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September 11, 2015

園長的話 – 分享的課題

下課後的前門廣場,是最熱門的場地,也是小孩們玩車的競技場。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迫不及待的選擇自己心有所屬的車子,霎那間原本安靜停放在一處的小車們,成為孩子注目的焦點,不論是搖搖車、三輪車或小汽車,全都被看見,輪到它們當主角了。隨著小司機們的到來,一台台小車子緩緩的移動車身,發揮它們存在的功能。在眾多車子中,二台小汽車最是搶手,有車門的那台,更常成為小孩爭搶的標的;有的小孩一旦坐上就不下來,而一旁等著要開小汽車的小孩就會去拉車或推人,就會有大哭,或在地上盧的畫面出現;但,大部分小孩不會因對方哭、盧就禮讓,而一旁的老師則選擇必要時才介入,這哭、盧情形通常會在新入園小孩和幼小孩子的身上。 平常在家稱王、稱后的孩子,要什麼有什麼,沒人跟他搶,一旦進入團體生活中,就會面臨分享的課題;在他們先前的生活中,未曾有過分享的經驗,小腦袋中正疑問著為什麼換了一個活動的地方,就不一樣了。 孩子們的確需要一段適應期,除了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的調整外,最重要的是與人相處的課題,分享是其中之一,是很重要的。 孩子們喜不喜歡上學,有很多因素,其中之一是朋友的「魅力」。在團體中有朋友的互動而產生興趣,是不容小覷的,它是一種動力。有些孩子很容易與人相處,有些則不容易與人互動。 在仁和,我們常常營造小朋友互動的機會。每早的晨光活動,藉著大團體混齡的時間,讓小朋友從遊戲互動中,自我修正、調整和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機會;集合後的道早問好,除了養成禮貌的好習慣,更藉著相互的擁抱、肌膚的親近,拉近彼此的距離,讓關係更進一步。 「good morning every body」「good morning Mandy」、「good morning ××mommy」;跟親愛的小朋友說「小朋友熬早」,接著去擁抱他的朋友,說「謝謝你今天又要陪我一起玩了!」;最後擁抱老師,說「老師今天又要辛苦你了,老師謝謝你,老師我愛您!」以最簡單的言語和動作,散播禮貌、散播愛,在小小孩的身上。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求生訓練 穿長袖長褲游泳

兒子放學回家後,我看到聯絡簿寫著:「明天有游泳課,但是不用帶泳衣;要帶平常穿的長袖上衣和長褲,以及一個兩公升的寶特瓶。」問兒子才知道學校要上「著衣泳」的課,就是穿衣服游泳的意思。在日本,從小學一年級到中學三年級,夏天體育課每星期上兩次游泳課。即使是我先生童年念的北海道公立小學,冬天氣溫下探零下十幾度,校園裡也有一座歷史久遠,設備整潔齊全的游泳池。 一般來說,每個日本學生都要學自由式二十五公尺換氣。除此之外,校方更是重視的是水中求生的技能。 真正不幸溺水時,穿在身上的多半是一般的衣服,吸水後變得很沉重,身體像被一直往下拉,和平常穿泳衣的感覺截然不同。所以上「著衣泳」課時,小朋友要穿一般長袖、長褲,去感受在水中漂浮的感覺。 老師叮嚀小朋友,溺水時最好的自救方法,第一要保持鎮定,讓自己仰躺浮在水面,不要浪費體力拼命游回去。鞋子不可以脫掉,才能增加浮力。這是根據日本海上保安廳的救難要則,也是日本全國中小學生,每個夏天都要反覆練習的項目。 我在日本國中任教時,第一次聽到學校要教「著泳衣」的課,覺得很新鮮。坐在隔壁的體育老師告訴我:,「因為日本是島國,四面環海,不會游泳求生怎麼行呢?實際模擬練習過,孩子才有辦法在不幸發生時保持鎮定。」我心裡暗想,臺灣也是島國,四面環海,可是我上小學時,從沒學過著衣泳。 想當年學校有一個很不錯的有游泳池,是日本殖民時代留下來的。後來有個小朋友溺水,游泳池就被封起來好幾十年,最後填平改建成垃圾蒐集區。這麼做很可惜,小朋友沒學到水中求生的常識和技能,未來就沒辦法保命。 日本除了在學校教小朋友外,日本公視NHK每年都會推出「著衣泳」特集,呼籲人們戲水時的注意事項,熟悉應變措施,在youtube上也有許多大人,穿衣服在自家浴缸裡模擬實感體驗一下,還自拍成影片,分享心得。天氣目前還很熱,許多人都會帶小孩到海邊玩水,懂得如何保護自己,才能玩得更盡興。 四面環海又處於地震帶的日本,一直有很強的防災意識,這也是小學教育的重點之一。畢竟天災難以預料,總是要盡人事而聽天命。日本重要的建育理念培養孩子生存能力、堅韌的生命力,首要就是讓孩子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具危機意識和求生的常識,才能防患於未然。 文/蔡慶玉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