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August 2014

園長的話 – 孩子怎麼了?

朋友問我:「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真不知他們心裡在想些什麼,我兒子交了一位義大利籍的女友,上上星期遠赴義大利為期三週的訪友行程,本星期來電告知,還要延後兩週才回家。我告訴他那工作怎麼辦?兒子竟然回答不做了,身上還有錢夠用,沒錢再賺就好了。」朋友對兒子的行為不知如何是好,希望能聽聽我的意見。我告訴朋友,沒有這樣的經驗和困擾,但也許孩子尚未成家,沒有家庭的負擔,所以才會很隨性;朋友說,所以兒子才不想要結婚,結婚後有了家庭就不自由了。 在人權意識高張的今日,自由是每一個人都想追求的目標。 但自由應該建立在愛中,因為愛只喜歡真理,真理才會使人得到自由。 本週頭條新聞之一,就是藝人柯震東和房祖名吸毒被大陸公安逮補的消息,震驚國內外甚至是登上世界版面的新聞。一個是23歲當紅的藝人,一個是30歲名演員成龍的兒子,父親當反毒代言人,兒子卻吸毒,。相信他們的父母心裡一定非常的難過,無法接受眼前的事實。不敢相信從小捧在手掌心、用心栽培的寶貝兒子,竟然會走偏、吸毒;他們的家境富有,從小過著比別人優渥的生活,到長大成人,是很多人羨慕的對象。理應有個大好前程,但如今…,這是否是追求自由的結果必須付出的代價? 父母難為,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檢視,到底該如何管教孩子,是為人父母非常重要且必修的功課,不只是在乎提供孩子物質生活上的享受而已。 上週六舉辦的親職講座-幼兒的智能開發,講師徐喜傑老師以透過七大智能的學習,讓幼兒達到氣˙定˙神˙閒˙學˙得˙成境界,與家長們分享,徐老師多年研究配合感統教具,開發幼兒前庭智能、聽覺智能、語言智能、用手智能、觸覺智能、視覺智能與運動智能。 與會的家長獲益良多,孩子們也實際體驗感統教具所帶來的喜悅與滿足感,無論是家長或小孩,收獲滿行囊。家長們感受到仁和的用心。問彥之爸爸:「來仁和值得嗎?」爸爸說值得。 三歲定一生,科學與醫學均已證實了,從胎教開始到三歲的這段時間,是人一生中開啟智能與奠定品格的重要關鍵期。有鑑於此,仁和於103學年度第一學期九月開始,幼幼班加入智能開發課程,聘請徐老師來園指導,希望寶貝們從二歲開始就能奠定好的基礎。 孩子是我們的希望,為他們營造好的學習環境,是身為教育工作者的責任;為他們選擇優質的學習場所,則是身為父母應盡的義務,所謂的孟母三遷。小小孩就像一塊海綿,看到、聽到的全都錄、全吸收。 很多父母或長輩的觀念是二歲幼兒不用去幼兒園,但他們在家的生活作息是什麼?若家裡無法提供他們好的學習資源(含環境、學習教具、人),到幼兒園是正確的選擇。 好東西與好朋友一起分享,請大家告訴大家,仁和讓您的孩子看見未來。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父母好榜樣 關機陪孩子讀書

朋友的孩子因為段考考不好,被母親以「少一分,扣一元」的方式,扣光了零用錢。孩子不甘願的說:「沒考好是因為媽媽整天看電視,從我回家一直看到上床睡覺。」其實孩子想好好念書,但是電視的聲音吵得他無法專心。孩子想討回零用錢,於是問我:「有沒有證據可以證明:看電視會干擾讀書?」 「不但有證據,而且還不少。」閱讀時,雖然是用眼睛看內容,但是文字在腦海中會轉換成語音來處理;一般閱讀簡單的文章,可能不需要經過語音轉換,但閱讀困難的文章,就要有這個過程。 有個實驗是:在大學生的喉頭貼上小電極,偵測喉頭肌肉震動的情況。實驗結果發現:學生在看報紙時,喉頭肌肉沒有動;在閱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或念莎士比亞的劇本時,喉頭肌肉就震動了,雖然沒有出聲,但在心中默念。 對閱讀還不是那麼熟練的小學生來說,做功課時,他們需要把字的聲音在腦海中念出來,以延長訊息處理的時間,並理解前後文的語意。因此,電視聲音的確會干擾做功課。 為什麼「孩子默念的聲音」和「電視的聲音」會互相干擾呢?我們都有以下類似經驗:在寫信時,若有人跟你說話,往往一不小心,就把別人話裡的字寫到信裡去。這是因為人類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很小,只有7±2個單位;在寫信時,後面的三到五個字,就已經在工作記憶中等待被寫出來,這時如果有人對你說話,就會製造工作記憶的競爭,而導致寫錯字了。 就訊息處理的理論來說,訊息進來後,要先經過工作記憶的處理,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工作記憶有一部分是語音記憶,一部分是視覺記憶。語音記憶比視覺記憶的時間來得久;影像暫留只有四分之一秒,但語音記憶可以到二十秒。 比如,在公共電話亭打一○四詢問某餐廳的電話號碼,接線生回答後,如果手邊沒有紙筆,其實是可以把電話號碼的八個數字,暫時存在工作記憶中,再掏出錢投進電話,撥出號碼來。但是,假如投錢進去,正要撥號時,有人拍打電話亭的玻璃門,說:「對不起,可以跟你換個零錢嗎?」雖然沒有理會對方,但是數字卻忘了,因為對方的話,已把那八個數字的電話號碼給擠出去了。 所以,在孩子做功課時,父母最好不要在一旁說話或看電視,免得干擾他。其實,要孩子好好的做功課,最好的方式是:父母也拿書來看,這樣孩子就有「同甘苦,共患難」的感覺;即使功課很多,他也不會抱怨。 學習效果取決於情緒與動機。假如父母一直看電視,卻叫孩子去念書,他會不甘願的想:「為什麼你可以看,我就不可以看?」心裡不平,書自然讀不進去了。以目前電視節目的水準來說,父母還是看書的好,一方面給孩子作好榜樣,一方面增加知識,淨化心靈。 文/洪蘭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突來的豪雨

受西南氣流影響,台南於週二清晨開始下起大豪雨,磅礡的大雨不停歇。一早就趕到校園巡視,四處查看是否有積水的地方,還好沒有大礙,只小處積水。上午八點,大雨還是下個不停,眼看辦公室前鋪在通道的紙箱已濕透了,又找不到大紙箱來替換,於是開車前往賣場尋找適合放在接待處,可止滑又可吸水的踏墊,一入賣場,就看見地上鋪著紙箱,問賣場人員有沒有可止滑又可吸水的地墊,賣場人員說:沒有,吸水的只有紙箱。於是,硬著頭皮說:「那能不能給我兩個?」工作人員說:「紙箱要買哦,大的十元,小的五元。」頓時覺得好尷尬,於是買了三個回園,工作人員說:紙箱不開發票。 此家賣場真會開闢財源,把裝貨的紙箱回收,再賣給需要的人,而幼兒園卻把紙箱給了資源回收者,再拿錢去買紙箱,哈~ 針對地墊問題,詢問了幾家認識的廠商,不是可止滑就是不能吸水,看來是不能兼顧。 一回到幼兒園,老師急忙跑來告知,家長來電說市政府宣布今天停班停課!於是快步走到辦公室,做確認後,通知已入園的家長來接孩子回家,聯絡娃娃車司機…,是有點手忙腳亂啦,不過都很順利、很安全的讓孩子回到家裡,待全部師生均離園後,已是上午十一時。 臨時宣布停班停課,造成很多人的不便,市長也被罵翻了,前車之鑑後事之師,週三是否停班課,公布的時間就更謹慎、小心了。 大人的世界吵吵鬧鬧、爭論不休,難怪孩子們也愈來愈難帶了。 週四的戶外活動-騎士堡半日遊,是孩子們所期待的。有四所幼兒園預約前往,因此騎士堡工作人員事前的準備也就更加用心,讓孩子們能玩得盡興又安全。 通常百貨公司是十一點開門,為了幼兒園孩子要前往,預約九點三十分開放給四所幼兒園孩子入內。玩了三個小時,孩子們覺得不過癮,體力超好的,回到園,問:好玩嗎?只有三人覺得不好玩,二人覺得仁和大蝴蝶比較好玩,哇!好捧場哦,老師說可賣票了。 明天週六,幼兒園有一場親職講座,邀請家長們撥空來參加。 您給仁和二小時,仁和給您孩子的大未來! ——–別忘了明天上午九點與仁和有約——–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教養,從家庭開始

自從黃崑巖先生幾年前在一場政治辯論會上,請教候選人有關「教養」的問題後,「教養」就成為大家關心的話題,但是好像並沒有解決這個社會「教養」的問題,這幾年這個問題反而更嚴重了。許多父母憂心目前的社會風氣及公眾人物的言行,常常給孩子帶來負面示範。也許是受我父母影響,我一直認為,孩子的教養,是父母責無旁貸的天職。我的父母在告誡我們時,常說:「這樣別人會認為你沒有家教。」對他們而言,我們沒家教是他們失職,是奇恥大辱,因為「上梁不正下梁歪」。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孩子的第一堂課,尤其是品德、習慣的養成,是在家庭而非學校。孩子時刻在觀察與模仿父母,父母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價值觀,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沒有教好,不能只怪學校、怪媒體、怪公眾人物或社會風氣。父母如果懂得尊重、關懷別人、注重禮貌、誠懇自律,孩子耳濡目染,待人接物自然會謹守分寸規矩。蹣跚學步的幼兒摔倒時,如果父母只會教孩子以打桌子、跺腳罵地來舒緩情緒,絕對是推卸責任的不良示範。 對孩子言行的規範、價值觀的建立,越早開始,成效越好。很多父母認為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或是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因此對幼兒期的孩子比較放縱,讓他們為所欲為,等到孩子習慣成自然時,父母想要糾正,往往事倍功半,為時晚矣,若是孩子已進入比較叛逆的青春期,也容易引起親子衝突。 年幼的孩子因不具判斷力,而模仿又是最原始的學習,父母自身的言行就更重要,正所謂身教重於言教。品格教育沒有下課時間或假期,應該是隨時隨地隨機在進行,孩子有錯,就要立即指正。父母如果覺得某些公眾人物的言行不當,為免產生不良影響,對小一點的孩子,可以關掉電視;若是孩子已可曉之以理,則應立即對孩子說明那些行為不足以取,也可藉此培養孩子判斷的能力,而非只是被動的接收訊息。 關心孩子教養的父母,應該知道品格教育無法外包,也無法填鴨硬塞,更非一蹴可及,它是長期環境的薰陶,在現實生活中反覆訓練,潛移默化而養成的。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父母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更要清楚的讓孩子知道:一個人若沒有教養,即使學業成績斐然、日後事業有成,也是枉然。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期末甘與苦

七月三十日學期結束後,一刻不得閒的於三十一日召開期末工作檢討會,針對教學、教材、評量本、活動、作息等的安排,以及各項保育宣導工作,逐項做討論,雖然花了一些時間,但檢討、省思是必要的,透過老師們實際教學的帶領,學習的成效做回饋,好的繼續保留,需加強、改善或修正的,則作調整。除了做期末檢討會,同時也召開暑期班籌備會議,利用八月一日和接下來的星期假日做教室的整理與各項事務的準備工作。暑期生活營因為讓家長們自己決定孩子上課的天數,雖然已有統計,但有些臨時更改必須調整的,所以事前的行政工作也較費時。 八月,讓家長決定孩子上課的日數,再視上課日數繳費已行之有年,對家長來說是較有利的,但只有八月,其他的月份就不適用。教育局規定,不管任何一個月,即使連續請假一星期甚或二星期,也只能退餐點費。(台灣還規定退餐點,美國可是一塊錢都不能退的) 當然這都牽涉到經費的問題。目前中央政府對滿五歲幼兒就讀私立幼兒園每學期補助15,000元,一年補助30,000元;台南市政府則是補助滿二歲以上至未滿五歲就讀幼兒園的幼兒每學期五千元;至於幼教師中央也有補助,唯獨對私立幼兒園無任何補助,且限制學費已七年不能調漲,對私幼而言是不公平的,政府認為私幼是在賺錢,但若沒有盈餘,虧損怎麼經營?怎麼更新設備?如何給員工好的福利?真是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好無奈。 政府無法普設學前教育,而私幼承擔這重責大任,也為政府省下龐大的人事與經營成本,照理說該好好感謝才對。 姵岑媽媽常說:「仁和收按呢,是在賺什麼?」是啊!若不是有那份對幼教、對孩子的負擔,只想到賺錢,就像加恩爸爸說的:「土地賣賣ㄟ,甘那利息就吃不了,不免這呢辛苦!」就是講啊!不是每家幼兒園都像仁和一樣,土地不用租金。 暑期班開課第一週,有十幾個新生第一次離開家裡、離開父母獨自一人來幼兒園,心理的不安和害怕可想而知。哭鬧的聲音此起彼落,在老師媽咪、大姊姊耐心的陪伴、引導,隨著時間一天天的適應,哭鬧的聲音也漸漸少了,不過孩子就是孩子,雖然已慢慢適應團體生活,但過了六、日下週一來園,也許還會哭鬧不上學,遇到此情形,家長需要更多的同理心,陪伴寶貝走這段適應的日子。 每個孩子適應的時間長短不一,一般需要一個月,但適應的長短視孩子的經驗值而定,師長和父母的角色都很重要,需要攜手合作,做好夥伴關係。透過每日家園聯絡簿和每週教學,能了解孩子在園的動態和在家的情形,仁和物語幼兒園的行事曆及園長與家長的對話,有好的家園的互動關係,才能幫助寶貝,若只有幼兒園單向的提供是不夠的。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起加油吧!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寶寶上幼兒園 媽媽擔心與準備

寶寶長到兩三歲就該進入幼兒園了,這對鍛煉寶寶人際交往和獨立生活的能力,促進寶寶心理健康成長是非常重要的。不過,送寶寶去幼兒園對於孩子和大人都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如何做好入園準備呢?一、幼兒園寶寶的準備1、初次入園上幼稚園,對於年幼的孩子,是他(她)正式離開家庭、走上社會的第一步,第一次離開父母的懷抱,獨自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過群體生活,入園前做好充足的準備是很有必要的。2、心理準備父母提前給孩子打打預防針,將幼稚園有趣的描述給孩子聽。全家模仿幼稚園的遊戲、上課情景。使孩子從內心嚮往幼稚園。3、環境準備家長可以抽時間帶孩子到幼稚園附近參觀,讓孩子認識老師及小朋友,看看幼稚園裡大型戶外運動玩具,同時多讓孩子到家庭附近的社區或是公園玩耍。4、能力準備讓孩子學會簡單的生活技能與做力所能及的事,是適應幼稚園集體生活的重要基礎。如自己握勺子吃飯;用杯子喝水;洗手擦嘴;穿脫鞋襪及簡單的衣服等。5、時間準備要幫助孩子瞭解作息制度,熟悉幼稚園的一日生活。家長可以在報名前後瞭解幼稚園的生活制度,然後告訴孩子每個時間段要幹什麼。6、物質準備提前預備開學用品,與孩子一同準備並告訴孩子這些用品的名稱與作用。選擇一些穿脫方便又不妨礙活動的衣服;軟底鞋;準備一個孩子喜歡的小背包,小手巾、水壺等。 二、幼兒園家長的準備1、不要焦慮家長不要太焦慮,影響了寶寶。你可以清楚地告訴他爸爸媽媽因為上班暫時離開,但是放學會準時來接你的。如果寶寶有哭鬧現象,別責備寶寶,讓他明白爸媽知道他的感受。2、不要心軟所以送寶寶來幼稚園一定要堅持,不要寶寶一哭鬧,我們心一軟,就不來幼稚園了,這對寶寶情緒的穩定是沒有好處的。3、老師形象有的爸爸媽媽對幼稚園教師執有懷疑的態度,使寶寶對幼稚園、教師產生恐懼而不願上幼稚園。這些做法都是欠妥當的。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