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September 5, 2015

園長的話 – 讓勇氣與信心就會在孩子的心裡滋長

猶記得去年此時,台灣出現嚴重的食安-油品問題;今年則是台南市面臨蟲蟲危機-登革熱疫情,而這個疫情目前還持續發燒,確診病例據報導已達三千多例,疫情好像有點失控,這是前所未有的現象;整個市府團隊及相關衛生單位忙得人仰馬翻,各大醫院急診室也人滿為患,人人自危,大家互相傳line提醒,沒事不要去醫院,免得被傳染。蚊子是大家最熟悉,也是最令人討厭的昆蟲之一,小小的一隻,殺傷力可不小,如何抑止疫情,正考驗著賴市長處理危機,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智慧,與大台南地區的市民們,團結合作、共同處理問題的能力。 除了期待政府的作為,還需每位市民確實做好住家居住環境的整潔與衛生,清除積水容器,落實驅蚊四大步驟-巡→倒→清→刷,讓病媒蚊無家可歸,否則噴洒再多的消毒劑,效果也會有限,因為蚊子也產生了抗藥性。 不只屋內環境,室外環境更需要留意,特別是公園、空地或一些無人管理的地方。 上週五晚上校園環境消毒,當日下午又下雨,只好先消毒室內空間,本週四晚上,消毒公司再次來園做室外環境的消毒。 蚊子到處飛來飛去,無法控制。預防重於治療,下週一起,請讓小孩穿著薄長褲來園。 九月一日星期二開學日,是一個晴朗的好天氣。一早門口就熱鬧無比,Mina媽咪、Lily媽咪俏麗、可愛的裝扮,迎接小朋友,還為小朋友量體溫並檢查手和口,這是本學期多加的一項門口服務,目的是確保入園小朋友的的健康,若發現小孩發燒,手部或口部有起泡或出疹子的現象,就需休息,避免其他小孩因群聚被傳染。 多數舊生由家長送到門口後就能自行入園,而新生需要家長的陪伴,特別是小小孩,因著要與家人的分離產生焦慮,放聲大哭,雖然哭鬧聲日漸減少,但會因著週休二天,下週來園,還會有分離焦慮的現象。 時間是最好的良藥,需要大人-家長和老師的耐心、愛心、包容、鼓勵與同理,在這段等待的過程,對孩子和家長而言都是一項挑戰。孩子們從家裡到幼兒園,不僅環境不一樣,人和事也都不一樣,面對陌生的人、事、物,離開平日疼愛有加的家人,心裡的害怕可想而知,而哭鬧是他們用來表達的利器。因此我們要以同理的心情來幫助孩子,牽他們的手,走過這段成長必經的路程,給予更多的鼓勵、更多的擁抱,勇氣與信心就會在他們的心裡滋長。 感謝家長們的支持與愛護,在邁入四十二年的今天,仁和仍一本初衷,堅持創辦人的理念~「福祿貝爾先生好園丁的精神,蒙特梭利蝸牛的精神,皮亞傑學說的物理遊戲、數概念理論,動作教育,多元的學習」~;發揮仁和的特色~「體能教育,自然科學啟蒙」~讓仁和的好寶寶,在童年歲月,為身體奠定好體能的根基,探索生命、啟發探究科學的興趣~ 更希望家園、親師間合作愉快,透過每日聯絡本、每週教學分享、仁和物語、當面交談、電話連絡等的溝通、對話,了解孩子在家、在園的情形,幫助寶貝們建立各項品格以及學習的基礎。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多樣運動並進好處多

「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也有另一句類似的話: 「要活,就要動。」如果將兩句話合併,就是: 「活到老,動到老,學習運動到老!」老做同種運動未必好學習運動要從「心智」與「生理」兩個面向發展。人在學習中發掘潛能,在運動中也是不斷的探索體能限度。只不過到了一定年紀後,運動行為好像就固定下來;喜歡游泳的人,多半以游泳為主要運動項目;如我熱愛慢跑,就以跑步為主。 如果時間、體能允許,建議每隔一兩年,再學習另一項新的運動;因為當我們熟悉某一項運動模式時,很容易就會掉落「效率的陷阱」。體內的運動系統會自動發展出一套「節能模式」,已完成想要表現的動作;所以動作會越練越漂亮,力氣也會節省些,也就是身體已經發展出一組有效率的動作。 或許你有疑問, 「有效率的動作」不是很好嗎?你可知「太有效率的動作」會讓肌群在運動時不必太費力,只動到某些固定的肌群,使運動不容易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運動後消耗的卡路里;除非你能想辦法將運動強度提高,或運動時間拉長,不然就要考慮嘗試學新運動,設法運動其他肌群。 學新運動活化新肌群 學新運動,不止能再次活化一些原本被忽略的肌群,也能再次啟動我們的動作學習迴路。最新的運動醫科學研究方向,開始評估運動對長者的失智症或阿茲海默等疾病是否有防治的成效,而答案是肯定的。 去年底的『國際老年精神病學期刊』就刊出一篇研究,指出運動學習過程對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長者有正面的效益;這個研究已住院患者為對象,提供十四週,每週三次,每次一小時的中高強度的有氧運動。研究結果發現,透過運動學習,病患的認知功能有提升的效果。 今年的『老年心理健康期刊』中也有類似研究:研究團隊為住在安養機構、且有失智症的高齡者(平均年齡超過八十四歲),設計一套十八週的建議居家運動課程讓長者在運動指導員的指導下,完成一套坐、站、走的組合動作。 這個研究設計除了驗證運動課程的效果外,也比較「運動指導員」或「照顧服務員」介入的成效。結果證實,有專人指導、經過設計的課程,對罹患失智症的高齡者有提高心理認知的功效。 眾多研究都支持運動對長者失智症或阿茲海默症的正面功效,連素以嚴苛審查的「考科藍實證醫學資料庫」,在今年四月也發表一篇系統性分析研究;利用整合分析法,審視以往發表在各期刊的十七個運動與長者失智症有關的實驗。最後發現:其實運動介入好像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有成效。 聽到這個消息千萬不要放棄運動,因為這篇研究報告最後的結論是:對防治失智症而言;但他們也找不出多做運動有壞處。所以,有空多動不會錯,永遠保持學習的心更好! 文/徐錦興(屏科大休閒運動保健系教授) 摘自國語日報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