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November 10, 2014

園長的話 – 感恩月 感恩節

出校園去trick-or-treating的小孩們陸續回園,臉上掛著喜悅的笑容,手裡提著裝滿了糖果的袋子,一入園,個個爭相炫耀著~你看我的糖果有這麼多;我的也是;有巧克力的、還有棒棒糖,這是我最喜歡吃的糖果…。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的,顧不得臉上的汗水,也忘了尿急,歡喜心全寫在臉上,直等到老師說:先進教室把袋子放著,卸下造型,上廁所喝水後,到活動室來玩科學遊戲,孩子們才「哦」了一聲,依續往教室走去。 上週五萬聖節,孩子們巧扮不同的造型,在老師們的合作與安排下,過了一個開心的萬聖節。 走秀活動~在老師的指導與走秀音樂的引導下,個個落落大方的走在星光大道上,展現自我,頗有小模特兒的架式;幼幼班的小可愛們,更是吸睛。 寶貝們似乎都很滿意自己的造型,有公主、天使、南瓜、王子、巴斯光年、喜羊羊、蜘蛛人、蝙幅俠…,這些人物大會串,凸顯了Mina媽咪真子造型的恐怖;藉著萬聖節,給孩子一個展現的舞台,讓記憶的匣子多一些趣事,增添規律生活的色彩。 誰說萬聖節一定要扮演巫婆、鬼、妖怪? 科學王團隊安排了果汁變冰沙的活動,老師說小朋友外出討糖回來一定很渴、很熱,吃一點點冰沙解解熱氣。孩子們很期待。 分大、中、小三組進行,準備的東西有紅茶、果汁封口袋、冰塊、鹽。小朋友在老師的引導下一步步的進行,玩得好愉快,也吃的很開心。而善後的處理卻是累壞了三位科學王老師。 因著心中的那份愛與熱情,以及願意付出的心,明知會累,但卻甘之如飴。慧君爸爸說:每年好像就只有仁和出來要糖而已! 感謝仁和團隊與科學王團隊的付出;感謝為孩子們準備糖果的家長與社區商家的熱情,願意配合幼兒園的活動,自掏腰包準備糖果,真是人間有情、社會有愛。 Happy October(快樂的十月) 「感謝親愛的爸媽,給我溫暖的家庭;感謝親愛的老師,教我讀書和寫字;感謝親愛的朋友,陪我一起玩遊戲。」每天,園長一定帶領小朋友謝謝老師和朋友,也提醒孩子,不要忘了謝謝爸爸、媽媽。 十一月是感恩月,二十七日是感恩節,在感恩節當天幼兒園舉辦戶外教學旅遊活動,擴展孩子學習的領域,讓感恩的視野更開闊,透過體驗、感受,烙印心中。 感恩旅遊是十一月小朋友們期待的事。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 —-和老師溝通的三個訣竅—-續

每當孩子來到一個新的班級,父母應該做的,是幫助老師了解你的孩子。【第一步】幫助老師了解你的孩子 建議家長在一開學,就能尋找適合的時機(例如班親會),去認識孩子的老師。你可以及早告訴老師關於你孩子的特質,或是他可能有什麼特殊的狀況,需要哪些幫助。例如,你的孩子在上小學前,從來沒有去補習過英文或注音符號,也許在一開始,他需要老師更多的協助與耐心。 你也可以問問老師,有什麼事情,是老師希望父母在家裡可以協助孩子的。對老師打開你的心胸,表現出你對孩子學習的關心,是很重要的。 【第二步】親師互動要有情、理、法的概念 許多親師間的衝突,往往來自於彼此缺乏情感的基礎,就直接訴諸理、法上的爭辯,結果弄得親師關係惡化到不可收拾。 親職專家楊俐容認為,情的基礎很重要,親師之間存款要夠,碰到事情才有辦法提款。 建議家長,平常多肯定老師的努力、老師的用心,給老師多點鼓勵。楊俐容以自已為例,長期以來,他都會經常寫正式的書信給兩個女兒的老師,主要目的是肯定、鼓勵老師,也幫助老師了解他的孩子。 當老師需要家長當志工協助時,例如校外教學需要家長協助照顧孩子安全,或是學校運動會、校慶、競賽等,需要家長參與,都是你表達對學校、老師支持,建立良性互動的機會。 先建立情感的基礎,再來就要學習講理的方法。當父母對老師有意見,千萬不要用質問、爭辯的態度去進行溝通,更忌諱直接跳過老師,動輒一狀告到校長室。因為教育並非父母的專業,而且父母的角度(只看到自己孩子)跟老師的角度(要帶全班幾十個學生)有很大差異。 跟老師講理,要先把問題做具體的觀察、描述,並了解這是孩子個別的問題或全班性的問題。如果是全班性的問題,尋找志同道合的家長,先共同討論可能的解決方案,再進一步跟老師討論,會較恰當。 總之,親師關係應建立在情、理、法的架構下,以情感為基礎,學會講理的方法,真的不得已才投訴或走法律途徑。 【第三步】選擇合宜的溝通時間、地點、工具 親師溝通要即時,但時間、地點跟工具要恰當。心理師王意中觀察,有些家長想找老師談話,就直接跑去學校找老師,也不管老師是否正在處理教學事務;或是老師正急著要趕去接自己的小孩,在這種情況下,親師溝通效果往往不佳。 要找老師談事情,在時間上,王意中建議最好是老師空堂備課時間或是約放學後半個小時來談。因為老師有老師的節奏,跟老師約好時間,在一個單純的情境下,老師也可以有比較好的準備。 黃倫芬也提醒家長要將心比心,不要佔用老師太多下班的時間。如果可以的話,儘量在老師上班的時間來談。父母要避免帶著孩子直接跑到學校教室裡跟老師理論。 在溝通的地點上,在學校教室、輔導室等地跟老師談話,會比單獨把老師約到外面談恰當。如果需要約到外面,最好找個公開場所且可以讓雙方靜下心來、彼此都自在的情境。 在溝通的工具上,王意中提醒家長,如果真正遇到有需要跟老師反映溝通的問題,建議不要用聯絡簿寫。因為寫在聯絡簿上,孩子會看到,且學校會抽檢聯絡簿,老師、孩子都會有壓力。 聯絡簿儘量給老師好的回饋,有問題可以另外寫封信給老師,或直接跟老師約時間討論。 打電話或手機也不是很恰當的親師溝通工具,因為看不到彼此的表情,而且隨便就打電話給老師也不恰當。 黃倫芬也提醒家長,在某些時候,家長一定要主動跟老師溝通。 第一,當老師寫聯絡簿告知父母孩子在學校有某些狀況的時候,爸媽一定要有反應。父母可以先謝謝老師能注意到這些事情,並請問老師,在家裡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孩子在學校的問題。 第二,當孩子回來有異常,說不想上學,甚至做惡夢、尿床等時,家長也要儘快去找老師,跟老師反映孩子的這些症狀,並請老師協助觀察了解,孩子在學校是不是有發生什麼事情,該如何和老師一起解決這些問題。 親師相處,就跟所有的人際相處一樣,往往都需要一段彼此了解、建立信賴的磨合期。即使有時家長可能不同意老師的做法,或不欣賞老師的風格,但不論如何,家長應儘量以跟老師合作為前提,協助孩子學習成長為目標。 要成為「完美」的父母並不容易,要成為「完美」的老師也是。正如楊俐容提醒家長,不用奢求孩子的每個老師都是「完美」的好老師,對老師合理的期許是「夠好」就好。 文/天下雜誌 作者:許芳菊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