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 2013

園長的話 – 孩子的吵架其實是一種鍛鍊

「老師,剛剛××人用他。」「老師,有人推我。」「老師,他搶我的玩具。」這是幼兒園每天會發生的事情。通常老師的處理方法傾聽後會告訴孩子說知道了,但不會去追究。有個成長記錄針對三到六歲的孩子做觀察:兩個孩子小明和小華正在玩玩具,小華拿起其中的一部汽車,小明馬上跑過去搶,雖然身旁還有很多部汽車,但這兩個孩子還是死命地爭那一輛,誰也不肯放手,最後小明終於勝過小華,奪走了汽車,令人訝異的是小明馬上舒了一口氣,把好不容易搶來的車子遞給了小華。 這樣的情況是不是時常出現在家中?如果當時父母在一旁,八成會出聲責罵,或上前做和事佬,請大的讓小的,或請較聽話的讓,一旦讓了,去玩別的玩具時,另一個還是會跟去。 只要有兩個孩子湊在一起就會吵架,而大人總是設法阻止孩子吵架,其實這是不必要的,因為孩子會一邊吵,一邊在腦中想出適合自己年齡的解決方法。也許大人正氣得要死,孩子們已經不吵又玩在一起了。 對孩子而言,吵架是鍛鍊腦力的最佳方法,父母出面阻止,這種自然的成長就受到阻礙,使孩子無法自己去思考。父母在充當和事佬之前要先提醒自己,孩子是在爭吵中長大的。 有時往往因為孩子爭吵的事,而傷了大人間的和氣。朋友告知,有個家長因為孩子在幼兒園與人爭吵,回家告訴媽媽,他今天在幼兒園和小朋友吵架,老師要他向對方說道歉,媽媽很在意為什麼是他的孩子要向對方道歉,於是到幼兒園找老師理論,老師說她沒在場,不知道爭吵的原因,但因為對方來告狀,老師就請他向對方道歉。 老師坦承處理過程是有疏忽,也向媽媽道歉,但媽媽不肯罷休,連三天到幼兒園吵,先生也無可奈何,弄到最後幼兒園園長請家長轉學,老師也因此倦怠離職。 孩子吵架那一邊是對或是錯,要從小孩子的話來判斷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沒有所謂的對或錯,只是雙方面自我中心衝突而已。原本就沒有什麼惡意,毋寧該想到自己的孩子因此受到訓練而感到慶幸才對。 三、四歲孩子,往往一些小事就哭泣,哭完了就沒事了,不像大人。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孩子打架或吵架時父母應當旁觀者

孩子開始吵架或打架時,父母心裡有何想法?根據專家的研究,情形大致如下:美國人對孩子打架,完全不干涉,雙手交叉在一旁觀戰。法國人先觀看一陣子,然後拉開孩子,讓孩子改打架為吵架。至於東方人,無論如何一定充當和事佬。 找尋新天地拓荒的美國人,對任何事都講求合理性。尊重理論的法國人與以和為貴的東方人等,各國的民族性,在父母對子女的打架態度上,均表露無遺。 最近的東方父母,似乎於濫用「以和為貴」的原則。但年幼時,打架也是常有的事,父母也沒有居間協調。 可是,最近孩子的打架情形減少,加上父母喜歡插手管孩子打架,使得孩子不知如何打架。難怪近年來時有孩子吵架、打架,發展為殺人的案件上報。記得孩提時代,打架時,有一些不成文的規定,如:其中一方赤手空拳,另一方就不能持刀攜械,單獨一人絕不對多數人,也不像父母告狀等。而不知打架方法的現代孩子,一旦事態嚴重,便失去控制,是可想像的。, 父母出面調停,理由不外乎是疼愛孩子,或擔心孩子傷到其他孩子等,打架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其實具有重大意義。而剝奪孩子這種寶貴經驗的父母,在談殺人案件前,應先考慮這點。 因為孩子經過吵架或打架,可按年齡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法。也就是說,孩子能從他們特有的方式中,利用頭腦找出妥協點,以培養社會性及協調性。然而父母中途阻止,可能妨礙孩子將來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談到打架,特別是年輕母親最無法容忍,不過,孩子經由這種過程,可發現並非所有要求均可滿足的道理。 德國作家漢斯‧卡羅薩,在他的《小時候》作品中說到,少年時代為了服裝問題和同學起衝突,於是他母親要求她說出那同學的名字,但他因不希望和同學的友情決裂,,執意不肯聽從父母親的話。 由此可見,父母的想法與孩子截然不同,所以父母介入未必能解決問題。如果不放心孩子,不妨站在客觀的立場,觀察孩子是否有危險,盡量讓孩子打,孩子打架或吵架時不惜借助他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如此才能練就獨立的能力。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孩子的世界與大人的世界

課後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到遊戲場玩,原本寂靜無聲的場地,因著孩子們的加入,三五成群的盪鞦韆、溜滑梯、攀爬、吊單槓…顯得好熱鬧,他們童稚的嘻笑聲、談話聲,充滿整個空間,自由自在、快快樂樂的玩著,享受著玩的樂趣,這樣的畫面真漂亮,也真令人羨慕,雖然有時會吵鬧、鬥嘴,不過孩子就是孩子,一下子又玩在一起了,沒有心機,沒有爾虞我詐,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 最近台灣政壇紛擾不安,像連續劇似的已上演一個月了,劇情愈來愈精彩,還驚動檢調單位約談總統,茲事體大,此政爭何時會落幕,不得而知,但卻讓我們平民百姓感到很不安,當事人吵的不是為了全民的福利,而是個人的權利。美國最近有八十萬名公務人員被迫放無薪假,是因為共和黨拒絕歐巴馬總統所提的全民健保法案,而導致聯邦政府部分機關停止運作,兩者是不一樣的議題。 大人的世界紛爭很多,特別是當官的。民主國家,人民以選票,希望選賢與能,讓賢能者來治國,為人民謀福祉,但往往事與願違,在位者忘了當初的承諾。 還好最近有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就是台灣發明創意又見發光!2013年第九屆「烏克蘭國際發明展」競賽,台灣代表團共獲69面金牌、52面銀牌、20面銅牌、3項大會特別獎,成績傲人,總成績為全球第二,僅次於地主隊烏克蘭。。大會特別獎的部分,包括大仁科技大學團隊的環保便當盒、清華大學的可降解骨釘應用、以及威奈科技公司的CIGS粉末及靶材製作方法。 其中一項奪金牌的「多功能外出萬能杖」是由年僅小學三年級的高嘉謙發明的,是本屆發明展年紀最小的金牌得主。這個萬能杖結合登山柺杖、照明手杖、驅除野狗的打狗棒、雨傘、狗鍊及拾便器等多功能,外表看似登山杖,頂部有一個指南針及LED照明燈,可在晚上或黑暗時使用。還有一向奪金牌的「音樂保溫瓶」,是一對兄妹發明的,發明的動機是兄妹兩人都喜歡運動,運動時想喝水又想聽音樂,因此,將音樂的元素納入保溫瓶的設計,不用喇叭也能聽音樂的概念。 創意無所不在,生活中處處都可尋找創意,只要多花些心思,人人都可成為創意達人。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堅守正確價值觀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父母教育孩子,就像園丁在花園裡培育花苗,希望能種出滿園芬芳。但有時候,我們自以為給足了養分,卻無意間成為美麗花園的破壞者! 前幾天,我帶著小兒子到兒科診所看醫生。孩子的眼睛,就像鷹一樣銳利,總是可以看到大人忽略的東西!果然,他在椅子縫隙發現了一張小小的汽車貼紙。 「媽媽,這個我可以要嗎?」喜歡汽車的兒子問我。我拿起貼紙看一看,還滿乾淨的!大概是前一晚看醫生的小朋友遺落的。我回答孩子:「好哇!」雖是一張小貼紙,兒子卻如獲至寶,令我覺得莞爾。 後來,某天小兒子放學後,他喜孜孜的拿出一排貼紙跟我炫耀。「你怎麼有貼紙?」我笑問他:「是不是在幼兒園表現很好,所以老師送你的?」兒子回答:「是小朋友在地上撿到後,交給老師。老師把它放在桌上,我就拿過來放在圍兜兜的口袋裡!」 天哪!怎麼可以隨便拿走別人遺失的東西?我立刻慎重的對兒子說:「弟弟,這樣不行!你怎麼可以拿走老師桌上的東西?」兒子很委屈的說:「可是,那是地板的,不是老師的呀!」我對孩子解釋貼紙一定是某個小朋友遺失的,兒子這才點點頭。 突然,我聯想起先後兩件事;兒子兩次都拿走了「沒有主人」的貼紙,結果卻完全不同。雖然,他還不能精確表達自己的困惑,但在他小小的腦袋一定浮現「為什麼」。 在不知不覺中,身為父母的我們到底給了孩子什麼?我們都同意「不是我們的東西,不可以拿取」的價值觀;撿到錢包、手錶,都可以清楚的指導孩子:「那是他人遺失的物品,要交給老師或是警察處理。」但是,為什麼遺失物是一張貼紙,就可以改變教育立場?難道我們是根據拾獲物品的貴重程度,來決定是否依循這個價值觀?如此判斷,我真的是錯了! 在那天夜裡,我凝視兒子沉睡的臉龐,輕輕撫著他說:「謝謝你,給媽媽上了這一課!媽媽會更謹慎做個好園丁,堅守正確的價值觀,願能讓你生命開出美麗的花朵,結出甜美的果實。晚安!」 文/檸檬媽媽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教師節

九月有兩個節日,中秋已過,問小朋友還有什麼節日?孩子們大多不知道,有說聖誕節的,有說教師節的,節日對小朋友而言,似乎沒什麼概念。記不得什麼時候開始,教師節已不再放假了,是否也因著教師節沒放假而尊師重道就式微了?有人說是,有人說一點關係也沒有,不過,重要的是節日背後代表的意義才是值得大家去探討的,也希望藉著節日的到來,大家能夠重新找回起初的那份心意。 問小朋友:「如果沒有老師會怎樣?」「在幼兒園,找不到老師時會怎樣?」「會很害怕!會哭!…」看著幾個來幼兒園仍會哭泣的寶貝,只要班老師抱著或牽他們的手安撫時,哭泣聲與不安的心情就會較平靜,一個小小動作,就可彰顯老師的重要性;藉著教師節的兒歌「老師你好,你真辛苦,為阮上課,對阮幫助;替阮改錯,給阮帶路,你的引導,乎阮進步。」帶領小朋友認識與了解老師的角色與工作。舉辦慶祝活動和參觀孔廟的目的與意義也是如此。 因著教師節的到來,臺南市為紀念孔子誕辰第2563週年秋祭大典,於九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孔廟文化節,邀請民眾作臺南文化教育之巡禮,以專車專人導覽方式參訪巡禮府城具有百年以上歷史之學校,從臺灣祀典武廟、臺南孔廟、立人國民小學、長榮高級中學、臺南神學院做為巡禮之景點,作為孔廟文化節活動的特色之一,並以『全臺第一所共立幼稚園遺址揭碑』為活動之序幕。同時,欣賞臺灣幼教百年史料照片展,明瞭幼教史的演進。 活動以「文化深根」、「城市行銷」等目標,來傳達儒家精神及儒學要義的闡揚,進而達成歷史文化傳承的意義。 兩天的時間,安排各式適合大、小朋友參與的活動,重頭戲為二十八日凌晨四時三十分的祭孔大典;二十九日則有府城首學巡禮活動,還有硃砂啟智活動,市長將在一百名小一生的右手虎口,點硃砂開智慧。 除了在台南孔廟舉行的祭典之外,而孔廟文化園區周邊商區還有拓印DIY、小型書展、孔廟文創商品等。 很難得教師節剛好在週六,家長不妨搭著孔廟文化節舉辦的系列活動,抽空帶寶貝參與這知性之旅,相信收穫一定會滿行囊的。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培養孩子自我控制

在1960年代史丹佛大學心理專家WalterMischel開始做一項實驗,他找了四到六歲的幼稚園孩子六百位,讓每一位小朋友安置在一個有點心的房間裡;在他們被單獨留下之前,每位孩子被告知他們可以選擇一種點心,但是如果他們能夠忍耐等到研究者隔十五分鐘之後回來,他們可以再多加一個點心吃,如果他們不能等待,那只能吃到一個點心。結果有些孩童無法等待立刻吃下點心,大多數孩子還是可以試著控制自己,有些嘗試抵抗誘惑但最終還是放棄;在最後,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可以等待十五分鐘,結果他們得到更多的獎賞。多年之後Mische分別在一九九九年和二零一一年再來追蹤這些孩子長大之後的結果,發現那群可以延遲吃點心的孩童比別人更成功、有較高的大學入學成績、較少酒精和藥物濫用的問題和更高的薪水。 「什麼是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指不管是否喜歡,自己應該知道要去做什麼和知道何時應該去做,那是一種自我紀律、一種成就自我的能力,和用意志力強迫自己去行動;他破除內心的惰性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延遲滿足的需求、衝動的控制和調節情緒的表達,是在這個社會中對孩子普遍的要求。許多生命中的任務主要依賴孩子是否能夠自我控制,神經科學家的研究發現自我控制是大腦額葉的一種執行功能之一,受到基因和環境的交互影響。 自我控制包括忍受挫折、延遲滿足、堅持到底和事前能夠預想事情的後果。孩子能夠學會控制自己的衝動,最後在學校表現會比較好,較少焦慮和其他情緒問題和較多的快樂健康的感覺。無疑的,教孩子自我控制早在四或五歲就該開始,引導孩子自我控制會影響到成人階段。 「訓練延遲滿足」舉例:1.你要堅持的引導孩子先吃蔬菜然後才有點心。2.我們必須把餐桌收拾乾淨,然後才可以去看電視。3.你必須把自己的功課完成才可以出去打球。4.我知道你很想要這個玩具,但是我沒有多餘的錢所以你必須想辦法賺。 訓練孩子自我控制如同訓練人體肌肉一樣,你花越多時間舉重,肌肉便越強壯;給孩子 機會訓練自我控制或許短時間未必明顯,但是他終身受用,鼓勵孩子延遲滿足, 終究妳會為自己的堅持感到快樂。3 自我控制是你可以給你的孩子最好的禮物,自我控制就如同智力,在很多情況下能有一個功能強大的優點,無論你做什麼,如果你是聰明的且有良好的自我控制,你可能會做得更好。然而兩者的差別是智力無法隨歲月增長,但是自我控制卻不同;培養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助於他們在學校和社會中生活,能有更多成功的機會。 以下是如何教導孩子自我控制的五個重點,提供大家參考。 第一:設定你要孩子自我控制的標的行為清楚明確。例如:早上六點自己起床不要父母叫。 第二:和孩子討論他遇到的困難如何解決。例如:鬧鐘不夠大聲那就換一個功能更好的。 第三:建立行為契約,要是有做到便用鼓勵來增強正向行為。例如:用點數換取他喜歡的事物。 第四:行為修正檢討結果,如果效果不彰予以修正。第五:身為父母一定要溫柔堅持到底。 高雄文信診所湯金樹醫生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花花草草

最喜歡欣賞修剪過後的花草,展現不同的姿態,感覺好不一樣,看起特別的舒服、愉悅。開學前一週,請園藝行來修剪園內的花草,前門花園、草場、後門等,在師傅的巧手下,一株株一盆盆的花,有了不一樣的風貌,更顯得有精神,它們搖曳生姿的似乎也很滿意修剪後的造型,幼兒園因著有這些花草,整個園更有生氣。慜瑼阿公說:花園修剪ㄍㄚ真水、真好看! 沒錯!我也這樣覺得。花草因為有生命,會長高、長大,倘若沒有修剪、整理,那將會是一團亂,甚至讓原本的美消失不見,導致被丟棄。所以既然要種花,要享受花所帶給我們的益處,就得付出。 以前我只會欣賞,知道它們開得很漂亮,叫什麼名字,現在學會近距離的照顧花草,為他們施肥、補充水份,小修剪的工作也難不倒,此方面的知識也略懂一二,感覺更有成就感了。 但若看到花草因著疏於照顧而凋零、枯萎,會很難過的。每當拿起剪刀修剪時,小朋友都會好奇的問:園長,為什麼要剪花呢? 因為像你們的頭髮一樣太長了,所以要修剪。他們則似懂非懂的~哦~了一聲。 上星期發現草場有一盆孤挺花開了兩朵花,好興奮哦,立刻將他搬到前門花園供大家欣賞,請老師帶孩子去欣賞。原本盛開的兩朵花經過一個星期凋謝了,還好有兩朵含苞待放的花苞,原來兩朵凋謝後,含苞的花朵也盛開了。 照顧花像照顧小朋友一樣,需要有愛心、耐心和細心〈其實花比人好照顧〉,也須具備相關的知識才行。而草場裡的草因著有雨水的滋潤,長得特別快,大約兩星期就得除一次草,而且每次除完草,隔天就會下雨。 記得創辦人曾說:若看到一株快枯萎的花兒也不會去理會它的人,怎會有愛心去照顧人呢?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跟老師分享孩子在家的生活點滴吧.

時序已進入九月,氣溫也跟著慢慢轉涼,特別是清晨時刻,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涼意,後門的小葉欖仁落葉紛飛的以行動告訴我們秋天來了,中秋的腳步近了,屈指一算,還有七天就是中秋節了,真是一年容易又秋天。因著中秋節即將到來,和孩子分享的話題圍繞著月亮,一首「月娘」的兒歌,以淺顯易懂的字詞形容月亮的圓缺~月娘月娘笑咪咪,十五十六伊上圓;有時見笑走去匿,害阮天頂尋無伊~寶貝們很快就學會了;請孩子們邀父母一起觀看夜晚的天空有什麼?趁著節日的到來,印證一下月亮圓缺的變化,將看到的景象畫下來。少數小朋友如此做。星期三怡緁帶她的畫來,星期四亮宇,星期五冠程,均獲得小禮物一份。 而多數孩子只有觀察,有小朋友說看到的月亮是香蕉形、也有說是圓形、眉毛形,還有說天空黑黑的,什麼都沒有;芮渝說月亮裡面有小白兔,還有嫦娥….。 月亮裡有嫦娥、小白兔,這些古老的神話故事流傳至今,增添了月亮的神祕感,即使早在三十年前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已登陸月球,仍不減大家對月亮的好奇。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佳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是出門在外工作、讀書的遊子們,回鄉、回家團聚的重要日子,今年剛好在星期四,人事行政局也特別體貼,為了讓大家有四天的連續假期,調整了上班上課日,將9月20日星期五的課提早在9月14日上,讓大家有四天的假期。 回顧上星期五晚上的親師座談會,親師間相談甚歡,彼此交換心得和意見,開啟互動之門;因著座談會,認識小朋友的家長,大家透過交談、對話、溝通,了解幼兒園的辦學理念,老師班級的經營和教學的策略,老師也了解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親師間攜手合作,互動良好是寶貝們的福氣,倘若責任只歸一方,成效一定有限。 值此開學之初,提醒家長每日家園聯絡本,家長的叮嚀欄位記得填寫;每週教學分享「給老師的話」請回應。誠如家長每日或每週都想看到老師的話,看到老師的教學分享,老師也一樣,很希望看到家長的留言,才能更進一步幫助孩子。 〈每週教學給老師的話,可分享孩子在家的生活點滴〉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我很重要

人,是個麻煩的動物,不是自找麻煩,就是認定別人老是給自己添麻煩;但絕對沒有一個人願意承認,自己可能就是製造麻煩的根源。因此,不管上課還是演講,我最常聽到的抱怨對象幾乎是最親密的家人、朋友。當學員說到慷慨激昂處,卻往往忽略了,當自己的一根手指指向他人時,也有四根手指反向指著自己。面對這種情境,如果時間允許,我會要求學員在限時內寫下自己的十個特質;但這個簡易的練習常難倒他們。每個人搔著頭,苦著一張臉,在一次次寬限時間過後,一張空白的紙上依然寫不出幾個字。有人耐不住性子,抱怨:「我們為什麼要做這麼無聊的練習?」 我驚訝的反問:「難道你們平常沒有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覺察自己的習慣嗎?」 結果換來一個更令我驚嘆的回應:「了解自己、覺察自己有那麼重要嗎?」 我不禁深深的吸了一口氣,接著詳細的補充說明。 「我」從哪裡來? 遠在西元前六世紀,希臘哲學家赫拉克萊塔斯(Hera Clitus)就提出了真知灼見:「一個真實的自我印象(self-image)是一個健康心靈的印記。」後來,希臘哲學家臆測:「一個人的心靈狀態決定外在行為的表徵。」許多研究也指出,當真實的「我」與自己認知的「我」落差愈大時,一個人的人際、事業和幸福指數也會出現問題。那麼,到底「我」是從哪裡來的呢? 人出生後不久,腦內約一兆個腦神經元就隨著環境、教養、人生歷練、知識、文化薰陶、社會規範……慢慢伸出觸鬚,密密建構出一個「我」的雛型。從一開始有能力認出鏡中的自己,到覺知自己的肢體可以有意識的創造出一言一行,並覺察自己須為這些言行舉止負起責任,最後期盼這個「我」能夠充分了解自己,釐清心中的澎湃洶湧與生活裡的波瀾起伏之間的微妙關係。 雖然「我」披著層層神祕面紗,時時幻化出不同面貌,但科學家為了方便在實驗室裡細細分析、解剖,通常用簡易的二分法,把「我」分成可以感知自己身體的「生理的我」,以及覺知自己在滾滾紅塵裡所依存形貌的「認知的我」。 「我」在腦裡 居住的地方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超博士莫瑞(Joseph Moran),在二○○六年進行一項測試:當一連串的形容詞用在自己或是熟識的人身上時,腦內會不會起變化?結果發現,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形容詞,只有人們認為適用在自己身上時,從功能性磁振造影中才看得見腦內內側中央額葉的活化程度,似乎表示認知的我正熱切回應著。更奇妙的是,人類腦內有特殊的神經迴路,能區分來自於「自我」和「外在」這兩種不同的刺激。 德國、瑞士和美國的研究也發現,當參與研究的個案看到自己的照片時,腦內的腦島、扣帶皮質層會積極活化起來;即使只是期待看到自己的照片,也會增加這些腦內區塊的活化程度。 腦內內側中央的額葉、腦島、扣帶皮質層正好是負責「規畫、思考、人際社交」的中心,但為什麼是由這些區塊來處理「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做什麼,以及「我」的感受呢?其實道理很簡單,這個自我覺察的能力,不僅讓人增加許多生存競爭力,也能與自己瞬息萬變的情緒互相聯繫。 瑞士日內瓦精神醫學院教授哈維克(Uwe Herwig)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冥想所強化的腦內迴路,就是認知的「我」。它可以引導人們用強大的自我覺察力來冷眼看世界,用自我調適力來紓解情緒,排除衝突不斷的情感,並且把負面的情緒轉化成正面的力量。 認識「我」只是一個起步。最終目標是要拉近真實的「我」與認知的「我」之間的差距,當兩者愈來愈靠近時,麻煩就不會輕易找上門,也不會亂找別人的麻煩。 文/王秀園(腦神經訓練師)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開學的叮嚀

多變的天氣著實令人無所適從,上週因著康芮颱風所帶來的超大豪雨,一連三四日的雨量,重創了台灣,巨石滑落、房屋倒塌、多處淹水,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再次提醒我們,大自然反撲的力量,唯有愛護土地、珍惜資源,才能夠保障生命的安全。還好星期一開學日,是一個晴朗的好天氣,多日不見的陽光更加覺得珍貴。一早校門口顯得熱鬧無比,多數舊生由家長送到門口後就能自行入園,少數新生需要家長的陪伴,特別是小小孩,因著要與家人的分離產生焦慮而放聲大哭,就連已就學一年的睿恩,因哥哥上小學,需獨自一人來幼兒園,也哭得唏哩嘩啦的,感覺好委屈、好無助、無依靠。 看著高宇哲從第一天的哭鬧、羞怯、撒嬌,到第二天進步一些,雖然還無法單獨和小朋友互動,仍像無尾熊似的黏在老師的身旁,但一個星期下來已看見他的成長,週五的體能也跟著玩得很愉快。 時間真的是最好的良藥,不過需加上大人-家長和老師的耐心、愛心、包容、鼓勵與同理,在這段等待的過程,對孩子和家長而言都是一項挑戰。孩子們從家裡到幼稚園,不僅環境不一樣,人和事也都不一樣,面對陌生的人、事、物,離開平日疼愛有加的家人,心裡的害怕可想而知,而哭鬧是他們用來表達的利器。因此我們要以同理的心情來幫助孩子,牽他們的手,走過這段成長必經的路程,給予更多的鼓勵、更多的擁抱,勇氣與信心就會在他們的心裡滋長。 感謝家長們的支持與愛護,在邁入四十年的今天,仁和仍一本初衷,堅持創辦人的理念~「福祿貝爾先生好園丁的精神,蒙特梭利蝸牛的精神,皮亞傑學說的物理遊戲、數概念理論,動作教育,多元的學習」~;發揮仁和的特色~「體能教育,自然科學啟蒙」~讓仁和的好寶寶,為孩子的童年歲月,奠定好的根基~好體能,探索生命的興趣,啟發探究科學的興趣~。 更希望家園、親師間合作愉快,透過每日聯絡本、每週教學分享、仁和物語、當面交談、電話連絡等的溝通、對話,了解孩子在家、在園的情形,幫助寶貝們建立各項品格以及學習的基礎。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