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14

【親子教養篇】 台灣女孩日

「我們要台灣女孩日!」雖然立法院長王金平、副院長洪秀柱、立委尤美女、行政院長陳冲贊同通過台灣女孩日,不過為促使政府儘速回應聯合國,女孩們綁上台灣花布,集結到立法院遞交請願書,呼籲政府通過「國定紀念日-台灣女孩日」!立委李貴敏、尤美女、田秋堇、何欣純、吳宜臻、李昆澤、林佳龍、陳歐珀、楊玉欣、鄭麗君等人均到場接下女孩的請願書。李貴敏說,聯合國今年通過第一屆「國際女孩日」,而台灣,早已在民間勵馨基金會的推動之下,十年有成,已進入第十屆『台灣女兒節』,這是一個關鍵時刻,台灣更應引領國際,率先回應,所以李貴敏、尤美女已經提案,訂10月11日為「台灣女孩日」,且不分藍綠,已近50位立委連署支持,並且繼續連署中。 立委尤美女說「投資女孩,培力女孩,就是投資台灣的未來!」國家應分配更多資源來培力年輕女性。立委田秋堇說,她的婆婆曾告訴她,不能比丈夫先洗澡,不然會使丈夫窮一輩子,讓她感受到傳統重男輕女文化對女性的壓抑。立委何欣純常聽到別人說:「生女孩,不錯喔,不過要不要再加油拼個男孩?」讓媽媽們覺得心酸,女嬰的人格權被忽視。其實,很多傳統觀點需要被改變。 立委李昆澤進一步指出,全台灣18歲以下少女佔所有人口的9.1%,即211萬人,但是每位少女只分配到1,344元的教育預算,李昆澤和林佳龍承諾會在立法院教育委員會中要求教育部門增加預算以投資孩。吳宜臻、陳歐珀、楊玉欣、鄭麗君等立委也呼籲,今逢聯合國制訂第一屆國際女孩日,台灣更不能落人後,應要建立自己的女孩日。 松山高中等學校的女孩們以行動劇方式,傳達出台灣少女在人格、媒體、健康、人身安全、教育等欠缺人權現況,要求政府正視女孩面對的困境及性別限制,希望政府能通過「女孩日」,並且投資女孩,增強女孩能力,以促成經濟增長,消除貧窮,打破歧視與暴力循環,讓女孩充分享受其人權。所以她們和勵馨一同手持字牌,齊喊「政府回應國際女孩日!提升女孩地位!我們要台灣女孩日!」 勵馨在服務過程中,看到許多不幸少女自小在貶抑的暗示中長大,沒有被平等、認真對待,使女孩的負面形象一再被複製,無法發揮內在潛能。因此,勵馨在10年前喊出「台灣女兒節」(亦即「台灣女孩日」),呼籲社會善待女孩,父母、師長、親友等重要他人,給予女孩支持,培力女孩具備知識、勇氣、自信、活力、責任等五大核心特質,以施展能量,才能根本解決性剝削、未婚懷孕、人工美女、厭食減肥等結構問題。 聯合國認為,「投資女孩是國家最聰明的理財方式」,並宣布2012年起,每年的10月11日為「國際女孩日」。勵馨推動政府通過女孩的節日,已邁入第10年,可惜的是,10年過後,被聯合國搶先一步成立,錯失引領國際的良機! 正值全球慶祝第一屆「國際女孩日」之際,勵馨基金會特別在今年第十屆台灣女兒節設計一系列「我們要台灣女兒日」活動,要求政府回應聯合國制定台灣女兒日,並且採用「台灣花布」作為活動意象,象徵女孩「機會無限,豐富多彩」。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守護孩子健康,我們自己來

「我現在都在市場豬攤上買肥豬肉回家炸油來使用。」「是哦!」「不知道要吃什麼,只好買進口最貴的食物,寧可多花錢,讓家人吃得安心。」「進口最貴的?安全嗎?」「是呀!但不知道安不安全,至少貴品質應該較好吧!」「最近伙食費增加了好多,很無奈,又能怎樣!吃什麼都有問題,生意人不能相信,連政府也無法為人民把關,強要起肖。」「我看以後要像老一輩的人一樣,什麼都自己來~養雞、養豬、種菜,只有自己能相信了,自己的健康自己把關。」 上週六上美髮院洗頭時,聽到客人和老闆娘的對話,言談間充滿了無奈與無助。民以食為天,為了求生存,我們都得吃東西。這幾年台灣連續幾波的食安事件,從農藥殘留量、雞隻賀爾蒙的注射、美牛瘦肉精的添加、塑化劑、毒澱粉、大統假油、餿水油到飼料油的事件,各種食品都不能用、不能吃,叫身為老百姓的我們該如何是好?真是無語問蒼天。 這兩次油品事件的爆發,是老農和小販舉發的,若沒有他們勇於投訴,怎會知道?官員們領國家的俸祿,未能善盡監督的職責,讓生意人做出危害百姓身體健康的油品,對這些違法廠商的行為,應該處以重刑,他們為了謀取更多的財富,不惜犧牲人們的健康與生命,民眾們已經忍無可忍發出怒吼,大聲疾呼要「關到老、罰到倒」,且發起拒買的行動。 此次舉發的小販,是因為有人向他兜售便宜的油,讓他有所警覺,花幾百塊購買並向對方拿了名片,到南市調處檢舉,才揪出廠商大賺黑心錢的真面目。 感謝這位小販,堅持不用來路不明的食材,不為了貪小利,而要做個品質保證的生意人,讓消費者能吃的安心。這不就是我們每個人都該有的態度嗎?小販尚且如此,那些坐擁帝寶的財團好野人,更應該有良心才是,真是為富不仁啊。幾次爆發的食安與油品問題,對仁和而言,都不會擔心。廚房阿姨告訴園長:請放心,我們用的油是台糖的。到市場買食材,或叫廠商的食品,也會很注意的、很挑的。 仁和從創園至今,四十個寒暑,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不論是環境設備、教學品質均經得起考驗。餐點的提供,讓孩子吃得安心,吃得健康,希望每一個仁和的寶貝,均能快樂的學習,健康的長大。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食用油的介紹與使用

  比較 沙拉油、花生油、葵花油  牛、豬油 椰子油 橄欖油 安定性 低【容易變質】  高【不易變質】 高【不易變質】 適中 脂肪酸 長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長鏈飽和脂肪酸 中鏈飽和脂肪酸 長鏈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用途 低溫烹調 高溫快炒 高溫油炸 低溫烹調 涼伴沙拉 高溫快炒 油煎、油炸 低溫烹調 涼伴沙拉 價格 低 低 中等 偏高 影響 容易產生自由基 高溫烹調易生致癌物體質容易偏酸身體代謝較慢 影響心血管疾病增加LDL-膽固醇合成 膽固醇濃度上升 提高甲狀腺功能增強免疫力 提高身體產熱效應 幫助脂肪代謝 預防心血管疾病 其實並沒有「最好」的烹調用油﹐應該先去瞭解每一種食用油的特性﹐再依照個人的飲食習慣及烹調方式﹐乃至於價格的考量﹐選擇「適合」的烹調用油。 油脂可分成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等三類。 一般健康成年人的飲食建議會建議三類的脂肪酸應均衡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量應高於飽和脂肪酸。 食物中原本就含有油脂﹐這些「隱性」油脂如:肉﹑蛋﹑全脂奶等動物性油脂已含有多量的飽和脂肪酸﹐因此選用烹調用油時﹐應選擇〝植物性油脂〞﹐讓各種脂肪酸的攝取比例均衡。 一般來說植物油的不飽和脂肪酸較高﹐但並不是所有的植物油皆如此。椰子油﹑棕櫚油的飽和脂肪酸甚至高過於豬油。  ※不同的烹調方式使用不同的油: 1、涼拌或熟食拌油可利用發煙點低但富含單元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類(如橄欖油﹑麻油﹑花生油﹑苦茶油等)﹔ 2、一般的煎炒仍可用已提高發煙點的精製黃豆油(或玉米油﹑葵花油等富含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 3、只有在大量煎炸食品時﹐才考慮烤酥油﹑棕櫚油﹑或豬油等高飽和脂肪酸﹑高發煙點的油脂。 所以一般家庭準備的不只一種烹調用油﹐推薦黃豆油是常備食用油﹐其他的食用油可依個人的口味及觀感自由選擇。如果家裏常常在油炸大量食物﹐仍然可以準備飽和度高的食用油作為油炸專用油﹐例如烤酥油﹑棕梠油﹑豬油﹐但還是不建議常常吃這些油炸食品﹐對健康不利。 PS..黃豆油的價格低廉﹐必需脂肪酸的含量豐富﹐油質穩定﹐不論是熱炒及調製沙拉都適合﹐是真正物美價廉的優質食用油。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從小養成負責任的好習慣

「Mandy~我的名字在那裡?」小小孩禹皓拿著門口老師給的圓點點找園長幫忙。於是,牽著禹皓的小手,走到貼名字的佈告欄前面,用手指以聲音對文字的方式,一班班念著,直到史丹佛家,小孩張大眼睛,似在告訴我,是我們班。接著由上而下指著名字,一個個依序往下看,當宇皓看到他的名字時,立刻回應在這裡,轉頭看著一臉興奮的他,臉上的笑容,與剛才皺眉的樣子形成對比,好心情全寫在臉上。當下,我也好感動,小孩因要完成貼圓點而有的行為,是負責任的態度與表現,是要被肯定與增強的。雖然是件很小的事,但卻可由此看出孩子的個性與大人的教養態度。圓點貼紙是週一至週五,早上八點半前到園,所提供記錄用的貼紙。只要在八點半前到園,門口老師就會給一張,小孩必須到姓名佈告欄找自己的名字貼上。一星期五天,天天都有貼上貼紙的,表示是八點半前到園。統計後可得一份小獎品,以此鼓勵小孩養成守時的習慣。 女兒說:美國公立學校,大班8:10-8:20入校(不能早到),一年級生8:00-8:10進校,八點半時間一到,學校就把大門關上並上鎖,三次遲到家長需親見校長,且每次遲到的記錄,都出現在期末成績單上,而此成績單會像診斷書一樣,累積保存,讓每一階段的老師,都能藉由記錄的資料,了解孩子成長過程的各項學習表現,來幫助他們。 還有,小孩若是忘了帶東西,家長是不能代勞的,孩子必須自己去面對他的疏忽。 印象中的美國,是個很自由的國家,教育也應該是很寬鬆,其實不然。看似嚴格的規定,卻是守時與責任心的養成,是最基本的重要態度。從小建立,習慣成自然,而好品格的養成是一項項建立和堆疊的。 每當頒獎時,獲獎的小朋友很高興,而沒能拿到獎品的小朋友一臉的羨慕。還有是兄弟或姊妹,一個有得獎,一個沒有,究其原因是當中一個拿到貼紙沒貼,不在意,結果就是…..。 得獎是一種肯定,是自己經過努力與遵守規範而得到的獎賞。 美國品德教育聯合會主席曾經說過:「能力不足,責任可補;責任不夠,能力無法補;能力有限,責任無限。」對孩子進行責任意識和責任感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從而對社會負責。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教孩子「時間管理」從培養責任心開始

教會孩子看「時鐘」只要重複給練習,就可以學的會,但是要讓孩子不僅看得懂時間更要會珍惜光陰。「光陰似箭」的觀念,對小小孩是抽象難以理解詞彙,我先從「責任感」切入,從喝奶、吃飯、玩具收拾、穿衣、上學,進而一步一步的培養小孩的責任心。 ◎從小就要妳這麼做 孩子3個月大時的一個清晨,6:30從夢中驚醒哭著要喝母奶,我趕緊從床上跳起來,隨手拿了床旁一直躺在溫奶器中的母奶遞給她,隱約中我發現她竟然在扶奶瓶,睡夢中的禹辰用她顫抖的小手,試圖去扶住奶瓶,扶的不是很穩,可是會調整自己的力量來對準自己的嘴巴;從這一刻起,我開始依照孩子的發展給予她能力可及的工作,往後的每一次喝奶我都要求孩子自己拿奶瓶喝奶。有一次我和爸爸陪孩子在房間喝奶,聽到爺爺從客廳走過來,開始故意不扶瓶子了,連續掉了2次,我把她的瓶子收走,輕輕地把她抱起來拍嗝,對她微笑說:「你不喝我就收走了,等下一餐再喝吧。」 隔了一陣子爺爺剛好出門去,孩子開始肚子餓了,哇哇大叫,哭了將近30分鐘….爸爸心急著說:「你讓她喝一些奶嘛?」 我堅持說:「再過一會就是喝奶時間,定時吃飯很重要!不要隨隨便便亂餵小孩。」為了〝奶〞我跟爸爸發生了一些爭執,但是我們有默契的到了另外一個房間壓低嗓門的〝吵架〞,我們在孩子出生前就有共識,無論如何氣憤,千萬不可在孩子面前吵。 5分鐘後,我馬上收拾我的心情,我回去床旁對孩子微笑說:「你肚子一定很餓對不對?再15分鐘你喝奶的時間就到了!這次要記得喔,喝奶是自己的事情,自己事情要自己做喔! 孩子好像聽得懂一樣,忽然間安靜了,就這樣等到了喝奶時間,我拿著瓶子過來她伸出手快速地抓到奶瓶,對準嘴吧開始用力吸,5分鐘內就喝完180cc的母奶,喝完後滿足的開懷大笑,發出嘎咧~嘎哩的笑聲,從這個時候她開始懂得飢餓,懂得吃飯、喝奶是她自己的需求,並且要靠自己滿足自己。 ◎「玩具收納」別有用心 在孩子7個月大會爬行時,我將房裡櫥櫃的抽屜清空,一層一層分類擺放她的玩具和書,每一次離開房間就帶著她收一次玩具,偶而我也會跟她說:「我們來玩收拾的遊戲。」 1.我會先把所有玩具攤出來,然後混在一起。2.然後跟著孩子一起做分類的動作,再把玩具一樣一樣的歸到位置。 我也會特別注意所有東西的擺放位置,不輕易的變換位置,讓孩子能夠去習慣收拾東西,不會變來變去的無所適從。 ◎「自理技能訓練」學會責任心 一歲半我教她脫衣、褲及襪子。一次外出回來時,她把襪子脫完後丟地上,正準備轉身走掉,我馬上擁抱她說:「你脫得很好,你很棒喔!可是你的襪子放在這可能會被螞蟻搬走,下次要穿就沒有了!怎麼辦?」 孩子愣了一下:「嗯…」 我接著說:「把襪子撿起來給媽媽,請媽媽幫你洗一洗好不好?」 孩子撿起襪子說:「媽媽請你幫我洗。」 我說:「好!我幫你洗臭臭的襪子,那你該要說什麼?」 孩子微笑說:「謝謝媽媽!」 自此之後,回家的前幾次我會觀察她有沒有做到,如果她忘了,我會再重複以上的動作,或者假裝在她的面前說:「這是誰的襪子啊?」 有一次婆婆熱心想幫她脫襪子 孩子在門口哇哇大叫:「我要自己脫!」 婆婆生氣說:「媽媽你看她很固執,你跟她好好溝通一下」。 孩子一脫完馬上就拿著襪子跑到我面前說:「媽媽給你!我不要給婆婆」。 我抱住她說:「你很棒!但下次有人要幫你,你可以說:『謝謝你的好意,我會自己脫襪子』,你也練習說一次吧!」 孩子復誦了一次,我接著說:「婆婆好意幫你,可是你好兇喔!你得先跟婆婆道歉,因為她很傷心,再跟婆婆說一次『婆婆對不起!謝謝你的好意,我會自己脫襪子』。」孩子向前道了歉,停止了一場祖孫紛爭… 愛與溝通永遠是停止紛爭最好的方法! 現在孩子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用找~小幫手』、也最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假手於他人,這不就是責任感的表現嘛?我用最實際的操作分享我的經驗,希望在日常生活不知不覺中就教會了 孩子,爸爸媽媽們一起加油吧!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交通遊戲

Grace媽咪和Kitty媽咪,帶領班上的小朋友,在活動室進行交通安全情境佈置,利用平均棒、交通號誌、車子,讓孩子們如置身於實際交通環境之中,以增進他們交通安全的常識。孩子們玩得很愉快,現場也不時出現笑聲,還有老師的叮嚀聲~沒有遵守規則、超車..等違規現象,會被交通警察抓的,哦~原來還有小朋友扮演交通警察。 中班教學活動主題是「ㄅㄨㄅㄨ快跑!」老師們利用幼兒園的空間與資源,透過實際體驗,讓教學更生動活潑、有趣,也更有果效。同時間,在草場裡也有另一群孩子在進行活動。走進一看,是小班的孩子,老師讓他們戴著眼罩玩遊戲,孩子們玩得好盡興。問小朋友玩什麼遊戲?婕函:沒有眼睛的遊戲,好個童言童語。 透過遊戲,讓孩子認識與了解眼睛的重要。剛巧有一對夫妻來園參觀,看到幼兒園熱鬧的景象,也感染到那股快樂的氣氛,說:孩子們好快樂哦!就連當天剛報到的行政徐老師,也有同感。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阿…..」,在辦公室處理行政工作時,突然聽到外頭唱著高山青的歌曲,抬頭往外一看,是諾貝爾家的小朋友,他們身穿原住民服,對著辦公室唱著歌。我立刻起身出去,因著他們的熱情,與孩子們一起唱唱跳跳,並為他們拍照、錄影。一旁的Kady媽咪更是笑得合不攏嘴。我連忙起鬨說:下回請Kady媽咪也穿原住民服,一起跳舞,一定會更好玩的。最後孩子們以原住民語的~大家好「乃后莎哩嘎嘎」結束有趣的活動。認識福爾摩沙-台灣的好朋友「原住民」是大班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 因為已到中午用餐時間,小朋友直接穿著原住民服進餐廳,他們覺得好玩,餐廳裡的小朋友也睜大眼睛看著。學習原來是這麼有趣。 學習是透過教或體驗而獲得知識、技術、態度或價值的過程。寶貝們在老師們專業、認真與用心的教學帶領下,希望他們每天都能快快樂樂來上學,在仁和的園地裡,快樂的學習與成長。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當個人在心也在的好父母

中午在一個小食堂排著長長的餐點隊伍時,聽到兩個上班族婦女抱怨讀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寫功課拖拖拉拉,而且每天晚上玩平板遊戲一兩個鐘頭還不滿足,親子關係充滿緊張與焦慮。 電子產品深入生活中 其中一個忍不住嘆氣說,想要培養小學生寫作業的品質和責任感,最大的競爭者竟然是電視和電玩遊戲。孩子讀幼稚園大班時太放任他玩遊戲軟體,如今孩子坐在書桌前,能專注課業的時間很短,但任何3C工具在手,孩子就非常投入,連續玩兩個小時也不休息。 黃昏時我到超市買菜,看到兩個媽媽帶著剛從幼稚園放學的小朋友正坐投幣式搖搖椅,那兩個孩子的表情呆滯,而媽媽雖然站在搖搖椅旁,但眼神都落在手機上,母子之間完全沒有交流。 父母應專心陪伴孩子 這現象讓我相當感概,我也曾經是個下班後得匆匆趕往幼稚園接孩子放學的職業婦女,我也曾把孩子抱上搖搖椅去享受晃動的樂趣,我站在孩子身邊,跟著兒歌的節奏一起拍手、逗孩子開心,他們樂得呵呵笑出聲來。 當時智慧型手機還不盛行,孩子擁有專心陪伴他們的父母。父母會在街上一路牽著孩子認識這個、認識那個,會在餐桌上分享生活中有趣的事,會在公車上指著窗戶的招牌教孩子認字,或者就算什麼事情都不做,他們也會凝望著孩子,隨時回應孩子的需求。那時候的父母只要人在,心通常也在。 千萬別失去身教的力量 如今,我經常在公眾場合看到低頭滑手機的爸媽,身邊的孩子不是跟著各自一起滑,就是呆坐著。親子之間看起來雖然在一起,但孩子其實也懂,爸媽的心已到另一處。我認為,這正是青少年網路成癮越來越嚴重的原因之一。 青少年不會驟然對網路上癮,對網路的高度依賴絕對是童年生活經驗累積。根據亞洲大學心理系和成大行為醫學研究所共同發表的研究,臺灣有百分之十到十五的青少年面臨嚴重的網路成癮,且已產生偏差及暴力行為。如果這時家長才意識到要控管孩子的網路習慣,恐怕非常困難。 我總是再三提醒家有幼兒的家長,如果不想將來面臨讀國中、高中的孩子沉迷上網,父母不僅得在孩子的小學階段要堅持網路使用的底線,更重要的是,父母也要隨時檢視自己的網路使用習慣,以身教的力量作孩子的榜樣。 如果父母不斷提供給孩子新的3C工具,放任他自由的玩,等到孩子升上國中,面臨讀書壓力時,自然會一頭鑽進網路遊戲中,要他回頭已太難。 我個人的作法是,將網路瀏覽的工作盡量在白天完成,孩子放學回家一直到他們上床就寢前,我會嚴格要求自己儘量不用社群網站和聯絡工具,專心操持家務並陪他們說話,當一個人在心也在的母親。如今老大已升上高一,學業與品德皆可維持正向發展,沒有因沉迷網路而影響到親子關係與課業學習。孩子的網路紀律,來自於家庭教育的養成,大人在孩子面前,請專心的陪伴他們吧! 摘自國語日報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注音何時學?

「Mandy~Mandy~…,每當走到孩子群中,一聲聲的呼喚聲此起彼落,頓時成了孩子群中受歡迎的偶像,霎那間湧起了滿足與成就感,原來當偶像是這種感覺。從事幼教工作已三十多年,從初踏入時的喜悅至今,仍覺得與孩子為伍,是一種恩典,一種幸福,一種享受;雖然也曾因繁瑣的園務工作、教師、家長的問題,教育、衛生單位愈來愈多的行政工作,而產生倦怠感,但,每每又被一張張純真的臉所融化,而喚回起初的熱忱;一聲聲Mandy,給了我力量,就是那份赤子之心,讓我無怨無悔,凡事以孩子的心為心,願意盡心盡力盡意的服事他們,為他們童年建立好的根基。 上週五晚上的親師座談會,有一半的家長報名參加。藉座談會讓家長了解幼兒園辦學的用心,班級的經營策略,老師與家長的互動模式,以及如何做好夥伴關係,來幫助孩子走在成長、學習的階段。 往年座談會開始,園長會先在活動室做開場。今年沒有這項安排,目的是把時間交給老師,免得壓縮或拖延班級座談的時間,讓家長和老師沒有時間的壓力,從七點到九點,兩個小時能夠暢所欲言。八點五十分放音樂提醒老師,座談時間快要結束了。 會後做檢討,老師們提出家長的建議,其中之一是仁和為什麼沒有從小班就開始教注音符號?因為很多幼兒園都是如此。哇!小班就開始教,會不會揠苗助長啊!,很多幼兒園如此行不代表是正確的。 學習的範圍很廣,注音符號只是其中一個,但很多家長就是擔心小朋友注音符號的學習,特別是大班畢業前。 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達、教改、十二年國教,但,這些並沒有因此改變家長擔心孩子學注音符號的問題。三十年前的老問題,三十年後仍存在,到底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幼兒園畢業銜接小學,孩子該學會注音符號了嗎? 曾經就教於小一的老師,幼兒園小朋友該不該學?老師說:「要,因為學習時間不夠。」小一前十週國語首冊都在教注音符號,相信老師不會跳過不教,問題應該是出在有教,但不表示孩子學會了,加上雙薪家庭,父母很忙沒時間複習,所以囉….。 若只是三十七個注音符號,那很簡單,問題是二拼、三拼、調號。在學前就要學會是很困難的。因為至目前為止,有些字我仍會搞錯,仍在學,是ㄓㄔㄕ或ㄗㄘㄙ,是二聲還是三聲~教學相長~。 九月二十八日星期日是教師節,今早舉辦教師節慶祝會,老師們角色扮演孔子的故事,孩子們笑翻了。 在此 祝福老師們 教師節快樂!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注音符號的學習

在家長的壓力與期待下,目前的確有許多幼稚園提前進行注音符號教學,安親課輔班也順應需求,推出「正音班」等小一先修課程。不過,一年級剛開始的前十週課程,「國語首冊」都在教注音符號,這是教育部在課程綱要中所明定,老師絕對不會跳過不教。也有家長耳聞,老師因為班上絕大多數孩子都已學過注音符號,加快教學速度,擔心自己的孩子無法在十週內熟悉三十七個注音符號。不過,現在許多學校都已取消開學後第十週的注音符號紙筆測驗,改以不限次數的「闖關」活動驗收學習成果。因為注音符號並非單獨存在的科目,小一到小三的所有課本都會標注注音,即使無法在十週內精熟注音符號,未來接觸的機會依然很多,家長不必過於擔心。 若父母仍希望孩子提早學習注音符號,則需留意方法是否正確。曾擔任幼教顧問的廖清碧舉例,家長在家可透過有注音的童話圖書,問問孩子:「這一頁中哪些字有ㄅ?哪些字有ㄛ?」請孩子找出這些字,而不是直接切入符號。此外,有些家長幫孩子複習注音符號時,會要孩子從頭背到尾,然後從中間隨便指一個符號問孩子那是什麼。 專家指出,這種教法不僅枯燥沒效率,也容易使孩子陷入「若不從頭開始背,就回答不出來」的窘境。建議從生活中認識注音符號,才不會一開始就壞了孩子學中文的胃口。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已讀不回

一旁的手機「噹」了一聲,提醒我有新的訊息進來,打開一看,是女兒從美國傳Line過來,上面寫著,看了訊息沒回應,很不禮貌…,連忙按個貼圖寫了回應傳過去。女兒說:看了訊息後不回應的人,是最不受歡迎的。哦~可得注意,不要不小心成了不受歡迎的人,而成為拒絕往來戶。就好像家長看了通知單沒有反應一樣,最令老師頭痛了。 幼兒園或班級有事需要家長配合,會透過每日聯絡本,每週教學內容,仁和物語等書面資料來分享告知,但很多時候卻得不到家長的回應,不是空白就是需再三提醒,有時連簽名都沒有,再問時會說~不知道、沒看到、不清楚,原因之一也許是家長連看都沒看。 每日聯絡本,老師需利用午休空檔時間來記錄;每週教學分享,希望能適時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園的學習情形;仁和物語除了幼兒園的行事曆、親子教養篇外,還有園長與家長的對話;這是仁和的用心,期盼家園有密切的互動、了解,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養成閱讀寶貝們從幼兒園帶回家的書面資料是家長很重要的功課,這也是一種閱讀習慣,習慣後就會成自然。資料若有不清楚之處可詢問,或有需建議的,也請不吝指教。若都沒看、沒回應,久了,老師也會很失望而產生無力感。 以家庭防災卡的填寫,老師說都寫在聯絡本,字也放大了,家長還是不填,問園長:「該怎麼處理?」一旁有老師說~涼拌 「園長,明天晚上親師座談會,可否針對下星期二要分發的五歲免學費和幼保券的申請書,提醒家長一定要在期限內繳交,每次都要拖好久才能收齊,很沒效率。」 五歲免學費和幼保券,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對家長的補助款,請幼兒園幫忙處理,應該是增加幼兒園的工作量。從申請到發放補助款需要專人處理,若家長連與自己權益有關的事都能拖三拖四的,那真不知該說什麼才好!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養成良好的習慣,利己又利人。不管是每日聯絡本、每週教學內容分享、仁和物語或其他單位需要配合的事物,若大家都能合作無間,自主性的管理、督促自己,同理別人,相信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會更融洽,不論是家庭、學校、社會,會比現在更祥和,大家工作、生活的心情會是愉悅的。也就能像小寶貝們那麼快樂!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