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rch 2015

園長的話 – 習慣

不管是開會或參加研習,已養成提早五至十分鐘到會場的習慣。週三有個會議要參加,比平常慢五分鐘出發,途中又遇好幾個紅綠燈,到會場剛好準時,快速前往還點頭致歉,想不到卻是第一個出席的。負責接待的人說:每次開會,你都是第一個到。已養成的習慣其實是不容易改的,而這個提早的習慣,是受到仁和的創辦人洪南海先生的影響,他常提醒我們,做事要有計劃,要有時間的觀念,不可拖拉;更不曾說過「等一下」的話,儘管他手邊正在進行式,也會擱下先處理旁人提出的問題或要求。 創辦人寬廣的心胸與智慧,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讓每個接觸過的人,對他都很尊敬也很佩服。 香港企業家李嘉誠先生有一段話~「與有夢想的人在一起會被激發夢想;與優秀的人為伍,不會平庸;與勤奮的人在一起,學不懶惰;與陽光的人在一起,學不抱怨;一個人,不一樣的平台,也會體現不同的價值;結交有正能量的人,會影響你的一生。」 好棒的一段勵志話語。是的,創辦人以福祿貝爾先生的好園丁、蒙特梭利蝸牛的精神、皮亞傑物理性遊戲以及動作教育的理念,為仁和奠定好的根基,讓後生晚輩的我們,能學習他的態度,「do my best」做我們最好的,來教導孩子。 學習是很重要的操練功課,是為了讓自己的能力提升。台灣從過去農業時代到104年的今天,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達、教育水準的提高,理應向上提升才對,但….。近日,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先生說,早年的台灣在艱困的條件下,造就許多傑出人才,但現在貧困的環境改善,學生卻顯得懶惰了。探究原因,學生變懶是家庭「溺出來的」,也是學校「慣出來的」,更是整個社會「養出來的』。過去生活清苦,每個家庭都必須為生活而打拼,父母辛苦,孩子也知勤奮,但如今物質條件豐厚了,孩子越生越少了,也養出許多懶散的爸寶、媽寶。 而快樂學習是近年來教育改革的核心,但很多辦學者與老師誤解,以為是對學生的學習不做過度的要求,不給壓力,就是快樂學習的目標。加上學生招生不易,對學生不敢要求,學生不變懶也難的;加上貧富差距、薪資低、房價高,學生看不到未來,努力也枉然,慢慢的,「懶」成了習慣。 學生是家庭、社會、國家未來之所繫,學生變懶,學習成效變差,進入職場後,生產力低落,沒有產值,如此,社會、國家競爭力也將一蹶不振,「懶」是否也成為國安問題了?這是值得每個人去省思的。若每個小我都能在自己的崗位,堅守自己的本位,就沒有難成的事。做什麼像什麼,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 問小朋友:明天是什麼日子?仁和幼兒園第41屆親子運動會。「運動會要準備什麼?」「衣服、水壺、鞋子..」Good!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準備好,有好的體力、好的精神,才能有好的表現。 舉辦親子運動會,除了增進親子間的關係,更重要的是,藉著活動,讓家長了解孩子體能的表現。而體能表現與勤奮和懶惰有著密切的關係。有的孩子很懶,不想動;有的很勤奮,把握每個可以運動的時間,不斷的自我挑戰。 今年參與跳箱的大中班小朋友特別多,在班老師的鼓勵下,孩子們的興趣被提昇,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表現愈來愈好。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天才出於勤奮

這個社會是一個舞台,我們都是等待在舞台下的觀眾。有時候,會有一兩個人能獲得成功,榮耀的登上這個舞台。在聚光燈的照射下,我們讚嘆著他的成就,於是觀眾席裡有人大聲呼喊了:「看啊!又是一個天才的誕生了!」我們都渴望知道他成功的秘訣,都希望能成為下一個讓大家讚賞的天才,可是能有多少人知道那隱藏在成功背後的是多少個年頭的努力,多少個歲月的磨鍊?「成功的冠冕,皆以荊棘編成。」如果說天才少了勤奮,那麼他就不會有光鮮亮麗的一天了。 「成功是一分的天才,加上九十九分的努力。」發明大王愛迪生就是秉持著這樣的精神,才突破研究時所遇到的瓶頸。當他在尋找製做燈絲的材料而失敗了第二千次時他沒有放棄;當他的實驗成果付之一炬時他沒有氣餒。所以說是他的勤奮不懈造就了他的成功,是他的勤奮不懈打造出了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 舊約聖經上頭曾有這樣一段話:「懶惰的人啊!你去觀察螞蟻,便可獲得智慧。」若說我們只是一味的妄想成功而沒有付出努力的話,成功就永遠只是個夢想。美蘇冷戰期間,蘇聯成功的發射出世界第一枚人造衛星,當你在夜晚時仰望星空,便能看到他在天際劃出的優美弧線,這樣的場景觸動了一個少年侯麥的夢想。他在資源極度缺乏的礦業小鎮裡自學數學、自製火箭、自我摸索。因為他的努力和勤奮,侯麥不僅榮獲了全國科展的首獎,也順利的進入美國太空總署做事。 當我們在舞台之下為台上所謂的天才喝采時,是否也該想想他在成功前所經歷的奮鬥史?天才其實並不是少數人的專利,但是能秉持著勤奮精神堅持到底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因此我們要記住:成功是看結果而不是看過程,不論你曾經經歷過多少挫折,繞了多遠的路,能堅持到底的就是贏家,自古天才全多是出於勤奮。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樹苗的生命教育

從家長的分享中了解幼兒園贈送小朋友的樹苗,後續的情形。有的移栽到大花盆,有的種在家裡的庭園,有的種在鄉下阿媽的家;一年一株,二年二株,讀了四年就拿了四株樹苗,而這些帶回家的樹苗,因著小主人與家人的珍惜與重視,慢慢長大,展現它們的生命力;而家長陪著孩子澆水、照顧、欣賞的那份感動,那份暖流,也在親子間流竄著,透過照顧的課題,了解生命教育的意義,雖然只是一株小小的樹苗,所蘊含的意義卻是十分的深遠。樹和人類及各種生物一起共生,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氣,供人類生活下去,樹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而它在長大的過程中,是需要人們用心、用情去照顧的。 一棵樹苗要長大成蔭,是需要經過時間的累積。仁和後門的三顆小葉欖仁,當初只是一棵小樹苗,在民國八十三、四年間種植的,經過二十年的歲月,早已長成大樹了。當時正值小葉欖仁流行期,不僅行道樹、公園,甚或住家庭園都一窩蜂的栽種,仁和也不遑多讓,搭上了流行風。 當它長成大樹時,早已享受它所帶來的美好與領教掃落葉的辛苦。期間,多次萌生砍樹的念頭。有次,因落葉飄散在巷道的路面,向當時住對面的府都建設公司陳老闆吐露想砍樹的念頭,陳先生說;「路面有落葉更顯得有生氣,更美!」第一次聽到這句話心裡好感動,因而打消了砍樹的念頭。 今年,又閃過砍樹的念頭,把花園改成停車格。 過年期間,樹上的葉子像是說好似的,分幾天集體掉落,大量的落葉可不能視若無賭,一天最少得掃一次,掃完又掉落、掃完又掉落。鄰居上國中的女孩邀媽媽一起掃落葉,我看到時可不能裝做沒事,趕忙跑去一起掃,也說出心中想改成停車位的想法,媽媽說:「這樣太可惜了,這條巷子因著有這三顆樹的襯托,讓巷道更有氣質又有生氣。落葉時我們來幫忙掃,不要砍。」 第二次聽到鄰居對樹的讚美,感動之心油然而生。也與一些朋友分享聽聽他們的想法,朋友說:「很多豪宅都特地種樹,來襯托房子的價值,真的不要砍,不過住巷道的鄰居,要分擔掃落葉的責任,倒是真的。」 透過分享與傾聽,接納與修正自我中心的想法,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很多時候我們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 教養孩子與照顧樹苗一樣,需要用心、用情、用愛去了解,有耐心、包容心,以智慧和方法來教導、帶領,才能夠讓他們在長大成人時,立足於社會,做一個受歡迎、有用的人。下週六仁和將舉辦第41屆親子運動會,透過活動,讓家長了解寶貝們的體能與運動力。活動安排有團體表演、團體競賽和親子闖關遊戲,請您不要錯過一年一度與孩子同享運動的喜樂,邀請您闔府蒞臨。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教養幼兒,從了解與接納開始

為什麼家有學前兒的父母,經常處於「他已經幾歲,怎麼還不會……」的擔心?是什麼樣的壓力和價值,讓父母失去「發現」成長歷程的驚喜與熱情? 年復一年,平日在美國教書,暑假則回台灣演講。常常想:「為什麼台灣和美國兩地父母所問我的幼兒教養問題,是這麼的不同?」 美國的父母來找我,整個談話的重心,大部分都在說明他們的驚訝。他們驚訝自己的寶貝,居然知道這麼多、會做那麼多……。而台灣的父母呢?來找我問問題時,起頭句通常都是:「他已經Χ歲多了,但他還不會…?」不管是閱讀、畫畫、收玩具,還是禮貌和分享,都讓父母擔心。 就更別說他們從媒體裡,不小心聽到的:「如果你的孩子還沒開始……,就已太遲了,」那種種的威脅了。我常常覺得,現代的父母好像是在驚嚇中帶小孩長大的。 以前,總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文化差異,沒啥可大驚小怪的,只不過是具有不同的「兒童觀」罷了!但經過這些年來,我愈來愈訝異的發現,這個被我「看小」的文化差異,是這樣深深的左右著我們對幼兒的了解和教養方式。我也愈來愈驚訝,這個聽起來「很容易替換」的文化差異,其實有個很深很深的根|「尊重小孩」。而這個非本土的根,居然很難搖動我們對幼兒教養的國本。 尊重小孩 「尊重小孩」,尤其是對幼兒,就是那麼一個我們自以為懂,卻打從根底,是個全新的觀念。「尊重」是什麼?它的第一步就是:「不把孩子看成小大人。」它是一種了解的努力,也是一種嘗試接納的學習。成人不但要想、也要努力了解現階段的幼兒他能做什麼?是怎麼做的?有了了解,他才可能接納現階段幼兒的喜怒哀樂、勇往和退縮,也才能斷定什麼時候要為孩子下決定。但「幼兒」這個時期,在我們的傳統隱形觀念裡,是個待「形塑」的黏土,是為日後成為大人的準備時期。既然待形塑,那教養工作的重點,就集中在:「它還不是什麼,所以讓我們想辦法把它變成什麼。」 既是成人準備期,那所有的成長軌跡,都有缺失,有待改正得更好。 說穿了,我們是不是想在生命的初期,就為他樹立一個模子,一個大人想要的模子?但在「模子」的概念下,怎會看見和接納孩子真正是誰?真正想做什麼?甚至「現在」能做什麼?所以台灣許多父母,才會憂心忡忡的焦慮,他的幼兒還不會這個和那個。 成為自己 每次有人訪問我,總喜歡問這麼一個問題:「在幼兒教育裡,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而我總會想起Stephen 的故事……。他是個四歲的小孩,四年前,他在離開我的教室前,對我說:「Sandra, I don’t know why I am a good kid here, but I am bad everywhere.(我不知道為什麼,在這裡我是個好小孩,但在別的地方,我卻是個壞孩子?)」而我,卻久久說不出一句話來回答他。只能把這個過動、父母離異、一個星期去三個家的孩子,摟在懷裡,軟弱的淚流滿頰……。 我問Stephen :「為什麼你會覺得在這裡,自己很好?」他搖晃著身子,以我常說的話來回答我:「Because I am important! (因為我很重要)」。 我知道我無法改變他複雜的家庭背景,但至少,每天八個鐘頭裡,在我小小的教室屋簷下,他覺得自己的樣樣都重要,覺得自己是那麼的好……。 假如成為世界的公民,是我們對中小學孩子的教育目標的話,那我要說「成為自己」,則是幼兒教育的最重要目標。我們的幼兒從來到人間開始,他們是那樣一步步的發現:「喔,這是我的手嗎?我的手會張開呀?咦,我會笑喔?我一笑,他們就會好開心呀?……」換句話說,我們的幼兒的成長工作,就是去發現有一個「我」。 仔細數一數幼兒的字彙量,你一定不難找到那出現頻率最高的字,沒錯,就是「我」或「我的」。可千萬別把這個幼兒的自然現象,當成「人類本自私」的控訴!在人類成長的第一步裡,我們是從學會依賴,進程至獨立,是在愛自己中學會推及愛他人。 在《親子天下》的這個新專欄裡,我想要與讀者分享的,就是幼兒的成長課題,他們努力成為自己的歷程,和身為成人的你可以怎樣陪他長大。不管是學習大小便控制、學會說第一句話,或如何配合孩子的能力帶孩子看書……,「尊重小孩」是我與你溝通的基礎,「了解小孩」則是我澄清觀念的起點,而從那衍生而來的教養建議,就是要導向「接納與欣賞孩子」的目標。 我是一個平凡的媽媽、一位幼兒園老師,也是一個訓練幼兒園老師的老師。我和其他無數的你,都同站在每個孩子的起跑點上。是我們開啟了孩子的第一個信任和學校經驗,是我們陪著孩子走過每一個努力和平凡的今天。因為有你,我們孩子走的路會不一樣,請相信自己。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智能開發親職講座

在資訊爆炸、網路發達的時代,舉辦親職講座,無疑的是個大挑戰,心理要有準備,出席的家長不會多。雖然明知結果會是如此,但還是努力的說服自己,總會有人需要,有人想要,雖然很多訊息可以從網路上獲得,但現場聆聽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所以還是按照原訂計畫進行,跟著感動去做,星期五晚上六點半,舉行小班、幼班家長的親職講座,有十五個家長出席參加(其中有幾位是大班的家長),加上老師和小朋友,還是蠻熱場的。講座的題目-嬰幼兒優質的關鍵,取擷於臨界期的開發。徐喜傑老師從孩子的先天氣質、大腦的生理學到啟動孩子的運動智能,和與會的人員做分享,後半場則安排小孩操作體驗。 大夥兒移動腳步到幼幼班的智能開發教室,多數家長第一次看到,這是去年八月成立的智能開發、感覺統合教室。徐老師帶著小孩從穩定情緒的精靈爬道開始,接著從體能訓練最簡單低到高的器材組合→波浪觸覺步道→平衡板→坐海盜船→走樓梯→鑽洞等,每一個器材的操作,都有它的意義與目的,從小孩體驗操作的過程中,內在的個性顯露無疑。 從聽講到看小孩的體驗與表現,家長們更進一步的了解,早期教育的重要,也感謝幼兒園的用心與費心,願意引進並投資昂貴的器材,受益於小孩。幾個小班的家長也躍躍欲試的想讓寶貝參與智能開發的課程。 好東西與仁和的家長一起分享,這樣的體驗課程,四月份還會再舉辦,屆時請家長一定要撥空參加星期四3月12日植樹節,照往例,今年仍送每位小孩樹苗一株,有雪花木、武竹、扶桑、矮仙丹,也提醒小朋友回家要移植到較大的花盆。 麗娟老師說明植樹節的由來與意義,春綢老師示範將樹苗移栽到大花盆,這動作多數小孩是有印象的,特別是大班,好幾位告訴園長,去年的樹苗已經長得好大了! 一株小小的樹苗,象徵著一個希望,除了美化綠化環境外,也體會植樹節的意義與負責任的態度,是生命教育的課題,從中瞭解「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深遠意涵,雖然此時的他們不了解也不懂。 植樹,是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感情,促進國土綠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尤其是春天植樹,特別具有自然與人文意義。 望著後門三棵已換上新葉的小葉欖仁樹,翠綠的顏色顯得生氣蓬勃,讓人不禁想多看幾眼,多吸收一些芬多精;也想起之前落葉紛飛,掃不玩的枯葉,隨風起舞,對門的老先生不時的拿起掃把,將飛到門口的落葉掃回來。而為了欣賞它像雨傘般優美的樹枝,享受夏季枝葉茂密,蓊鬱蒼翠的遮蔭效果,就必須甘心樂意的為它們付出。 樹木的成長需要很長時間不間斷細心的照顧才能茁壯,孩子也是一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意思是,樹木需要很長時間的培養,培養人才更是如此,我們要把孩子拉拔長大,讓他們對社會有貢獻很不容易。仁和雖然尚未百年,但這些年來也有不少校友在各地以及各行各業生活、貢獻,每當有校友返園,述說他們當年在園內渡過的童年時光以及現在的發展,這種滿足感別人是很難體會的。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每個人都該想想生命中的樹

從行道樹談起都市人對樹的記憶不少來自行道樹。除了天母的台灣欒樹被社區居民拱出來當成慶典主題,台灣許多地區與街道也都種台灣欒樹,曾有住在高雄市民生路的民眾說過,每天從高樓看著台灣欒樹四季的變化,是一天中最神奇、賞心悅目的時刻。台灣欒樹確實是不可多得隨著四季變化的樹種,但並不是每個樹種都有這股神奇的力量。因此行道樹怎麼種,種什麼,那可是個大學問! 台灣的行道樹也有流行史。古早時期,曾流行種榕樹。因為榕樹樹葉茂密青翠,又最能抗污染,但是一種之下可就不得了了!原來榕樹竄根的特質,根部不斷做文章,不但竄通人行道,甚至竄到快車道……榕樹的特質是種植在空地上,於是還是乖乖地種在廟旁大埕,讓大家可以乘涼說古吧! 接著還曾流行種黑板樹,但黑板樹也一樣會竄根。現在很多地方種小葉欖仁樹和阿勃勒,但行道樹往往都種單一樹種,除了台灣欒樹有四季變化的功力,大多樹種四季的變化不大,例如小葉欖仁樹,夏天看起來綠意盎然,但其他季節就缺乏變化。行道樹可以更多元,並且慎選樹種,讓民眾能欣賞不同樹種的美麗。此外,能辨識樹木的名稱,也是產生的關聯的第一步。多看一眼身邊的樹,看看你能叫出幾個名字來。台北市教育大學實踐國小前的行道樹,都標示樹種名稱,下次經過時,不要忘了多看一眼! 找出成長過程中的樹從事多場護樹行動,儼然護樹大將的潘翰聲,成長過程幾乎都有樹的記憶。在南部長大,小學就讀高雄市前金國小,當時操場的本壘板是一棵鳳凰木。畢業季時,鳳凰木開花,便拿著花做成蝴蝶壓在書本中;接著長成豆莢,便拿著豆莢當刀劍比劃;豆莢裡的豆實還可以拿來當彈弓…這棵樹包含了童年的記憶。不久,潘翰聲因優良校友回學校接受表揚,操場中的鳳凰木不見了,不禁讓他感慨。 就讀台南二中時,日式建築中房子的中庭原本種滿了樹,後來都不見了。其中有一棵大榕樹被移植。移植之後,一開始葉子都掉光了,學校師生都很緊張。突然有一天,榕樹發芽了,校長知道之後,便在朝會以這件事勉勵學生,要向榕樹學習,努力上進。結果沒幾天,這棵樹死了。原來抽芽用盡了它最後的力氣。這件事讓潘翰聲記憶深刻,樹和建築一樣,留在原地最好。 「每個人都該想想生命中的樹」,或許一時之間想不起來,仔細回想看看,或許能找出樹在你生命中的影子,以及關連、故事。如果從小成長在都市,真的都沒有這些回憶呢?《失去山林的孩子》便是描寫都市中沒有機會接觸大自然的孩子,沒有接觸就不易產生情感,這時候,不妨找一棵樹抱抱,有別於國外的抱樹運動,「要砍樹先砍人」,在台灣可以透過抱樹,感受與自然的親近。 樹和土地、空間一樣,具有多元的價值。雖然潘翰聲回以前就讀的國小沒能找到那些回憶中的樹,但校舍老建築同樣具有「開啟記憶的鑰匙」的功能,這些都是無可比擬、無可取代的。 松山菸廠的老樟樹被移植,然後死了。死去的不只是一棵老樟樹,還有很多人共同的回憶,開發廠商無法補償。 文/潘翰聲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兒時的回憶

一位遠嫁英國的校友,於週三下午帶著英國籍的先生和一雙兒女到幼兒園來,她說娘家住在附近,帶著他們出來逛逛,剛好是幼兒園下課時間,大門開著,問老師可否進來看看?入園後,媽媽忙著尋找兒時的記憶,孩子忙著騎搖搖車,先生則忙著拍照記錄。過一會兒,孩子的阿媽也來了,看見園長,彼此找回那份熟悉的感覺。 看著一群孩子在大蝴蝶溜滑梯、盪鞦韆爬上爬下的,大夥兒臉上笑得合不攏嘴;又看到草場裡可樂叔叔輕聲細語的帶著小朋友玩足球,而小孩也能守規矩的聽從教導,在草場裡盡情的享受踢球的樂趣;阿媽臉上更是堆滿了笑容,說「看囝仔真心適」莫怪妳攏麥老~ 離園前,在英國任職都市計畫工作的先生還跨幼兒園的環境規劃很棒,是孩子的福氣! 週四元宵佳節,是春節過後的重要節日,除了上星期日參與崇信里社區舉辦的元宵節晚會外,為了讓小朋友體會元宵習俗,舉辦「歡樂慶元宵」的活動,有:提燈表演,影片欣賞-花燈、鹽水烽炮、炸寒單,搖元宵,猜燈謎,提花燈,吃元宵等,孩子們玩得、看得、吃得不亦樂乎,過了一個愉快的元宵節。 舉辦節日活動的意義不只是好玩而已,重要的是讓孩子認識節日的由來與習俗,而習俗可是文化記憶很重要的一部分,例如美國的感恩節火雞、日本的賞櫻花等,都變成美國人或者日本人共同的回憶。 隨著時代的演變,有些習俗會逐漸消失,不過也有的習俗隨著文化傳播或者商業因素比以前更進步。政府為了推廣觀光,每年都會在元宵節前後舉辦台灣燈會來吸引觀光人潮,此外,各地也都有大大小小的燈會,例如:台南鹽水有結合藝術花燈展覽的月津港燈節、國華街普濟殿前裝飾不少傳統燈飾來添增元宵節的氣氛,還有史博館附近的點亮台江等。 更不用說桃園平溪的天燈、我們台南的鹽水蜂砲,現在都是台灣知名度很高的元宵活動。爸媽週末如果有空的話,可以帶小朋友外出看燈會,讓元宵節看燈會,也變成孩子寶貴的童年美麗的回憶喔! 在此 祝福大家 假期愉快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元宵節的由來

一、傳說故事-有關元宵節的起源,認為是漢代宮廷的一種祭典演變而來;另一種是源自民間的「三元節」,舊俗以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即天官大帝的生日,而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即地官大帝的生日,而農曆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即水官大帝的生日,而這三元中又以「上元」最熱鬧也最受重視。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元夕或燈節,是民間多彩多姿的節日,也是春節最後的一天,自此以後一切恢復常態,所以民間熱烈慶祝,故有小過年之稱。二.相關習俗-元宵節是個熱鬧的節慶,活動很多舉其重要者如下:(一) 上元祈福-民間將自然界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並予人格化。因此稱為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稱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為天官大帝生日。天官的主責是賜福,所以,民間在清晨備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賜福,信徒中以漳籍移民最為虔誠(二) 元宵祭祖-上元節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過當時稱做「浮圓子」,到明朝才改稱「元宵」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時為年頭佳兆,吃湯圓以象徵家福。元宵煮好後先敬祖先,然後闔家團聚,吃元宵,已是團圓幸福。(三) 迎花燈-元宵節又稱燈節,所以花燈是元宵節的中心活動。民間稱花燈為「鼓子燈」,因為過去小朋友所提的燈型似鼓鑼。元宵花燈種類很多,如寺廟的綵燈、店舖的走馬燈及兒童的鼓仔燈等。式樣種類很多,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是形象燈如關刀燈、兔燈、水果燈、半燈等;另一是活動燈,是根據民間故事編製,現在多為電動花燈,如狀元遊街、八仙賀壽、桃園結義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道統。臺北市每年元宵節在各寺廟都舉辦花燈競賽,如龍山寺、祖師廟、青山宮、保安宮、關渡宮和松山慈佑宮,展出各式各樣、多彩多姿的花燈。(四)猜燈謎-以往燈謎都在寺廟裡舉行,因為寺廟乃民眾閒暇時聚集的場所,而且有花燈競賽與展示,所以從前都在花燈下榜上一個謎面,到元宵夜由廟裡相關人員主持猜燈謎,場面熱鬧而溫馨,因為可以得個獎品回家,算是小過年的吉祥兆頭。現代猜燈謎的型態有揭諸在報章、雜誌上的,有電視轉播某個寺廟的燈謎大會,也有在某些節目中穿插的燈謎,型態多樣化,可滿足民眾不同的需要。這也反應現代社會中過傳統節慶的多元型態。(五)舞龍舞獅-全國各地在元宵節都有龍燈,龍是一種吉祥的神話動物,也是民族的圖騰。舞龍舞獅時鑼鼓喧天,鞭炮聲不絕,更為元宵節帶來熱鬧的氣氛。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