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November 5, 2012

園長的話 – 萬聖節的機會教育

和教育局幼教輔導團到花東參訪,三天沒看到小朋友,好想他們。星期五早上六點半就到辦公室了,澋泓一看到我,就問:「Mandy你去哪裡了,好幾天都沒看到你ㄟ?」有人想,真好!參觀開闊了視野,收獲滿行囊。在崑山國小余校長的帶領,教育局承辦員和幼教輔導員一行29人,在星期二、三、四,前往東海岸的台東、花蓮參訪,真是一趟非常棒的學習知性之旅。看到了教育無城鄉的差距,看到幼教人的熱誠與用心,看到一校之長如何帶領學校的團隊做管理與服務;學習傾聽,輔導員從環境、設備與教學不同的角度,將所觀察學習到的做分享。三天的行程雖然很趕,身體疲憊,但心理確是愉悅的。 車上欣賞了一部很有名的印度電影~三個傻瓜(3 Idiots),電影一開始就提到許多印度學生,進了最好的大學,就是為了拿文憑,得到好工作、好的待遇,有的學生靠死記爭取成績。卻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學生並不這麼想,試圖去改變。其實這種成績、學歷、文憑至上的狀況在台灣也不陌生,現在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後還不知道方向,就是這種文憑至上的想法導致。 但教育並不應該是如此,書本、考試當然都有用處,考第一名或者100分也很好,但教育更重要的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對於如何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爸媽的家庭教育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以幼兒園為例,有的寶貝剛入園,在自理能力上表現得非常好,雖然才三歲,不僅可以完全不依賴老師幫忙,還會觀察並幫助需要的小朋友,這種小朋友在家一定被教導過如何解決自己的需求,所以一到幼兒園,就算是來到新的環境,他們就會思考學校和家庭的不同,然後根據在家裡的經驗,找出應該如何在學校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像兒子小時候,他阿公就時常告訴他,自己的是要自己做,不要麻煩別人。 不只是生活習慣,學科上也是如此,以語言來說,語言不是練習寫字和說話而已,更重要的是情境的運用和如何表達,要訓練寶貝怎麼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和如何表達才是恰當,萬聖節活動中,有一項讓寶貝都很開心的事就是上街要糖果,要糖果時會說Trick or Treat,意思就是不給糖就搗蛋。 這句話雖然很簡單,但背後的情境和表達的方式卻很不簡單,首先寶貝必須跟不熟悉的陌生人說話,很多寶貝常就因此退縮了,再來寶貝必須學會如何說這句話,而說這句話的時間~萬聖節、地點~在哪裡、對象~是誰、要說什麼,都會影響結果~能否拿到糖果,這不就是培養寶貝透過語言表達想要糖果,並拿到糖果的能力嗎? 數學也是如此,生活中運用到的數學其實很多,例如寶貝拿到幾顆糖果(數數),吃了幾顆還有幾顆~減法,爸爸再給二顆,總共有幾顆~加法,爸媽和寶貝都有3顆糖果,那全部有幾顆~乘法。原來數學也能變得很有趣,只要花一點心思。很多孩子不喜歡數學,看不懂也聽不懂,變成拒絕往來戶。殊不知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很重要的。只要理解,不用死背。 11月17日有一場親職講座,透過講師的分享,教您如何把數學變成遊戲,為了您的孩子,建議您撥空來參加,不來真的很可惜。 11月17日上午九時至11時 與仁和有約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幫孩子尋找生命歸屬

最近有一本書《讓天賦自由》,作者提醒大家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歸屬,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類社會能夠不斷進步與發展的來源。他把每個人獨特的生命歸屬用「天命」這兩個字來描述,指的是「喜歡做的事」與「擅長做的事」能夠相互結合的境界。 「喜歡做的事」與「擅長做的事」看起來好像很容易發現,似乎也理所當然,但是事實上,絕大多數人一輩子花最多時間做的事情,往往不是自己最喜歡的,也不見得是自己最擅長的,因此都活的不快樂,也不會很有熱情、活力的面對每一天。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快樂,可是焦慮的家長愈想幫孩子,反而讓他們離自己的「天命」愈遙遠。這是因為父母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孩子必須選擇哪些職業,獲得哪些能力或身分,才能追求到世俗認定的「成功」,而壓抑了孩子的天賦與興趣。若孩子從小有特殊的能力與興趣,家長要從旁引導,並且加深、加廣的進入那個領域。然而大部分的孩子在求學階段,可能都沒有偏好或傑出表現,父母就要儘量找機會讓孩子接觸不同的活動與多元學習,耐心的從旁觀察 。 孩子的興趣或天賦也許可以用一輩子的時間慢慢尋找、發展,但以務實的層面來思考,孩子上了高中,沒多久就要考大學,選填科系或志願,到時候該怎麼辦?每年一到考試選填志願或畢業準備找工作時,很多家長恐怕都不知道該給孩子什麼建議。 即使我們願意當個開明的父母,放手讓孩子自己決定未來,可是如果孩子自己也搞不清楚甚麼是他真正喜歡的工作,或是被社會的價值觀所左右,只看到職業中光鮮亮麗或接受掌聲、榮耀的一面,而不清楚每個行業背後所需要的準備或努力,該怎麼辦? 性向測驗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能力,但是每種書面評估都有其限制,就像我們詢問孩子喜歡做什麼事時,孩子往往也說不出來。 協助孩子選擇職業,有兩個指標可以參考,第一是回應內心最浪漫的呼喚。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觀察他們對什麼人物典範會感動 ,對於哪一類的故事或電影會一看再看,這些會觸動孩子內心的事物,就是他們展現出來的熱情。每個人對於不同行業的代表人物,喜好或感動的程度都不一樣,家長可以刻意挑選以不同職業為主角的小說、電影或連續劇,陪伴孩子閱讀、觀賞與討論 。 第二個指標是最現實的條件,就是讓孩子知道一個行業一天二十四時真實的生活,了解從事那個職業的作息,要孩子思考自己能不能接受那種生活。這樣可避免孩子被那個行業光鮮亮麗的外表或傲人的社會評價所迷惑,卻不了解背後必須付出的代價或真實的工作內容。 工作佔據了我們一天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因此,職業的選擇對孩子的未來相當重要。父母必須協助孩子認識不同行業的工作,以及所需要的準備與條件。有了這些初步的認識,若能再進一步了解各行各業的人,找到會感動自己的人與職業,那就更棒了! 文/李偉文 圖/張云茵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