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May 29, 2016

園長的話 – 文字的溫度

聯絡欄是家園師長溝通的平台,記錄著孩子在園、在家的生活點滴,提供師長了解孩子在不同環境的表現,進而成為幫助孩子的參考,可是非常珍貴的紀錄。只要保存得當,隨時拿起,就可憶當時。「好一陣子不再對孩子大聲說話,也不吼,發現真的有用,孩子也不會常大吼大叫,真的是身教大於言教。」「孩子在家都直接說;我不會,媽媽幫我。那在學校不是都會做嗎?因為學校沒有媽媽呀!」「這活動好好玩,收到孩子給的信,好窩心。」 每當園長在過目資料本親師欄的過程中,透過師長文字的紀錄,一幅幅畫面浮現在眼前,好喜歡、好珍惜、好享受在當下文字的書寫、紀錄,感覺是有溫度的。 現因3C產品的崛起,人手一智慧型手機,Line、Facebook、Messenger…,成為現代人溝通的主流方式,文字圖片,輕輕一點,不論距離多遠,只要線路有連結,就可收到訊息,非常方便,不用紙張書寫,不需電話,不只一人收到,是可以一群人看到。 科技的進步,為人類帶來生活上更多的便利性,但相對的也造成了一些問題。同處一室的家人,心的距離似乎較遠了,因為各自忙著看手機上的訊息;有些家長為避免小孩的哭鬧,會以ipda讓孩子玩遊戲、會以電視來安撫孩子。 螢幕的3C,對人的影響,當然對小孩的影響更巨:一.減少親子互動關係。二.對眼睛的傷害,年輕的眼睛老人化。三.幼兒自呱呱落地後的前幾年,是腦部發展與成長特別重要的時期,在電視螢光幕前坐上半個小時,人的新陳代謝與活動力都下降,智商減少50原理,會使人變得被動與焦慮;四.迷人的聲光色彩,是幼兒腦部發展的頭號障礙,不能幫助幼兒發展思考能力;色彩刺激使左腦與右腦不能均衡發展。 減少對左腦的刺激,連帶影響左右兩腦的連結,因而影響孩子未來智力與創意的發展潛力。五.眼睛變懶得看書,眼睛只要盯著螢光幕,既不用擴大瞳孔,甚至不用來回移動,看書時,眼睛必須不斷在書頁上下左右移動,需要眼睛肌肉有活動的能力與力氣。看電視讓眼睛肌肉缺乏運動,對於閱讀所需的能力與精力有負面影響。不僅讓眼睛缺乏運動,也讓我們的心變得懶惰、被動。 了解問題所在,幫助我們更得當、正確的去使用現代的科技產品,在方寸間取得平衡。 祝 闔家平安 健康快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不當媽寶 也別教出媽寶

「雅全在學校和同學推擠,對方跌倒膝蓋差傷,希望家長…」:導師的話還沒講完,雅全媽媽就悻悻然回說:「小孩自己笨摔倒,還怪罪別人,你們當老師也太不負責任了!」。凡事代勞問題多 雅全爸爸在中國大陸工作,因為教育問題,媽媽和雅全留在臺灣。夫妻聚少離多,媽媽常在和爸爸通完電話後啜泣,她告訴雅全:「你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寶貝,媽咪為了你犧牲那麼多,你一定要爭氣。」 為了「爭氣」,雅全媽媽戰戰兢兢,生怕自己做得不夠多、不夠好,影響雅全未來發展,雅全小學時,她就把校園「愛心媽媽」當成全職工作,幫孩子決定大小事,包括應該要或不要跟哪些同學往來,在媽媽的緊迫盯人之下,班級分小組活動時,沒有人想和雅全一組,她向校長投訴老師聯合班上同學罷凌,大家都避免和雅全有交集,雅全在學校覺得好孤單。 上國中以後,雅全更依賴媽媽,學校社團甄試衛通過、對考試成績計算有意見,她都不用吭聲,媽媽有如內建自動搜尋模式,通通幫他解決。「我媽媽說」成為雅全口頭禪,但媽媽說什麼其實他也沒有很在意,因為他知道,她她不管怎樣絕對不會放手不管。 媽寶的養成歷程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這首歌大家耳熟能詳,母愛偉大,但愛過頭會適得其反,當孩子的世界變成「只有」媽媽好時,情況就不太妙了。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提出:「人們在嬰兒、成年和老年的八大階段中,會發展出各種裡量,並以此和不斷擴增的社會範圍互動。」生命是階段的接續,是漸變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任務與挑戰,這是自然歷程,當父母愛子心切,捨不得孩子挫折,直接為孩子挑起任務時,這樣的行為將成為孩子成長的阻礙,一旦家長緊緊將孩子收攏在自己羽翼下,日久孩子缺少嘗試摸索與練習的機會,將變得無法為自己做選擇,習慣依賴父母做決定、行動及負責任,被剝奪成長挑戰機會的孩子,最後成為長不大的媽/爸寶。 做得夠好就行了 社會競爭的環境本質是「汰弱留強」,沒有經過挫折的人,在人際關係、職場、生活適應、婚姻關係裡,遇到挫折時,會習慣性的退縮回熟悉的懷抱,再嚴重則變成難以適應社會,成為依賴父母維生的「啃老族」。 「媽寶」表面上好像是有人願意張羅一切的幸運兒,實則常是家庭問題的犧牲品,常見夫妻關係出問題時,孩子成為父母一方情感的寄託,孩子被加諸過多保護、灌注過多期待,又或者父母在照顧過程中為了尋求成就感,把孩子當成是個人的成就,在情感上無法與孩子切割,只要滿足孩子就是滿足自己,而親子位置上的權力優勢,變成挾愛操控,成為「寶媽/爸」。 「寶媽/爸」看似專注於孩子身上,其實是在滿足自己「當一個好爸爸/媽媽的需求」,孩子真正的成長需求是被忽略的,長期匱乏的孩子很難長出健全的心智,容自對自己的能力懷疑、內心脆弱不堪,因此這種過度的滿溢的愛,只會害了孩子。 要如何避免自己成為「寶媽/爸」?兒童心理學家溫妮考特提出「夠好的母親」主張:照顧孩子做得「夠好」就好,不用當完美的一百分家長。當父母尊重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時,孩子自然就能發展出應該有的樣子。 文/林靜君諮商心理師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