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December 24, 2012

園長的話 – 「人和」

最近震驚全世界的頭條新聞,就是美國發生了非常慘重的校園槍擊事件,在這場悲劇當中,共有27人喪生,其中包括20個6-7歲的小朋友,美國社會一向非常重視兒童安全,這個事件讓美國總統歐巴馬傷痛而落淚。雖然事件很令人傷心,但在這件悲劇的同時,也有些人讓我們真正感到人性光輝的一面;例如27歲的年輕老師Victoria Soto被人發現用身體擋在孩子的前面,失去生命,而該校的校長事後也被發現似乎在試圖阻止槍手的時候也喪失生命,身為教育工作者,這些老師保護孩子的意志和勇氣,就跟20年前在桃園發生的火燒車事件中獻身保護小朋友的林靖娟老師一樣,會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現在大家都在想,為什麼一位20歲的年輕人會變成如此狠心的槍手,雖然目前為止槍手的背景和動機還沒有完全被明朗,但也已經有幾點事實浮現。首先這位槍手非常聰明,16歲就到大學修課,但似乎有社交障礙,他的高中同學形容他是一個會躲在角落的人,而且幾乎不曾看到他有朋友或跟其他人交談。 他小時候似乎曾在家中自學一段時間,根據媒體報導,他的母親在他小時候因為和學校意見相左,而讓他在家中自學一段時間,我們大概可以確認他與其他人相處上有非常大的問題。 人和人之間的相處是永遠學習不完的課題。幼兒園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開始,學習團體生活相處的模式與人際關係的建立,從家裡到幼兒園有很大的不同,不僅只是空間變大,環境更豐富而已,更重要的是聚集了一群三歲至五歲的小朋友,寶貝必須獨自一人面對群體的生活,沒有家人的陪伴,父母的代勞,凡事必須靠自己去完成,建立自我存在與同儕互動的的能力,享受群體生活的樂趣。 孩子們在家是爸爸媽媽、阿公阿嬤的寶貝,凡事以他們為優先,但來到幼兒園,就得學習與人相處之道,這就是邁向社會化的第一步,比起數學、注音符號、英文等知識,這個功課更重要,不是教就會,而是從相處中修正彼此的銳角,是值得父母花更多心思去注意的。 每個孩子資質、個性都不同,有的比較外向,容易和別人打成一片,有的比較內向;不是外向就一定好,內向就不好,有時候太活潑外向的孩子,反而會忽略別人的感受,作為爸爸媽媽仔細觀察孩子和其他人相處的方式,多和老師互動,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教導他們要彼此尊重、互信、相愛等;當孩子與人發生爭執,或是不如意時,需要耐心的了解事情的原由,不可護短;若是吵著不上學或不想參與活動,亦需耐心的詢問孩子的想法,鼓勵他們不要放棄,要多和小朋友相處,孩子一定能在幼兒園裡學習到「人和」的意義和方法。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孩子人緣不好,怎麼辦?

你的孩子總是悶悶不樂,在人際關係上無法獲得幸福感嗎?除了課業成績的關心、物質的供應外,父母在孩子的交友上,也能幫忙推一把! 佳芸的父母從小就很疼愛她,常買漂亮的衣服和最好的玩具給她,但因工作忙碌,陪伴佳芸的時間少,所以她總是一個人看電視、玩玩具。唸小學後,因不太懂得跟同儕說話、相處,也不知如何與他人分享,同學看她漂亮,東西用得好,以為她很驕傲、不想和其他人來往,所以也不和她做朋友,久而久之,佳芸愈來愈害羞,甚至討厭上學和學校生活。 小威身材矮胖,成績不好,又不愛跟人說話,在班上如同一個隱形人。下課時,他總是趴在桌上假睡,偷聽同學們在談論什麼。有天,他聽見有人談論他,內容卻是:「他是垃圾好不好!成績那麼差,長得又醜,乾脆丟進垃圾桶算了!」想哭的他,怕同學嘲笑不敢哭出聲。回家後,爸爸只問考試成績怎樣?當然,又是一陣打罵。「沒人喜歡我,我真的是垃圾嗎?」他連作夢也這樣想著,卻沒勇氣問任何人…… 祖伶有一個十項全能的姊姊,成績好、聰明、漂亮、個子高、又幽默,是學校裡的風雲人物,在姊姊陰影下,父母的讚美總輪不到她;在學校,老師、同學開口閉口都問姊姊的事,對她漠不關心。祖伶其實也以姊姊為榮,但這種不被重視的心情,常使她傷心、失落、吃醋,慢慢的,她個性變得愛比較,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忌妒別人所擁有的,人緣自然愈來愈差。 後天環境、性格特質 是孩子人際上的絆腳石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吳佑佑指出,交朋友是件很複雜的事,需要花時間學習、經營和維持,而孩子會出現的人際障礙,往往不是單一因素所造成。大致來說,可從「後天環境」與「自身性格特質」兩大項來剖析。 「後天環境」方面,首先面臨的是「缺乏交友環境」,因家庭結構小家庭化、少子化,失去過往大家族親朋好友常往來,及街坊鄰居在外玩耍那樣自然的環境,孩子的休閒時間常用在看電視、玩玩具和打電動上,沒機會與同齡的小朋友互動,學習應對進退、施與受,也不善於和他人分享。 此外,「缺乏同儕間的話題」也是人際疏離的原因。因家庭環境、父母要求的不同,孩子接觸的興趣也多不一樣,朋友間的話題便開始產生歧異,但孩子在求學階段最需要的就是同儕肯定,最怕有「朋友會的我不會」、「朋友說的我不懂」的疏離感,這樣的疏離,或多或少會造成人際關係的障礙。 除了後天環境,孩子遇到交友障礙的最大原因就是「自身性格特質」。個性絕對是影響人際關係的主因,有的孩子像佳芸一樣害羞、沒自信;有的和祖伶一樣,希望獲得肯定,卻常比較、看不到自己優點;有的小孩則太強勢、不懂分享、不肯妥協,有的個性太衝動、不能忍受挫折。 其次,外型、氣質或語言,都會影響人際關係是否順利。「觀察力」也是人際關係的一大重點,有些孩子個性上沒有太大缺點,只因「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讓人不開心的事」,常被朋友視為「白目」,無形中成為人緣不好的孩子。 模擬社交生活 創造孩子的交友圈 父母如何為孩子營造交友的環境?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提議,寒暑假時,可安排孩子參加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在不競爭的環境下,透過營隊與來自四面八方的人相處,學習應對進退,與他人共同完成一個目標的團隊合作。現在更有屬於兒童人際關係培養的主題性營隊,讓孩子利用一段時間,系統性地學習人際關係的相關議題與技巧。 她提供一個自己的小撇步,就是與幾位有相近年齡孩子的親朋好友輪流帶團,固定一個週期,例如每週或每月,帶所有朋友的孩子一起出遊,這麼一來,不輪班的家長有夫妻獨處的時間,輪班的家長可依自己的興趣,選擇帶一群小朋友去郊遊、逛街,或參觀博物館、遊樂園。 孩子不但能學習跟父母以外的長輩相處,也有機會接觸不同背景的小朋友,開啟另一層結交朋友的機會,而家長間也有共同分享的話題,這方法對孩子及家長的人際關係都有很大的助益。 吳佑佑也說,孩子的生活圈狹小,父母的確需要花時間參與孩子的生活,幫助他們學習交朋友,她建議,家長有時要暫拋父母角色,不要只以權威態度叮嚀孩子功課、健康等,有時必須化身為孩子的朋友,陪孩子一起玩樂,在玩的過程中,參與孩子的人際關係,讓他們瞭解如何跟朋友應對進退、分享等,而這樣的方法,也能彌補兒童社交環境不足的缺憾。 如果面臨孩子個性太害羞,無法主動交朋友的情況,父母也可到學校當義工媽媽,參與孩子的交友圈,為孩子提供話題;或主動幫孩子邀請同學到家中聚會、舉辦一場郊遊踏青等,在過程中教導孩子培養人際關係的方法。 【文/洪廷芳】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