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y 2013

園長的話 – 爭執和原諒

最近因著菲律賓公務船攻擊台灣漁船事件,導致一漁民喪失生命連帶的我國與菲律賓之間出現緊張的外交關係,引發國人對菲國的撻伐,更期盼政府能夠拿出魄力提出嚴厲的譴責。此事件自5月9日起至今仍未落幕。很簡單的一件對錯事情,在大人的世界,且是國與國間的問題,就變得更複雜。我們常教導孩子,做錯事就要勇敢的認錯,誠心誠意的尋求被害人的原諒,讓問題能夠獲得解決,來修護彼此破裂的關係。 「對不起,請你原諒我!」「好,我原諒你。」原本有爭執的兩人,很快的又手牽手玩在一塊了,這就是孩子,而我們不都也是這樣長大的嗎? 儘管時代進步,社會變遷,人們思想不斷改變,身為教育者的老師或許教育下一代的方法有所更新,但基本精神無法脫離古訓的範圍。教育的目的不僅包括了知識、經驗的傳授,心智的啟發,更包含了行為模式,情感認知,及性格心性的養成。 人不能離群而居,必須與他人一起生活,而生活中摩擦、紛爭常有的事,彼此的退讓、容忍,都是需具備的重要修養。很多時候大人錯誤的示範,成了孩子模仿的對象。一句對不起會有這麼難嗎?實在很難理解。想想當幼兒園老師雖然很辛苦,但卻能享受在他們的單純中,是忙碌中一種幸福的生活。 幼兒園在四月底舉辦創意積木觀摩賽,看著一件件出於孩子們動手動腦所組合出來的作品,心裡有好多好多的感動,參賽小朋友游刃在他們的想像世界裡,專心的以積木拼組想像中的圖像,當作品完成時,所露出的那種滿足的笑容,是自我肯定所散發出來的一種生命力,令人為之動容。 創意主題是交通工具,問寶貝所組合的作品是什麼?~自動車、運輸車、公車、噴射快速機、暴龍車、火車、機場與飛機、火車站…,他們很清楚自己所設計的作品是什麼,好有成就感。 欣賞也是重要的學習課題,老師們也趁機帶著小朋友一件件的欣賞,開闊他們學習的境界與視野。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創意的來源

我國向來在教育及研究上集中在應用方面,而缺乏創新及創意。但在知識經濟的發展下,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變成是能設計、創造者,而非應用技術的人力。我們必需檢討目前學校的課程規劃以及教育方式,以適應社會的需求,以符合學生的需要。 創新及創意的來源,其實在於我們對事物、及一般認定事實的質疑,在我們教育體系中學生扮演著努力吸收的角色,對教師教授的內容很少抱持思辨或批判的態度,一切的學習都是被動的。這是對創意最大的殺傷。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能以創新為導向,那麼我們的文化、產業、經濟一切都要落伍。 我們要確實釐清知識型社會的定位,規劃知識經濟發展時人力的需求。更要扭轉學校教育,朝向創新研究之精神與制度發展。 創意的來源 創意是人們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卻在逐漸抹煞我們的創意。創意也許只像我們小時候好奇、愛問問題而已。問問題是創意的主要來源,沒有問題代表沒有創意。科學研究從問題開始、學術論文從問題開始、藝術創作也從特殊的表現 (問題點) 開始。而問題在我們小的時候是大家都有,「每事問」正是我們要重拾的精神。 讀書是培養創意的好方法。書本對於事物的描述、思想的深度都不是其他媒體所能比擬的。書本中也許條理分明地分析、也許無邊無際地高談濶論,卻都能引發不同類型的思考。 但是讀參考書、作考題就沒有這種好處了。這些材料太死板、沒有想像力,因而引發不了創意;在作這些練習時,你只是機械、被動地被「拷問」,而不是在與作者對話。人們對自己所熟悉的事物都有依賴性,這依賴性就造成慣性和惰性,後來連思想也跟著僵化了。我們應該多嘗試自己還沒涉及的領域、自己不熟練的技術,才能擺脫慣性,爆發出突出的創見和能力。 今天不論國家與企業,要生存發展都需要以知識為基礎,企業主要的投入是知識,主要產出也是知識,知識的吸收,消化及產生是企業活動的主體。而知識的獲取及傳遞,必需要是創造性的過程,對組織才有長遠的利益。因而企業主要的責任就有一點像學校,必須以培養知識團隊、創造知識為職志,才能開創成功的事業。 藝術活動是最高層次的創意來源,因為它講究的主要的就是創意,不是技術、表面效果或商業價值等。 在藝術教育裏,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創造的過程中,變得更富於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用於何處。 培養創造力的方法 總合以上,我要提出一些培養創意的方法: 1.認識自己,尋找興趣2.接觸各類活動,發揮各種潛能 3. 不怕錯誤、不斷嘗試 4. 常提問題 5. 主動參與各種活動 6. 不要自我設限7. 培養看書的習慣8.多從事旅遊、多增廣見聞9.讀一些傳記,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10.多關心社會11. 多實現自我,少與人比較 12. 自己解決困難 13. 學校要超脫教讀書的場域,而變成知識的工廠:教師是工廠的工程師,學生也是知識的製造者。 14. 企業要像學習組織不斷創新、不斷學習。 15. 從事藝術、設計等創作,最能提升創意能力,每個國民每週應當至少參加一項藝術活動,才能維持他 (她) 創意的泉源。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這個星期的天氣極為不穩定,突然來的一陣雨,讓平靜的生活起了漣漪,陣雨若在上下班時間,路上的交通肯定是打結,趕時間的人們更會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過可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更加小心的在天雨路滑、視線不佳的天候中耐心的等待,保護自己的安全才是。每年五、六月為台灣的梅雨季,梅雨期間天氣以陰雨為多,但偶而也會有不下雨的好天氣出現。台灣梅雨之產生通常是因為此季節大陸冷氣團與太平洋暖氣團勢力相當,常在華南至台灣、琉球一帶相持不下,形成滯留鋒(又稱梅雨鋒)。因為鋒面帶上常有低氣壓擾動發生,並伴隨著中雷雨到大雷雨,可為台灣地區帶來豐沛的雨水。 梅雨季節的到來,會帶來生活上諸多的不便,特別是剛好有戶外教學或活動時。 說到活動,上星期六的母親節慶祝會,感謝神賜給我們一個好天氣,讓我們的慶祝會得以順利進行,也因此親子能共度一個溫馨又愉快的週末假期。 慶祝活動,家長有好多好多的感動,從開場中班小朋友一聲聲「媽媽我愛您」揭開序幕-各班表演到最後的親子律動-感恩時刻-親子的擁抱~媽媽我好愛您~讓家長從感動-欣賞-參與並樂在當中。顯然我們的策略是有效果的,好多家長分享今年的母親節好不一樣哦! 確實是不一樣,因為主題就很特別了~無敵鐵媽媽~,由音樂老師們編劇「我的媽媽是個超級大忙人,她每天都工作到很晚,就連星期六也要上班,真的非常辛苦,所以平常放學回家,我總是一個人在家,一個人做功課,有時候好孤單,好想媽媽在身邊陪我,給我抱一抱。雖然媽媽每天都很忙、很累,但她卻一點都不喊累,還要幫我做好多好多事情,幫我檢查功課、打掃房間、幫我洗衣服、載我去上才藝課、睡前還要說故事給我聽,媽媽真的好有活力,好像無敵鐵金剛一樣,超級厲害的!」 好寫實的劇情,在現實的生活中,每一個媽媽真的都像無敵鐵媽媽一樣,我們好像沒修過「媽媽的角色」這門課,但每個當媽媽的不論年齡的大小,都「為母則強」,好像是與生俱來的特質。 媽媽用盡一生的愛,從懷孕開始,經過生產的痛苦,到嬰兒出生,用愛來養育、照顧、關心、保護,不怕辛苦陪伴寶貝們走過人生每一個階段,期待孩子能健康、快樂、平安的長大。甚至孩子已經成家立業,為人父母了,媽媽愛孩子的心仍是不變的。 媽媽,是神賜給我們每一個人最好的禮物。 祝 平安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禮物

今年小玲的外婆生日,阿姨們特地從國外回來一起慶生,而他們的裝束讓小玲看得目瞪口呆:平日家庭主婦裝扮的大阿姨,竟穿上套裝,足蹬高跟鞋,妝容更是別具心思;一向幹練的小阿姨,卻穿上洗白的麻料 上衣配淡灰色長裙,一臉素顏。小玲忍不住問:「大阿姨,為什麼要這麼盛重打扮?」大阿姨說:「妳外婆每次出門,一定把自己打扮的大方得體,表示她重視這件事、這個人、這個約會。所以,我要特別裝扮,表示我的重視。」小玲接著又問小阿姨,她則說:「我穿的是外婆做的衣服,以前生活艱苦,但外婆仍一針一線的縫。所以每次來看她,我都會穿上她細心做的衣服,表達我的感恩。」回程路上,我問:「媽,為什麼您沒有特別做什麼呢?」媽媽摸摸我的頭,說:「因為我帶了外婆心愛的小外孫女啊!」小玲才明白,表達心意的方是會因人而異,但相同的是那份真誠的愛,才是最珍貴的。 摘自蒲公英月刊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星期三上午的小提琴成果發表會,吸引了好多大班小朋友的家長到場觀賞,大家聚集在活動室,期待著孩子們拉小提琴的模樣。而大班寶貝也果然不負眾望,上台表演奏小星星,有模有樣的像個小小演奏家,中小班們好羨慕,尤其是麗娟老師,問園長新學年還有沒有這樣的機會?嗯~那就要看姜老師是否還有研究經費了!因著崑山科大姜老師申請國科會的研究經費,邀請三所幼兒園做小提琴教學研究,今年大班小朋友除了原有的音樂教學外,多增加一堂小提琴的學習。從上學期十月開始每週五下午至今,從不認識小提琴到如今能夠上台演奏,這其中有很多辛苦面;除了要感謝姜老師的指導及三位助理學生,最該感謝的是Hellen媽咪、Kady媽咪,上課中一面要協助指導,一面要做課室的管理,在團體教學中還要鼓勵不感興趣的孩子,若不是有顆願意的心,是無法成就的。不過,辛苦總是有代價,老師說看著孩子在台上的演出,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星期四下午原民委員會召開一場多元文化教育推廣會議,由主委主持,邀請參與的幼兒園出席參加,希望透過推廣,讓幼兒對多元文化的認識、了解並產生興趣,落實語言平等的政策。 何謂多元文化?世界上有著許多不同的國家,隨著交通建設的發達,縮短了國與國之間的距離,透過彼此往來交流,使我們生活中充斥了許多外國的文物;另外,不同國家的人會因某些因素而遷移到另一個國家,隨著時代不斷的演進,一個國家內漸漸的住進了許多不同國籍的人,也因各國文化風俗習慣的差異,而有了許多不同風貌的文化。 近年來移居至臺灣的外籍人士日益增多,其中有許多是因結婚因素而定居。而這些外籍配偶大部分是來自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地區的國家。 隨著外籍新娘子女的出生,外籍新娘與他們的下一代成為繼閩南、客家、原住民後的新興族群,這種「新移民」不斷增加的情形,似乎已揭露出台灣將發展成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我們要學習尊重及包容不同的文化,進而欣賞自己和其他人的文化。若大家都能瞭解彼此文化的差異,各自的文化又得到尊重,那就易於消除許多歧見,而能創造出一個和諧融洽的社會。 原民會主辦的是針對原住民族群的文化推廣。仁和今年因著有二名原住民身分的幼童,而被邀請參與多元文化原住民族語的推廣教學活動。四月29日起至七月底,每週一上午10:40-11:40,由阿美族的Afas-吳美芳老師,穿戴阿美族服飾,以她豐富的教學經驗,帶領全園小朋友,透過音樂、舞蹈,認識阿美族的文化及日常用語-原住民的歡呼、掌聲,打招呼的用語,跳舞時的單牽手、雙牽手,女孩揹的情人袋..等,孩子們語言的學習力、記憶力很強,二堂課下來,很快的就學會了。 祝 平安喜樂 別忘了明天星期六上午8:30與仁和有約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啟動孩子語言發展

很多家長詢問孩子語言發展的問題,有些父母為孩子兩、三歲仍未能說出單字而感到憂慮。這確實不能掉以輕心,須及早改變這種現象。很多研究顯示,幼兒最早始於胎兒期便開始學習語言,胎兒在母胎中已能分辨母親的聲音。當嬰兒出生後,啼哭、牙牙的聲音已經是語言的開始。語言是與人溝通及學習的工具,思維的工具。人類的語言可分為「外在語言」及「內在語言」。「外在語言」是指口頭表達的語言、符號語言即文字、手語及圖像等。而「內在語言」是指我們思考時大腦所運用的語言及圖像。所以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有很大的關係。語言發展影響 颿臚l的智能、情緒、人際關係等各方面的發展。孩子遲遲未懂說話,情況嚴重的話,就有可能影響其溝通能力及認知的發展。 一般說話遲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孩子先天的語言功能出現問題,這情況父母必須及早帶孩子進行專業語言評估,以作出跟進及輔導。另一個原因是孩子  乏語言學習的生活環境。由於父母忙於工作,無暇與孩子溝通,孩子少了學習語言的機會。這種情況在香港愈趨嚴重。 及早觀察孩子語言能力語言是一個社會化的學習過程,孩子的語言發展必須經由環境互中模仿及學習而獲得的。當然孩子的語言發展亦受到先天因素所影響。所以,孩子雖然天生已具備語言學習的能力,但如果沒有後天語言環境的刺激,他們的語言發展便會受到影響。反之,縱使孩子已有良好的語言環境,但其先天語言能力有所障礙,也會令孩子語言發展遲緩。因此,父母必須多多留心觀察孩子的語言表達,以判斷他們的語言發展情況,及早給予孩子語言輔導是非常重要的。 零至三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孩子會從生活環境中學習運用語言及與人互  溝通。這時期語言表達亦會影響幼兒的思維發展,因此,父母應讓孩子先學習第一語言 (母語) 以建立語言表達的穩固基礎,才進入第二語言 (外語) 的學習。不然,會令孩子語言學習產生混亂,更甚者會令孩子語言發展遲緩。與小朋友交談時,他們的童真常令你會心一笑:3歲的欣欣得意洋洋地說:「甘校長,我同媽咪做了很多曲奇餅請小朋友吃,很好吃喔!」我笑?問:「真的嗎?可否請我吃一塊?」欣欣神氣地說:「沒有了,小朋友全部吃完了。」我問她可否下次再做曲奇餅請我吃。欣欣猶豫一會說:「如果你乖,我會請你吃。不過,我很忙,沒有時間做。」我好奇地問她:「你忙甚麼?」她數?手指一本正經地說:「我要玩啦,要睡覺啦,要吃飯啦,還要上學啦……所以無時間。」 語言是人類溝通的重要工具,也是反映每個人的思維發展。孩子講出第一個詞語以前,就已經能聽懂簡單的意思了。例如說:「媽媽和你上街啦!」一歲的孩子便馬上去拿他的鞋子。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語言發展與認知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幼兒學習語言是聯繫?生活中的情景,透過模仿而學習得來的。因此父母應在生活中善用機會,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 啟動孩子語言發展的層面: (1) 教導正確發音:由出世到2歲的孩子會「牙牙學語」,這是孩子自發性的聲音,隨後他們發出的一連串聲音,是孩子模仿成人說話的開始。以正確的發音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如:「你想吃蛋糕?」同時父母與孩子說話時,應與孩子眼睛成水平,因為嬰幼兒最初學習語言,是模仿成人口形發音的。所以父母與年幼的孩子說話時,速度應稍慢一點,發音要正確,以利孩子從中學習。(2) 增加豐富的詞彙:與孩子說話,父母可以用完整的句語表達,以增加孩子學習詞彙的機會。如:「看!有一隻小花貓。」、「媽媽和俊傑一起去逛街。」、「俊傑現在飲奶。」。(3) 發展連貫性的語言:如「媽媽抱俊傑講故事。」、「我們吃完飯之後,便可以吃雪糕。」讓孩子學習用連貫性及完整的句子表達,有助他們描述生活的情景,及表達自己所想所願。父母應多與孩子說故事、唸兒歌及鼓勵他們學習描述圖畫及生活照片中的情景 0至3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孩子通過語言認識自己,與外界溝通聯繫。孩子的語言學習是融合於生活的經驗中,父母應抓緊與孩子的每一個生活片段,作為孩子的語言模範,並鼓勵他們運用語言表達自己。 作者-甘愛萍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無敵鐵媽媽!

地球繞著太陽轉動的速度實在太快了,怎麼剛在迎接新一年的到來,一眨眼已是五月了,速度快得驚人,讓人來不及思考與回顧,新的一天、新的一月就已悄悄到來。而今時序已來到五月了。五月,是如雪紛飛的油桐花盛放之美麗季節,更是一個充滿溫馨和愛的月份,五月有一個令人期待又有愛的節日-母親節。 因著母親節的到來,幼兒園今年也不例外的將舉辦慶祝會,讓寶貝們藉著表演來表達對媽媽的謝意和愛意。 慶祝會時間就訂在下星期六上午,由香菇、虹伶、美佳三位音樂老師共同編劇、策劃、執行的音樂饗宴,您可不要錯過哦! 節目的名稱是「無敵鐵媽媽」! 無敵鐵媽媽!好好玩哦,孩子們覺得好有趣,Mandy說媽媽是鐵做的,孩子們笑得好大聲,唱起歌來更是鏗鏘有力: 「無敵鐵媽媽!無敵鐵媽媽!每天都在家陪伴我,替我讀書還有寫功課, 保護我,不罵我,一級棒!漢堡,薯條,可樂,冰淇淋都給我!」 剛開始覺得歌詞怪怪的,怎麼會是替我讀書還有寫功課?老師說要改成教我讀書才對,不過作詞者好像要凸顯鐵媽媽的特質,才會如此寫的,所以就沒改了。以字報呈現歌詞,並讓小朋友了解字義。 還有一首「抱抱」的歌曲,同樣也以字報呈現: 「孤單的時候需要一個擁抱,跌倒的時候請你抱抱我;傷心的時候需要一個擁抱,愛我的時候抱抱我。喔!抱抱,喔!抱抱,每個人都需要;喔!抱抱,喔!抱抱,帶給我溫暖;喔!抱抱,喔!抱抱,每個人都需要;喔!抱抱,喔!抱抱,帶給我勇氣。」 好寫實的詞,配上輕柔的旋律,唱起來好有感覺、好感動,孩子們一下子就學會了,特別是會看字的小朋友。再教寶貝記歌詞的方法,主歌裡有四種不同的情境,第一孤單~什麼是孤單,沒有伴一個人;第二是跌倒,大家都知道意思;第三是傷心,是難過哭的時候;第四是愛我,經過引導,就連小班也很快就記起來了! 接著讓小朋友互相擁抱,擁抱老師,頓時在濕冷的空氣裡充滿了一股暖流。 祝 平安喜樂 別忘了下星期六上午8:30與仁和有約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擁抱 對孩子的意義

根據幼兒發展的研究,觸覺是寶寶與生俱來的能力,剛出生的嬰兒很喜歡被觸摸,因為透過觸摸寶寶會感覺被安撫,會有愛與安全的感覺,所以給寶寶的觸摸與擁抱是愈多愈好。擁抱的力量 「擁抱」對寶寶到底有什麼影響呢?先來看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發生在澳洲,一位澳洲婦人懷孕27周早產生下龍鳳胎,男嬰出生20分鐘後醫師宣告他夭折,但不捨的媽媽將男嬰抱在胸口道別,並不斷和他說話,沒想到2小時後,男嬰竟然奇蹟似地恢復呼吸,目前已是個健康的寶寶。 第二個例子發生在台中市,一位媽媽也是早產生下只有500多公克的龍鳳胎,媽咪學習袋鼠媽媽經常將兩個寶寶抱在懷中,讓寶寶感受媽媽的心跳與體溫,兩個嬰兒也順利長大。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心理學家已證實,擁抱具有心理治療的能力,可以促進健康、快樂、安定感。 幼兒階段:持續擁抱建立愛與安全感 如果問家長你抱過孩子嗎?多數人的答案會是:抱過。因為在嬰兒時期多數家長會抱孩子,但隨著孩子年齡漸長,抱孩子的機率就愈少,所以若再問家長孩子上幼稚園或小學之後有持續給予擁抱嗎?給肯定答案的家長人數一定銳減。其實孩子除了嬰兒時期需要抱抱,幼兒時期也一樣不能缺,甚至到長大成人也都需要擁抱。 1歲左右的幼兒正處於人際關係萌芽階段,此時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寶寶的愛與安全感,擁抱是很好的表達方式,當寶寶覺得自己是個被愛的人,如此才能發展出相信人的基礎,接下來才能在相信人的基礎之下開始發展第一步的人際關係。 另外,多擁抱也可以降低幼兒階段孩子的分離焦慮感,黃秀琦老師表示,從2、3歲開始,孩子陸續就要進入托兒所或幼稚園,面對陌生的環境以及需要與親近的人分離,通常分離焦慮感會很嚴重,透過平日多多的擁抱,是可以有效降低分離焦慮感。建議家長每天可在固定的時間,例如孩子早上起床時、出門上學前、放學回家後以及睡前都給孩子一個愛的抱抱,讓孩子一方面感受父母的愛與溫暖,也因有固定的時間,可讓孩子有所期待。 當然,除了這些固定的時間外,家長也可以視情況給予擁抱,重點是每次與孩子擁抱時,家長要帶著愉快的心情與專注力,孩子是很敏感的,他可以透過這種無言的交流感受到你的愛,反之,若家長以敷衍心態或帶著怒氣擁抱孩子,孩子也能敏銳的感受。 每天在固定的時間,例如孩子早上起床時、出門上學前、放學回家後以及睡前都給孩子一個愛的抱抱,讓孩子一方面感受父母的愛與溫暖,也因有固定的時間,可讓孩子有所期待。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