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13

園長的話 – 端午節體驗

本週應景的話題非端午節莫屬了,各地方政府也藉著節日的到來舉辦了慶端午活動,台南市政府當然也不例外,除了假安平國中舉辦娃娃慶端午,還有國際龍舟錦標賽、藝文展演及攝影比賽,即使是天氣熱得令人發慌,但有很多人不畏酷熱的天氣,攜老扶幼的前往活動地點參觀,感受端午佳節熱鬧的氣氛。仁和提早一天舉辦歡樂慶端午活動,安排有影片欣賞、立蛋、捏龍船、彩繪蛋、划龍舟、吃粽子,每個橋段都很有趣。立蛋,開始由Grace媽咪示範,怎麼立都無法讓蛋站好,於是邀請立蛋高手Kady媽咪,果然不是浪得虛名,幾秒鐘蛋就立起來了,好多老師不相信,上前一窺究竟,不得不佩服;因此,增強了寶貝們的信心,大夥兒認真的想讓手中的蛋立起來,一試之下,怡緁的蛋立起來了,接著是依芯、愷名、凱瑜等四人,好厲害哦!不過也破了好幾個蛋。告訴小朋友,端午節當天中午再試試看。 划龍船-陸上行舟,這艘龍舟是從2000年台南市政府教育局舉辦陸上行舟,送給參加活動的幼稚園,仁和至今仍保存著,於每年端午節,讓小朋友體驗划龍舟的樂趣。今年也不例外,以班級為單位,大家都很開心;划龍舟後動手捏龍船,以紙粘土為材料,由Coco媽咪示範,孩子們開心且專心的捏著,雖然每一艘龍船都不一樣,但他們很有成就感,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最漂亮,很寶貝的顧著;中午大家一起享用粽子,提早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佳節。 孩子們玩得很高興,媽咪們可累垮了,尤其是陸上行舟-划龍船的部份,寶貝們的腳力有限,必須從後面推才能移動,特別是大班。 端午過後,就進入炎夏了,我們的游泳課也要開始了,不過星期四早上卻下起雨,令人擔心,希望明天星期五是晴天,好讓小朋友們期待已久的游泳課能如期展開。 還有孩子們期待多日的二天一夜露營-成長活動,也將於明天下午舉行,事前的準備工作已就緒,就等著時間的到來,當然希望天公作美,賜給我們一個晴朗涼爽的好天氣,讓活動的進行能夠更順暢。晚上的營火晚會,由阿美族的美芳老師策劃,取名為Fangcalay a wawa營火之夜,他們還預計邀請原民會主委、議員來參觀,哇~是有很大的壓力。以平常心面對,Do my best。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不可輕忽的幼童殺手~腸病毒

腸病毒種類很多,共有67型,包含小兒麻痺病毒、伊柯病毒、克沙奇A及B病毒、腸病毒68-71型。台灣每年夏天都有腸病毒的流行,例如:去年底南部爆發一名1歲半男童腸病毒71型重症病例,病程僅短短4天,最後不幸因為併發肺水腫及呼吸衰竭而死亡。今年初也有10多位腸病毒71型重症案例,腸病毒可說是幼童的殺手,不可不慎。 腸病毒的傳染途徑 腸病毒只感染人,不感染其他動物,主要傳染方式是經口傳染(包含口糞及口沫傳染)。此外,筆者曾收集腸病毒病患1公尺 附近的飛沫及空氣作化驗,發現其中仍含有腸病毒病菌,所以腸病毒在急性期也有可能以飛沫傳染。 腸病毒大部分都感染小孩子 , 尤其是6歲以下的孩童。一般流行高峰期是在春夏季交接時(5~6月),潛伏期通常是2至9天。腸病毒可存在喉嚨內 l~2 星期,而在糞便內則可達8~l2星期,所以感染後的小孩,在這段時期內仍具傳染力 另外,筆者曾作過「家庭內腸病毒7l 型傳染之情形及其臨床症狀」研究,腸病毒7l 型一旦進入家庭,大人腸病毒71型感染率為37%,家中小孩的感染率則有 84%。小孩感染腸病毒71型後94% 有症狀、2l%有併發症,年齡小於3歲者,後遺症及死亡率高於年齡層高者。大人感染腸病毒71型後47%有症狀,但大都只有輕微喉嚨或腸胃不適,少數有手足口病或咽峽炎等症狀。由此研究得知,腸病毒71 型在家庭內傳染力很強,大人也會被傳染或成為傳播者,而且症狀不典型,小孩的感染率除了比大人更高外,感染後發病率、併發症、後遺症及死亡率也都比人高。 腸病毒的預防方法 年紀較小的幼兒,尤其是5歲以下的幼童,因抵抗力較弱,在腸病毒流行季節(4月~9月),儘量少出入公共場所,記得勤洗手,養成好的衛生習慣。大人也可能感染腸病毒,需注意清潔衛生,以免將病毒帶回給家中幼童。 預防方面,由於腸病毒在感染後可存在口腔內1~2星期,這段時間口水唾液也可傳染病毒,不宜與其他小孩親密接觸,也不要共用奶嘴或交替食用同一食物; 而病毒可存在糞便中約8星期,這段時間要勤洗手,尤其是處理患兒的糞便之後及飯前。 孕婦在懷孕末期避免接觸腸病毒病患,以免週產期新生兒腸病毒感染。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給小提琴成果發表按個讚

「Mandy!仁和小朋友小提琴的表現很棒耶!」表演後家長肯定的說著。沒錯,園長也這樣認為,孩子們是表演形的,台下讓大人擔心,一站上表演台就不一樣了,有個人演奏和團體合奏,特別是團體合奏的部份,七十個小朋友一齊合奏,事前沒有排練,真是不容易,要給他們按個讚。 六月一日在崑山科大的,除了仁和還有寶寶、衛理及崑大幼保系的學生。演奏的場地原本定在階梯教室的演奏廳,到表演前一天,姜老師想到該演奏廳只可容納上百個人,幼兒園小朋友的表演活動參觀的家長應該會很多,臨時更換到可容納三、四百人的空間,此空間是開會的場地,表演有些牽強;還好,Mandy和另一個園長想辦法找了一些椅子當階梯,大家商議好表演的位置,順利的完成表演會,雖不盡理想,但可接受。 活動結束後已接近中午十二點,雖然很辛苦,汗流浹背,但仍為孩子的表現感到驕傲。離開前看到姜老師還再忙,仍有一些善後的工作要處理,由衷的謝謝他;若沒有他的熱情,就沒有發表會;若園所沒有意願,就沒有研究的對象;若沒有幼兒園老師的配合,小朋友就沒有機會接觸小提琴了;小朋友若沒有學習的興趣,就沒有戲可看了。 每個人都是活動的推手,都有所關係,都很重要。 舉辦活動與發表會一樣都必須擁有熱情的態度,否則只需教知識,聽了看了就好,這是最簡單、輕鬆的。有句話說-聽過的我會忘記,看過的我會記得,做過的我就知道了~就是這個理念,特別是在幼兒園的階段,讓孩子從操作中學習體驗是很重要的課題。 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台南市教育局本星期假安平國中大禮堂舉辦娃娃慶端午活動,由協進國小承辦。活動的內容有~划龍船、做香包、綁艾草、捏龍船、彩繪蛋~,各幼兒園可自行前往參加。舉辦的地點,對仁和而言,路程有點遠,開車往返需要一個鐘頭,早餐後才能出發,十一點四十分前要回來,下午時間更不允許;活動進行中還需等候,時間實在有限、很趕,不過很想讓小朋友去體驗,與司機伯伯協調星期四的時間,就只能安排三班小朋友前往。 活動到星期日,家長可以帶小朋友到安平國中參加。 換個場地,開闊學習的境界。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每個孩子都是有用的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雖然年過半百,仍熱情洋溢、馬不停蹄地到處演講,向老師、家長宣導正確的教育觀念。洪蘭從台大法律系畢業後就赴美留學,取得河濱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她先生是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兩人個性完全相反,洪蘭嚴謹、準時,曾志朗隨意、隨興;但彼此對教育的理念卻很接近,都主張孩子應廣泛閱讀,建立學習能力,而非重複練習,一味追求考試成績。 洪蘭強調「孩子進入社會時的知識還沒發明」,例如現在最流行的奈米,許多研究奈米的學者在大學念書時,這個名詞根本還沒出現;她說孩子需要的是「寬廣的背景知識」,長大才有學習新知識的能力,背太多只會造就「兩腳書櫃」,反而不會思考。 洪蘭認為家長的觀念一定要改變,就是「每個孩子都是有用的」,現在多元化社會,不一定要功課好才有成就,只要有一技之長,賣紅豆餅也能賺大錢;但孩子一定要能「正確表達自己意思」,所以必須多閱讀,讓自己肚子裡有東西,而且要多參加課外活動,學習生活的能力。 考試方式和老師教學是另一個重要關鍵,洪蘭說,考試引導教學,基測加考作文就是最好的例子,作文是重要表達能力,但之前大家都不好好學;老師則要宏觀,要教學生理解,不能只教公式,這樣學生只會「叫一下才動一下」,脫離教育本意。 洪蘭強調「知識是相通的」,她舉例說,兒子以前讀美國學校,有個老師叫學生把可樂罐剪開,重新設計形狀,要裝一樣多的水,但材料得減少;後來兒子告訴她,圓柱型不會最節省材料,但可節省搬運費,因為不像方形容易碰撞破損,她認為「教學就應像這個樣子」。 文/洪蘭教授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當孩子真好~

歡樂時光盡在仁和幼兒園!上星期五,光華女中幼兒保育科三年級五十八位同學,在主任及老師的帶領下,搭乘遊覽車浩浩蕩蕩的到仁和來。原本主任希望能邀請仁和的小朋友到光華參加學生的畢業活動,但園長考慮交通、安全和天氣熱等的問題,所以回絕了主任的好意。 沒想到主任竟然不放棄,親自到仁和來,告知所邀請的幼兒園都因為交通的問題,因此到光華參與的小朋友不多。而畢業活動是學生們畢業前的成果展,她們很用心、很認真的準備並投入,若是欣賞、互動的人不多,感覺很可惜。為此,與學生們討論後,師生共同想出的好點子就是把活動帶到幼兒園,那該到哪所幼兒園呢?主任說她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仁和~不遠、有場地還有學生暑期來實習對仁和印象很好。 當日學生們果然活力四射、熱情無限,玩遊戲做體能,主持、音效樣樣自己來,大家分工合作,主任、老師放手讓學生去發揮,只負責捕捉畫面的工作。台上的姐姐身上散發的光彩,感動了台下小朋友的熱情,大家歡歡喜喜、快快樂樂的笑聲,響徹了仁和的園地。 看到學生們的熱情與活力,就像是看到了幼教的生命力、生力軍。活動中剛好有家長來參觀,家長說~仁和的小朋友好幸福哦!當孩子真好~是啊!當孩子是一生最幸福的,特別是學前階段,每天無憂無慮、快快樂樂的享受著屬於他們的童年歲月時光。 歡樂的童年的時光隨著時間一天天的逝去,也帶來了成長的喜悅。露營是成長喜悅裡的一項活動,讓小朋友在學前階段留下不一樣的回憶,在短暫的時間裡離開父母的照顧,學習過著自立的生活與平常不易獲得的經驗。孩子的成長、父母的喜悅。 為了讓活動更具特色,營火晚會邀請阿美族的吳美芳老師來帶領,是值得期待的。 活動引起大中班小朋友熱烈的回響,報名人數很踴躍,一提起露營,孩子的話匣子就關不起來。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爭執和原諒

最近因著菲律賓公務船攻擊台灣漁船事件,導致一漁民喪失生命連帶的我國與菲律賓之間出現緊張的外交關係,引發國人對菲國的撻伐,更期盼政府能夠拿出魄力提出嚴厲的譴責。此事件自5月9日起至今仍未落幕。很簡單的一件對錯事情,在大人的世界,且是國與國間的問題,就變得更複雜。我們常教導孩子,做錯事就要勇敢的認錯,誠心誠意的尋求被害人的原諒,讓問題能夠獲得解決,來修護彼此破裂的關係。 「對不起,請你原諒我!」「好,我原諒你。」原本有爭執的兩人,很快的又手牽手玩在一塊了,這就是孩子,而我們不都也是這樣長大的嗎? 儘管時代進步,社會變遷,人們思想不斷改變,身為教育者的老師或許教育下一代的方法有所更新,但基本精神無法脫離古訓的範圍。教育的目的不僅包括了知識、經驗的傳授,心智的啟發,更包含了行為模式,情感認知,及性格心性的養成。 人不能離群而居,必須與他人一起生活,而生活中摩擦、紛爭常有的事,彼此的退讓、容忍,都是需具備的重要修養。很多時候大人錯誤的示範,成了孩子模仿的對象。一句對不起會有這麼難嗎?實在很難理解。想想當幼兒園老師雖然很辛苦,但卻能享受在他們的單純中,是忙碌中一種幸福的生活。 幼兒園在四月底舉辦創意積木觀摩賽,看著一件件出於孩子們動手動腦所組合出來的作品,心裡有好多好多的感動,參賽小朋友游刃在他們的想像世界裡,專心的以積木拼組想像中的圖像,當作品完成時,所露出的那種滿足的笑容,是自我肯定所散發出來的一種生命力,令人為之動容。 創意主題是交通工具,問寶貝所組合的作品是什麼?~自動車、運輸車、公車、噴射快速機、暴龍車、火車、機場與飛機、火車站…,他們很清楚自己所設計的作品是什麼,好有成就感。 欣賞也是重要的學習課題,老師們也趁機帶著小朋友一件件的欣賞,開闊他們學習的境界與視野。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創意的來源

我國向來在教育及研究上集中在應用方面,而缺乏創新及創意。但在知識經濟的發展下,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變成是能設計、創造者,而非應用技術的人力。我們必需檢討目前學校的課程規劃以及教育方式,以適應社會的需求,以符合學生的需要。 創新及創意的來源,其實在於我們對事物、及一般認定事實的質疑,在我們教育體系中學生扮演著努力吸收的角色,對教師教授的內容很少抱持思辨或批判的態度,一切的學習都是被動的。這是對創意最大的殺傷。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能以創新為導向,那麼我們的文化、產業、經濟一切都要落伍。 我們要確實釐清知識型社會的定位,規劃知識經濟發展時人力的需求。更要扭轉學校教育,朝向創新研究之精神與制度發展。 創意的來源 創意是人們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卻在逐漸抹煞我們的創意。創意也許只像我們小時候好奇、愛問問題而已。問問題是創意的主要來源,沒有問題代表沒有創意。科學研究從問題開始、學術論文從問題開始、藝術創作也從特殊的表現 (問題點) 開始。而問題在我們小的時候是大家都有,「每事問」正是我們要重拾的精神。 讀書是培養創意的好方法。書本對於事物的描述、思想的深度都不是其他媒體所能比擬的。書本中也許條理分明地分析、也許無邊無際地高談濶論,卻都能引發不同類型的思考。 但是讀參考書、作考題就沒有這種好處了。這些材料太死板、沒有想像力,因而引發不了創意;在作這些練習時,你只是機械、被動地被「拷問」,而不是在與作者對話。人們對自己所熟悉的事物都有依賴性,這依賴性就造成慣性和惰性,後來連思想也跟著僵化了。我們應該多嘗試自己還沒涉及的領域、自己不熟練的技術,才能擺脫慣性,爆發出突出的創見和能力。 今天不論國家與企業,要生存發展都需要以知識為基礎,企業主要的投入是知識,主要產出也是知識,知識的吸收,消化及產生是企業活動的主體。而知識的獲取及傳遞,必需要是創造性的過程,對組織才有長遠的利益。因而企業主要的責任就有一點像學校,必須以培養知識團隊、創造知識為職志,才能開創成功的事業。 藝術活動是最高層次的創意來源,因為它講究的主要的就是創意,不是技術、表面效果或商業價值等。 在藝術教育裏,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創造的過程中,變得更富於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用於何處。 培養創造力的方法 總合以上,我要提出一些培養創意的方法: 1.認識自己,尋找興趣2.接觸各類活動,發揮各種潛能 3. 不怕錯誤、不斷嘗試 4. 常提問題 5. 主動參與各種活動 6. 不要自我設限7. 培養看書的習慣8.多從事旅遊、多增廣見聞9.讀一些傳記,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10.多關心社會11. 多實現自我,少與人比較 12. 自己解決困難 13. 學校要超脫教讀書的場域,而變成知識的工廠:教師是工廠的工程師,學生也是知識的製造者。 14. 企業要像學習組織不斷創新、不斷學習。 15. 從事藝術、設計等創作,最能提升創意能力,每個國民每週應當至少參加一項藝術活動,才能維持他 (她) 創意的泉源。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這個星期的天氣極為不穩定,突然來的一陣雨,讓平靜的生活起了漣漪,陣雨若在上下班時間,路上的交通肯定是打結,趕時間的人們更會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過可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更加小心的在天雨路滑、視線不佳的天候中耐心的等待,保護自己的安全才是。每年五、六月為台灣的梅雨季,梅雨期間天氣以陰雨為多,但偶而也會有不下雨的好天氣出現。台灣梅雨之產生通常是因為此季節大陸冷氣團與太平洋暖氣團勢力相當,常在華南至台灣、琉球一帶相持不下,形成滯留鋒(又稱梅雨鋒)。因為鋒面帶上常有低氣壓擾動發生,並伴隨著中雷雨到大雷雨,可為台灣地區帶來豐沛的雨水。 梅雨季節的到來,會帶來生活上諸多的不便,特別是剛好有戶外教學或活動時。 說到活動,上星期六的母親節慶祝會,感謝神賜給我們一個好天氣,讓我們的慶祝會得以順利進行,也因此親子能共度一個溫馨又愉快的週末假期。 慶祝活動,家長有好多好多的感動,從開場中班小朋友一聲聲「媽媽我愛您」揭開序幕-各班表演到最後的親子律動-感恩時刻-親子的擁抱~媽媽我好愛您~讓家長從感動-欣賞-參與並樂在當中。顯然我們的策略是有效果的,好多家長分享今年的母親節好不一樣哦! 確實是不一樣,因為主題就很特別了~無敵鐵媽媽~,由音樂老師們編劇「我的媽媽是個超級大忙人,她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就連星期六也要上班,真的非常辛苦,所以平常放學回家,我總是一個人在家,一個人做功課,有時候好孤單,好想媽媽在身邊陪我,給我抱一抱。雖然媽媽每天都很忙、很累,但她卻一點都不喊累,還要幫我做好多好多事情,幫我檢查功課、打掃房間、幫我洗衣服、載我去上才藝課、睡前還要說故事給我聽,媽媽真的好有活力,好像無敵鐵金剛一樣,超級厲害的!」 好寫實的劇情,在現實的生活中,每一個媽媽真的都像無敵鐵媽媽一樣,我們好像沒修過「媽媽的角色」這門課,但每個當媽媽的不論年齡的大小,都「為母則強」,好像是與生俱來的特質。 媽媽用盡一生的愛,從懷孕開始,經過生產的痛苦,到嬰兒出生,用愛來養育、照顧、關心、保護,不怕辛苦陪伴寶貝們走過人生每一個階段,期待孩子能健康、快樂、平安的長大。甚至孩子已經成家立業,為人父母了,媽媽愛孩子的心仍是不變的。 媽媽,是神賜給我們每一個人最好的禮物。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禮物

今年小玲的外婆生日,阿姨們特地從國外回來一起慶生,而他們的裝束讓小玲看得目瞪口呆:平日家庭主婦裝扮的大阿姨,竟穿上套裝,足蹬高跟鞋,妝容更是別具心思;一向幹練的小阿姨,卻穿上洗白的麻料 上衣配淡灰色長裙,一臉素顏。小玲忍不住問:「大阿姨,為什麼要這麼盛重打扮?」大阿姨說:「妳外婆每次出門,一定把自己打扮的大方得體,表示她重視這件事、這個人、這個約會。所以,我要特別裝扮,表示我的重視。」小玲接著又問小阿姨,她則說:「我穿的是外婆做的衣服,以前生活艱苦,但外婆仍一針一線的縫。所以每次來看她,我都會穿上她細心做的衣服,表達我的感恩。」回程路上,我問:「媽,為什麼您沒有特別做什麼呢?」媽媽摸摸我的頭,說:「因為我帶了外婆心愛的小外孫女啊!」小玲才明白,表達心意的方是會因人而異,但相同的是那份真誠的愛,才是最珍貴的。 摘自蒲公英月刊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星期三上午的小提琴成果發表會,吸引了好多大班小朋友的家長到場觀賞,大家聚集在活動室,期待著孩子們拉小提琴的模樣。而大班寶貝也果然不負眾望,上台表演奏小星星,有模有樣的像個小小演奏家,中小班們好羨慕,尤其是麗娟老師,問園長新學年還有沒有這樣的機會?嗯~那就要看姜老師是否還有研究經費了!因著崑山科大姜老師申請國科會的研究經費,邀請三所幼兒園做小提琴教學研究,今年大班小朋友除了原有的音樂教學外,多增加一堂小提琴的學習。從上學期十月開始每週五下午至今,從不認識小提琴到如今能夠上台演奏,這其中有很多辛苦面;除了要感謝姜老師的指導及三位助理學生,最該感謝的是Hellen媽咪、Kady媽咪,上課中一面要協助指導,一面要做課室的管理,在團體教學中還要鼓勵不感興趣的孩子,若不是有顆願意的心,是無法成就的。不過,辛苦總是有代價,老師說看著孩子在台上的演出,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星期四下午原民委員會召開一場多元文化教育推廣會議,由主委主持,邀請參與的幼兒園出席參加,希望透過推廣,讓幼兒對多元文化的認識、了解並產生興趣,落實語言平等的政策。 何謂多元文化?世界上有著許多不同的國家,隨著交通建設的發達,縮短了國與國之間的距離,透過彼此往來交流,使我們生活中充斥了許多外國的文物;另外,不同國家的人會因某些因素而遷移到另一個國家,隨著時代不斷的演進,一個國家內漸漸的住進了許多不同國籍的人,也因各國文化風俗習慣的差異,而有了許多不同風貌的文化。 近年來移居至臺灣的外籍人士日益增多,其中有許多是因結婚因素而定居。而這些外籍配偶大部分是來自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地區的國家。 隨著外籍新娘子女的出生,外籍新娘與他們的下一代成為繼閩南、客家、原住民後的新興族群,這種「新移民」不斷增加的情形,似乎已揭露出台灣將發展成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我們要學習尊重及包容不同的文化,進而欣賞自己和其他人的文化。若大家都能瞭解彼此文化的差異,各自的文化又得到尊重,那就易於消除許多歧見,而能創造出一個和諧融洽的社會。 原民會主辦的是針對原住民族群的文化推廣。仁和今年因著有二名原住民身分的幼童,而被邀請參與多元文化原住民族語的推廣教學活動。四月29日起至七月底,每週一上午10:40-11:40,由阿美族的Afas-吳美芳老師,穿戴阿美族服飾,以她豐富的教學經驗,帶領全園小朋友,透過音樂、舞蹈,認識阿美族的文化及日常用語-原住民的歡呼、掌聲,打招呼的用語,跳舞時的單牽手、雙牽手,女孩揹的情人袋..等,孩子們語言的學習力、記憶力很強,二堂課下來,很快的就學會了。 祝 平安喜樂 別忘了明天星期六上午8:30與仁和有約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