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March 21, 2015

園長的話 – 樹苗的生命教育

從家長的分享中了解幼兒園贈送小朋友的樹苗,後續的情形。有的移栽到大花盆,有的種在家裡的庭園,有的種在鄉下阿媽的家;一年一株,二年二株,讀了四年就拿了四株樹苗,而這些帶回家的樹苗,因著小主人與家人的珍惜與重視,慢慢長大,展現它們的生命力;而家長陪著孩子澆水、照顧、欣賞的那份感動,那份暖流,也在親子間流竄著,透過照顧的課題,了解生命教育的意義,雖然只是一株小小的樹苗,所蘊含的意義卻是十分的深遠。樹和人類及各種生物一起共生,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氣,供人類生活下去,樹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而它在長大的過程中,是需要人們用心、用情去照顧的。 一棵樹苗要長大成蔭,是需要經過時間的累積。仁和後門的三顆小葉欖仁,當初只是一棵小樹苗,在民國八十三、四年間種植的,經過二十年的歲月,早已長成大樹了。當時正值小葉欖仁流行期,不僅行道樹、公園,甚或住家庭園都一窩蜂的栽種,仁和也不遑多讓,搭上了流行風。 當它長成大樹時,早已享受它所帶來的美好與領教掃落葉的辛苦。期間,多次萌生砍樹的念頭。有次,因落葉飄散在巷道的路面,向當時住對面的府都建設公司陳老闆吐露想砍樹的念頭,陳先生說;「路面有落葉更顯得有生氣,更美!」第一次聽到這句話心裡好感動,因而打消了砍樹的念頭。 今年,又閃過砍樹的念頭,把花園改成停車格。 過年期間,樹上的葉子像是說好似的,分幾天集體掉落,大量的落葉可不能視若無賭,一天最少得掃一次,掃完又掉落、掃完又掉落。鄰居上國中的女孩邀媽媽一起掃落葉,我看到時可不能裝做沒事,趕忙跑去一起掃,也說出心中想改成停車位的想法,媽媽說:「這樣太可惜了,這條巷子因著有這三顆樹的襯托,讓巷道更有氣質又有生氣。落葉時我們來幫忙掃,不要砍。」 第二次聽到鄰居對樹的讚美,感動之心油然而生。也與一些朋友分享聽聽他們的想法,朋友說:「很多豪宅都特地種樹,來襯托房子的價值,真的不要砍,不過住巷道的鄰居,要分擔掃落葉的責任,倒是真的。」 透過分享與傾聽,接納與修正自我中心的想法,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很多時候我們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 教養孩子與照顧樹苗一樣,需要用心、用情、用愛去了解,有耐心、包容心,以智慧和方法來教導、帶領,才能夠讓他們在長大成人時,立足於社會,做一個受歡迎、有用的人。下週六仁和將舉辦第41屆親子運動會,透過活動,讓家長了解寶貝們的體能與運動力。活動安排有團體表演、團體競賽和親子闖關遊戲,請您不要錯過一年一度與孩子同享運動的喜樂,邀請您闔府蒞臨。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教養幼兒,從了解與接納開始

為什麼家有學前兒的父母,經常處於「他已經幾歲,怎麼還不會……」的擔心?是什麼樣的壓力和價值,讓父母失去「發現」成長歷程的驚喜與熱情? 年復一年,平日在美國教書,暑假則回台灣演講。常常想:「為什麼台灣和美國兩地父母所問我的幼兒教養問題,是這麼的不同?」 美國的父母來找我,整個談話的重心,大部分都在說明他們的驚訝。他們驚訝自己的寶貝,居然知道這麼多、會做那麼多……。而台灣的父母呢?來找我問問題時,起頭句通常都是:「他已經Χ歲多了,但他還不會…?」不管是閱讀、畫畫、收玩具,還是禮貌和分享,都讓父母擔心。 就更別說他們從媒體裡,不小心聽到的:「如果你的孩子還沒開始……,就已太遲了,」那種種的威脅了。我常常覺得,現代的父母好像是在驚嚇中帶小孩長大的。 以前,總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文化差異,沒啥可大驚小怪的,只不過是具有不同的「兒童觀」罷了!但經過這些年來,我愈來愈訝異的發現,這個被我「看小」的文化差異,是這樣深深的左右著我們對幼兒的了解和教養方式。我也愈來愈驚訝,這個聽起來「很容易替換」的文化差異,其實有個很深很深的根|「尊重小孩」。而這個非本土的根,居然很難搖動我們對幼兒教養的國本。 尊重小孩 「尊重小孩」,尤其是對幼兒,就是那麼一個我們自以為懂,卻打從根底,是個全新的觀念。「尊重」是什麼?它的第一步就是:「不把孩子看成小大人。」它是一種了解的努力,也是一種嘗試接納的學習。成人不但要想、也要努力了解現階段的幼兒他能做什麼?是怎麼做的?有了了解,他才可能接納現階段幼兒的喜怒哀樂、勇往和退縮,也才能斷定什麼時候要為孩子下決定。但「幼兒」這個時期,在我們的傳統隱形觀念裡,是個待「形塑」的黏土,是為日後成為大人的準備時期。既然待形塑,那教養工作的重點,就集中在:「它還不是什麼,所以讓我們想辦法把它變成什麼。」 既是成人準備期,那所有的成長軌跡,都有缺失,有待改正得更好。 說穿了,我們是不是想在生命的初期,就為他樹立一個模子,一個大人想要的模子?但在「模子」的概念下,怎會看見和接納孩子真正是誰?真正想做什麼?甚至「現在」能做什麼?所以台灣許多父母,才會憂心忡忡的焦慮,他的幼兒還不會這個和那個。 成為自己 每次有人訪問我,總喜歡問這麼一個問題:「在幼兒教育裡,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而我總會想起Stephen 的故事……。他是個四歲的小孩,四年前,他在離開我的教室前,對我說:「Sandra, I don’t know why I am a good kid here, but I am bad everywhere.(我不知道為什麼,在這裡我是個好小孩,但在別的地方,我卻是個壞孩子?)」而我,卻久久說不出一句話來回答他。只能把這個過動、父母離異、一個星期去三個家的孩子,摟在懷裡,軟弱的淚流滿頰……。 我問Stephen :「為什麼你會覺得在這裡,自己很好?」他搖晃著身子,以我常說的話來回答我:「Because I am important! (因為我很重要)」。 我知道我無法改變他複雜的家庭背景,但至少,每天八個鐘頭裡,在我小小的教室屋簷下,他覺得自己的樣樣都重要,覺得自己是那麼的好……。 假如成為世界的公民,是我們對中小學孩子的教育目標的話,那我要說「成為自己」,則是幼兒教育的最重要目標。我們的幼兒從來到人間開始,他們是那樣一步步的發現:「喔,這是我的手嗎?我的手會張開呀?咦,我會笑喔?我一笑,他們就會好開心呀?……」換句話說,我們的幼兒的成長工作,就是去發現有一個「我」。 仔細數一數幼兒的字彙量,你一定不難找到那出現頻率最高的字,沒錯,就是「我」或「我的」。可千萬別把這個幼兒的自然現象,當成「人類本自私」的控訴!在人類成長的第一步裡,我們是從學會依賴,進程至獨立,是在愛自己中學會推及愛他人。 在《親子天下》的這個新專欄裡,我想要與讀者分享的,就是幼兒的成長課題,他們努力成為自己的歷程,和身為成人的你可以怎樣陪他長大。不管是學習大小便控制、學會說第一句話,或如何配合孩子的能力帶孩子看書……,「尊重小孩」是我與你溝通的基礎,「了解小孩」則是我澄清觀念的起點,而從那衍生而來的教養建議,就是要導向「接納與欣賞孩子」的目標。 我是一個平凡的媽媽、一位幼兒園老師,也是一個訓練幼兒園老師的老師。我和其他無數的你,都同站在每個孩子的起跑點上。是我們開啟了孩子的第一個信任和學校經驗,是我們陪著孩子走過每一個努力和平凡的今天。因為有你,我們孩子走的路會不一樣,請相信自己。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