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13

園長的話 – 學期末的成果

學期即將於七月三十日結束,老師們一面忙著準備下星期六七月二十七日的畢業典禮暨成果發表會,一面忙著各項學習後的紙本評量與觀察記錄。為奠定孩子健康的基礎-「好體能」、「好智能」,每學期都會進行的體適能過關檢測在週二下午進行,有~棒上單足立(平衡感)、立定跳遠(爆發力)、十公尺來回曲折跑(敏捷性)、二十公尺向前衝(速度感)、坐姿體前彎(柔軟度)、屈膝仰臥起坐(腹部肌耐力)~ 每一個關卡事前都經過詳細的說明,再請姊姊和一兩位小朋友示範。孩子們專心的聆聽著,也認真的進行,每個關卡實習姐姐都確實的把關,一點兒都不馬虎,老師們則將完成的結果記錄在過關卡上。大班孩子拿到關卡後,會去比較自己和他人的成果,對數字很有概念的他們,以為數字大的就是厲害,不知道十公尺來回曲折跑、二十公尺向前衝是數字愈小愈厲害;測試柔軟度的坐姿體前彎,有很多孩子骨頭太硬了,彎不下去,分數掛零;屈膝仰臥起坐,好多孩子很厲害,一分鐘可完成30下以上。 而每學期推動親子共讀的活動,於星期四下午進行成果的檢驗。透過記錄本,了解家長對閱讀的關心與否。本學期訂定的目標為三十五本,達到者可獲得一份小禮物作為獎勵。寶貝們一班班依序將閱讀記錄本拿給園長過目,園長也很認真的欣賞每本記錄本,問小朋友~一共看了幾本繪本?和誰一起看的?多數回答是媽媽,少數孩子說是自己;最喜歡哪一本?是誰唸給你聽的?有的本子很乾淨,針對每一個項目逐一填寫;有的連閱讀日期、第幾本都沒記錄,結果有八成以上的孩子達到,也有超過四十本以上的。每一本記錄本代表著孩子的個性、能力和父母教養的態度。 唸故事給孩子聽是分享,更是把內在、私自的「思考」外顯,孩子接受了故事,親子就有共同的知識,成為互動的平台。目標不是要教孩子去讀,而是共享讀書的樂趣,建立閱讀的習慣。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閱讀是很重要的課題,家長千萬別疏忽,以忙為藉口沒有陪伴,讓孩子自己去讀,而不去重視它,特別是學前重要的階段。 因著下星期六七月二十七上午將舉行的畢業典禮暨成果發表會,本週起老師帶著寶貝們上台走位作表演前的練習,希望屆時能有好的成果表現。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親子共讀,從零歲開始

一九九二年,英國伯明罕民間機構、大學和圖書館等非營利組織,合作發起「從零歲開始」(bookstart)運動,伯明罕的保健人員在為七到九個月的嬰兒做例行健康檢查時,都會送父母一包禮物袋,其中包含兩本免費童書、閱讀指南,以及圖書館的邀請函。第一批獲得贈書的有三百個家庭。 伯明罕大學持續追蹤這三百名嬰兒的表現,結果發現,幾年後,獲贈童書的家庭無論是全家人對圖書的興趣、親子共讀的頻率、全家一起上圖書館的次數都增加了。這些孩子上小學後,基本學力測驗的成績也優於其他小孩,不但語文程度好,連算術能力都較佳。後來英國便開始全面推廣,其他國家如日本、美國,也開始紛紛採用。從零歲開始親子共讀,可奠定孩子一生的閱讀習慣、興趣與基礎。以下是專家提醒親子共讀時應注意的重點: 1.把閱讀放進孩子一天裡的不同時段。但很重要的是,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抱著孩子閱讀,由三分鐘、五分鐘開始,例如睡前的時間。閱讀時,不要有其他嘈雜聲音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如果父母堅持下去,可以透過這睡前的共讀儀式,建立閱讀習慣。2.隨身攜帶書,有機會、有空檔時就唸給孩子聽。3.讓孩子有個固定放書的地方,便於他自己取得。4.讀你自己或孩子覺得興奮的書。孩子可能會要你重複唸很多次。5.用帶著表情的聲調唸書。透過不同的語詞,可以想像並感受到所描述的現象不同。當書中角色改變時,也試著改變聲調。6.除非情節需要,否則最好用中等速度讀,不要太快。孩子需要時間去消化那些字和故事。7.隨時停下來和孩子討論、回答孩子的問題,或是停下來欣賞圖畫。8.幼兒和學齡前孩童可以一邊動個不停,一邊還是在聽故事。如果他們的確享受這本書,讓他們邊聽邊玩。9.讓孩子有主導權。如果孩子表現出不喜歡這本書、注意力不夠時,不一定要唸完,才能減低負面制約學習的效應。10.出聲讀,形成親子互動平台。 唸故事給孩子聽是分享,更是把內在、私自的「思考」外顯,孩子接受了故事,親子就有共同的知識,成為互動的平台。你的目標不是要教孩子去讀,而是共享讀書的樂趣。如果不習慣大聲唸書給孩子聽,不用擔心,嬰兒和幼兒是你最完美的聽眾,他們急於想聽到你的聲音和看到你的臉。現在,請拋開所有的認知、方法,忘掉所有「目標」,選一本你自己最喜歡的繪本,把孩子抱在懷裡,用你的聲音和愛,帶孩子一起翱翔在書的美麗世界!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颱風、認識多元文化

中颱蘇力來襲,目前中心在宜蘭東南東方海面,繼續向西北西移動,暴風圈逐漸接近台灣東部海面,對全台各地將構成威脅。」今早的各大報紙、新聞台,都以頭條新聞報導颱風的動態,提醒全台民眾注意,提早做好各項防颱準備工作。教育局也如同面臨大敵,幾則簽收公文都與颱風有關,而星期四就已經提醒大家到校安防災通報中心點閱颱風消息,並希望各機關學校於星期六舉辦的活動或研習能取消或延期。根據氣象報導,蘇力颱風的路徑將會直撲台灣,所帶來的災害將是不容輕忽的,所以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以很嚴肅、謹慎的態度面對,提醒民眾提早準備並做好各項安全措施,才能保護生命與財產的安全,降低颱風帶來的傷害;儘管颱風將會從東北部登陸,但全台都會攏罩在暴風圈裡,氣候瞬息萬變,是不容存有僥倖的心理,畢竟大自然的威力是人類所無法抵擋的。 就以週二的天氣而言,變化劇烈,清晨很溫和舒適,接下來很快就陽光普照,到日頭熾熱;上午,孩子們在小黑叔叔的帶領下,在泳池裡優游、消暑,像一隻快樂的小魚兒,誰也沒料到午後的天空發展成一場雷電聲光秀,伴隨著雨勢,非常的驚人,大夥兒被突如其來的雷電聲嚇壞了,還好這種雨勢,來得快去得也快,大約兩個多小時就結束了。雨後由於空氣中的汙染物都被雨洗除掉,空氣相當的乾淨清新,溫度也明顯下降,感覺很舒服。 炎夏的七八月也是颱風季,在避暑時需留意大自然的變化。 值此時刻,也正是幼兒園學期要結束,教學活動也將告一段落,幼兒園忙著準備各項結束和活動的瑣碎事情,老師們更不得閒。 本週是多元文化教學最後一堂課,介紹原住民美食,原本計畫由美芳老師採購食材,再教廚房作菜,當日中午來個原住民美食饗宴,所以時間由週一、二、三延至週四,但計畫永遠跟不上變化,美芳老師事情繁多無法提早作準備,所以只能透過影像檔介紹,只能看,摸不到又吃不到,寶貝們降低了學習的興趣,所以大家的願望是有機會能夠品嚐到原住民的美食。謝謝美芳老師,從四月29日到本週,帶領我們認識阿美族食、衣、住的文化。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颱風形成的原因

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濕度大,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不斷循環,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性低氣壓。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像是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因而形成「風」。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旋渦。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相遇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來的對流作用繼續不斷,使已形成為低氣壓的旋渦繼續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氣加快向旋渦中心流,流入愈快時,其風速就愈大;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17.2公尺時,我們就稱它為「颱風」。 颱風之結構: 颱風範圍很大,普通半徑有二、三百公里,在天氣圖上,我們僅能用密集近似圓形等壓線來表示颱風的位置和暴風範圍。從氣象衛星所攝照片可以看出颱風的頂部是大致圓形呈螺旋狀旋轉著的雲,颱風內的風向在北半球是繞颱風中心作反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繞中心作順時針方向旋轉)。在颱風內部,過去由氣象偵察飛機從各種不同的高度、不同的方向,飛進颱風內部觀測的結果,得知颱風大致為一半徑甚大的雲柱,自頂端至地面的高度不等,曾觀測到有一萬八千餘公尺之高,這龐大的雲柱中央無雲或雲層很薄,沒有風雨現象,這就是颱風眼。從颱風眼向外,離開颱風眼不遠處,雲層最厚而風雨亦最大,再向外風雨漸弱。 颱風眼: 颱風是誕生在熱帶海洋上的劇烈風暴,從它的上方看去,就像一個大旋渦﹐一圈圈的雲層向中心圍繞,氣流旋轉速度愈近中心愈快,在中心可看到一個中空無雲的空洞,就是颱風眼。颱風眼的形狀多變化,以圓型與橢圓形居多,有時又不成型或有兩個眼的特殊現象,直徑有小到數公里,大到一、二百公里。一般情形是颱風強度愈強,颱風眼愈清晰。颱風強度之定義: 颱風強度之劃分是依據其中心附近最大風速而定 ◎熱帶性低氣壓 → 中心附近最大風速等於或小於每小時 33浬(每秒17.1公尺)即等於或小於7級風。◎輕度颱風 → 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每小時為34至63浬(或每秒 17.2至32.6公尺),相當於8至11級風。◎中度颱風 → 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每小時為64至99浬(或每秒32.7至 50.9公尺)相當於12~15級風。◎強烈颱風 → 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每小時在100浬(或每秒51.0公尺)以上,相當於16級或以上之風。在太平洋海域上,一年到頭均可能有颱風發生,惟通常以七月至九月最多。 文/中央氣象局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安全第一

因著單元主題佩佩歷險記,上星期大班老師帶小朋友到幼兒園附近的巷弄及東門路,上陸橋,實地觀察街道、馬路的情景,回園後除了討論分享外,本週在園內模擬交通路況,讓孩子實際操作,分飾行人、駕駛和交警,並提醒駕駛人不可開快車,注意各種號誌,寶貝們對此活動很感興趣,兩班孩子玩得不亦樂乎,透過觀察與實際操作,讓小朋友更清楚街上的交通規則,唯有遵守和注意才能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確保自己人身的安全。但知道是否能夠做到就很難說了,即所謂知易行難。活動前清楚告知小朋友規則,若違規時,就會取消他們參與的機會。如此,小朋友是否就會遵守?No,他們在測試老師是否真的執行?所以園長會提醒老師要確實執行,讓孩子在玩當中,就要養成各種好習慣,因為這關係到安全的問題。 安全教育是仁和非常重視的一項,校園若沒了安全,那就危險了。首先是設備上的安全「look before、think before」這句話是創辦人洪南海先生的名言,他認為凡事要看在前、想在前,這樣的設備、設計對使用人而言是否安全?不要等事情發生了再追究,於事無補。在四十年前對幼兒園的空間規劃、設備和動線,創辦人都有前瞻性的看見,以孩子為中心,以他們的心為心,以他們的高度、發展、視野,為學前寶貝量身訂做一所屬於他們的安全樂園,在園地裡有寬敞的空間,能夠嬉戲追逐玩樂;與花草自然為舞,享受新鮮的空氣;沒有喧囂吵雜的聲音,有的只是小鳥的叫聲和孩子童稚的笑鬧聲;就連夏天消暑的泳池,池裡有深和淺的設計,淺的是三十公分,深處為五十五公分,在深的地方加了一個轉盤,讓寶貝們能安心且安全的在泳池裡打水仗、玩滑梯,透過玩了解水性、水的浮力、水中如何呼吸等;開放式的活動室有綠能的概念,是炎熱的夏天最佳的戶外場所。 寶貝們在安全的環境裡學習成長,是幼兒園的責任。即使是走路進教室、上下樓梯都要求要靠右邊,甚至在地面上貼線,不可跑以免跌倒,騎三輪車、搖搖車〈腳不可放下快滑〉不可超車、追車和甩尾,時常提醒就會注意,否則都不管,只要他們喜歡,養成了習慣後,就很難改。 問小朋友:「開車可不可以喝酒?」「不可以」這個連小小孩都知道的常識,大人們卻一再造次,酒駕肇事的問題層出不窮,逼得政府修法重罰;紅燈停、綠燈快走、黃燈注意看,大家都知道,但,還是很多人違規,特別是越線的問題或待轉區,違規的人老中少青都有,孩子們身處這樣的環境,當然也就學會了。學好不容易,學壞一下子。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安全教育與急救

在醫藥發展神速的現在,意外事件仍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尤其是自己沒有保護能力的幼兒,很可能因照顧者的疏忽而造成一生的遺憾;因此如何預防兒童意外事件的發生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兒童意外事件可分為外傷性和非外傷性意外。外傷性意外事件指的是因外傷而造成身體的創傷,例如跌傷、割傷、頭部撞擊、骨折、燒燙傷、過度搖晃嬰兒而致顱內出血……等等。至於非外傷性意外事件則包括了誤食藥物、家用化學物質、異物等,或吸入有毒氣體、溺水、窒息等。一般而言外傷性意外多於非外傷性意外,大多數屬於皮肉傷,但當較嚴重的外傷或非外傷性意外發生時,結果常常令人扼腕,輕則造成器官功能失常,重則危及生命。因此預防意外事件的發生實在是非常重要,以下是數點防治原則︰ 不可讓小孩獨處 (尤其是6歲以下),或留小孩照顧小孩。 託人照顧小孩時,必須注意對方的居家安全和育兒能力。 注意家中擺設,任何危險物品或藥品不要讓幼兒伸手可及。 注意幼兒的食物,避免果核或含有韌性物質食物給幼兒吞下,以免嗆入或堵塞呼吸道。 避免過度搖晃小嬰兒。 從小施予安全教育,要有良好的身教,並從小教導孩子如何避免危險。 坐車時,孩子應坐後座,並最好有安全椅固定。 注意家中的熱源、電源、瓦斯等開關,應隨時關好,並且避免孩童觸及。 端熱湯或放熱水時應特別注意孩子的動向。 勿用飲料瓶裝其他物質例如清潔劑、農藥等。 平時應多研讀並收集安全照護之相關資料,以充實自己的知識,並可在事件發生時做最妥善的第一線處理。 家中應有緊急醫藥箱,家中的裝潢與設備應以安全為第一考量。 所有的公共設施都應有安全的考量,政府部門應嚴格執行安全把關 。 家人外出時自己也應注意安全設施和逃生通道。 所有的公共設施都應有安全的考量,政府部門應嚴格執行安全把關 。 家人外出時自己也應注意安全設施和逃生通道。 冷靜沈著,先設法脫離危險。 急救第一,追究其次。 一般急救準則︰ A(維持呼吸道通暢),B(維持呼吸,若不能自行呼吸時,要立刻施行口對口人工呼吸),C(維持血液循環,若沒有脈搏時應立即施行心臟按摩)。此外須及早求救及送醫治療。 若是燒燙傷意外,則謹記「沖、脫、泡、蓋、送」五字訣,並切實執行,切勿胡亂塗抹東西。 若有傷口出血時,應避免污染,儘量以乾淨的紗布或毛巾局部壓迫止血,並立即送醫。 移動病患時,應注意是否有骨折或脊椎受傷的可能,注意固定,以免病況加劇。 不當處置有可能造成二度傷害,因此平日多充實安全與急救知識是相當重要的;當對傷害程度不確定或對處理有任何疑問時,即使暫時穩定,仍應送醫診治。 希望在你我共同努力下,我們的下一代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在一個安全的空間。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小運動 大健康

活動室孩子們人手一個呼啦圈,將呼拉圈套在腰上,在老師的一聲帶動下,大夥兒開始搖著身上的呼啦圈,有的動作優雅,有的身體搖擺很大,大家共同的目標都是希望自己腰上的呼啦圈能夠搖久一點。但希望歸希望,有的只搖了一下,呼啦圈就掉下來了,有的好一點,有的身上的呼啦圈都不會掉;於是他們就會加碼套上第二個,繼續挑戰;搖~搖~搖,大夥兒玩得不亦樂乎,吸引了一些剛入園的孩子,也加入玩呼啦圈的行列。搖呼啦圈看起來很簡單,但實則不然,需要技巧且多練習,與其他運動一樣,勤練就能生巧。即所謂「運動驚練」的道理。 每天一早,仁和的園地就充滿了朝氣,除了星期一因為拿棉被來園安排聽故事外,做律動和健康操;星期二、四、五戶外大肌肉活動;星期三動手動腦玩積木後做健康操;寶貝們一早來園,就能享受老師們所安排的活動,動動身體、動動頭腦,雖然流了一身汗,但孩子的情緒是會更好更穩定的。根據研究報告,運動會促進多巴胺,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釋出,使情緒正向、精神亢奮、心情愉快。 運動333健康999,意思是每週運動三次,每次三十分鐘,每分鐘心跳速率約130次,就能健康久久久,這是衛生署對國人的呼籲。幼兒園用心且有恆心的推動大肌肉的體能活動,是因為了解運動對孩子的益處,更清楚運動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雖然很辛苦,但仍堅持。幼兒園能運動玩樂的戶外場地,也兼顧到通風、遮陽的功能,讓寶貝們做體能、玩遊戲、盪鞦韆、戲沙時,不會在陽光下曝曬,能盡興的玩樂,就連游泳池的上面也加了遮陽網;近日因著日漸炎熱的天氣,活動室中間加裝了九隻吊扇,讓寶貝們在玩樂、集合時能夠更舒適。 本學期除了添購新的娃娃車外,更有多項硬體設備的添購與維修,期使孩子們在安全的環境,健康的成長,快樂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做好各項能力的準備,使之成為一個有好品格、好習慣,會玩、會運動,有創意、會讀書的孩子。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運動好處多

一位外國教授來台訪問,他告訴我他在飛機上看到了「鼎泰豐」的小籠包廣告,說每一個包子都有十八摺,令他很好奇,人的手怎能做出跟機器一樣的東西?於是我選擇「鼎泰豐」為他洗塵。在等待上菜時,他告訴我他覺得現在的學生比過去胖。他十年前曾應國科會之邀來台講學,他覺得那時候胖學生不多。他接著告訴我,多年前他們曾在芝加哥附近的一所中學做過一個體能實驗,效果非常好,學生不但減肥成功,學習效果也增加了。 這個計畫叫「Zero Hour PE」(零時體育課),這個(零)是指正式上第一節課之前的體育課。學生一早點到校,先跑操場、做運動,再開始上課。除了運動,這門課還教孩子如何監控自己的健康,培養正確的健康習慣。最主要的是,他們希望讓孩子看到運動能改善孩子的情緒,不會動不動就發脾氣,人際關係因此也改善,使孩子交到知心朋友。 青春期的孩子最重視「人氣」,人際關係變好了,自然就肯繼續運動下去;一旦養成習慣,不運動會覺得不舒服,這時大人就不必操心了。孩子不但因此少生病,還可以節省許多慢性疾病所造成的社會成本。同時,有好的體魄,才能把所學的知識、技能長久的應用出來。 這位教授說,一開始家長很反對,怕運動後太疲累,孩子上課會想睡覺;想不到運動後,學生反而更清醒,因為運動會促進多巴胺,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釋出,使情緒正向、精神亢奮、心情愉快。 一學期下來,這組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比正規上體育的學生高出百分之十;而且因血氣方剛、一時衝動而打架的事件也減少了。在全美有百分之三十的人過胖時,這所學校的胖子只有百分之三。後來家長不再反對,反而早早把孩子送進學校運動。現在美國已有很多州在推動這個零時體能運動。 研究也發現,在「史坦佛成就測驗」(Stanford Achievement Test, SAT.)中,體能好的學生,他們的數學成績勝過全體的百分之六十七;英文勝過全體的百分之四十五。 二○○四年,由小兒科醫生、認知科學家等組成的團隊,對學童的健康做了一個評估,發現一週只要運動三到五次,每次三十到四十五分鐘,能大大提升孩子的記憶力、注意力和教室行為的正向果。 治療過動行為的「利他能」(Ritalin),是藉由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來達到抑制 注意力不足和過動的症狀;憂鬱症的患者所服用的「百憂解」(Prozac),則是阻擋血清張素回收,使大腦存有比較多的多巴胺。假如運動可以達到同樣的藥效,何必要服藥呢?因此,醫生很鼓勵病人用運動的方式來減少藥物服用,甚至替代它。對於校園有越來越多的注意力缺失和過動學生,這不失是一個減少父母憂心、減輕老師壓力的好方法。 看到運動對學生學習和行為的好處,學校體育課的節數不但不該減少,還應該增加才對。運動絕對比吃藥好,我們應該讓孩子用最自然的方式來體升體能與學習效果。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露營、游泳和夏天

「Mandy,我們家小朋友能不能從小一到小六都參加仁和的露營活動?」富韋的媽媽問。富韋的姐姐去年畢業,是小一的學生,她覺得露營好玩又有趣,所以今年又和弟弟一起參加仁和的露營,媽媽更進一步的預約未來的幾年,感謝他們一家人對仁和的肯定,並以行動來支持。 媽媽在聯絡本上分享著孩子的話~露營的晚上,爸媽有沒有去看夜場電影~營火之夜,與父母話別道晚安的時刻,Mandy是有說家長可把握難得清閒的機會,去看場電影。孩子們有在聽吔,還真的問呢!原以為宿營的晚上,會有很多小朋友哭鬧,但出乎意料的就只有一位小朋友,在老師的安撫緩和情緒後,安靜的入睡,大夥兒一覺到天亮,說真的,他們玩得實在太累了。 露營,問小朋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親子堡、晚會、麥當勞、搭帳棚、洗澡、睡覺,都有人說,寶貝們都覺得很好玩、很有趣。 特別是「Fangcalay a wawa營火之夜」,除了美芳老師帶領的四人團隊外,還有原民會主委、蔡議員和崑大周梅雀老師也蒞臨同歡,而家長們的參與,讓營火之夜更加熱鬧;寶貝們穿上了美芳老師準備的衣服,和老師們編製的頭帶,由蔡議員祈福和點燃營火下揭開晚會的序幕,接著在美芳老師的主持,麗娟、慧箴老師的串場,唱歌、跳舞、玩遊戲,大家快快樂樂、熱熱鬧鬧的過了一個美好的夜晚。 會後,梅雀老師邀請Mandy能在七月下旬假崑大舉辦的多元文化推廣成果會上分享仁和的教學與活動經驗。 孩子們在短暫的時間裡離開父母的照顧,學習過著自立的生活與平常不易獲得的經驗,小朋友們通過了挑戰,幼兒園也頒發了證書和禮物,來鼓勵與肯定他們,相信這樣的經驗會成為他們兒時難忘的回憶。另一個最夯的活動是游泳。游泳是夏天最佳的消暑活動,因著游泳課的到來,告知小朋友游泳時必須遵守的規則,除了身上的裝備外,泳池內不能尿尿、吐口水、嬉鬧、奔跑等,再三的叮嚀、提醒,希望孩子們能在安全的環境下享受游泳的樂趣。 星期二開始上游泳課,在黑人叔叔的帶領下,以遊戲的方式,一步步讓小朋友的身體進入水裡,從踢水開始,接著繞泳池走路、穿越呼啦圈、學鱷魚走路、玩滑梯、轉盤等,寶貝們玩得不亦樂乎,從遊戲中學習游泳的技能。 本週開始至中秋節前,每個星期二、五,孩子們都能愉快又安全的在仁和的泳池裡,享受游泳的樂趣。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幼兒學游泳有利腦開發

幼兒游泳是一種全新的嬰兒游泳健康新概念。兒童大腦的發育大約在3歲之前完成,這一時期,語言、運動、音樂、親情、環境等外界的刺激對嬰兒大腦的發育尤為重要,幼兒游泳能有效促進腦細胞的發育,對幼兒的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都有著良好的影響。幼兒游泳的原理是讓幼兒在類似母體的羊水中做自主運動,近年越來越多的家長所接受,幼兒游泳是最適合他們的一種「主動運動」方式。嬰幼兒游泳有以下幾個好處: 1.幼兒身體鍛鍊游泳可使孩子的肌肉組織得到鍛鍊,加速了肌肉組織的血液迴圈,從而促進肌肉的發育和生長。另外,幼兒游泳時,由於運動和要克服水的阻力及水對胸廓的壓力,還可使胸肌、腹肌都得到有效鍛鍊。 2.避免受傷而且,身體在水中,四肢關節和脊柱在運動中不會受到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的直接衝擊,不易受傷,而且有利於骨骼系統的靈活性和柔韌性,讓關節得到伸展,讓骨骼的生長更有動力。 3.心臟鍛鍊游泳是水中帶氧運動,當然能有效鍛鍊心臟。而且,水又能對外周血管起到按摩作用,通過游泳可以讓孩子幼小的心臟得到更好的鍛鍊。 4.感官刺激孩子游泳時,全身皮膚均勻地受到大量溫和的水的刺激,可提高幼兒神經系統對外界的反應能力,促進智力開發。 畢竟年小的小朋友各方面都很脆弱,進行該活動時要注意多方面。剛出生的新生兒,當然不太適合到公眾泳池,應在專門場所進行。如果可以,合適的幼兒可嘗試公眾泳池,多接觸外界環境。當然,幼兒各器官正處於發育階段,自身對外界的抵抗力相對弱小,游泳完畢後要迅速擦乾幼兒身上的水跡,注意保溫。集中的游泳時間一般控制在20~30分鐘比較合適,當中教練可以安插多一點時間進行休息及興趣活動,家長不要太計較時間。其實,不一定要密集式游泳才好,在教練看顧下進行一些動作,也能達到成效。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