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November 23, 2012

園長的話 – 感恩節、感恩月和親職講座

「星期六的親職講座,映涵玩得非常愉快,我們大人也獲益良多」、「17日的親職講座,筠晴爸爸回家一直對學校的用心讚美有加」、「一到仁和的活動室,就發現怎麼不一樣?以往都是排放好桌椅,這次竟然是桌椅放兩旁,玩起活動來了。真的回味起兒時的童年回憶了,真的好開心;闖關遊戲設計的真好,除了讓孩子動動腦,還能讓孩子學習守秩序、排隊,在玩與遊戲中學習,讚;今天的活動,柏睿直呼好有趣,用色紙排出各種形狀,回家還拿出色紙考爸爸,爸爸不會還由羽宣教導,太好玩了。」…. 感謝透過每週教學資料本,對上週六仁和所舉辦的親職講座「數學變遊戲」回饋分享的家長,從分享中更確定我們的用心沒有白費。特別是蘇羽宣的媽媽,不僅以口語表達感謝,又將感謝化為長長的文字敘述,真是太感動了! 誠如蘇媽媽所言,以往都是排好桌椅等候家長到來,今年卻沒有。是啊!當決定以「數學遊戲」為講題時,心想~去年此時的親職講座也是數學遊戲,題目、講師都一樣,家長一定會認為~聽過了,果不其然,報名人數創新低,怎麼辦?又不能更改,改講題參加人數會變多嗎? 為了讓參加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設計讓親子一起玩的數學遊戲,讓家長能樂在當中,從玩當中體驗產生認同感」的想法,不斷的在腦海中反覆思考著,於是和講師溝通、交換意見、尋求共識後,設計安排活動的流程,進行的方式和工作分配。 當天下著濛濛細雨,正自我消遣著~一年365天,偏偏選了一個下雨天,但林阿姨說「遇雨則發」,念頭一轉,都變成好事。 活動尚未開始,家長陸續到來,見座椅排在活動室兩旁,心裡大概在想-搞什麼東東。 家長站著接受歡迎是第一次,所以不嚕嗦,很快的由文璐老師進行破冰遊戲-一二三木頭人、機器人、睡美人、小矮人;接著許老師以撲克牌玩找朋友、口香糖黏黏黏和生日快樂的遊戲,家長的心和臉開始融化了;闖關遊戲更是熱鬧,親子人手一張闖關卡,過四關的到最後可獲得許老師的遊戲卡一份。 點心過後,恢復以往有桌子、椅子的型態,在麗娟老師的手指搖、猜謎後,許老師以串珠、撲克牌和色紙帶領親子玩數學遊戲,用色紙排出各種形狀,大家都樂在當中。依芯媽媽說:很棒,去年有辦過嗎?怎麼沒印象! 感謝仁和團隊的合作,讓活動能夠順利的進行和完成;感謝遠從屏東來的許老師,活化教學的方法,讓學習變得自然、有趣;感謝參與的家長和寶貝們,從操作中擁抱學習的樂趣。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生活中有很多要感謝的人、事和物。星期四是感恩節,照往例舉辦感恩節活動,寶貝們製作感恩卡、感恩樹和火雞圖,校園裡充滿了濃濃的感恩味。透過影片,介紹感恩節的由來;華盛頓家的原住民高山青舞;各班的火雞舞鬧熱滾滾;恩恩的一天-戲劇表演,讓孩子學習感恩的心;吟唱謝謝你的歌曲,感謝園內的師長們,並大聲呼喊~謝謝爸爸、媽媽、阿公、阿嬤;在感恩聲中結束感恩節的活動。 感恩節、感恩月,為了不澆熄寶貝們感動的心,我們製作一本感恩護照,請家長務必協助寶貝們做記錄,讓感恩的心,變成孩子們帶得走的品格能力,一輩子受益無窮。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 開放態度視野大不同

這幾年我到各地去演講,分享經驗之際,不時遇見人們提起對整體大環境中,那種看似與教養學習發生衝突所產生的困惑;其中最常見的,莫過「無法改變大環境」,父母該如何做才好?環境如此,父母又能怎麼辦呢?其實類似的疑惑不僅來自臺灣,也常出現在各地的的華人世界裡。生活接觸的事件是多元可貴的教材 之前回台期間,兩個女兒在台北讀了三年書,有一回孩子提到班上有個經常遲到,甚至很晚才到校的女同學。我一邊聽孩子描述,一邊問了幾個問題,最後發現那個學生不在學區內,她每天得搭一個多小時的公車從外縣市來上學。她的父母離異,分隔兩地;在念中年級時,她幾次因探訪母親,太晚回家,而遭父親家暴。 約略了解女兒同學的背景後,我問兩個女兒:「換做是你,你會表現得比她更好嗎?是否能夠每天準時上學呢?」女兒們思索了好一會兒,雖然沒有即刻回應我,但從他們的言談中,我知道女兒深刻的感受到自己何等幸運。 人們通常喜愛好孩子,喜愛循規蹈矩功課好的學生,希望孩子見賢思齊,多接觸好模範,遠離壞榜樣。因此,總希望孩子看到好孩子與不好孩子的差別,隨著一般社會價值觀,引導孩子對齊他人貼標籤、扔石頭。 其實父母母、師長可以有所選擇,不必隨波逐流,而是陪孩子探究事情發生的成因,去發現不同個體成長的過程,理解每個生命的成長原本就不是容易的事,不要輕忽、蔑視任何人事。了解事情始末,就比較能夠珍惜自己擁有的事物與所處環境,學會用寬容看待一切。 所以,一直以來,在面對教養與教育的疑惑時,我總是給予建議:「當環境相對保守,一時三刻難以改變時,父母、師長可以選擇給孩子更多元的歷練;在封閉、保守的環境中,給予孩子更寬廣的視野和空間;在過度競爭的環境中,讓孩子看到更寬大寶容的心境…」 父母樹立價值典範養成孩子寬容心胸 我們永遠可以帶孩子看見不同的世界,給予多一點不同的養分與視野,多啟發他們人文涵養的同理心。這不是只有在家庭停教育的小世界裡,更是用於教育的大環境中。 當一個環境只重視給孩子吃肉時,我們就有責任讓孩子知道青菜、水果的可貴,甚至讓孩子深入認識肉類其實很多元;並不是大環境認為讓孩子吃紅肉最好,我們也跟著對孩子說:「其他都不重要,你只要吃紅肉就好。」 孩子越清楚事物豐富多元,並不表示他們將和整體環境格格不入,而是擁有更敏銳的觀察力與同理心去看待環境可能忽略漠視的人事物。 帶孩子去看不同的世界,不是要孩子刻意追求特立獨行,或故意彰顯與眾不同,而是因為我們確實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導引他們養成重視生命、尊重差異的人生態度。 這就是父母能為子女樹立的生命典範。 典範,不是毫無情感的教條、大道理或者空洞的口號,而是父母身體力行的生活實踐,也是對周遭人事物都能誠心敬重的基本態度。 典範,絕不是永遠完美無缺、無懈可擊,而是讓孩子從日常生活裡了解父母堅持的原則,以及樂於學習成長的開放態度。 當孩子看到我們努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大人時,也會從中認識生命的價值,學習為自己負責,並具有追求美好生活與環境的勇氣。 文/摘自國語日報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