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March 14, 2015

園長的話 – 智能開發親職講座

在資訊爆炸、網路發達的時代,舉辦親職講座,無疑的是個大挑戰,心理要有準備,出席的家長不會多。雖然明知結果會是如此,但還是努力的說服自己,總會有人需要,有人想要,雖然很多訊息可以從網路上獲得,但現場聆聽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所以還是按照原訂計畫進行,跟著感動去做,星期五晚上六點半,舉行小班、幼班家長的親職講座,有十五個家長出席參加(其中有幾位是大班的家長),加上老師和小朋友,還是蠻熱場的。講座的題目-嬰幼兒優質的關鍵,取擷於臨界期的開發。徐喜傑老師從孩子的先天氣質、大腦的生理學到啟動孩子的運動智能,和與會的人員做分享,後半場則安排小孩操作體驗。 大夥兒移動腳步到幼幼班的智能開發教室,多數家長第一次看到,這是去年八月成立的智能開發、感覺統合教室。徐老師帶著小孩從穩定情緒的精靈爬道開始,接著從體能訓練最簡單低到高的器材組合→波浪觸覺步道→平衡板→坐海盜船→走樓梯→鑽洞等,每一個器材的操作,都有它的意義與目的,從小孩體驗操作的過程中,內在的個性顯露無疑。 從聽講到看小孩的體驗與表現,家長們更進一步的了解,早期教育的重要,也感謝幼兒園的用心與費心,願意引進並投資昂貴的器材,受益於小孩。幾個小班的家長也躍躍欲試的想讓寶貝參與智能開發的課程。 好東西與仁和的家長一起分享,這樣的體驗課程,四月份還會再舉辦,屆時請家長一定要撥空參加星期四3月12日植樹節,照往例,今年仍送每位小孩樹苗一株,有雪花木、武竹、扶桑、矮仙丹,也提醒小朋友回家要移植到較大的花盆。 麗娟老師說明植樹節的由來與意義,春綢老師示範將樹苗移栽到大花盆,這動作多數小孩是有印象的,特別是大班,好幾位告訴園長,去年的樹苗已經長得好大了! 一株小小的樹苗,象徵著一個希望,除了美化綠化環境外,也體會植樹節的意義與負責任的態度,是生命教育的課題,從中瞭解「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深遠意涵,雖然此時的他們不了解也不懂。 植樹,是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感情,促進國土綠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尤其是春天植樹,特別具有自然與人文意義。 望著後門三棵已換上新葉的小葉欖仁樹,翠綠的顏色顯得生氣蓬勃,讓人不禁想多看幾眼,多吸收一些芬多精;也想起之前落葉紛飛,掃不玩的枯葉,隨風起舞,對門的老先生不時的拿起掃把,將飛到門口的落葉掃回來。而為了欣賞它像雨傘般優美的樹枝,享受夏季枝葉茂密,蓊鬱蒼翠的遮蔭效果,就必須甘心樂意的為它們付出。 樹木的成長需要很長時間不間斷細心的照顧才能茁壯,孩子也是一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意思是,樹木需要很長時間的培養,培養人才更是如此,我們要把孩子拉拔長大,讓他們對社會有貢獻很不容易。仁和雖然尚未百年,但這些年來也有不少校友在各地以及各行各業生活、貢獻,每當有校友返園,述說他們當年在園內渡過的童年時光以及現在的發展,這種滿足感別人是很難體會的。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每個人都該想想生命中的樹

從行道樹談起都市人對樹的記憶不少來自行道樹。除了天母的台灣欒樹被社區居民拱出來當成慶典主題,台灣許多地區與街道也都種台灣欒樹,曾有住在高雄市民生路的民眾說過,每天從高樓看著台灣欒樹四季的變化,是一天中最神奇、賞心悅目的時刻。台灣欒樹確實是不可多得隨著四季變化的樹種,但並不是每個樹種都有這股神奇的力量。因此行道樹怎麼種,種什麼,那可是個大學問! 台灣的行道樹也有流行史。古早時期,曾流行種榕樹。因為榕樹樹葉茂密青翠,又最能抗污染,但是一種之下可就不得了了!原來榕樹竄根的特質,根部不斷做文章,不但竄通人行道,甚至竄到快車道……榕樹的特質是種植在空地上,於是還是乖乖地種在廟旁大埕,讓大家可以乘涼說古吧! 接著還曾流行種黑板樹,但黑板樹也一樣會竄根。現在很多地方種小葉欖仁樹和阿勃勒,但行道樹往往都種單一樹種,除了台灣欒樹有四季變化的功力,大多樹種四季的變化不大,例如小葉欖仁樹,夏天看起來綠意盎然,但其他季節就缺乏變化。行道樹可以更多元,並且慎選樹種,讓民眾能欣賞不同樹種的美麗。此外,能辨識樹木的名稱,也是產生的關聯的第一步。多看一眼身邊的樹,看看你能叫出幾個名字來。台北市教育大學實踐國小前的行道樹,都標示樹種名稱,下次經過時,不要忘了多看一眼! 找出成長過程中的樹從事多場護樹行動,儼然護樹大將的潘翰聲,成長過程幾乎都有樹的記憶。在南部長大,小學就讀高雄市前金國小,當時操場的本壘板是一棵鳳凰木。畢業季時,鳳凰木開花,便拿著花做成蝴蝶壓在書本中;接著長成豆莢,便拿著豆莢當刀劍比劃;豆莢裡的豆實還可以拿來當彈弓…這棵樹包含了童年的記憶。不久,潘翰聲因優良校友回學校接受表揚,操場中的鳳凰木不見了,不禁讓他感慨。 就讀台南二中時,日式建築中房子的中庭原本種滿了樹,後來都不見了。其中有一棵大榕樹被移植。移植之後,一開始葉子都掉光了,學校師生都很緊張。突然有一天,榕樹發芽了,校長知道之後,便在朝會以這件事勉勵學生,要向榕樹學習,努力上進。結果沒幾天,這棵樹死了。原來抽芽用盡了它最後的力氣。這件事讓潘翰聲記憶深刻,樹和建築一樣,留在原地最好。 「每個人都該想想生命中的樹」,或許一時之間想不起來,仔細回想看看,或許能找出樹在你生命中的影子,以及關連、故事。如果從小成長在都市,真的都沒有這些回憶呢?《失去山林的孩子》便是描寫都市中沒有機會接觸大自然的孩子,沒有接觸就不易產生情感,這時候,不妨找一棵樹抱抱,有別於國外的抱樹運動,「要砍樹先砍人」,在台灣可以透過抱樹,感受與自然的親近。 樹和土地、空間一樣,具有多元的價值。雖然潘翰聲回以前就讀的國小沒能找到那些回憶中的樹,但校舍老建築同樣具有「開啟記憶的鑰匙」的功能,這些都是無可比擬、無可取代的。 松山菸廠的老樟樹被移植,然後死了。死去的不只是一棵老樟樹,還有很多人共同的回憶,開發廠商無法補償。 文/潘翰聲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