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October 21, 2013

園長的話 – 孩子的吵架其實是一種鍛鍊

「老師,剛剛××人用他。」「老師,有人推我。」「老師,他搶我的玩具。」這是幼兒園每天會發生的事情。通常老師的處理方法傾聽後會告訴孩子說知道了,但不會去追究。有個成長記錄針對三到六歲的孩子做觀察:兩個孩子小明和小華正在玩玩具,小華拿起其中的一部汽車,小明馬上跑過去搶,雖然身旁還有很多部汽車,但這兩個孩子還是死命地爭那一輛,誰也不肯放手,最後小明終於勝過小華,奪走了汽車,令人訝異的是小明馬上舒了一口氣,把好不容易搶來的車子遞給了小華。 這樣的情況是不是時常出現在家中?如果當時父母在一旁,八成會出聲責罵,或上前做和事佬,請大的讓小的,或請較聽話的讓,一旦讓了,去玩別的玩具時,另一個還是會跟去。 只要有兩個孩子湊在一起就會吵架,而大人總是設法阻止孩子吵架,其實這是不必要的,因為孩子會一邊吵,一邊在腦中想出適合自己年齡的解決方法。也許大人正氣得要死,孩子們已經不吵又玩在一起了。 對孩子而言,吵架是鍛鍊腦力的最佳方法,父母出面阻止,這種自然的成長就受到阻礙,使孩子無法自己去思考。父母在充當和事佬之前要先提醒自己,孩子是在爭吵中長大的。 有時往往因為孩子爭吵的事,而傷了大人間的和氣。朋友告知,有個家長因為孩子在幼兒園與人爭吵,回家告訴媽媽,他今天在幼兒園和小朋友吵架,老師要他向對方說道歉,媽媽很在意為什麼是他的孩子要向對方道歉,於是到幼兒園找老師理論,老師說她沒在場,不知道爭吵的原因,但因為對方來告狀,老師就請他向對方道歉。 老師坦承處理過程是有疏忽,也向媽媽道歉,但媽媽不肯罷休,連三天到幼兒園吵,先生也無可奈何,弄到最後幼兒園園長請家長轉學,老師也因此倦怠離職。 孩子吵架那一邊是對或是錯,要從小孩子的話來判斷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沒有所謂的對或錯,只是雙方面自我中心衝突而已。原本就沒有什麼惡意,毋寧該想到自己的孩子因此受到訓練而感到慶幸才對。 三、四歲孩子,往往一些小事就哭泣,哭完了就沒事了,不像大人。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孩子打架或吵架時父母應當旁觀者

孩子開始吵架或打架時,父母心裡有何想法?根據專家的研究,情形大致如下:美國人對孩子打架,完全不干涉,雙手交叉在一旁觀戰。法國人先觀看一陣子,然後拉開孩子,讓孩子改打架為吵架。至於東方人,無論如何一定充當和事佬。 找尋新天地拓荒的美國人,對任何事都講求合理性。尊重理論的法國人與以和為貴的東方人等,各國的民族性,在父母對子女的打架態度上,均表露無遺。 最近的東方父母,似乎於濫用「以和為貴」的原則。但年幼時,打架也是常有的事,父母也沒有居間協調。 可是,最近孩子的打架情形減少,加上父母喜歡插手管孩子打架,使得孩子不知如何打架。難怪近年來時有孩子吵架、打架,發展為殺人的案件上報。記得孩提時代,打架時,有一些不成文的規定,如:其中一方赤手空拳,另一方就不能持刀攜械,單獨一人絕不對多數人,也不像父母告狀等。而不知打架方法的現代孩子,一旦事態嚴重,便失去控制,是可想像的。, 父母出面調停,理由不外乎是疼愛孩子,或擔心孩子傷到其他孩子等,打架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其實具有重大意義。而剝奪孩子這種寶貴經驗的父母,在談殺人案件前,應先考慮這點。 因為孩子經過吵架或打架,可按年齡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法。也就是說,孩子能從他們特有的方式中,利用頭腦找出妥協點,以培養社會性及協調性。然而父母中途阻止,可能妨礙孩子將來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談到打架,特別是年輕母親最無法容忍,不過,孩子經由這種過程,可發現並非所有要求均可滿足的道理。 德國作家漢斯‧卡羅薩,在他的《小時候》作品中說到,少年時代為了服裝問題和同學起衝突,於是他母親要求她說出那同學的名字,但他因不希望和同學的友情決裂,,執意不肯聽從父母親的話。 由此可見,父母的想法與孩子截然不同,所以父母介入未必能解決問題。如果不放心孩子,不妨站在客觀的立場,觀察孩子是否有危險,盡量讓孩子打,孩子打架或吵架時不惜借助他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如此才能練就獨立的能力。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