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September 2014

園長的話 – 注音何時學?

「Mandy~Mandy~…,每當走到孩子群中,一聲聲的呼喚聲此起彼落,頓時成了孩子群中受歡迎的偶像,霎那間湧起了滿足與成就感,原來當偶像是這種感覺。從事幼教工作已三十多年,從初踏入時的喜悅至今,仍覺得與孩子為伍,是一種恩典,一種幸福,一種享受;雖然也曾因繁瑣的園務工作、教師、家長的問題,教育、衛生單位愈來愈多的行政工作,而產生倦怠感,但,每每又被一張張純真的臉所融化,而喚回起初的熱忱;一聲聲Mandy,給了我力量,就是那份赤子之心,讓我無怨無悔,凡事以孩子的心為心,願意盡心盡力盡意的服事他們,為他們童年建立好的根基。 上週五晚上的親師座談會,有一半的家長報名參加。藉座談會讓家長了解幼兒園辦學的用心,班級的經營策略,老師與家長的互動模式,以及如何做好夥伴關係,來幫助孩子走在成長、學習的階段。 往年座談會開始,園長會先在活動室做開場。今年沒有這項安排,目的是把時間交給老師,免得壓縮或拖延班級座談的時間,讓家長和老師沒有時間的壓力,從七點到九點,兩個小時能夠暢所欲言。八點五十分放音樂提醒老師,座談時間快要結束了。 會後做檢討,老師們提出家長的建議,其中之一是仁和為什麼沒有從小班就開始教注音符號?因為很多幼兒園都是如此。哇!小班就開始教,會不會揠苗助長啊!,很多幼兒園如此行不代表是正確的。 學習的範圍很廣,注音符號只是其中一個,但很多家長就是擔心小朋友注音符號的學習,特別是大班畢業前。 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達、教改、十二年國教,但,這些並沒有因此改變家長擔心孩子學注音符號的問題。三十年前的老問題,三十年後仍存在,到底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幼兒園畢業銜接小學,孩子該學會注音符號了嗎? 曾經就教於小一的老師,幼兒園小朋友該不該學?老師說:「要,因為學習時間不夠。」小一前十週國語首冊都在教注音符號,相信老師不會跳過不教,問題應該是出在有教,但不表示孩子學會了,加上雙薪家庭,父母很忙沒時間複習,所以囉….。 若只是三十七個注音符號,那很簡單,問題是二拼、三拼、調號。在學前就要學會是很困難的。因為至目前為止,有些字我仍會搞錯,仍在學,是ㄓㄔㄕ或ㄗㄘㄙ,是二聲還是三聲~教學相長~。 九月二十八日星期日是教師節,今早舉辦教師節慶祝會,老師們角色扮演孔子的故事,孩子們笑翻了。 在此 祝福老師們 教師節快樂!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注音符號的學習

在家長的壓力與期待下,目前的確有許多幼稚園提前進行注音符號教學,安親課輔班也順應需求,推出「正音班」等小一先修課程。不過,一年級剛開始的前十週課程,「國語首冊」都在教注音符號,這是教育部在課程綱要中所明定,老師絕對不會跳過不教。也有家長耳聞,老師因為班上絕大多數孩子都已學過注音符號,加快教學速度,擔心自己的孩子無法在十週內熟悉三十七個注音符號。不過,現在許多學校都已取消開學後第十週的注音符號紙筆測驗,改以不限次數的「闖關」活動驗收學習成果。因為注音符號並非單獨存在的科目,小一到小三的所有課本都會標注注音,即使無法在十週內精熟注音符號,未來接觸的機會依然很多,家長不必過於擔心。 若父母仍希望孩子提早學習注音符號,則需留意方法是否正確。曾擔任幼教顧問的廖清碧舉例,家長在家可透過有注音的童話圖書,問問孩子:「這一頁中哪些字有ㄅ?哪些字有ㄛ?」請孩子找出這些字,而不是直接切入符號。此外,有些家長幫孩子複習注音符號時,會要孩子從頭背到尾,然後從中間隨便指一個符號問孩子那是什麼。 專家指出,這種教法不僅枯燥沒效率,也容易使孩子陷入「若不從頭開始背,就回答不出來」的窘境。建議從生活中認識注音符號,才不會一開始就壞了孩子學中文的胃口。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已讀不回

一旁的手機「噹」了一聲,提醒我有新的訊息進來,打開一看,是女兒從美國傳Line過來,上面寫著,看了訊息沒回應,很不禮貌…,連忙按個貼圖寫了回應傳過去。女兒說:看了訊息後不回應的人,是最不受歡迎的。哦~可得注意,不要不小心成了不受歡迎的人,而成為拒絕往來戶。就好像家長看了通知單沒有反應一樣,最令老師頭痛了。 幼兒園或班級有事需要家長配合,會透過每日聯絡本,每週教學內容,仁和物語等書面資料來分享告知,但很多時候卻得不到家長的回應,不是空白就是需再三提醒,有時連簽名都沒有,再問時會說~不知道、沒看到、不清楚,原因之一也許是家長連看都沒看。 每日聯絡本,老師需利用午休空檔時間來記錄;每週教學分享,希望能適時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園的學習情形;仁和物語除了幼兒園的行事曆、親子教養篇外,還有園長與家長的對話;這是仁和的用心,期盼家園有密切的互動、了解,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養成閱讀寶貝們從幼兒園帶回家的書面資料是家長很重要的功課,這也是一種閱讀習慣,習慣後就會成自然。資料若有不清楚之處可詢問,或有需建議的,也請不吝指教。若都沒看、沒回應,久了,老師也會很失望而產生無力感。 以家庭防災卡的填寫,老師說都寫在聯絡本,字也放大了,家長還是不填,問園長:「該怎麼處理?」一旁有老師說~涼拌 「園長,明天晚上親師座談會,可否針對下星期二要分發的五歲免學費和幼保券的申請書,提醒家長一定要在期限內繳交,每次都要拖好久才能收齊,很沒效率。」 五歲免學費和幼保券,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對家長的補助款,請幼兒園幫忙處理,應該是增加幼兒園的工作量。從申請到發放補助款需要專人處理,若家長連與自己權益有關的事都能拖三拖四的,那真不知該說什麼才好!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養成良好的習慣,利己又利人。不管是每日聯絡本、每週教學內容分享、仁和物語或其他單位需要配合的事物,若大家都能合作無間,自主性的管理、督促自己,同理別人,相信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會更融洽,不論是家庭、學校、社會,會比現在更祥和,大家工作、生活的心情會是愉悅的。也就能像小寶貝們那麼快樂!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以色列教育-培養孩子自主發展

以色列的教育很著重小孩的自主性,從孩子年紀很小就允許她表達自己的意見。還記得我家老三雅麗兩歲多的時候,有一天從幼稚園接她回家,進門後我提醒她:「雅麗,鞋子拖了以後先去廁所尿尿!」正彎腰脫鞋的她,聽見我這麼說,停下動作,抬頭望著我說:「媽媽,你不能幫我做決定,只有我能幫自己做決定!」「你說什麼?」我以為聽錯了,畢竟她才兩歲多,哪來這麼強的自我意識?她望著我,又說了一次,:「媽媽,只有我能幫自己做決定!」小小孩的眼神透出堅毅,讓我這個坐母親的覺得既好氣又好笑! 讓孩子自動自發用餐 雅麗,是我來到以色列七年後出生的,從十七州大開始送去托嬰中心,是個典型的以色列小孩。以色列雖然戰亂不停,國際情勢艱困,但國內教育風氣十分自由,讓孩子從小就能了解自己,老師鼓勵小孩自主,發展自我,這從寶寶在托嬰中心的「吃飯教育」就可以看得出端倪。依據以色列「托嬰中心」的教學方案,寶寶從四個月大開始「嘗試」副食品,量個月大後正式吃三餐。寶寶在八、九個月大左右就可以自己用手拿食物吃飯。 吃飯的教養原則是:「父母決定什麼時候吃:而小孩決定吃不吃,吃多少。」在這樣的原則下,以色列小孩最晚在一歲左右就不再被大人餵食。而有趣的是,小孩也都非常主動,通常坐上餐桌就吃飯,吃完飯就離開餐桌,很少需要被耳提面命的督促,或在上演「你追我跑」的餵食劇。我在以色列的幼教界待了八、九年,沒見過哪個孩子有「含飯不吞」的拖拖拉拉習慣。 從小教育孩子做自己 我曾經請教過以色列的幼教專家,為什麼讓寶寶自己吃飯這麼重要,她告訴我,除了訓練身體的協調度、口腔肌肉與味覺發展外,「早早讓孩子自己吃,小孩會知道自己有主控權,自己的決定(吃不吃或吃多少)是被大人尊重的,而且會較早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同樣的教育邏輯跟哲學,也可以從以色列人對小孩其他發展的議題上看到,以色列有不少本土的兒童繪本跟兒歌,主題都是「做自己」。從一歲開始,用繪本以及兒歌教唱的方式告訴小孩:接受自己原來的面貌是最棒的事情! 在這樣教育氛圍下養大的孩子,自信開朗,自主性強,意見多,也常會挑戰父母的命令跟要求,正因為這樣,小孩不到三歲,就會跟大人說出,「媽媽,你不能幫我做決定,只有我能幫自己做決定!」這樣不知天高地厚的話來。 你也許想知道,後來我就放任我家老三自己決定嗎?並沒有。我當時回答她:「當然你自己做決定,你要自己走去上廁所,還是媽媽抱你上廁所呢?」 要養出自信、有創意的小孩,做父母的也要跟著學習靈活、有創意的應付小孩的各種古怪要求,贏回教養的主控權! 文/摘自國語日報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安全教育和環境消毒

「地震!地震!全校師生請立即就地避難掩護!」教室裡的小朋友,聽到地震的廣播聲,立刻躲在桌子底下,以雙手握住桌腳,安靜不大呼小叫且全神貫注的觀察外面的動靜。當廣播又傳來「地震已停,請老師讓小朋友帶著防災頭套,帶領他們,安靜、有秩序、不推擠的,依平時規劃之緊急避難疏散路線到草場集合。不一會兒,一班一班的寶貝,在老師的帶領下,依序到草場集合。 抵達草場後,各班老師立即點名,確保每位小朋友皆已至安全地點,向組長回報人數,確定地震已過,再一班班的離開草場回到教室,結束地震的演練活動。 星期四再次進行地震演習,連同上週已進行第二次,下週五9月19日國家防災日,上午9點21分全國各級學校同步進行防震演習。 受到民國88年9月21日大地震的教訓,近幾年來教育部訂定每年9月21日為國家防災日,規定各級學校學期初一定要進行防災演習,且還要做成果報告送到教育局,報告裡還要有錄影檔存證。教育主管單位如此是希望學校端確實有執行,而不是只做書面報告,連演習都沒有,希望成為小朋友帶得走的防震能力。預防重於治療,是國人必須養成的好習慣。 除了安全教育外,週四十一時半,衛生所例行的衛生保健訪視小姐到園,檢查書面資料,幼兒園室內、室外的環境衛生,廚房衛生與安全、廚工的烹調、餐點留樣、冰箱的溫度,保健室的醫藥,檢視小朋友的洗手方法,考考洗手的五時機,問老師腸病毒的一般症狀等,特別是查閱書面資料,逐項且仔細的一一過目,有老師的自主衛生管理表、各項衛生保健宣導活動,餵藥紀錄、點名簿等,由保育組長Kady媽咪和春吟老師逐項做說明。 檢查後,小姐告訴園長:「你們好用心,做得很好。特別是在校園環境消毒工作上,不過建議幼兒園一學期做一次消毒即可,以防止蚊蟲產生抗藥性。」 哦~知道了,因為擔心寶貝們被蚊蟲咬,所以每兩個月做一次消毒,一次就得花幾千元,以後這項開支就可減少了。 很多繁瑣的衛生保健工作和書面資料,讓大夥兒好辛苦。組長說:新進老師曾提過,以前她們在別的幼兒園,都沒做過這些資料,為什麼仁和要做呢? 真不知她們為何可以不做?這些可都是主管單位規定的事項,能不做嗎? —別忘了下星期五晚上7點與仁和有約—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一定要成長

人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長。這話我在課堂上曾一再提到,因為成功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但是成長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外在和別人對你的評價,但成長是內在的,全依靠自己。就算有人阻礙你的成功,您沒人能阻止你的成長。一般人看重成功而非成長,往往懼怕犯錯不願接受挑戰,無法將自身潛力發展到最大。反之,如果能以成長的心態,結果將完全不同。 像兒子對念書沒興趣,上學成了苦差事。於是,我給他一個觀念,重點在學習態度,不必在意分數。此後讀書有了新的意義,不再只是要爭取高分,以証明自己聰明,或得到父母的肯定,而是有沒有學到東西。在轉向成長心態後,他不但變得自信開朗,上學也變快樂。 想起有個朋友是做業務代表,每次只要沒談成任何生意,從臉上表情一眼就可以看出來。「浪費那麼多時間,結果什麼也沒得到。」他總這麼抱怨。 「你應該改變心態,」我建議他:「如果你只看重是否成交來衡量成敗,認為努力的目的是做成生意、賺到錢,你一定常患得患失。但是,如果你用是否成長來衡量,認為你的目標是學習,那麼就算沒得到物質回報,至少你學到更可貴的東西,那就是成長。」 在人生的道路上,處處都充滿著絆腳石。重要的是學習如何把絆腳石變成墊腳石。事情沒成功沒關係,但是一定要成長。 國語日報 文-何權峰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又是食安

又出現嚴重的食安-油品問題了,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9月4日發布新聞稿,公告強冠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疑似使用餿水油製成劣質油販售一案,該公司已停止製造、加工及販賣有問題之產品「全統香豬油」(15公斤鐵桶裝及紙箱裝、16公斤鐵桶裝及紙箱裝),通知客戶回收。打開教育局網站,簽收此則公文,讓我感到非常的驚訝與害怕,這種惡劣的行為形同無形的殺手,且受害者無以記數,不分年齡,怎麼辦呢? 民以食為天,近幾年來出現的食安問題層出不窮,但都雷聲大雨點小,出問題的廠商是否有改善,主管單位有否繼續追蹤、監督,結果又是如何,恐怕多數人都不知道。政府無法為人民把關,叫我們怎能吃得安心? 為何會有這些惡劣的生意人?歸咎是因為想得到更多的利潤,賺更多的錢,累積更多的財富,這就是問題的所在。古有明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大人的世界真的不好玩,明知故犯,一而再的出錯,這個社會甚至是國家,是不是生病了,若是就需看醫生。 星期一開學日,是一個晴朗的好天氣。一早校門口顯得熱鬧無比,多數舊生由家長送到門口後就能自行入園,少數新生需要家長的陪伴,特別是小小孩,因著要與家人的分離產生焦慮而放聲大哭;雖然哭鬧聲一天天的減少,但也會因著放週六、日後,下週來園時仍會有分離焦慮的現象。 時間真的是最好的良藥,不過需加上大人-家長和老師的耐心、愛心、包容、鼓勵與同理,在這段等待的過程,對孩子和家長而言都是一項挑戰。孩子們從家裡到幼稚園,不僅環境不一樣,人和事也都不一樣,面對陌生的人、事、物,離開平日疼愛有加的家人,心裡的害怕可想而知,而哭鬧是他們用來表達的利器。因此我們要以同理的心情來幫助孩子,牽他們的手,走過這段成長必經的路程,給予更多的鼓勵、更多的擁抱,勇氣與信心就會在他們的心裡滋長。 感謝家長們的支持與愛護,在邁入四十一年的今天,仁和仍一本初衷,堅持創辦人的理念~「福祿貝爾先生好園丁的精神,蒙特梭利蝸牛的精神,皮亞傑學說的物理遊戲、數概念理論,動作教育,多元的學習」~;發揮仁和的特色~「體能教育,自然科學啟蒙」~讓仁和的好寶寶,在童年歲月,為身體奠定好體能的根基,探索生命的興趣,啟發探究科學的興趣~ 更希望家園、親師間合作愉快,透過每日聯絡本、每週教學分享、仁和物語、當面交談、電話連絡等的溝通、對話,了解孩子在家、在園的情形,幫助寶貝們建立各項品格以及學習的基礎。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