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October 2013

園長的話

幼照法隨著幼托整合後正式上路,其中之一是娃娃車的使用年限與先前地方政府不一樣,教育部統一規定,不論里程數只管車齡,只能使用十年。這樣的規定是不合乎經濟效益和成本的,以仁和而言,娃娃車的使用率一天只有上下午各一趟,車程約40分左右。因為少子化,搭車人數又少,且油價不斷上漲,目前很多園所都不設置娃娃車,娃娃車不但不是生財工具,而是多了一項固定的開銷,光是車體費用不說,司機、隨車人員、保養維修費、檢驗費、燃料稅、油費等等,這些都要錢。收支不僅不平衡,且是差很大。 因著新法的實施,去年底,車商來園接洽購車的意願,經過再三思考,負責人決定汰舊換新,年初簽約,三月交車,還辦了一場新車剪綵儀式試坐會。新的事物,總是很吸引人。 一旦決定了,就不拖延。換車之事,負責人果斷又不觀望,否則現在就是想換車也買不到,因為環保署的規定,每五年就有一個環保法規,十月以後,排氣設備必須符合環保署第五期的排放標準,車廠的製造成本增加,因此而停產。而一輛進口車要價一百五十萬元以上,對幼兒園而言實在是太負擔了。 目前全台尚有四百多輛逾齡娃娃車到處趴趴走,原訂明年一月開罰將暫緩。 台灣目前有很多的規定都如此,官員們在制定法條時,沒有經過審慎的評估,實地深入基層了解,執行的困難點何在?理想和實際的差距,一旦執行後發現滯礙難行,暫緩、延後或雷聲大雨點小的政策比比皆是。法規是訂來參考的。 而「民以食為天」的食安問題,正像滾雪球般的延燒,連小朋友最喜歡吃的御飯糰的海苔也有問題,製成品不能吃,買原料素材成分不明或有毒的添加物或農藥殘留,台灣民眾近年來真是禍從口入,吃了不少黑心食品,嚴重者染病甚至致命。黑心食品業者為私利而戕害食安,實應痛切反省自己的行徑是否太不應該了。一連串出問題的都是大廠商,政府的把關在哪裡?也不見任何人出來負責,看樣子人民只能自求多福了。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我不要當矮冬瓜

少喝含糖飲料鈣重要Q:什麼是「鈣質」阿?A:鈣質是建構我們人體器官的重要營養素,骨骼與牙齒裡頭都含有鈣質喲!Q:那我們要怎麼攝取「鈣質」呢?A:很多食物裡有鈣質,例如:奶類食物(鮮乳、保久乳、奶粉、起司等),小魚乾、豆干、芥藍菜、紅莧菜也是不錯的選擇。Q:我不喜歡牛奶,可以喝奶茶嗎?A:等一下!奶茶的「奶」指的是「奶精」,其實它是油脂類而不是奶類,可別搞錯咯!而且奶茶通常會添加許多糖,喝多了,反而更容易「橫著長」呢!Q:飲料加糖不好嗎?甜甜的我比較想喝耶!A:不只是奶茶,含糖飲料喝多了對身體都不好。吃太多糖果除了讓你容易發胖,最重要的是,商家常在飲料中添加價格低廉的高果糖漿,這些糖漿容易引起脂肪合成,造成血脂過高、肥胖,還會降低身體對食物中鈣質的吸收與利用率。Q:那改喝水果口味的調味乳行不行?A:通常調味乳裡只有一半是牛奶,另外一半添加了糖、香料、色素、增稠劑等,不僅讓你攝取額外的熱量,還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負擔,更容易造成蛀牙。Q:那我還是喝牛奶好了,可是我喝牛奶容易拉肚子,怎麼辦?A:牛奶是很豐富的鈣質來源,而且非常容易被人體吸收,還可提供優質蛋白質、維生素B2及礦物質,成長中的孩子喝兩到三杯,就能獲得一天的鈣質所需。有少數人喝牛奶後,會發生腹脹、腹痛、下痢等症狀,可能是對牛乳過敏,或者乳糖不耐症所導致,可以改喝豆漿、米漿。不過一杯豆漿的含鈣量只有牛奶的十分之一,也不像牛奶那麼容易吸收,因此可用無糖優格、無糖優酪乳、低脂起司等乳製品,補充鈣質。 文/摘自國語日報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孩子的吵架其實是一種鍛鍊

「老師,剛剛××人用他。」「老師,有人推我。」「老師,他搶我的玩具。」這是幼兒園每天會發生的事情。通常老師的處理方法傾聽後會告訴孩子說知道了,但不會去追究。有個成長記錄針對三到六歲的孩子做觀察:兩個孩子小明和小華正在玩玩具,小華拿起其中的一部汽車,小明馬上跑過去搶,雖然身旁還有很多部汽車,但這兩個孩子還是死命地爭那一輛,誰也不肯放手,最後小明終於勝過小華,奪走了汽車,令人訝異的是小明馬上舒了一口氣,把好不容易搶來的車子遞給了小華。 這樣的情況是不是時常出現在家中?如果當時父母在一旁,八成會出聲責罵,或上前做和事佬,請大的讓小的,或請較聽話的讓,一旦讓了,去玩別的玩具時,另一個還是會跟去。 只要有兩個孩子湊在一起就會吵架,而大人總是設法阻止孩子吵架,其實這是不必要的,因為孩子會一邊吵,一邊在腦中想出適合自己年齡的解決方法。也許大人正氣得要死,孩子們已經不吵又玩在一起了。 對孩子而言,吵架是鍛鍊腦力的最佳方法,父母出面阻止,這種自然的成長就受到阻礙,使孩子無法自己去思考。父母在充當和事佬之前要先提醒自己,孩子是在爭吵中長大的。 有時往往因為孩子爭吵的事,而傷了大人間的和氣。朋友告知,有個家長因為孩子在幼兒園與人爭吵,回家告訴媽媽,他今天在幼兒園和小朋友吵架,老師要他向對方說道歉,媽媽很在意為什麼是他的孩子要向對方道歉,於是到幼兒園找老師理論,老師說她沒在場,不知道爭吵的原因,但因為對方來告狀,老師就請他向對方道歉。 老師坦承處理過程是有疏忽,也向媽媽道歉,但媽媽不肯罷休,連三天到幼兒園吵,先生也無可奈何,弄到最後幼兒園園長請家長轉學,老師也因此倦怠離職。 孩子吵架那一邊是對或是錯,要從小孩子的話來判斷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沒有所謂的對或錯,只是雙方面自我中心衝突而已。原本就沒有什麼惡意,毋寧該想到自己的孩子因此受到訓練而感到慶幸才對。 三、四歲孩子,往往一些小事就哭泣,哭完了就沒事了,不像大人。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孩子打架或吵架時父母應當旁觀者

孩子開始吵架或打架時,父母心裡有何想法?根據專家的研究,情形大致如下:美國人對孩子打架,完全不干涉,雙手交叉在一旁觀戰。法國人先觀看一陣子,然後拉開孩子,讓孩子改打架為吵架。至於東方人,無論如何一定充當和事佬。 找尋新天地拓荒的美國人,對任何事都講求合理性。尊重理論的法國人與以和為貴的東方人等,各國的民族性,在父母對子女的打架態度上,均表露無遺。 最近的東方父母,似乎於濫用「以和為貴」的原則。但年幼時,打架也是常有的事,父母也沒有居間協調。 可是,最近孩子的打架情形減少,加上父母喜歡插手管孩子打架,使得孩子不知如何打架。難怪近年來時有孩子吵架、打架,發展為殺人的案件上報。記得孩提時代,打架時,有一些不成文的規定,如:其中一方赤手空拳,另一方就不能持刀攜械,單獨一人絕不對多數人,也不像父母告狀等。而不知打架方法的現代孩子,一旦事態嚴重,便失去控制,是可想像的。, 父母出面調停,理由不外乎是疼愛孩子,或擔心孩子傷到其他孩子等,打架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其實具有重大意義。而剝奪孩子這種寶貴經驗的父母,在談殺人案件前,應先考慮這點。 因為孩子經過吵架或打架,可按年齡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法。也就是說,孩子能從他們特有的方式中,利用頭腦找出妥協點,以培養社會性及協調性。然而父母中途阻止,可能妨礙孩子將來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談到打架,特別是年輕母親最無法容忍,不過,孩子經由這種過程,可發現並非所有要求均可滿足的道理。 德國作家漢斯‧卡羅薩,在他的《小時候》作品中說到,少年時代為了服裝問題和同學起衝突,於是他母親要求她說出那同學的名字,但他因不希望和同學的友情決裂,,執意不肯聽從父母親的話。 由此可見,父母的想法與孩子截然不同,所以父母介入未必能解決問題。如果不放心孩子,不妨站在客觀的立場,觀察孩子是否有危險,盡量讓孩子打,孩子打架或吵架時不惜借助他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如此才能練就獨立的能力。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孩子的世界與大人的世界

課後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到遊戲場玩,原本寂靜無聲的場地,因著孩子們的加入,三五成群的盪鞦韆、溜滑梯、攀爬、吊單槓…顯得好熱鬧,他們童稚的嘻笑聲、談話聲,充滿整個空間,自由自在、快快樂樂的玩著,享受著玩的樂趣,這樣的畫面真漂亮,也真令人羨慕,雖然有時會吵鬧、鬥嘴,不過孩子就是孩子,一下子又玩在一起了,沒有心機,沒有爾虞我詐,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 最近台灣政壇紛擾不安,像連續劇似的已上演一個月了,劇情愈來愈精彩,還驚動檢調單位約談總統,茲事體大,此政爭何時會落幕,不得而知,但卻讓我們平民百姓感到很不安,當事人吵的不是為了全民的福利,而是個人的權利。美國最近有八十萬名公務人員被迫放無薪假,是因為共和黨拒絕歐巴馬總統所提的全民健保法案,而導致聯邦政府部分機關停止運作,兩者是不一樣的議題。 大人的世界紛爭很多,特別是當官的。民主國家,人民以選票,希望選賢與能,讓賢能者來治國,為人民謀福祉,但往往事與願違,在位者忘了當初的承諾。 還好最近有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就是台灣發明創意又見發光!2013年第九屆「烏克蘭國際發明展」競賽,台灣代表團共獲69面金牌、52面銀牌、20面銅牌、3項大會特別獎,成績傲人,總成績為全球第二,僅次於地主隊烏克蘭。。大會特別獎的部分,包括大仁科技大學團隊的環保便當盒、清華大學的可降解骨釘應用、以及威奈科技公司的CIGS粉末及靶材製作方法。 其中一項奪金牌的「多功能外出萬能杖」是由年僅小學三年級的高嘉謙發明的,是本屆發明展年紀最小的金牌得主。這個萬能杖結合登山柺杖、照明手杖、驅除野狗的打狗棒、雨傘、狗鍊及拾便器等多功能,外表看似登山杖,頂部有一個指南針及LED照明燈,可在晚上或黑暗時使用。還有一向奪金牌的「音樂保溫瓶」,是一對兄妹發明的,發明的動機是兄妹兩人都喜歡運動,運動時想喝水又想聽音樂,因此,將音樂的元素納入保溫瓶的設計,不用喇叭也能聽音樂的概念。 創意無所不在,生活中處處都可尋找創意,只要多花些心思,人人都可成為創意達人。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堅守正確價值觀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父母教育孩子,就像園丁在花園裡培育花苗,希望能種出滿園芬芳。但有時候,我們自以為給足了養分,卻無意間成為美麗花園的破壞者! 前幾天,我帶著小兒子到兒科診所看醫生。孩子的眼睛,就像鷹一樣銳利,總是可以看到大人忽略的東西!果然,他在椅子縫隙發現了一張小小的汽車貼紙。 「媽媽,這個我可以要嗎?」喜歡汽車的兒子問我。我拿起貼紙看一看,還滿乾淨的!大概是前一晚看醫生的小朋友遺落的。我回答孩子:「好哇!」雖是一張小貼紙,兒子卻如獲至寶,令我覺得莞爾。 後來,某天小兒子放學後,他喜孜孜的拿出一排貼紙跟我炫耀。「你怎麼有貼紙?」我笑問他:「是不是在幼兒園表現很好,所以老師送你的?」兒子回答:「是小朋友在地上撿到後,交給老師。老師把它放在桌上,我就拿過來放在圍兜兜的口袋裡!」 天哪!怎麼可以隨便拿走別人遺失的東西?我立刻慎重的對兒子說:「弟弟,這樣不行!你怎麼可以拿走老師桌上的東西?」兒子很委屈的說:「可是,那是地板的,不是老師的呀!」我對孩子解釋貼紙一定是某個小朋友遺失的,兒子這才點點頭。 突然,我聯想起先後兩件事;兒子兩次都拿走了「沒有主人」的貼紙,結果卻完全不同。雖然,他還不能精確表達自己的困惑,但在他小小的腦袋一定浮現「為什麼」。 在不知不覺中,身為父母的我們到底給了孩子什麼?我們都同意「不是我們的東西,不可以拿取」的價值觀;撿到錢包、手錶,都可以清楚的指導孩子:「那是他人遺失的物品,要交給老師或是警察處理。」但是,為什麼遺失物是一張貼紙,就可以改變教育立場?難道我們是根據拾獲物品的貴重程度,來決定是否依循這個價值觀?如此判斷,我真的是錯了! 在那天夜裡,我凝視兒子沉睡的臉龐,輕輕撫著他說:「謝謝你,給媽媽上了這一課!媽媽會更謹慎做個好園丁,堅守正確的價值觀,願能讓你生命開出美麗的花朵,結出甜美的果實。晚安!」 文/檸檬媽媽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