一猶太名言:「上帝無法到世界每一角落,所以創造了母親」;意思是母親能代表著上帝在世上的每一角落照顧世人,上帝的愛透過母親具體表現在世人的身上,透過母親塑造我們的人格與信仰,也希望透過母親的愛,使社會上人與人之間更和諧。 「媽媽的手像春日和風,充滿溫馨的拂過我心,在黑暗的角落,有多少汗水滴落,總為我們她不言語;媽媽的手像冬日陽光,充滿溫暖的照射過我心,在無數的夜晚,為我們獻上祈禱,像我們的天使..…」 問小朋友:媽媽的手摸起來怎樣、像什麼?」「軟軟的、細細的、粗粗的、像棉花一樣…」孩子們只能就摸到的感覺來形容。 下週五上午我們將舉辦慶祝會,藉著活動,讓小朋友再次以表演來表示對媽媽的謝意,也許沒什麼新意,但可是孩子們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動之意,用說、唱、畫來表達,相信您會感受到的。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看電影體會生命的美好

這些年針對學生的各種補習班、才藝班甚至潛能開發班到處都是,我想是來自於家長們面對「世界是平的」所產生的焦慮,所以想盡辦法要讓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好贏過別人,可是或許我們忘了孩子這麼「辛苦」,未來有沒有競爭力我們不知道,但是卻可能喪失了他們的生命力。 如何讓孩子活出美好而豐富的生命,應該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因此生命教育在這個這麼容易沮喪的時代是愈來愈重要了。 但是,什麼是生命教育? 若以可以操作與界定的內容來說,有人區分為探索「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彼此之間最恰當的關係。生命的態度通常要在生命的「真實情境」裡去體驗。這也是生命教育最困難的地方,我們很難幫孩子設計或引領他們參與許多「情境」來讓他們去體驗,因為成本太高,我們的時間與資源都有限。 退而求其次,看電影,而且是很專注地看適當的電影,當孩子精神上可以投射進入劇中的主角,跟著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對生命的困境與抉擇時,看電影就可以是一種模擬的「情境教學」。 而且看電影的成本很低,不管家長或老師,只要挑選到適當的影片,然後把燈關掉,用大銀幕全家人很專注地一起看,看完再輕鬆自在地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感想,許多我們想傳遞的觀念,無形中就可以非常有效地變成孩子的體驗。 好的影片的確會有這種感動的力量,如果加上啟迪人心的討論,也許真的就能影響學生一輩子。 閱讀能力的重要性目前大家都已耳熟能詳,因此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大概是父母可以帶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可是從孩子上小學以後,親子「共」讀的溫馨時刻,對於大部份的家庭大概都不太容易維持了。而且,隨著孩子的成長,課業壓力逐漸加大之下,我發現親子之間在日常家居生活的互動也愈來愈貧乏,除了詢問「功課作完了沒?考試考得好不好?」之外,也許只剩下「吃飽了嗎?衣服多穿一點?早一點睡!」這種聊勝於無的對話。如何找到共同的話題?如何增加親子互動的品質?如何在家「一起」專注地共同做一件事情?如何透過很自然地情況下,家長可以把自己的經驗、自己的人生觀與孩子分享?經過長期的思索,我發現透過特別挑選的影片,在家裡與孩子一起觀賞,是可以達到以上效果最自然、最沒有壓力的方法。 尤其現在好的電影非常多,簡直可以用「閱讀電影」這樣來形容看好的電影像看一本好書一樣,尤其對於即使不喜歡看書的孩子,應該也不會排斥看電影。若是利用影片內容再加以延伸閱讀與學習,很容易培養出孩子主動探索的習慣。 文/李偉文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