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rch 2017

園長的話 – 生活中的美感教育

上週六參加了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主辦,台南大學承辦的「幼兒園美感及藝術教育扎根計畫」研習會,由推動計畫的主持人-藝術學院林玫君院長親自講課。林教授分享幼兒園美感教育的三大能力包含「探索與覺察」、「表現與創作」及「回應與賞析」,此三項能力,通常大家較著重在表現與創作,忽略了「探索與覺察」及「回應與賞析」。課程中教授提到,美感不必是很專業,只要留意到生活中的一些變化,去觀察、發現,帶著小孩一起去做,從眼睛開始,感受到色彩、形式、質地等的不同。 自然環境中有很多美的事物可以覺察,特別是在季節交替的時刻,後門的小葉欖仁換上了嫩葉,翠綠的顏色,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像一粒粒珍珠,散發出光芒;此時,正是打開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等五種感官,盡情體驗美感的好時機,在生活中享受美的洗禮。 美感是一種視覺經驗的累積與學習。在生活裡看見美、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 生活中也有一種美叫秩序美,從居家空間、商店擺設到街道,樹木的栽種,車子的排列,都隱藏著秩序的概念。大多數的秩序源於自然的規則,如蜂窩的內部結構,六角形的單元構成,是一種自然的秩序;樹木由樹幹到樹枝到葉脈,分支生長,越末端越細,這也是一種自然的秩序。 秩序帶著一種清晰、一目瞭然的意味。不論水果攤或書店,都有一套自己的擺設秩序,最漂亮的果實放上頭,不同顏色穿插並列,相互增色;在書店裡,本月最強打的書一定擺在進門一眼就能看見的位置,並且要將書立起來,讓讀者清楚看見完整的。 美可以很巧妙的藏在我們的生活裡。 教授說:「幼兒園一日課程,都是美感的課程,俯拾皆是。」 問小孩:「上學可不可以美美的?」「可以啊!」「要怎麼做呢?」「笑嘻嘻的;不可以大吼大叫;和朋友相親相愛;有禮貌」;再問:「吃飯可不可以美美的?」「可以;不可以太大口;不可以像大野狼一樣:要細嚼慢嚥;要坐好…」接著又問:「走路可不可以美美的?」「排隊可不可以美美的?」「那運動可不可以美美的?」「當然可以的! 」 今天舉辦第43屆親子運動會。這兩週小朋友們有更多一起練習、互動的機會,藉此互相觀摩、學習,從一次次的練習中,動動身體,了解身體的功能,學會了身體操作的技能,從運動中提升智能的開發,增進自己的體力與耐力,了解秩序還有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增強自己的勇氣與信心。不同的運動項目,呈現不同的畫面,每個畫面都是珍貴的,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用錢買不到的。 童年是人一生最珍貴的階段,因為珍貴,所以我們用心,不怕麻煩,熱心付出,在孩子生命的歷程中,畫上許多美麗的色彩。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幼兒期運動的好處

0~6歲是腦部神經系統發展最快速的時期,這個階段幼兒身體上的經驗和動作上的刺激,往往會成為孩子們的長期記憶,影響他的一生,現在就讓我們更具體了解運動對於孩子身心發展的實質好處。 好處1:運動促進大腦整合透過運動,我們大腦的動作、情緒和認知區塊會產生迴路,讓大腦運作更活絡,還可改善孩子的情緒、增強孩子的認知能力,讓學習變得更有效率。 好處2:為未來學習能力奠下基礎0~6歲是孩子神經系統發育最顯著的時期,此時若能透過身體各部位的運動,奠定初步動作與基礎動作能力,將成為日後各種學習活動的重要基礎。 好處3:增強身體機能與免疫力運動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危險,增強心肺功能,對呼吸傳染疾病的抵抗力變強,增進孩子的免疫力。 好處4:情緒管理與社交能力運動還可以增進孩子情緒的安定性與專注力;感覺動作能力越好的孩子,越能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得到樂趣,並獲得心理上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好處5:親子一起運動,增進親子關係爸媽帶著孩子一起運動,不僅可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也可以幫助掌握孩子的成長狀況,親子間的話題也會變多,親子間的默契也會更好。 好處6:改善特殊兒童發展問題林曼蕙教授根據多年經驗與研究觀察到,絕大多數有過動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的孩子,其實是因為獲得運動的刺激過少,運動量不足所致。 幼兒運動原則 瞭解運動的好處之後,再掌握好幼兒運動的原則,爸媽就可以檢視孩子的運動量是否足夠,以及運動的品質是否有兼顧到了。1.每天至少一小時活動時間2.運動類型與玩法越多樣越好3.過程比結果重要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盡到自己的力量,來維護我們的環境

「園長~妳戴口罩是感冒還是?」「哦~不是感冒,是空氣品質的問題。」在門口接待來訪的客人時,對方關心的問著。 自從教育局規定,每天要上環境即時通查看空氣品質指標後,我們就更加關心空氣品質的好壞,校園的空氣品質守門員-空汙旗,堅守岡位,提醒大家空品的好壞,做好防護的措施。綠色旗幟代表空氣品質良好;黃色旗幟代表普通,須做初級的防護;橘色旗幟代表對敏感族群不健康,須做中級的防護;紫色旗幟代表對所有族群不健康,須做緊急防護。 為何空氣品質會不好?除了防護以外,因應的措施又為何?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導致於帶來各方面的影響,是全體人類必須正視的問題。聯合國全球氣候變遷公約提出兩項主要策略:減緩與調適的策略。減緩策略是指藉由減少溫室氣體產生或將其捕捉貯存,以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對大氣的影響。調適策略則是指調整人類社會運作方式,以適應氣候變遷所帶來不可避免的影響。 為改善空氣品質與保障民眾健康,政府於2011年揭示「黃金十年,國家願景」之「永續環境」政策願景,以「綠能減碳、生態家園、災害防救」作為施政主軸。如今已是2017年,匆匆又過了6年,政策是否持續推動,為永續環境的願景邁進,是值得我們關切的。 在植樹的月份,更是我們要深切反省的時刻,我們是否盡到自己的力量,來維護我們的環境? 問小朋友:「為何要種樹?種花?」「讓空氣好。」「環境漂亮」 「我們可以吸氧氣」「讓地球更美麗」 在春暖花開大地回春之際,正是植樹的好時機,降低溫室效應節能減碳,應是普世的共識,人類不僅跟樹木,跟大自然都應該和諧相處,才能使生命得到照顧,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為保護地球盡一份心力。 仁和每年舉辦植樹節送樹苗、花苗活動,家長說「恁真厚工」。是呀!倘若每個人都像仁和這麼用心、堅持,就能看見未來的美好。 孩子們在有陽光、綠地的校園與花草、樹木為舞,嬉戲在寬廣的園地裡,學習與朋友相親、和睦相處,為身體播下健康的種子,快樂的成長。 問小孩:「為什麼要運動?」「這樣才會健康」「才不會感冒」「才會長高」 期待下週五第43屆親子運動會的到來。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植樹節

植樹節是個具有環保與象徵意義的節日,在全世界多個國家都有植樹節,而植樹節的由來從美國開始,西元1872年的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園藝會議後,就出現所謂的植樹節,到了1883年,美國林業協會諾斯羅普委員會主席,開始全國的植樹節宣傳活動,藉此告訴美國人民樹木與林業對國家與環境的重要性,當然他的熱情傳遞到了其他國家,像是加拿大、澳洲與歐洲等地。中華民國植樹節的由來 台灣的植樹節日期與國外不同,眼光深遠的 國父早就發現造林的重要性,他曾特別指出:「造林是民生建設重要項目」。所以,政府為感念 國父締造民國的偉大功績,便定3月12日 國父逝世紀念日為植樹節。每年一到這一天,全國擴大舉行造林植樹活動,以實際行動來遵行 國父遺訓。 林務局為推動全民植樹綠化理念,自民國92年(2003)起將每年立春日(國曆2月上旬)至3月12日訂為「植樹月」;期間由林務局、林務局各林區管理處、縣市政府、社區辦理下列四項主要活動: 社區植樹活動:以「社區」為中心,由林務局各林區管理處(或工作站)接受具自主性之社區,申請林務局經費補助所辦理之社區綠美化植樹活動。 區域植樹活動:以全台各地閒置國公有土地、農地、濱海地區、機關學校空地等為主,由林務局各林區管理處結合地方政府並邀集當地居民及企業團體共同辦理之植樹活動。 中樞紀念植樹活動: 由林務局主辦,於3月12日植樹節當天恭請總統、副總統及五院院長所舉辦之紀念植樹活動。 世界的植樹節 目前世界上至少有超過50個國家舉擁有類似植樹節的節日,但根據每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不同,各國的植樹節日期也不完全相同,制定植樹節的國家包含美國、墨西哥、澳洲、加拿大、德國、荷蘭、比利時、波蘭、葡萄牙、柬埔寨、巴西、中非共和國、捷克共和國、中國大陸、哥斯大黎加、埃及、印度、日本、伊朗、以色列、肯亞、盧森堡、馬其頓共合國、馬拉威、那米比亞、巴基斯坦、菲律賓、南非、斯里蘭卡、韓國、烏干達等。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改變,扭轉的勇氣

習慣是解讀一個人的端倪,而改變,是扭轉一條路的勇氣!改變,要在你不得不改變之前去做。 因著一休一例的問題,加上隔鄰的抗議,今年的親子運動會,從長久習慣於週六假日,調整到週五上課日,訊息一發出,引來少數家長的質疑。 「改在週五,我們就不能參加了,因為要上班、要工作、要開店。」 該怎麼辦?總要有取捨,若不改變,執意要在週六舉行,結果是可預期的。 隔鄰為何會抗議?是否與週六假期有關。在休息日一早就被吵醒,感覺被干擾,權益被剝奪,況且夫婦倆都是大學老師。 家長建議買禮物去拜訪,建立友好的關係。這些動作都做了,但抗議的隔鄰就是不接受。 改變別人比較難,改變自己較簡單。改變是需要勇氣與承擔責任的。 政府一休一例的政策,目的是要保障工作者的權益;若一定要在休息日工作,要付更高的加班費;也可調整補休時間,像國中小一樣,週六舉辦活動,週一補休;或輪休,輪休較困擾,人手會不足。幾個選項討論後,大家覺得在週間舉辦是可行的,因為家長若是工作者應該有假可請,自行開業老闆更簡單了。 計畫跟不上政策的變化。唯有改變,才能看見未來的契機! 本週影響新劇場為大中班孩子帶來「Knock Knock誰來敲門」,由三位工作人員,帶領小孩打開劇場旋轉門,闖入創意想像任意門,讓孩子變身任意門、旋轉門和鐵捲門,體驗不同門的功用和動作,孩子們在哥哥姊姊的帶領下,遨遊在想像的空間裡。 週四大班參觀氣象局,在解說人員的介紹下,小朋友認識了許多關於自然界變化的知識,對氣象雲圖、彩虹、冰雪的形成,地震的發生等,有了粗淺的概念與認知。 參觀,開闊孩子學習的境界。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不管幾歲都要有改變的勇氣

很多人看到不景氣的新聞,除了同情失業的人,似乎無能為力,而如果是自己或家人朋友遭遇此事,是否真的只能束手無策? 長期輔導學生面對課業、家庭和感情問題,同時協助失業勞工或家人處理情緒困擾的張主任,認為除了提供當事人具體可用的資源,也可以用陪伴、接納、支持和鼓勵等方式,幫助家人朋友度過難關。 用心陪伴 用愛支持 「陪伴一直是最重要的,當朋友遇到困難或是分手了,你覺得他最近怪怪的,鬱鬱寡歡,想幫他又不知道怎麼幫忙,可以做的就是陪伴,讓他知道旁邊有人,需要的時候他可以找誰。」 對當事人來說,情緒的抒發與接納很重要,當他知道有人了解他的辛苦,而且不只是他辛苦,很多人也一樣,就比較容易接納自己的狀況,不會覺得是自己特別倒楣或特別可憐。接下來,就是鼓勵他,只要進步一點就給予獎勵,這樣持續給他支持的力量,就能讓他不被挫折打倒,反而可以藉此重新審慎自己的能力,況且危機也是轉機,當他的自我能量增強時,就更能發揮自己的潛能。 害怕改變 不如面對改變 現今環境的改變已經超過我們所能掌握,所以我們不能只關注失業議題,而是要去思考如何面對「改變」這個議題。 「不單是你現在失業被迫改變,即使現在的環境是很順遂的,我們也是需要改變。」 由於害怕改變是人的本性,因此我們更需要去認識「害怕」。一般而言可從幾個角度來看: 01.缺乏安全感 在陌生的情境裡,人會去尋找熟悉的東西,而改變代表你要放棄現有熟悉的東西,因而心裡會感到不安全,所以會抗拒改變。 02.未知的不確定 改變是未知,人在面對不確定時,心裡會覺得害怕,因為不知道什麼才是好的,就像眼前有十字路口卻不知道該往哪走,而對不確定的未來感到害怕。03.不想負責 當改變可以有所選擇時就代表自己要負責任,擔心怕做錯決定而不想做決定,寧願維持現狀,因為現在雖然不是很好,但至少是自己可確定的。 害怕改變的背後其實是害怕負責,所以很多時候會問別人「告訴我怎麼做比較好」、「選擇什麼科系、念什麼比較好」。究竟該如何改善害怕改變的心態?其實,沒有人有理由或者有能力要求對方做改變,人會陷入困境就是想要變,卻因為害怕而不敢變,所以才會進退兩難。此時,要先澄清問題,了解真正想改變的原因,幫助他看到不清楚或故意隱藏的地方,再來釐清利弊得失,一旦明白改變的動力是什麼,也明白需要承擔的風險,就能確立方向勇往直前。例如,轉系的問題。如果是擔心考不上轉系,我們就要幫他分析「轉系的影響程度」,花時間蒐集轉系資料,即便只了解百分之五十或七十,至少做出來的決定,就有百分之五十或七十的成功機率。雖然有些人因為個性的關係,即使事先清楚利弊得失,事後還是後悔,那時我們能幫他的是認知上的轉換或強調,提醒他事前就知道這些問題,那麼他的接受度就會比較高。 勇敢改變 未來更驚艷 改變需要勇氣,因為你必須去嘗試一個未知的東西,這個未知可能讓你的生活變更好,但也有可能是風險,就看你願不願意承擔一些風險和挑戰,來使自己的生活更豐富,生命更有意義。如果不願承擔風險,那麼就喪失了讓生命更充實、更積極、更多彩多姿的可能與機會。 為了讓學生學習「改變」,靜宜諮商輔導中心對大一新生進行全面心理普測,針對處在不同困擾類型的學生給予自我探索、正向心理、生涯及時間管理等研習活動,目的就是要學生積極學習擁抱更美好的未來,而如果不想永遠陷於不滿足,就要勇敢的踏出去。 改變並不難,重要的是你有多想改變。 文/張學善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體驗是孩子最親切的老師

四天的連假,讓一成不變的生活多了一些色彩,休閒了些,腳步也慢了點。 風和日麗的天氣,吸引了大批外地的遊客到台南來,各知名景點都擠滿了人潮。一向不愛在假期中與人相擠的我,難得安排了市區一日遊活動,騎著電動機車,走訪了五條港文化園區,所到之處都是人潮;隨著人群往前走,只能走馬看花;想解熱,吃霜淇淋,花了一小時;餓了,想吃麵羹,老闆說賣完了;各個攤位排滿了人龍,降低了想吃的慾望,只好往下一個目的地移動-藍晒圖文創園區。 賴市長為大台南擘劃幸福的藍圖,觀光的城市,正一步步地向著目標前進。 假日後的第一個上課日,大家似乎還沉浸在放假中,孩子們看起來庸庸懶懶的,不時的打著呵欠。問放假去哪兒玩?台北阿媽家、台中舅舅家、去農場採草莓、去動物園、去看電影、去公園走走、去吃飯,還有人說放假都在家裡;也有家長告知,孩子放假,是她夢饜的開始,好辛苦。 三月是安全教育月。週三、週四安排地震演習,週四更進行緩降機的操作練習,請消防公司的兩位年輕叔叔來幫忙,並做好安全措施。從二樓降到一樓,叔叔輕鬆的示範,增強了大家的信心,淑敏老師打頭陣,第一個上場,成功的操作,讓接下來的佳莉老師、淑慧老師褪去害怕的心裡,自我挑戰成功;小孩們則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大家爭相著要做練習,沒被點到,感到很失望;品睿更是使出撒嬌本領,第一次不敢下來,拜託讓他再做一次;本來只要選出代表來練習,沒想到想嘗試的孩子很多,看著他們失望的表情,難得小孩願意體驗,園長不忍看他們失望,情商兩位叔叔再繼續幫忙,讓每一位想體驗的小朋友都有機會。 看別人做很簡單,但自己體驗時則不是那麼容易,首先必須有勇氣,並克服懼高害怕的心裡。有幾個小孩當要爬上牆時,臨時打退堂鼓,無法克服心裡的障礙,放棄操作。 因著時間的關係,愛迪生家小朋友沒有進行,園長安排他們下週一再進行體驗。每一個體驗都是孩子最親切的老師。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節水措施

妙計1:新蓋房屋請採用6公升省水型馬桶;將耗水型馬桶換裝二段式沖水配件。 妙計2:留意與檢查馬桶是否漏水。先將進水三角閥關閉,觀察水箱水位高度是否降低,如有漏水,應儘速更換止水橡皮蓋。 妙計3:將小便器沖水裝置改為自動感應式,並調整適當沖水時間。 妙計4:蓮篷頭及水龍頭如水量過大,應加裝適當節流裝置。 妙計5:將橡皮閥水龍頭換裝精密陶瓷閥水龍頭,縮短水龍頭開關時間以減少漏水,並延長水龍頭壽命。 妙計6:隨手關緊水龍頭,以節省水資源。 妙計7:定期檢查水塔、蓄水池或其他水管接頭有無漏水情形。 妙計8:洗澡採用淋浴,並使用低流量蓮蓬頭(淋浴時間以不超過5分鐘為宜)。 妙計9:洗碗、洗菜、洗衣,應放適量的水在盆槽內洗濯,避免用水龍頭直接沖洗,以減少使用水量。 妙計10:利用洗米水、煮麵水洗碗盤,可節省生活用水並減少洗潔精的污染。 妙計11:洗菜水、洗衣水、洗碗水及洗澡水等可用來洗車、擦洗地板或沖馬桶。 妙計12:收集除濕機、純水機、蒸餾水機等設備的排放水並予以回收再利用。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