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anuary 23, 2017

園長的話 – 期末的成長紀錄

時間過得真快,日復一日、月復一月,一轉眼學期即將於一月二十六日下週四結束,春節緊跟在後頭。感覺要做的事還很多,看起來時間真的不夠用,如何管理時間、做時間的主人,可得好好的下功夫學習。 近日大夥兒們忙著做各項學習後的紙本評量與觀察記錄。 為奠定孩子健康的基礎-「好體能」、「好智能」,每學期都會進行的體適能過關檢測,於上週三進行,有~棒上單足立(平衡感)、立定跳遠(爆發力)、十公尺來回曲折跑(敏捷性)、二十公尺向前衝(速度感)、坐姿體前彎(柔軟度)、屈膝仰臥起坐(腹部肌耐力)~ 每一個關卡事前都經過詳細的說明和示範。孩子們專心的聆聽著,也認真的進行,每個關卡都確實的執行,一點兒都不馬虎,將完成的結果記錄在紙本上。十公尺來回曲折跑、二十公尺向前衝測試速度,數字愈小愈厲害;測試柔軟度的坐姿體前彎,有很多孩子骨頭太硬了,彎不下去,分數掛零;屈膝仰臥起坐,測試腹部的肌耐力,一分鐘可完成幾下。 而每學期推動親子共讀的活動,於本週二上午進行成果的檢驗。透過記錄本,了解家長對閱讀的關心與否。本學期訂定的目標為三十六本,達到者可獲得一份12色撲滿彩色筆作為獎勵。 從大班開始,寶貝們依序將閱讀記錄本拿給園長過目,園長很認真地欣賞且親切的說「一共看了幾本繪本?誰念給你聽的?」多數回答是媽媽,也有爸爸的,少數孩子說是自己;再問「聽了那麼多本繪本,最喜歡哪一本?對哪一本印象最深刻?」 「恐龍霸王、你永遠是我的寶貝、我爸爸、小布種豆子、張開大嘴呱呱呱、很大很大的故事、耶穌的禮物…」小朋友們的喜歡都不一樣。 對大中班小朋友,園長會繼續說「故事一定很好聽,我好想聽哦,你能不能說一點點給園長聽?」有的孩子立刻侃侃而談,有的結結巴巴,有的則面有難色說不出口。 從過目親子共讀紀錄本的過程中,除了了解家長對閱讀的重視與否,並可觀察大人、小孩記錄的情形,是否仔細、潦草、隨便或應付。每一本記錄本代表著孩子的個性、能力和父母教養的態度。 春節即將到來,幼兒園於下週三(1月25日)舉辦歡樂過春節暨圍爐火鍋活動,週四學期結束日。週五是除夕、週六一月二十八日至二月一日放春節假期,二月二月第二學期開學日,在此先向家長拜個早年,祝福大家雞年行大運 身體健康 家庭幸福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紓解情緒 改善失語孩子的表達力

嘉琪緊抿著嘴,儘管被媽媽催促著打招呼,卻仍然不發一語。媽媽無可奈何地說:「她小時候是個經常問東問西,也會和姐姐鬥嘴的小女孩,大概從四歲以後,忽然變成只用搖頭、點頭回應的小啞巴。」 現在十歲的嘉琪,在學校裡,即使老師問也不大說話。她會和同學玩,也會開心的笑,就是很少發出聲音。經過輔導室的老師鑑定,嘉琪並不符合自閉症的徵候,後來經過心理醫生診斷,是具有心因性失語症(aphasia)的傾向。 驚嚇壓力導致失語 嘉琪很喜歡看電影,透過動態性的聲光畫面,牽動喜怒哀樂的情緒起伏,從兩眼凝視,開懷大笑的反應裡,能令人感受到她是一個情感豐富、心思敏銳,理應語言表達正常的孩子。最令人注意的是,每次出現父母爭吵的影像時,嘉琪就顯得非常煩躁,側頭不想看,甚至雙眼緊閉、雙手掩耳,想要逃避不舒服的狀態,甚至還出現大叫的歇斯底里情緒。 原來,嘉琪四歲的時候,爸媽因為相處的適應問題,經常爭吵。當時姐姐暫時被送到外婆家照顧,年幼的嘉琪白天託給保母帶,晚上由媽媽下班後接回家。記憶哩,有一次半夜爸媽發生口角,讓熟睡中的嘉琪驚醒,下床抱著媽媽褲管嚎啕大哭。情緒激動極了的嘉琪,突然被一個斥喝的吼聲驚嚇到,雙手緊抓住媽媽,雙眼露出驚懼的神情,無聲的啜泣……。此後,即使爸媽怎麼引導,嘉琪就是不說話。 心理負荷剝奪語言 語言是一項訊息溝通的媒介,失語症是一種語言障礙的現象。從語言溝通的功能探討,語言處理和語言表達都容易因情緒干擾而受影響,出現「心因性的語言障礙」,主要是由於語言表達與發展受到情緒困擾所導致。 研究上曾經出現孩子因為生活適應困難、受到的壓力太大,或是突然遭遇重大變故,心理上無法承受打擊,導致出現心因性失語症的行為案例;也有的是因為父母管教太嚴厲、常常不讓孩子表達意見,或是教養者年邁而較少使用語言和孩子交談、少和孩子互動而形成。 四歲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大腦左半球的語言中樞,在遭受超過負荷的震撼哩,容易產生抑制的現象,潛意識影響語言表達的順暢性及意願性。孩子除了說不出話來,主要也是不想說話。有些兒童因為照顧者沉默寡言的個性,或是常常被關在家裡,缺少玩伴互動,形同被剝奪了語言學習的機會,有容易形成失語。 父母要避免使用:「不說話像啞巴!」等負向語言來形容孩子的表現,也不要催促和責備孩子的沉默。心因性失語症的孩子,具有敏銳的聽力和情緒感受,擁有極大的可塑性。結合學校輔導室的專業,透過父母親在家用心關懷與有計畫的引導,讓失語的孩子開口說話是可能的。 玩模擬情境遊戲 引導說話 輔導孩子調整心因性失語現象,在父母關係良好的前提下,可以透過「木偶」或「桌遊」的方式,讓父母和孩子一起玩模擬情境的遊戲。以類似孩子幼小受驚嚇的故事,透過對話、傾聽及交談,還原歷程,讓孩子紓解壓力,漸進放鬆心情,平復舊日的傷痕。另外,也可結合手足和同儕一起相處和共同遊戲,透過自然接觸與人際互動的機會,讓孩子流露出語言表達漢字在說話的行為與習慣。 最好的群性活動,是引導孩子參加話劇、戲劇等對話和表演性的社團,或是參與服務性的志工等公益性活動,在促進合作與表達的工作中,轉移情緒、培養興趣焦點。 當孩子一出現語言表達的情況時,父母就可點頭示意,表示傾聽及肯定繼續說話,或是豎起大拇指,勇手勢或摸頭、擁抱等讚許孩子「很好,繼續說!」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經常使用正向和建設性的語言,多鼓勵並和孩子常交談,情況就能有所改善。 文/黃世鈺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