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14

【親子教養篇】 – 眼睛小常識

當胎兒還在母親的懷裡時,身體中最先發展出來的器官,既不是手,也不是腳,而是腦與眼睛。因此,專家們常戲稱『眼睛』是腦的分公司。 眼睛雖然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是如此早,但嬰兒在出生後直到孩童期間,眼睛的生理發育仍然不斷地持續在進行,而視力發展也隨著年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視覺狀況。通常寶寶的視力一直要到四歲才能達到正常的標準,一直要到12歲左右視力發展才會完全穩定,達到最佳狀態。 幼兒和世界的第一次接觸,就從眼睛開始! 80%以上的外界資訊都從視覺中獲取,沒有好的視力,人是無法獲得良好的學習。由於許多視力問題在兒童發育初期就可發現,並可得到良好的治療或矯正效果。 而未被善待或忽視的視力問題,不但剝奪兒童看清世界的權利,也會影響他們學習認知的能力及人格發展和社會文化的適應性,身為父母者,對於兒童視力發展的知識,擁有基本正確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人類的角膜,在二歲左右時完成發育,水晶體則於五到六歲左右時完成, 但整個眼球則在十二、三歲之際,才能長成和成人一樣大的size。 *因此,當你在孩童二到五歲階段時的視力並非正常的1.2或1.5,甚至有輕微遠視時(0.7–0.8左右),大可不必驚慌地急著為他配載眼鏡。 *如果硬為原來可以自然恢復的遠視配載眼鏡,反而弄巧成拙,於是遠視就被定型了。定期接受視力檢查乃是必要的。 *除了多接觸戶外運動,有益眼睛外,此學齡前兒童通常對『畫畫和看圖片』興趣很高,因此,帶有插圖的故事書(圖片和文字不要太小,以避免罹患近視)是很好的促進視力之工具。 進入學齡的兒童,已開始有閱讀和功課壓力,加上電視與電腦的侵襲,罹患近視和假性近視的機會大大增加,父母特別需要小心注意,除了培 養正確生活習性外,定期(至少每半年一次)及持續的視力檢查非常重要。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畢業照

大班小朋友期待著拍畢業照的來臨,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並互相談論著所選擇的造型服,有的是和媽媽一起選的,有的則是自己挑的,男生以金王子、巴斯光年居多,女生則以白紗禮服、柔柔格格居多,感覺大家都很滿意。週一至週三,從康乃爾家開始,依序在老師的帶領下,一個個在造型師的巧手打造,從頭髮的梳理、上妝,穿造型後,都變成童話書上、宮廷劇中的小主角了,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好美哦~ 拍照,有只選擇拍團體照的小朋友,也有一開始不拍的,後來再加入的;有的提到孩子拍造型,感覺像小大人;有認為太貴的;針對不同的意見,我們都尊重。 孩子們於幼兒園畢業前拍攝寫真集,是攝影公司研發出來的周邊服務產品,仁和參與此項活動已十三年了,也就是今年的大一生開始。過去的時代背景不流行拍寫真集,只拍團體照和學士照,還有製作畢業紀念冊。更早時只有團體照和學士照。 過去製作畢業紀念冊,老師需先收集孩子們在園的生活照,洗出來後經過設計、剪貼、黏貼排版,一本就要花費三、四個小時,成為大班老師工作上的負擔與壓力,特別是手工較弱的老師,要承受家長的比較與批評。而園長的壓力則是來自老師和老師的眷屬。 不論是寫真集和紀念冊,其目的都為了保留孩子們學前階段的影像,只是方法不一樣而已。記得女兒曾經同我提過,為什麼她們那時候畢業只有團體照和學士照?哈哈~因為那時候沒那麼先進! 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流行產品,而仁和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經過慎重的思考,以小朋友、家長和老師的角度來評估,希望大家都能接受。 今年攝影公司的贈品是一張A3全家福照,參與的家長約三分之一。有家長說為什麼不提供假日時間來拍?嗯!很好的建議,明年若有此贈品,一定開口要求,今年是第一次,沒有經驗,不會也不好意思要~ 時序已是五月了,下星期日是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母親節,我們將於母親節前夕-星期六上午舉辦慶祝會,營造充滿愛與溫馨的氣氛,讓寶貝們來表達對媽媽的謝意和愛意,邀請您闔府蒞臨。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孝順」是做人的基本

這個時代談「孝順」很多人可能會覺得笑掉人的大牙,孝親故事出現在報章媒體上變成是一則社會的「新聞」。耳朵邊聽到的是父母如何盡心盡力為孩子「規劃」未來、孩子如何抱怨父母的落伍,「孝順」已經成了現代人的天方夜譚。 十幾年前還是傳統聯考制的時候,作文談到做人、講到為善,「百善孝為先」會立即出現在我們的頭腦中,曾幾何時他變成了老八股,這對稍微有一點點年紀的我來說覺得實在很沒道理。 時代的確是在改變,我記得以前上幼教課程時有一個老師和我們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學齡前的孩子去學校上學,他和老師抱怨媽媽騙人,老師一問之下才知道,前一天孩子下課後被媽媽接到辦公室等她下班,這段時間裡,孩子只看到媽媽坐在冷氣房裡,一直和人家說電話、說電話,說的開開心心、眉飛色舞的。平常聽媽媽下班總是抱怨工作辛苦,今天一看哪來的辛苦,根本就是一件很好玩、很快樂的事。老師一聽實在哭笑不得,因為他知道這個媽媽是一位總機小姐,用甜美愉快的聲音說話是他的職責。可是對於孩子來說呢?一點都不像自己想像中勞動的辛苦。 我的這位老師很感慨的說,以前孩子用「看」的都知道父母很辛苦,看著爸爸一早出門耕田、媽媽背著弟妹做家裡的所有活、自己五六歲也要幫忙下廚房煮飯,孩子自己體會到了父母的辛苦,長大了自然知道應該回報。現在的孩子感受到的是什麼呢?父母很忙,忙著賺錢;忙著刷卡,一刷就有東西回來;忙著安排東西讓他們學習,卻剝奪他們和父母同樂的時光;忙著做有效率的時間運用,卻剝奪的他們參予家事的自我訓練機會。潮流本身是因為有一群人做著一種信念相近的事,那麼這樣的潮流不是別人造成的,是我們現在的成人價值觀造成的。 誠如上一段所講,潮流就是一群人做著信念相近的事,那麼孝順也可以是我們現在開始努力的目標。太多的分享告訴我們,孩子要的只是我們的「關心」、只是我們的陪伴,那麼想要擁有不一樣的老年,是現在的每天半小時放鬆自己、回到兒時,還是一整天不懈的「圓夢」呢?回過頭來該教育了解孝順意義的反而是我們成人! 孝順的定義可能因人而異,但孝順對一個人的影響卻不容忽視。一個懂孝順的人會讓自己遠離危險,一個懂孝順的人會體貼別人,遠離危險是對自己也是對別人安全的保障,甚至是社會上治安維護的積極做法,而體貼別人則可以讓孩子學會情境理解、培養同理心,為人際關係與領導能力紮下基礎,這些東西其實都源自於孝順。 孝順其實不是很深奧的道理,他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可以從小養成。孝順也不是一件很花錢的事,其實是一顆心,這顆心花再多錢也買不到。身為父母的我們父母只要願意將自己的觀念調整一下,這棵小樹以後才會成為能夠倚靠的大樹! 文/李華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生活好習慣

「肥胖少動、高油飲食,癌症時鐘快轉,每5分40秒1人罹癌」聳動的標題,令人好害怕!聞癌色變,不再只是抽煙、喝酒、吃檳榔的人會罹癌!上上星期,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資料顯示,肥胖、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成為台灣新興癌因子,罹癌人數持續增加,年齡也年輕化;台灣民眾攝取肉類和高油脂食物的比率較亞洲其他國家高,又不愛運動,導致於肥胖情況日益嚴重。大家都知道,擁有健康身體的要素,不外乎健康的吃、適度的運動、充足的睡眠和保持愉快的心情。看起來很簡單,執行起來卻是困難重重,特別是現代人。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達,卻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習慣~食、衣、住、行、育、樂,這民生六大要務。 就食,也就是健康的吃而言,大家都了解,外買、外食比不過自己煮的衛生,特別是台灣特有的夜市小吃,還有免洗碗筷的使用;但基於時間與方便性,明知卻又故犯,一點一滴傷害自己的身體。根據統計,國人外食比例已超過七成,「天天外食族」高達330萬,「餐餐外食族」約170萬人,超過高雄市總人口數。其中,年輕人是重度外食者的主力層。主管衛生單位真的要正視此問題,外食既然已成為現今社會用餐的習慣,那麼主管的衛生福利部,就該看重且負責任的正視此問題,對餐飲業的管理規範,小至路邊攤,大至六星級飯店,還有製造原物料的廠商都要嚴格的把關,不是等到出問題才來究責,受害的都是無辜的百姓。 帶著孩子們一起吟念本週生活好習慣-我們的食物-魚肉豆蛋奶,還有水果和青菜,每天不可少,身體健康精神好。再次提醒小朋友飲食的重要性,不可挑食,吃東西要細嚼慢嚥,不可狼吞虎嚥;寶貝們很清楚,要有健康的身體,什麼都要吃。但知道不代表能做到,不過,還是得常常提醒才行。 週四的混齡學習烹飪區,孩子們享用著一起煮的蘿蔔糕湯,問:「好吃嗎?」翊洹:「好吃,不過就是淡了一點!」嗯~親像大人的氣口!順著孩子的話,與他們分享「少油、少糖、少鹽」的概念和重要性,希望寶貝從小養成飲食的好習慣。 擁有健康身體的另一個法寶就是運動,政府推動「三三三」的運動口訣~每週運動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心跳要到一百三。最近新的標準是,為了身心健康,每週運動應增加到五次。如果想控制體重、防止復胖,運動時間應增加到一次一小時。研究證實,腰部贅肉跟許多慢性疾病相關,而常運動可減少癌症與糖尿病。家長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健康,養成運動的好習慣。 孩子們每天來幼兒園,最期待的是能夠在園裡寬廣的空間,成群結伴地攀爬各式各樣的遊樂設施、玩體能遊戲、到草場追逐嬉戲,享受身體動能與自在的感覺,為健康建立好的根基。 上午的體能活動-灌籃高手,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玩得很盡興,很Happy。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我不是故意挑食!

小偉上幼稚園兩個多月了,他不吃午餐,也不吃點心,若老師要求張開嘴巴,他就把食物都含在口中,然後嘔吐或大哭抗拒。小偉在家也很挑食,媽媽只好餐餐煮他願意吃的白湯麵或滷肉飯,結果小偉整個人瘦巴巴的,身高體重都不如同齡的小朋友。「偏食」是一種不良的攝取習慣,可能有以下兩種情況:不喜歡吃某一些食物群,或只喜歡吃特定的食物,不然就拒絕進食。細究幼兒的偏食行為,除了受父母的飲食習慣影響,或不良的飲食經驗之外,幼兒的口腔功能發展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遲緩兒的偏食討論與改善方法 許多發展遲緩的幼兒在飲食上有些許困難,家長為了讓幼兒或多或少吃點東西進去,只好預備幼兒願意接受的食物種類,或改變烹煮習慣,將食物變得軟爛。然而幼兒入幼稚園後,必須跟著園所安排,嘗試各式各樣的食物,幼稚園也不會因個別需求而調整烹煮方式,因此幼兒就容易出現反抗或拒絕進食的現象。 發展遲緩幼兒常見的發育及感覺統合問題包括了:「咀嚼肌肉力量低」、「口腔觸覺敏感」、「口腔動作協調不靈活」等。我們將就成因、表現及介入策略來討論,以作為家長或老師提升幼兒均衡飲食的參考。 咀嚼肌肉力量低 可能因先天全身性肌肉張力低,或家中飲食過於軟爛,造成幼兒的咀嚼力量不足,有時合併有嘴巴開開、口水常流的問題。 咀嚼肌肉力量低所造成挑食或進食問題包含:吃飯速度很慢、只吃蒸的爛爛的魚或燉很爛的肉、只吃不需咀嚼即可吞食的食物(如滷肉飯或麵類),而吃肉或菜類容易噎到或嘔吐。 改善方法: ●嘗試給予幼兒有味道或甜味的食物(如:口香糖、軟糖、豬肉乾、蒟蒻類), 讓幼兒不知不覺中訓練咀嚼肌的力量。●把難咀嚼的食物剪碎一些,混合在幼兒愛吃的食材中,待孩子願意咀嚼後,再將難咬的食物剪成較大的食塊。●幼兒練習時,不必要求一定要吃完,可隨著口腔力量的增長逐步增加份量。●至牙科診所進行全牙檢查,因蛀牙、牙痛也會影響咀嚼功能,需先行處理。 口腔觸覺敏感問題 口腔觸覺敏感是感覺統合問題中觸覺防禦的一種,幼兒大腦因對口腔內某些食物的質地觸覺刺激有不當解釋,因此在吃到這些食物時,會有排斥的情形。可能會出現以下的問題:不喜歡吃特定質地的食物(沙沙的食物如馬鈴薯,或滑滑的食物如布丁)、不願意嘗試新的食物、對食物的溫度很敏感,只喜歡吃冷的食物或熱的食物、食物要一樣一樣分開吃、常合併有不喜歡刷牙、不喜歡他人碰到自己的臉頰的行為。 改善方法: ●藉吹氣球、吹泡泡或吹動小球滾動的活動,增加口腔的施力●利用指腹在幼兒嘴唇周圍,以繞圓圈方式給予重壓(每地方約五秒鐘)。●將紗布包住兩隻手指,進行牙齦按摩。 舌頭動作協調不佳舌頭的肌肉分成兩類,一是舌頭本身的內肌肉群(改變舌頭的形狀),另一是連接舌頭和其他部位的外肌肉群(變化舌頭的位置)。舌頭以改變形狀的方式,讓食物可以均勻的被牙齒咀嚼,同時形成食團,把食團收集到中間再往食道推送,並以改變位置的方式,把卡在牙齒上的食物沾下來,或將嘴邊殘渣舔一舔,也能將左邊的食團移動到右邊再繼續咀嚼。若是舌頭動作協調不佳,可能容易發生小口吃, 或是容易噎到、吃東西速度很慢,咬一咬食物會含著不動。 協助方法: ●用小狗故事繪本,引導小朋友做出「舌頭連續內、外、內、外伸縮」的動作。●用「舔棒棒糖」或「舔冰淇淋」,增加舌頭的上捲動作。●點一些蜂蜜在嘴唇上,讓孩子練習用舌頭去追舔。 民以食為天,尤其「吃」對於發育成長中的幼兒十分重要。若發現小朋友挑食、偏食或拒絕進食的問題時,父母應耐心,逐步改善幼兒問題及矯正飲食習慣。如問題仍持續而未改善,建議可尋求專業職能治療師進行評估諮詢,才能早期治療、早期改善,從而達到均衡飲食、健康成長。 文/林珊貝(新北市學校系統巡迴職能治療師)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安全措施不嫌多

水火無情,本週彰化員林一家烘焙屋和南韓油輪的船難事件,再次提醒我們,水和火的無情,若遇見了,可是要賠上性命的。所以平時的預防就不可以大意、敷衍了事。有時會覺得相關單位的規定,要求太多、太繁瑣、太嚴苛了,被要求者往往會不順從,自以為是,投機取巧的「省東省西」,認為這樣做就可以了,然而一旦發生事情了,付出的代價則是慘痛的。以消防安全設備而言,幼兒園場所需檢查的項目有警報設備、滅火設備、避難逃生設備等,每年檢查一次,聘請消防專業人員做全園性消防設備檢查,需汰舊或更新的,在檢查時就必須處理好,並向主管單位申報,每半年申報自衛編組名單,每學期做一次全園性的防火、防災的演練,並繳交演練成果報告。主管單位的這些要求,目的是希望大家確實去執行,才能確保幼童在校園的安全,仁和都遵守這些規定,平時更是加強宣導,希望讓安全教育落實在每位孩子的身上,成為帶得走的知識和能力。 除了消防安全外,娃娃車的安全亦是另一項安全教育加強的重點,也就是搭車的安全,除了要遵守各項交通規則外,車齡和駕駛都有規定。車齡十年以內,駕駛必須有職業小客車的駕照,年齡不得超過六十五歲。 週四的春季旅遊戶外教學-走馬瀨農場,與安全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除了地點的選擇、車程還有遊覽車的租借等問題,每一項都很重要,都不可輕忽。園長花了很多的心思,從事前的計畫,當日行程的安排、座位的分配、午餐的準備等,特別是遊覽車的租借,更是重視,除了要求車齡外,司機的駕駛經驗、品性都是考慮的條件。因著用心,才能夠讓孩子們有一趟快樂的春季之旅。 安全是很重要的課題,沒了安全,什麼都是多餘的。南韓油輪的船難與人為的疏失有關,導致於發生嚴重的事件,我們更要引以為鑑。 健康則是另項重要的課題,若健康亮了紅燈,人生就是黑白的。 要擁有健康的身體,除了正常的作息、飲食好習慣和運動外,還要有好的衛生習慣。以腸病毒的預防而言,它的防衛機制就是勤洗手,正確的洗手和遵守洗手的五時機,很簡單的事,但卻無法養成。孩子們在幼兒園,老師們不時提醒、宣導、演練、操作,但離開老師的視線、回到家裡,動作就沒了。 今早檢查孩子洗手的方法和帶手帕的情形,洗手的正確性有三分之一需加強,手帕也有三分之一沒帶,手帕沒帶,就表示洗手方法不正確,最後的擦乾動作沒做。Mandy很嚴肅的告訴小朋友,帶手帕不是為了檢查,而是為了自己的健康。 還有抱小孩前要洗手,是洗手五時機之一,大人們(含爸、媽、阿公、阿媽等照顧者)千萬不可輕忽,未洗手前不要抱小朋友,很多時候病菌是大人傳給孩子的(大人們抵抗力強,往往不自知)。 遠離腸病毒,家園、親師要合作,確實執行,才能夠讓寶貝們生活得更快樂。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孩子的自律存摺

同事的兒子考上明星高中,他買了最新的桌上型電腦給兒子獎勵他的辛勞,也宣告兒子「獨立自主」。但,一個學期下來卻證明,給自由的結果是一堆紅字。從此,電腦從同事兒子的房間搬到爸媽的主臥房。現在,同事去上班前還把網路線拔掉,放到公事包裡帶走。我實在很想告訴他,網路線在任何3C賣場都唾手可得,大人的防護網只是求得自己的安心。 過去為培養兒子的自律,在他小學階段立許多規定,像是「我不在家時,只要寫完既定的作業,你可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結果功課寫完了,但字跡潦草,一看就是應付了事,毫不精緻。於是,我對兒子的管教,也是從所謂的自由民主到責罵懲罰。 我後來發現,自己太輕忽環境的誘惑力。當沒有大人的約束,對孩子而言,不僅是心靈的自由,也是身體的解放,所有的「安樂因子」在這時都蠢蠢欲動。 這就好像把孩子放到一個糖果屋,但是不讓他吃任何東西;又像是把電腦擺在他眼前,要他不去碰滑鼠。我們考驗他抗拒誘惑的能耐,但卻沒有考慮到小孩的惰性及能力,對他們而言,當然是得過且過,玩了再說。 如果時光倒流,我不會把課業當作教孩子自律的起點,因為課業是大人看來最重要的選項,卻不是小孩自發覺得該負擔的的首要任務。更何況,它還跟家長的期待綁在一起,壓力大,失敗率自然更高。 那究竟什麼是從小孩眼光看來最該自律的項目呢? 兒子說,當然是日常生活中原本就該做的,而且要讓他們自己說出目標,效果更好;諸如準時,答應九點進家門就一定要出現;答應今天晚上要吃完,就要讓飯碗見底。 如果沒做到,這時父母就要出動,要有耐心盯到孩子完成,請千萬忍住責備或埋怨,但要提醒「為什麼你承諾的做不到呢?下次要不要盛半碗飯?」然後,繼續在生活中提供孩子累積給承諾、負責任的機會;我們要相信孩子會自動調整目標,「因為小孩也不喜歡『說到做不到』的缺陷感,」兒子如是說。 慢慢從小地方累積自律的成就感,學會負責,等進入功課這層問題,自然會轉化為他們自認該做好的事。理論告訴我們,十一歲以前的孩子,都還處於「他律」的階段,需要他人的規範才能成事;隨著年齡漸增,他們才會慢慢的脫離「他律」而發展成「自律」。所以即便在「他律期」,父母也可放手讓孩子開始累積「自律存摺」,日後面對更大的責任也有足夠的自律可用,這才是大人和小孩各自真正自由、獨立的開始。 摘自 商周1373期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說故事比賽

本週校園花絮好多則,其中之一是說故事比賽。為了建立孩子的語文表達能力,鼓勵他們勇於開口,訓練膽量,並從中發現小朋友的優勢,每年均會舉辦說故事比賽,今年方式有改變,分為三個階段,4月9日初選,5月21日複賽,7月10日決賽。初賽採普及式,鼓勵每個小朋友都參加,從班級參賽者中選出一半,參加第二階段五月份的班際賽,再由班際賽中選出一半,參加七月的比賽;每個階段相隔時間約為一個半月,讓小朋友和家長有充分的準備時間。 四月九日星期三初選,當日孩子群中有穿長、短禮服的,有穿襯衫打領帶、穿T恤的,有和平常一樣穿著的,從穿著打扮中就可窺探出孩子是否看重此事。 初選在班級教室進行,讓小朋友從小空間到大空間,採漸進方式。第一次的經驗對他們而言是很重要,第一次比賽在自己習慣的學習空間-教室,面對班上的同學,會較有安全感;等到有了經驗,再換場地,面對更多小朋友時,就比較不會緊張。 初選,評比項目有表達能力、音色音質、故事內容、服裝儀容等,隨著進入複賽,評比的項目也會增加,道具將是其中一項。 今早集合時,隨機請在台上示範動作的四位小朋友說故事,四個當中有三個表現很大方,其中兩位是小班~「大家好!我今天要講的故事是三隻小豬,從前有三隻小豬…,豬媽媽說你們長大了…..」「大家好!我今天要講的故事是七隻小羊,…..羊媽媽有事出去,交代小羊不可以隨便開門,突然有人敲門,小羊問:你是誰?我是媽媽!不對,不對,媽媽的爪子是白色的,你的爪子是黑色的……..」 孩子們聽得很入神,隨著小朋友說故事的劇情加入「小孩子乖乖,把門兒開開,快點兒開開,我要進來。」「不開不開不能開,你是大野狼,不讓你進來。」的歌曲,也呼應中班週主題-壞人走開。 不論初選結果如何,孩子們已成功的自我挑戰,應該要給他們按個讚。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說故事的技巧

一.說故事前的準備 1.選擇可以讀出聲音來的書籍 儘可能確保你選擇帶領的故事和活動是適合聽故事的對象(比方說,少量文字內容的繪本最適合4~7歲的兒童們閱讀,有著少量篇章的故事書比較適合6~8歲兒童閱讀,9~11歲兒童則讓他們探索自己愛讀的書籍)。這篇文章的最後,我們也推薦了一些適合各種年齡閱讀的書單,你可以自由選擇你喜歡的故事。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說故事的熱忱永遠比經驗來得重要。 2.熟能生巧 請選擇你自己喜歡,也能享受閱讀的故事;最好也是適合讀出聲音來的故事。在開始進行說故事前的基本功,就是請先花點時間練習把故事讀出聲音來。這樣的練習有助於讓你的聲音更自信,也能對孩子的故事體驗有幫助。 試著讓自己先演練幾次-想像書中的角色和他們說話的語調。如果你需要分飾書中的好幾個角色,你不需要改變自己的腔調,但你或許會想嘗試在扮演一個膽小的角色的時候說話很遲疑,或是讓聲音有自信地像演個英雄。就像當你說件有趣的事情給朋友聽,你會套用不同的聲音表情來代表你故事裡的不同人物。 如果想要自信地站在孩子們的面前,試著帶著一點點戲劇化的表演。如果遇上一個驚悚恐怖的情節,試著緊抓著手做出看起來驚嚇的表情 – 孩子們會覺得很好玩如果你演得比他們更好。你也可以用傻傻的聲音扮演不同的角色(孩子們會非常喜歡)或是適時改變聲音的語調(時而大叫、悄悄地說,或是唱起歌來)。這點可以保持孩子們的注意力,也可以讓你說得更開心! 當你練習讀故事的時候,找尋故事中可以讓孩子一起參與的情節,像是一些重複的句子,或是找出可以提出延伸問題的橋段。 如果故事很長,就跳過一些不是很必要的部分吧!但請事先決定好你要刪減的故事內容。請試著讓故事在5~10分鐘之內完成,才能讓孩子保持注意力。為孩子說三個5分鐘的故事比起講一個15分鐘的故事效果更好。 二.上場說故事囉:設定場景 儘可能減少說故事時候週遭環境的干擾:如果在室內,坐在一面牆的前面會比坐在書架或窗前好;如果在室外,避免坐在靠近噴泉、野餐桌等附近的草地上。椅子高度大約比你的小聽眾們稍微高一點點,這樣可以保持和每個人眼神交會;最好也能夠看到每一個聽眾。盡量讓小聽眾們圍繞著你坐:說故事前也先問問老師是否有特別好動的孩子,讓他們坐在最前面一排以便你可以看到他們。故事一開始的時候就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以免他們會在故事進行中想要挑戰你或引起你注意。 讓孩子們清楚了解你期待他們如何在故事中和你互動是很重要的。有些說故事的人會希望在開始故事的時候現場保持完全靜默,讓孩子們可以完全集中注意力在故事和說故事的人身上。對較小的小孩子來說,你可以用一些有趣的小道具鼓 勵他們安靜下來,像是小敲鐘等。在你開始說故事前,你可以告訴他們,因為你希望每個人都能聽到這個故事,所以會用些小道具提醒大家安靜,大家也要一起合作。 如果你希望孩子們感覺輕鬆自在,或是你剛好遇上了一個很安靜的團體,你可以在開始前讓他們『製造些聲音』!幫助他們減少害羞的感覺,也能更自信地提出問題和加入討論。好的開場就是先介紹你自己,然後讓孩子們大喊出『哈囉!山姆!』(或是其他同學的名字)。如果你更有勇氣,就數1、2、3,然後大聲打招呼,接著…小心耳朵受傷。 三.開始說故事囉! 一般而言,愈多互動的說故事過程,可以讓孩子們更喜歡故事!他們會很開心你給他們說話的機會,這也能幫助他們更集中注意力。儘可能的表達出來!當你覺得有趣,孩子們也會和你有相同的感覺。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快樂的運動會

「親子運動會真是超級感動的」、「運動會不是少數運動員的會,是全部小朋友和家長都一起參與,真是太棒了!」、「運動會好成功!」、「運動會節目的安排,時間的掌握都做得很好。」、「孩子的表現太棒了!」、「親子都玩得好開心。」、「大家都好有活力、好熱情」、「小朋友和校友的禮物很好、很益智」……好多好多家長的留言,連平日難得提筆、開口的家長,對親子運動會的肯定,不吝嗇的加以讚美,讓我們感到好窩心、好感動,讓辛苦的汗水,化成喜樂的泉源;孩子們展現過人的體力,盡情的玩樂,享受在陽光、綠地所營造的健康與快樂。能夠再次得到肯定是一種榮譽,是一種努力後所結的甜美果實,從創園開始,年年舉辦親子運動會,也年年收到家長的肯定與感謝,感謝幼兒園的用心,老師們的付出,為孩子們建立童年美好的回憶。 今年是仁和第四十屆親子運動會,要有這個資歷實在是不簡單,特別是在少子化的社會,幼兒園到處林立,仁和又位處巷道內,至今仍可以在幼教的行列屹立不搖,這其中有數算不完的恩典,在此感謝歷屆家長們的支持與相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30歲的時候,就已經確立平生志向為何?經過10年見聞、經歷,更能確信自己當初所立志願是對的,而不會再迷惘,也不會再搖擺不定,更不會因為旁人唱反調而動搖心志。 仁和今年邁入不惑的年齡,從創園起至今,辦學理念始終如一,堅定不移。創辦人很清楚自己所要設立的幼兒園,是一所擁有寬廣的空間、有花園、菜園、動物園以及豐富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們能主動探索、學習,與自然為伍,老師是園丁,孩子們是園裡的花花草草,在陽光、空氣與水的滋潤,以運動感覺智能,為健康紮根,建立學習的基礎,使之成長、茁壯,是我們的責任。 環境確實是影響孩子學習的重要因素。每早的晨光時間、週五的體能課,草場、大蝴蝶遊戲場等,可是寶貝們訓練身體動作的場地和時間,藉著運動會,呈現在家長的眼前,若不是親眼目睹,也許爸媽不會相信孩子們有如此的能力。孩子們有著無限的潛能,等待我們去開發。 看著運動會錄下的畫面,真的好感動,有團體表演、團體競賽、個人賽、親子趣味賽,大人小孩都卯足全力,為自己扮演的角色負責,真的要給大家按一百個讚。 而恩宇在跳箱的表現,激勵了好多小朋友,原來「身高不是距離,年齡不是問題」,只要願意沒有難成的事。今天早上的跳箱,不論大中小幼,男生或女生,大家都很踴躍的參與。 明天是兒童節,在這個屬於他們的節日,祝福寶貝們兒童節快樂!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