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November 2016

園長的話 – 感恩 & 感謝

「我感謝我的姑姑,因為我的姑姑每天都照顧我、唸故事給我聽;我感謝所有的朋友陪我一起玩;我感謝我的爸爸媽媽,他們很辛苦的賺錢;我感謝老師教我很多事;我感謝自然的一切;我感謝園長每天上台講話;我感謝…..」滿滿的感謝在孩子們的心裡,週四感恩節的活動,透過言語的表達,來回應感恩節所要感謝的人事物。每年十一月的第四個禮拜四是美國人的感恩節,仁和覺得這是個很有意義的節日,透過節日所營造的氛圍,帶領寶貝進入感恩的情境裡,了解感恩的意義,落實在實際生活中,讓小朋友從小就能建立感恩感謝的心,終身受用無窮。 從製作感恩卡開始,請家長和小朋友一起製作、參與,將感恩的事項透過圖像、文字表達出來,帶領孩子對周遭的人事物獻上感恩。 現今因少子化,家中四個大人(長輩、父母)照顧一個孩子的比比皆是,小孩們得到的愛與物質都太多,很多時候已不太懂得表達回應與回饋,視為理所當然。因此,我們重視這個節日背後的意義,是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年的感恩節剛好在11月24日,我們舉辦感恩節慶祝會,孩子們聚集在活動室,戴上火雞頭套,每班造型都不一樣,可愛指數破表。首先由中班小朋友以戲劇方式演出感恩節的由來,在Lily媽咪的帶領下,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詮釋感恩節的由來,搭配口白,台上小朋友輕鬆的演,台下開心地欣賞;接著小朋友上台說感謝的話語;緊跟著是各班的火雞之舞,大家開開心心的舞著;火雞吃米是最吸引他們的,小朋友每人手持一支湯匙,原來的設計是只舀3顆玉米球,但有孩子一見盤子裡的玉米球,忘了只能吃三顆,有的舀了一大匙,小小的嘴巴張口吃不進去,只能眼見它掉在地上。 最後大家一起享用感恩的餐點,用餐前提醒小朋友應注意的事項,如取餐時要用夾子或公筷、不可翻攪、不要一次夾很多、要慢慢吃..等;吃在嘴裡、甜在心裡,感謝所有準備餐點的家長,感謝小朋友、老師同心協力,在事前場地的準備,與活動後收拾與恢復;感謝侑棠媽咪協助善後餐桌與場地的整理,滿滿的感謝在我們的心裡,感恩的心、感謝有你。更期待下周四12/1日的感恩之旅…….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教養孩子是藝術

台灣現在生育率越來越低,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孩子,除了經濟的原因之外,有一個原因居然是不知該怎麼教孩子。其實父母不必擔心,教養孩子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方法,因為每個孩子不一樣,但是它有共同的原則,就是孩子需要愛、需要安全感。父母只要適性的順其自然發展就可以了,生命自己會找出路。 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說,郭橐駝樹種的好並非有什麼絕竅,他只是順其自然,不害其長而已。種樹時,根讓它舒展開來,多用舊土把根填緊,種好了就不要一直去動它。但是假如根未舒展就種下去,而且一直換土,早上來看一遍,晚上來看一遍,搖搖樹,看根的土緊不緊,掐掐葉子,看它長的好不好,這樣反而害了它。郭橐駝說他沒有什麼祕訣,只是不去害它而已。 好個「不去害它」,這正是教養孩子的祕訣。現在孩子生的少,父母愛之太殷,憂之太勤了,反而使孩子不能適性成長。 西諺有一句話:「教養孩子是藝術,不是科學」。科學講究重複性,一個實驗你用這個方法得出這個結果,我用同樣方法也應得出這個結果,但是教養孩子不同,孩子有個別差異。它是藝術,所以沒有一致性。就算是同卵雙胞胎成就都有不同,更何況是不同家庭的孩子,父母切記不可把孩子跟別人比較,只可與孩子自己比較,只要他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就該誇獎他,也不可套別人的方法,別人的孩子打罵中狀元,你的孩子打罵會離家出走。孩子不同,就像橘子和蘋果,怎麼比呢? 從遊戲中觀察孩子天性 那麼,父母怎麼知道孩子的天性和興趣在哪裡,以順其自然發展呢?父母需要花時間跟孩子在一起,觀察他遊戲的情形。遊戲是孩子天性最流露的時候,一般來說,遊戲時孩子會玩他最拿手的項目:球玩得好的孩子會去玩球,老是接不到球、投不準的孩子會去玩別的東西,因為人都不喜歡挫折,孩子也是。做得好的,正回饋會使他特別喜歡去玩這個東西,久而久之,就變成他的專長了。所以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最拿手,人喜歡做自己拿手的事。 遊戲在孩子小的時候非常重要,應該盡量讓他玩,不必急著塞知識到他大腦中。學習是終身的,他有一生的時間去慢慢學他應該知道的知識,但是他必須在遊戲中學會出社會後所要用到的能力,如毅力、創造力、領袖魅力及人際關係。 瑞典和芬蘭的教育家都認為七歲進學之前,孩子只要盡情的遊戲就好,不必教寫字。他們不論冬夏晴雨都帶到戶外玩耍,他們說「只有不合適的衣著,沒有不合適的天氣」。這句話跟郭橐駝的話不謀而合,只要適其性、順其自然的成長,它就會「壽且孳、早實以蕃」了。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小心!PM2.5來了!

「園長~今天外面的旗子是紫色的;今天是紅色的;今天是……」部分孩子注意到校門口空氣品質旗幟,本星期放置的是不同顏色的,好奇的跑來問園長,為什麼這幾天的旗子不一樣? 「旗子是什麼顏色?」「紫色」「看到旗子上的表情圖嗎?」「哦!有兩滴汗,戴口罩,口罩上有可怕的圖。」「那你覺得這個表情圖看起來是快樂或不舒服?」「不舒服」「嗯!紫色的旗子,表情圖戴口罩,看起來不舒服,就是告訴我們今天的空氣品質非常的不好,叫我們一定要戴口罩,避免到戶外活動。」「哦~」 本週空氣品質不良,教育局公告「秋冬季節PM2.5濃度,因東北季風影響,易受中國大陸汙染傳輸及季風背風面關係,形成擴散條件不佳,以致污染物濃度增加。要注意防護,以維護幼兒的健康。 近來臺灣因大陸地區霾害及地區性河川揚塵問題,推動校園師生了解當地空氣品質狀況,以及教育師生健康防護等工作已刻不容緩。教育部參考美國環保署「校園旗幟計畫(School Flag Program)」精神,市教育局依據教育部、行政院環保署公布之空氣汙染指標之顏色等級活動建議,制定「臺南市校園空氣品質旗幟推動計畫」,教導本市校園師生了解空氣品質旗幟意義,及提升自我保護意識 , 以達環境教育目的。 九月底研習,做宣導後,十月開始實施。每早,行政老師需先上網查閱空氣品質的指標,再依指標放置旗幟,讓師生家長及附近鄰居透過旗幟,了解空氣品質的好壞,做好自我的防護。下午回家前再將旗幟收好。 感謝教育部、環保署、市教育局的用心,感謝虹粟老師每日不厭其煩的動作,在感恩的季節,獻上我們的感謝。 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美國人的感恩節,與中國人的飲水思源有著相同的意義。美國人感謝上帝豐富的賜予,感謝印地安朋友的協助,謝天謝地,以感恩的心連續三天的慶賀。 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感謝的人、事、地、物,希望藉著感恩節這個有意義的節日,培養小朋友,從小學會「凡事感謝」~感謝父母、師長、朋友以及為我們做事的人,感謝自然界美好的一切,同時也學習關懷身邊生活在不同世界需要我們去關懷的人。 感恩節活動,除了以感恩卡來表達心中的感謝外,11月24日下週四我們將舉辦感恩節慶祝活動,有戲劇表演、歡唱火雞舞、火雞吃米遊戲和感恩餐會;特別是感恩餐會的準備,希望家長都能為此活動獻上心中的感謝,以感恩的心為孩子準備感恩的餐點,讓寶貝們一起享用,吃在嘴裡、感謝在心裏。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空氣品質與其對應旗幟顏色

旗幟顏色 防護措施      綠色 敏感性族群師生,應依個人體質及癥狀,主動注意空氣品質狀態。   黃色 初級防護: 1. 加強學生、幼兒及教職員對空氣汙染資訊之取得與健康 防護宣導。 2. 有心臟、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的師生,感受到癥狀時,應考慮減少體 力消耗,特別是減少戶外活動,並適時配戴口罩防護。   紅色 中級防護: 1. 學生及幼兒於上、下學途中或進行戶外活動時,應視個人體質配戴口 罩等個人防護用具。 2. 師生於室內上課時,得適度關閉門窗,減少暴露於不良品質    之空氣中。 3. 一般師生如果有不適,如眼痛,咳嗽或喉嚨痛等,應該考慮減少戶外 活動,並適時配戴口罩防護。 4. 敏感性族群師生,應注意個人健康自主管理,減少體力消耗,特別是 減少戶外活動,並配戴口罩防護。具有氣喘的師生可能需增加使用吸 入劑的頻率。   紫色 緊急防護: 1. 學生及幼兒上、下學途中或進行戶外活動時,應配戴口罩、護目鏡等 個人防護工具。 2. 師生於室內上課時,應適度關閉門窗,減少暴露於不良品質    之空氣中。 3. 一般師生如果有不適,如眼痛,咳嗽或喉嚨痛等,應減少體力消耗及 戶外活動,並適時配戴口罩防護。 4. 敏感性族群師生,應特別注意個人健康自主管理,避免體力消耗,特 別是減少戶外活動,並配戴口罩防護。具有氣喘的師生可能需增加 使用吸入劑的頻率。 5. 學校應考量室外課(體育課)、戶外教學或觀摩活動之活動地點空氣品 質條件,必要時,將課程活動調整於室內進行或延期辦理。 6. 當空品質惡化至 PSI 達 300 或 PM2.5 濃度達 250.4μg/m3 以上,國民 中小學及幼兒園,應立即停止戶外活動。敏感性族群師生應至衛生保健室或具空調隔離空間進行健康防護。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不要忘記溝通的目的

「未來真的不可預知,連放假都如此,更何況是其他的事」。上週去聽了一場講座,講師一開場就如此的分享。確實如此,過去所謂的連續假期,是剛好節日在週五或週一,偶而一次三天連假,上班族就會特別高興;現在的連續假期是人為的操作,為了要連假,前後週六得補課,補課那週就會特別疲累;而今年全國統一為週休二日,勞團仍要爭取過往因隔週休的七天假期,而這七天的假期,只有參加勞保的工作者才享有,且遇週六日還得補假,真是無奈。私立幼兒園老師都是勞保族群,站在法上,就得依照勞基法規定執行。勞工局規定11月12日國父誕辰紀念日的假,可補在11月11日或11月14日或擇日補假。與員工們協商討論後,大家決定在11月11日放假,請老師以Line告知家長,也許造成部分家長的不便,家長的不諒解;但,想想,平日老師們都克盡職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有過之而無不及,難得今年因台面上「大人們」的爭執,多了七天的假期,也算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就欣然接受吧!希望這混亂的假日,到今年最後一次聖誕節補假後就能終止。 過去聯絡的方式是打電話,如今從網路、Email到目前手機的「Line」,拜科技的進步,聯絡的方式一直在變更。目前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不論身處何處,距離多遠,只要一指神功,就能傳送訊息,照片和影片,快速又方便,久而久之,大家也就習慣了這種流行的方式,連工作上很多人也都是用Line在溝通,新聞報導裡也提到說台北市柯市長更是常用Line交辦屬下工作。 這種風潮也吹到學校裡,越來越多家長和學校或老師透過訊息APP溝通,有些班級會成立賴群組,透過群組聯絡,雖然一開始比傳統手寫聯絡本快多了,但有時候情況卻會有點失控,例如班級群組一直響個不停,有的人分享教養文章,有的人問功課,傳來的訊息此起彼落;另一個問題是由於傳送訊息太方便,大部分人字打一打就直接把訊息傳出去了,沒有再次思考的機會了,有時候甚至會導致一些誤會,相較之下,傳統的手寫聯絡本雖然不是即時,除了可練字外,所寫的內容都是經過思考後才寫的,是有好處,可隨時翻閱與保存。 親子天下去年有篇文章關於如何使用Line作為親師溝通工具,其中有些值得我們參考,例如約定使用時段,老師不是客服人員,還要面對班上所有孩子的家長,沒辦法隨時立刻回覆,最好有固定的溝通時間,以免造成已讀不回的誤會;還有個別意見或和學校無關可以私下溝通,Line群組是公開的,不是所有人都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有時候私下或當面溝通會更適合;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別讓孩子依賴Line,例如該帶什麼到學校、老師交待要帶什麼東西等等,所有在學校要孩子傳達的訊息都應該是孩子自理能力的一部份,Line只是輔助,千萬別因為讓孩子以為反正爸媽都可以問到,就不當一回事了。 電話、紙本聯絡已很少人使用,退居在後。目前幼兒園仍備有每日聯絡本、每週教學、仁和物語,做為家園、親師溝通的工具,雖已有仁和網頁與部落格,可傳送訊息,但總覺得缺少那份情感的溫度,園長仍堅持印紙本。 其實,不管Line或聯絡簿,能讓親師有效溝通的就是好工具,在網路時代,我們當然不能拒絕更好用的新工具,但也不能一頭栽入新工具否定舊工具,而忘記原本溝通的目的,不論是Line或聯絡簿,千萬不要已讀不回。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上課越久越多真的有用嗎?

活力的早晨,校園裡充滿著孩子的歡笑聲與嘻戲聲,一早就享受在老師為他們預備的活動,三五好友一起,更具樂趣,加上配樂,熱鬧滾滾。不論是玩體能、做運動,玩沙,拼積木,孩子們都樂在其中,享受著幼兒園為他們打造的歡樂時光,以動動身體展開一天的開始。早晨是一天的開始,能夠握住這一刻,就能夠牽動住一天的生活;懂得善用它,也將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最近有網友在政府「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目前台灣高中生普遍睡眠不足,高中生上學時間應延遲」,再度引發一些討論,其實這不是新話題,去年親子天下雜誌就做過一系列關於延後上學利弊的報導。 台灣的高中生在校時間長達9.5小時,早上7:30到校,下午5點才回家,加上有升學壓力的學生,還得補習和自我複習,晚上就寢時間也許已經是十一、二點了,六點就要起床,睡眠時間是真的不足。 比起先進國家,歐美、日本、新加坡7小時,中國大陸8小時,台灣的9至9.5小時,確實是最長的。每天上這麼長的課,學生是否能集中注意力,吸收到老師們這八節課所敎導的內容和所敎的知識?或許並不然。 台灣的教育體制不斷的改革,不斷的改制,有些制度對學生是有益的,而有些卻是沒任何幫助。上課時數這麼長,課這麼多,對學生真的有益嗎?只是把他們的體力及玩樂時間減少了。一個工作者,一天上班八小時,就已經覺得很累了,何況這些學生,上了9小時的課後還得加班去補習和自習。 很多醫學研究也都指出,青少年每天睡眠時間其實應該在8-10小時,在校時間過長是大部分人的認為;事實上,很多縣市多年前就已經推動彈性上下學,可是幾年下來,實際調整上課時間的學校非常少,無法調整的原因,大概就是配合家長上班時間,或者要上的課程太多,課業教不完,調整的空間有限,各級學校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情況。 課程上除了中國、韓國和台灣外,很少國家會用課業填滿學生的生活,大部分的國家在高中階段已經讓孩子找到方向,例如想申請大學的就去選修進階課程、想走技術類的就去社區大學或技術學校等,這樣當然也必須辛苦學習,但學生的學習有目的、有方向,知道如何取捨發揮長處,而不需要用同樣繁重的課程要求所有學生。 學前教育一般來說,不會有所謂課業過多的問題,不過很多望子女成龍鳳的爸媽還是會擔心,現在沒學好注音符號、沒學英文會不會跟不上?當然如果寶貝們可以接觸這些知識很好,但千萬要記得,這些都是知識,不是能力,也並不是幼兒教育的核心。 以仁和而言,我們希望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從運動中打造健康的身體;學會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與好習慣的培養。因為知識是一時的,健康的身體與自理能力、好習慣,卻是跟隨孩子一輩子,也是學習吸收知識的基礎。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流感相關防治措施宣導

為因應流感季節來臨,請加強下列各項防治工作,以防範校園流感疫情:一、向教職員生生及家長實施衛生教育宣導: (一) 落實良好衛生習慣:平時應養成勤洗手及注意手部衛生、良好的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儘量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如有呼吸道症狀時應配戴口罩;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與他人交談時,儘可能保持1公尺以上。 (二) 落實「生病不上課、不上班」原則:對感染流感之師生,請其戴口罩,指導其適當休息與適當補充水分,並依醫師指示接受治療,並儘量與家長溝通,讓學生在家休養直至症狀解除後24小時始返校上課,在家自主管理期間亦請不要至安親班或補習班,避免造成其他機構內之群聚感染。 (三) 運用多元管道加強宣導:多加利用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以下簡稱疾管署)流感專區(網址為http://www.cdc.gov.tw)之相關衛教宣導資料,透過相關集會場合、家庭訪視、家庭聯絡簿、宣導單張、佈告欄及跑馬燈等方式,將流感防治正確知識傳達學生及其家人,強化師生及家長對流感防治之了解與重視。 (四) 注意流感危險徵兆,儘速就醫:加強宣導生病之師生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嘴唇發紫或變藍)、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高燒持續72小時等流感危險徵兆應儘速就醫,以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二、學校提供適當環境設施,落實疫情監測及通報機制: (一) 學校應提供充足且適當之洗手環境,保持教室之清潔與通風,並維持室內寬敞空間;如有需要,進行全面環境清掃及消毒工作。 (二) 隨時關心與注意學生之健康與出缺勤情況,如學生出現異常之請假狀況時,應聯繫家長瞭解原因;如有師生感染流感,請依規定至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校安中心)辦理通報,如為疑似群聚感染情形,應進行必要之通報與預防措施。 教育局學輔科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