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February 17, 2015

園長的話 – 改變社會 從養成孩子好習慣做起

接二連三駭人的社會新聞,一件接著一件,一波尚未平息,另一波又起,件件都是大條的,誠如大家所言,是電影情節才有的畫面,怎麼會出現在真實的生活裡?讓人好擔心,台灣社會到底怎麼了?又怎樣才能恢復過往平靜安穩的生活,建立一個友善的生活環境,讓人民的生命、財產有所保障,讓我們的子孫能生活在充滿希望、愛與和平的社會。相信這是每個人應負的責任。單就一個交通問題而言,每次開車或騎車在路上,就會發現交通很亂,摩托車橫衝直撞的,紅綠燈沒有兩段式等待,或越線,好危險,難怪事故頻傳。馬路小、車多,巔峰時刻特別塞,綠燈左轉動作要快狠準,否則可要再等一次綠燈才能過;每個人都很急,趕時間,反映在開車騎車上,騎慢、開慢還會被按喇叭叫你快一點,真所謂馬路如虎口,只能自求多福、多小心。 停車又是另一個交通問題,只有路邊停車格,沒有設置公共停車場,又缺少大眾運輸交通工具,自用客車沒有量的管制,所以就形成目前的現象。 多年前到日本參訪,發現幼兒園的家長接或送小孩上學,車子是不能停在幼兒園門口,必須停在社區的停車場,再走路到幼兒園,每個家長都能遵守這樣的規定,幼兒園門口沒有摩托車、小客車,有的是家長有秩序的在門口等候孩子。這讓前往參觀的我們都好羨慕,日本能,為何台灣不能? 我們無力改變台灣現有的社會現象,但至少必須教導孩子有正確的行的安全觀念。幼兒園教室前的走廊貼有黃色、藍色的線,目的是讓小孩走路靠右邊走,走在線上、不奔跑,有順序的一個接一個,且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突然停下來,就會撞在一起,出現連環事故。上下樓梯也一樣,不論上或下均要靠右邊。希望這樣的學習,能養成孩子的好習慣好行為 跑跳是孩子的本能,但必須教導在對的地方。除了草場是可以奔跑外,其他地方都須用走的,希望孩子有保護自己、愛護別人的觀念,所以就必須有設置學習的環境。 問孩子:「為什麼只能在草場跑?」多數孩子都會說,因為那是草地,比較大;走廊的地硬硬的,跌倒了會流血。」 是啊!自己的身體自己要會照顧,從小處著手,慢慢建立,才能成就大事。 下周三就是農曆春節了,相信大家都懷著一顆歡喜的心要來迎接。而我們也營造一個歡樂的氣氛,周一舉辦本土語言分享會,周二舉辦歡喜迎新春+圍爐火鍋活動,希望寶貝們都能夠歡歡喜喜快快樂樂的過春節,迎接一年的開始。 在此 祝福大家 新春快樂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吃與動均衡 控制健康天平

接觸健康科學領域之初,聽過一句希臘古諺,大意是,人要健康,基本營養要足夠,但是,光有營養還不夠,還必須要運動,身體才能保持平衡的健康狀態。其實,維持身體健康的兩大要素:「吃」與「動」。套用學術用詞,就是「營養攝取」和「能量消耗」;基本上,只要兩者間能保持平衡,我們就較能「控制」健康。 留意營養攝取比例 這種平衡的概念,就像是我們小時候上自然課所用到的實驗器材–天平。用天平形容,我們比較能夠具體的想像「平衡」這個概念。我嘗試將這個概念用下圖呈現,讓讀者能有更深刻的體認。 圖片中,天平的左端,是營養攝取,也就是熱量的來源;右端則是能量消耗,是我們為了維生、產生動作,所消耗的熱量。左端的托盤上,擺了三個大小不一的砝碼,分別是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質等;有沒有留意到,砝碼有大有小,這大小也暗示著我們在這些食物種類上所攝取的比例:一般是澱粉類食物多一些、適量攝取肉類食物.而油脂的攝取一定要控制。以活動量控制熱量 天平另一端的這個砝碼,分別是基礎代謝能量消耗、消化食物所需的能量、結構性運動和日常身體活動量。四個砝碼中的其中兩個:基礎代謝、消化食物所需的熱量,基本上短時間內很難觀察到其中的變化,可以算是一種穩定的砝碼;而其他兩個砝碼:結構性運動和日常身體活動量,比較是我們可以操控的部分。 結構性運動,就是有目的的去從事運動行為,像是穿上運動衣、套上跑步鞋,到學校操場跑個幾圈,就是一種有目的的運動行為。 反觀日常身體活動,指的是一般性的身體活動,像是走路、搭公車或捷運,走路的行為是屬於日常身體活動。總之,不論是多一些結構性運動,或是在日常生活中多動一些,只要「動」,就會增加砝碼的重量,對控制體重有幫助。 牢記控制體重秘訣 了解「營養攝取」和「能量消耗」的平衡方法,就已經學到了體重控制的核心概念,只要能在天平兩端取得平衡,體重控制就可以如所願。當你動起想減掉一些贅肉的念頭時,還不簡單,就是「少吃一點、多動一些」呀! 年關將近,過年期間和家人、朋友聚會,吃吃喝喝在所難免,年後體重多半會多個幾公斤吧!如果牢記這個健康天平,應該可以深刻體認到「多吃、一定要多動」的槓桿原理。 摘自國語日報 文/徐錦興(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保健系教授)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