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December 6, 2014

園長的話 – 秋季感恩之旅

冷颼颼的天氣,叫人直打哆嗦,強烈大陸冷氣團於本週來襲,使得全台氣溫驟降,一天比一天冷,孩子們個個裹著厚厚又保暖的外套,家長三申五令的叮嚀著,不可以脫外套以免著涼;只有少許幾個小朋友與往常一樣,穿著輕薄的外套,問:會冷嗎?小孩搖著頭,但仍關心著摸摸他們的手,冰冰涼涼的,「多加一件外套好嗎?」小孩雖然沒點頭,但也沒搖頭,於是老師到保健室拿了運動外套讓他們穿上。這個動作代表著真正的關心,若只有問冷嗎?孩子搖頭後就沒有後續的動作,也許是真的不冷,也或許會冷但不敢講。看似小小的動作,但那種被看見、被關心的感覺,相信在孩子心裡,一定產生大大的感動。 說變就變的天氣還真是無法預測。在整理秋季旅遊戶外教學錄影檔時,心裡有著滿滿的感謝,上週四是個晴朗的好天氣,真的是名符其實的感恩之旅,若是在本週四就不知該如何是好。從日期的預定、地點的選擇、事先的勘查…等,都以認真的態度去面對,不是只在辦一場戶外旅遊而已,而是透過旅遊活動,要讓孩子得到什麼?用孩子的眼光去看,站在他們的高度去思考,配合大中小班的主題教學,選擇教學的地點。 開始,台南古蹟之旅是被列入考慮的,因著多年前成功的經驗,至今印象仍深刻。最後沒選擇是,考慮到有幼幼班的孩子,若是頻繁的上下遊覽車,對小小孩而言會很辛苦,且天氣年年在升溫,沒有一個休息的定點,對小朋友的體力是一大考驗;最後決定美濃客家庄,是多年前曾與學會園所長們去參觀過,感覺還不錯,且又能配合大班的教學-我們都是好朋友,雖然客家庄的外觀不起眼,但它是以教學為主的地方,相信會讓孩子有不一樣的看見和學習。於是,再次走訪、勘查,從庄主的分享中了解參觀的流程,確定可以提供孩子學習的經驗後拍版定案。 參觀前一週,與農庄負責接洽的庄主夫人溝通,希望就大、中、小幼班能分三組導覽,但她堅持只能分成兩組,經過再三溝通,最後才答應分三組(成本考量,多一組就多導覽費用)但,導覽人員告訴園長,Mandy的堅持是對的,一組6、70人太多了,她很辛苦,無法照顧到後面的人。 不過,一般都會以一台車一個導覽做安排居多。 這趟感恩之旅,透過導覽人員的解說,了解客家少許文化,也學習了幾句客家語~「男生-細賴ㄟ」、「女生-細妹ㄟ」、「堆土窯-大眼喂」、「搗麻糬-齊巴ㄟ」、「蝴蝶-用夾(台語發音)ㄟ」、「用瞇ㄟ」,現場現學現賣,但~回來竟然忘得一乾二淨,怎麼想都想不出來,直等到整理錄影檔時,聽到想不起的話語時,高興的如同中了樂透一樣。 家長提議,旅遊可辦在假日,讓更多的家長能參與。但,全園性的親子旅遊,性質和春季、秋季的戶外教學活動會不大一樣;親子旅遊重在旅遊的部份,戶外教學則重在教學,同儕互動學習的知性之旅,效果和意義是不同的。不過,真的是可考慮舉辦全園性的親子旅遊活動。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上)

歲月轉瞬即過,父母親要把握機會讓孩子留下美好的童年回憶,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 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做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 會思考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然而記憶無法長久,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做記憶和遺忘的工作,許多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所不同。 許多現有的科學知識在八年內已被新的結果推翻,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一九○四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飛」的名詞產生;過去速度是低音速,目前是高音速,將來可能是光速。 因此,記那麼多東西幹嘛?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就不可能想很多;若只會背,不會想(思考),腦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 有記者問過我,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健康、快樂和記得愛我。 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 最近自己一直在想:有天我老了,會希望孩子怎麼對我?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我會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想到好多好多,例如: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泡湯、爬山、溯溪的好朋友。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早上刷牙、洗臉、罵小孩,晚上是吃飯、沐浴、更衣、罵小孩,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 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 一張白紙上若有個黑點,我們通常只看到那個黑點,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我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分。孩子若有85%的優點,15%的缺點,大多的家長都會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所以,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 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你以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發明電燈的愛迪生,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認為他一無可取, 把他帶回家交給他媽媽時說:「笨蛋還給你。」 愛迪生的媽媽卻對他說:「別人看不起你,媽媽覺得你不錯。」 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 我在精神病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患,透過對談了解了他的成長歷程,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二名,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高處不勝寒)的人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 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 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 不忘讚美孩子 讚美可以以最少的力量發揮更大的效果,看到孩子的好處,就要去讚美他,他才會演好他自己,孩子會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處,演給父母看。 例如:我女兒很喜歡烹飪,我讚美她:今天一定有一個仙女來過,不然怎麼會變出這麼好吃的東西?女兒就會愈做愈起勁。 每天孩子一回來,我問的不是你在學校學了什麼,而是:有笑話嗎?現在兒子回到家就會對我說:今天有笑話,聽不聽? 「量力」而行,現在做不到,來日方長,日後有可能做得到,因此不要讓孩子永續的能力失去了,給孩子自信,他就會告訴自己: 「我行、我能,我再加加油。會為自己加油的,未來就會有獨領風騷的機會。」 文/游乾桂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