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May 26, 2014

園長的話 – 個個準備而來的說故事比賽

滅龍?到底要滅什麼龍?是恐龍嗎?老虎回答說:不是恐龍,是保麗龍….」「三個我一起去旅行,快樂的我、開心的我和害羞的我一起生活…」「很久很久以前,人們總是忘記自己出生在哪一年…」「小馬登登買了一雙鞋子穿在四隻腳上…」「大野狼去麵包店買麵粉把自己的腳用的白白的…」「一個早晨橄欖樹和無花果樹在聊天…」「有一天,有一隻慢吞吞的烏龜…」「每天天剛亮的時候,蛋蛋王國總是熱鬧滾滾…」「有一天他發現田裡有一隻鱷魚…」「有一群大象,有的小、有的老、有的高、有的大、有的瘦巴巴,雖然每一隻都長得不一樣…」「那個晚上,爺爺講了他最喜歡的書給我們聽…」星期三是大班說故事複賽的日子,小朋友個個都是有備而來,特別是在道具的準備,多數都下了一番功夫;上台臺風穩健,從容不迫;孰背故事內容,能流利的講述;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當時正下著傾盆大雨,孩子們說故事的聲音,快被雨聲給淹沒,春吟老師忙著調整麥克風的音量;而台下小觀眾的專注力,雖沒被雨聲給分散,但,隨著說故事者的表現而有所不同,只要故事題材、道具夠吸引他們,加上說者的魅力,不管雨聲多大,現場就會鴉雀無聲。孩子們的聽覺是敏銳的,敏感的,好不好聽會直接反應在行為上。不過,若過於干擾秩序,老師是會趨前提醒他們的。 有家長問:可不可以看著繪本說?那就變成念繪本讀繪本而不是說故事了。 聽故事很容易,說故事可是需要下功夫練習。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任何一件事想要有所成,是必須付出的,得花時間去做準備的。準備是一件很重要的課題。 學習的順序是聽、說、讀、寫、做〈算〉,聽是第一個步驟。人的聽覺在母胎裡四、五個月就開始發展,六個月就對外界的聲音產生反應,所以說胎教很重要;「聽」接著是「說」,也就是表達能力,是學習的第二個重要步驟。過去長輩們常說「囝仔人有耳無嘴」,店店聽就好,不倘黑白講話,導致於孩子不敢表達,父母也不了解他們。不過,現今的孩子卻是「有嘴無耳」,不會傾聽別人說話,插嘴、專注力不夠、缺乏耐心,有時會因此衍生出衝突事件。所謂的過與不及都不好,拿捏的分寸都是學習的功課。 從聽故事與說故事中,學習讓自己的口能說出好聽與祝福別人的話,建立自身的能力與人際互動,這是需要父母、師長的協助與引導。下週三是中小班說故事複賽的時間,請家長協助小朋友做好準備,加油!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法國教養術 從看戲開始

法國的藝術氣息濃厚,首都巴黎更是重要的藝術殿堂,光在巴黎就有超過兩百家劇場。法國人愛看電影、戲劇,生活中能輕易獲得劇場饗宴。戲劇與文學 豐盈孩子生活 住在法國劇場總監喬,曾創立過自己的劇團,也曾經在法國電影中擔綱演出,喬的太太曾去牛津大學攻讀英國文學,戲劇與文學在他們的生活中佔非常重要的分量。夫妻倆曾一起合作將莎士比亞的作品改編成小品文,戲劇活動室他們家庭生活的核心。 兩個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大女兒從兩歲開始會模仿爸媽的動作,有模有樣的打開書本。小兒子也從兩歲起,開始對閱讀產生了興趣,姐弟倆經常席地而坐一起看書。 雖然,戲劇在他們家,就像大多法國人的家庭一樣,融入日常生活中,但喬和太太從不會刻意主導孩子的興趣。喬以自身經驗為例:「我的父母曾刻意買整套的科學讀物給我,它們印刷精美,內容也編排得很吸引人,但後來我喜歡的並非是他們想要給我的,而是戲劇與詩。」因此,喬和太太帶著孩子去圖書館借書,或在書店買書時,都讓孩子自由選書。 大女兒七八歲時,便開始養成自己讀書的品味與偏好,不但可以自己專注的閱讀,也會常常和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閱讀,因書而結成莫逆之交。 共賞好作品 培養藝術品味 喬也強調,讓孩子從小培養品味格外重要,這樣的能力可以幫助孩子未來詮釋戲劇與文學。就像有些電影或戲劇名氣響亮‧但不見得適合孩子觀賞,孩子會有自己的判斷。像喬的兩個孩子都是宮崎駿動畫迷,但對這位日本大師最後一不動畫〈風起〉並不喜歡,覺得處理方式太過強烈與悲傷。 不過,孩子對人事物的領略力遠超過大人的想像,有時過度為孩子設想,反而會讓他們錯過精采的作品。因此,喬認為「父母觀影前的介紹」,與「觀賞後的共同討論」都很重要,讓孩子能有機會親近各類風格的作品,養成自己的品味。 很多時候,我們會羨慕法國人對戲劇、藝術的熱情與投入,從喬和他太太的教養經驗中,不難發現。原來,把文化融入生活來,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文/摘自國語日報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