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November 2012

園長的話 – 感恩節、感恩月和親職講座

「星期六的親職講座,映涵玩得非常愉快,我們大人也獲益良多」、「17日的親職講座,筠晴爸爸回家一直對學校的用心讚美有加」、「一到仁和的活動室,就發現怎麼不一樣?以往都是排放好桌椅,這次竟然是桌椅放兩旁,玩起活動來了。真的回味起兒時的童年回憶了,真的好開心;闖關遊戲設計的真好,除了讓孩子動動腦,還能讓孩子學習守秩序、排隊,在玩與遊戲中學習,讚;今天的活動,柏睿直呼好有趣,用色紙排出各種形狀,回家還拿出色紙考爸爸,爸爸不會還由羽宣教導,太好玩了。」…. 感謝透過每週教學資料本,對上週六仁和所舉辦的親職講座「數學變遊戲」回饋分享的家長,從分享中更確定我們的用心沒有白費。特別是蘇羽宣的媽媽,不僅以口語表達感謝,又將感謝化為長長的文字敘述,真是太感動了! 誠如蘇媽媽所言,以往都是排好桌椅等候家長到來,今年卻沒有。是啊!當決定以「數學遊戲」為講題時,心想~去年此時的親職講座也是數學遊戲,題目、講師都一樣,家長一定會認為~聽過了,果不其然,報名人數創新低,怎麼辦?又不能更改,改講題參加人數會變多嗎? 為了讓參加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設計讓親子一起玩的數學遊戲,讓家長能樂在當中,從玩當中體驗產生認同感」的想法,不斷的在腦海中反覆思考著,於是和講師溝通、交換意見、尋求共識後,設計安排活動的流程,進行的方式和工作分配。 當天下著濛濛細雨,正自我消遣著~一年365天,偏偏選了一個下雨天,但林阿姨說「遇雨則發」,念頭一轉,都變成好事。 活動尚未開始,家長陸續到來,見座椅排在活動室兩旁,心裡大概在想-搞什麼東東。 家長站著接受歡迎是第一次,所以不嚕嗦,很快的由文璐老師進行破冰遊戲-一二三木頭人、機器人、睡美人、小矮人;接著許老師以撲克牌玩找朋友、口香糖黏黏黏和生日快樂的遊戲,家長的心和臉開始融化了;闖關遊戲更是熱鬧,親子人手一張闖關卡,過四關的到最後可獲得許老師的遊戲卡一份。 點心過後,恢復以往有桌子、椅子的型態,在麗娟老師的手指搖、猜謎後,許老師以串珠、撲克牌和色紙帶領親子玩數學遊戲,用色紙排出各種形狀,大家都樂在當中。依芯媽媽說:很棒,去年有辦過嗎?怎麼沒印象! 感謝仁和團隊的合作,讓活動能夠順利的進行和完成;感謝遠從屏東來的許老師,活化教學的方法,讓學習變得自然、有趣;感謝參與的家長和寶貝們,從操作中擁抱學習的樂趣。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生活中有很多要感謝的人、事和物。星期四是感恩節,照往例舉辦感恩節活動,寶貝們製作感恩卡、感恩樹和火雞圖,校園裡充滿了濃濃的感恩味。透過影片,介紹感恩節的由來;華盛頓家的原住民高山青舞;各班的火雞舞鬧熱滾滾;恩恩的一天-戲劇表演,讓孩子學習感恩的心;吟唱謝謝你的歌曲,感謝園內的師長們,並大聲呼喊~謝謝爸爸、媽媽、阿公、阿嬤;在感恩聲中結束感恩節的活動。 感恩節、感恩月,為了不澆熄寶貝們感動的心,我們製作一本感恩護照,請家長務必協助寶貝們做記錄,讓感恩的心,變成孩子們帶得走的品格能力,一輩子受益無窮。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 開放態度視野大不同

這幾年我到各地去演講,分享經驗之際,不時遇見人們提起對整體大環境中,那種看似與教養學習發生衝突所產生的困惑;其中最常見的,莫過「無法改變大環境」,父母該如何做才好?環境如此,父母又能怎麼辦呢?其實類似的疑惑不僅來自臺灣,也常出現在各地的的華人世界裡。生活接觸的事件是多元可貴的教材 之前回台期間,兩個女兒在台北讀了三年書,有一回孩子提到班上有個經常遲到,甚至很晚才到校的女同學。我一邊聽孩子描述,一邊問了幾個問題,最後發現那個學生不在學區內,她每天得搭一個多小時的公車從外縣市來上學。她的父母離異,分隔兩地;在念中年級時,她幾次因探訪母親,太晚回家,而遭父親家暴。 約略了解女兒同學的背景後,我問兩個女兒:「換做是你,你會表現得比她更好嗎?是否能夠每天準時上學呢?」女兒們思索了好一會兒,雖然沒有即刻回應我,但從他們的言談中,我知道女兒深刻的感受到自己何等幸運。 人們通常喜愛好孩子,喜愛循規蹈矩功課好的學生,希望孩子見賢思齊,多接觸好模範,遠離壞榜樣。因此,總希望孩子看到好孩子與不好孩子的差別,隨著一般社會價值觀,引導孩子對齊他人貼標籤、扔石頭。 其實父母母、師長可以有所選擇,不必隨波逐流,而是陪孩子探究事情發生的成因,去發現不同個體成長的過程,理解每個生命的成長原本就不是容易的事,不要輕忽、蔑視任何人事。了解事情始末,就比較能夠珍惜自己擁有的事物與所處環境,學會用寬容看待一切。 所以,一直以來,在面對教養與教育的疑惑時,我總是給予建議:「當環境相對保守,一時三刻難以改變時,父母、師長可以選擇給孩子更多元的歷練;在封閉、保守的環境中,給予孩子更寬廣的視野和空間;在過度競爭的環境中,讓孩子看到更寬大寶容的心境…」 父母樹立價值典範養成孩子寬容心胸 我們永遠可以帶孩子看見不同的世界,給予多一點不同的養分與視野,多啟發他們人文涵養的同理心。這不是只有在家庭停教育的小世界裡,更是用於教育的大環境中。 當一個環境只重視給孩子吃肉時,我們就有責任讓孩子知道青菜、水果的可貴,甚至讓孩子深入認識肉類其實很多元;並不是大環境認為讓孩子吃紅肉最好,我們也跟著對孩子說:「其他都不重要,你只要吃紅肉就好。」 孩子越清楚事物豐富多元,並不表示他們將和整體環境格格不入,而是擁有更敏銳的觀察力與同理心去看待環境可能忽略漠視的人事物。 帶孩子去看不同的世界,不是要孩子刻意追求特立獨行,或故意彰顯與眾不同,而是因為我們確實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導引他們養成重視生命、尊重差異的人生態度。 這就是父母能為子女樹立的生命典範。 典範,不是毫無情感的教條、大道理或者空洞的口號,而是父母身體力行的生活實踐,也是對周遭人事物都能誠心敬重的基本態度。 典範,絕不是永遠完美無缺、無懈可擊,而是讓孩子從日常生活裡了解父母堅持的原則,以及樂於學習成長的開放態度。 當孩子看到我們努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大人時,也會從中認識生命的價值,學習為自己負責,並具有追求美好生活與環境的勇氣。 文/摘自國語日報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態度對事情就對了

認識小提琴 「小星星是夜空的眼睛,數也數不清,它放出如水晶的光芒,像鑽石的眼睛,一顆顆在黑夜裡,給黑夜點綴得更美麗;一粒粒像在低語,它們到底在說些什麼?小星星你能否告訴我,要如何去找你。~~」孩子們隨著音樂,認真的唱和著,天真童顏唱出了無邪歌聲,有如一股清涼微風,舒暢了我們的心,他們的歌聲,迴盪在活動室的空間,好好聽哦,特別是大班小朋友,每個孩子都陶醉在音樂裡,享受在歌詞的意境中,好感動! 今年大班寶貝似乎特別喜愛音樂,也許與本學期增加了一堂小提琴課有關。說來也幸運,剛巧崑山科大姜教授申請到一筆研究經費,希望能到仁和來做實驗,從九月下旬到明年四月中旬,每週一堂小提琴課,由教授親自指導,還帶了二個學生來協助。 小朋友每人一支小提琴,從開始的認識小提琴的外觀、構造-八個耳朵〈四大、四小〉、四條弦、腮托、音柱,收放與用肩膀夾琴;認識弓的構造-弓桿、弓毛,到拉琴時站的姿勢,一步步耐心的指導,在教授的用心下,孩子們已漸入佳境,他們因著有機會接觸小提琴,而有了此方面的認知,雖然未必每個寶貝都有興趣,但提供每個孩子都有學習的機會。 學習是點點滴滴的累積。小朋友在音樂老師專業的帶領、班級老師的協助下,從小班、中班到大班,培養對音樂的興趣與喜好,從認識節奏樂器、敲打節奏樂器到吹奏直笛、打太鼓;園裡一天的作息也以不同的音樂做提示,集合、收拾、中午用餐、刷牙、就寢、放學等,體能課的音樂、排積木時的音樂..,寶貝們生活在音樂的氛圍裡,相信音樂的種子正慢慢的在孩子的心裡萌芽。 不僅是音樂,任何一種學習看重的都是態度。 。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以理性對待孩子

父母建構理性空間 以身作則容許批評 有句話說:「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我認為:這是一句違背事實的道理迷思!我總是告訴孩子,永遠要用同一把尺來衡量自己和別人。所以,我們對自己的批判不會客氣,對他人、整個環境的批判,也從來不會「口軟」。我們家一直有批判的家風。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行為一旦出現偏差,我們會立刻提出批判,開導他們,甚至給予必要的管教。而孩子對我們講話,也是非常直接、坦白的;假如他們發現爸媽言行不一,觀念迂腐,他們強力的辯白,不輕易屈從。 在學校裡,當孩子與師長、同學出現人際衝突時,身為父親的我不管對孩子是提出糾正,還是支持,都是用「理」來衡量。 成為講理好大人 維護理性增長空間 防礙、壓制理性增長的因素,除了有「大人經常性的糢糊焦點」,「大人的言行動不動就嚇阻孩子」,「大人過於威權」也是嚴重的問題。這三者之中,又以威權壓制最可怕。相對於大人而言,孩子是那麼弱小,因此他們不大可能會為了維護自己「理性」的成長空間而提出抗議,大聲疾呼;碰到擅長用威嚴壓制的大人,孩子或許還沒出聲,就已經受到責罰了,所以他們只好退縮,學會壓抑自我、明哲保身。其中被嚴重打壓的就是「理性」和「尊嚴」。 在我家,處理每件事,除了希望彼此信賴、說真話之外,我們和孩子之間還有一種革命性格─我們都非常清楚,不要讓孩子受到強權威脅。 理性角度看世界 孕育獨立人格 假如父母給孩子很大的空間去發展「理性」,幫助他去做實際觀察,陪伴他去整理、歸納事情的因果關係,就能使他明白:理性描述這個世界,與自己的觀察,有相當程度的吻合。如此,孩子也將慢慢發現,這個世界有理可循,並非那麼不可捉摸。 直到有一天,孩子的理性健康茁壯了,他很可能會跟這個社會產生抵觸,因為我們的社會不見得是用理性跟他溝通。在這個節骨眼上,如果父母可用「理」來支持孩子,會產生以下兩個非常好的結果。 孩子對父母產生終生的敬意:這種信賴感,並不是父母愛他,照顧他,帶他去做開心的事,滿足他的心願就能自然形成的;父母基於「理」去支持孩子所得到的敬意,使親子間的親密感更上一層樓。孩子會感受到父母有良善的中心價值,這讓他們對父母產生終生的肯定與尊敬。 孩子從此漸漸形成自己的中心準則:當父母一再以「理」支持孩子,或者糾舉他、批判他,那麼他也會從自己的所做所為中,慢慢理出一個準則;為了維護這個準則,他不退讓,可以堅持到底,也因此產生獨立的人格。 一個人有沒有獨立人格,取決於他內在是否奉行放諸四海皆準、歷久彌新的永恆價值。當一個人找到這樣的內在價值,你會發現他是堅強、挺立在這個世界的。讓孩子成為這樣的人,父母才算是真正協助他用理性打造人生。 摘自國語日報文/張瓊齡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逐工看囝仔攏不老。」

「Mandy!Mandy…」正在電腦前簽收公文的我,聽到小朋友的叫聲,抬起頭往辦公室門口一看,哇!是潘塏岷吔!連忙起身和潘媽媽打招呼。媽媽準備了紅豆餅請老師吃。從媽媽手中接過熱騰騰的紅豆餅,就像一股暖流流過心底,像是來為我們加油打氣一樣,讓我們更有力量,來得正是時候,也正需要。塏岷,是今年的畢業生,目前就讀國小。媽媽說他每天都吵著要來仁和,懷念仁和的一切~人、事、物,仍無法適應國小的生活~在教室的時間很多,不能自由走動,課間頂多在走廊跑跳,老師不會在戶外看護,和幼兒園的生活作息差異很大。下課後到安親班也是關在一個空間裡,孩子的體力無法抒發,身體沒能伸展,不像在幼兒園時,每天都有大肌肉活動的時間。 五點半天色已暗,塏岷希望能到大蝴蝶玩,問:「可不可以?」「可以。」孩子道了一聲「謝謝」,滿足的牽著媽媽的手往大蝴蝶去。 「仁和」陪伴了多少孩子渡過他們的童年歲月,是美好的、是值得懷念與回憶的;經過了三十九年的歲月,雖然沒有華麗的外表,青春的容顏,卻蘊藏滿滿的熱情、活力與前進的力量;園裡充滿了朝氣,孩子的嘻笑聲、歌聲、呼喊聲和音樂聲,從早到晚、從日出到日落,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時間的巨輪添加了歲月,累積了經驗與智慧,雖然很辛苦,但卻依然願意如此去行,是因為許孩子一個充滿盼望的未來。 祈佑的阿公說:「逐工看囝仔攏不老。」是啊!寶貝能帶給我們歡樂,也讓我們很辛苦,為了是讓孩子能夠盡情的享受、參與,從遊戲中、從操作中、從體驗中來學習。 在玩樂當中引導孩子學習感恩。利用晨間集合時間,除了道早問好以外,互相道謝~謝謝你陪我玩,擁抱老師~老師今天又要辛苦你了,謝謝你。孩子的擁抱就像一杯精力湯、營養針,是一股支持的動能。 下星期的親職講座~數學變遊戲~,老師說報名不踴躍,怎麼辦?真傷腦筋。這講題是老師開會後討論出來第一高票的選項,家長不喜歡參加,理由是沒空、要去玩、上班、很累…,老師說若是表演活動,家長再怎麼忙,一定會抽空來參加的。 講師已開始著手在準備講座的內容,以闖關遊戲帶入,讓大人小孩都能樂在當中,一學期一次的講座,希望家長能大力的支持,陪孩子一起擁抱學習的樂趣。 11月17日上午九時至11時 與仁和有約等你哦! 祝 平安 喜樂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擁抱力量大

今年國際機器人展中,具有溫暖懷抱的「抱抱機器人」頗受矚目。設計者或許明白:即使生活在E時代,人們還是很需要「擁抱」。當朋友開心或者悲傷時,給他一個擁抱,可以深深表達自己的關心和祝福,因為身體語言往往比說話更有力量;透過身體接觸,孩子、大人,甚至長輩都可以得到鼓勵與安慰。 擁抱,不只象徵愛,更傳達了信任與勇氣的意涵。要擁抱他人時,雙手必須打開,這無形中傳達了沒有任何防禦,是全然敞開的對待對方;而接受擁抱的人,則以同樣方式回報。擁抱,代表雙方有足夠的信任,以及接受他人的勇氣。 越擁抱越動心 美學家蔣勳說:「我記憶中有很多媽媽的氣味,即使媽媽過世後,我都還記得她的體溫給我的感受。」這種記憶和感受給人一種溫柔的力量;身體的記憶雖然無形,卻影響深遠。其實,每個人都被母親通滿羊水的子宮「擁抱」著誕生。 在我的教室中,孩子「從靜坐開始,以擁抱結束」;當有人覺得生氣,受委屈了,只要抱他一下,往往會使他覺得好多了!其實,面臨孩子鬧脾氣,什麼道理都講不聽時,家長不妨試著緊緊擁抱他,用身體讓他知道:「沒關係,不管發生什麼事,爸媽都一直陪在你身邊。」孩子的情緒,自然會慢慢舒緩。 有個男孩六歲時曾上過律動課,在離開教室多年,唸國中時,他巧遇當年的律動老師,很自然張開雙手,和老師相擁打招呼。在一旁的媽媽吃味的說:「真偏心,他連媽媽都不給抱了,竟然這麼熱情的擁抱教他律動的老師!」這個男孩子或許早已忘記老師的名子,但他的身體卻記住了老師溫柔擁抱的美好。 越抱越健康 擁抱時,身體產生的化學變化,對身心都有益處,醫學研究發現,擁抱可以使腦內兩種神經傳導物質增加,一是給人愉悅、安定感的「血清素」,一種是獲得成就感,增強自我肯定的「腦內啡」。 小兒科醫師也說;「擁抱」,有神奇的力量;輕輕的按摩和擁抱嬰兒,可以舒緩「腸絞痛」的症狀。透過擁抱給孩子多一點身體接觸,為他們累積觸覺刺激,體重和身高自然能夠正常成長。 愉悅,自信,增加免疫力,減輕痛苦感,這些促成身心健康的要素,都隱藏在擁抱中。當我們放鬆身心盡情擁抱時,很多美好的事情都會發生呵! 摘自國語日報 文謝明霏

繼續閱讀 »

園長的話 – 萬聖節的機會教育

和教育局幼教輔導團到花東參訪,三天沒看到小朋友,好想他們。星期五早上六點半就到辦公室了,澋泓一看到我,就問:「Mandy你去哪裡了,好幾天都沒看到你ㄟ?」有人想,真好!參觀開闊了視野,收獲滿行囊。在崑山國小余校長的帶領,教育局承辦員和幼教輔導員一行29人,在星期二、三、四,前往東海岸的台東、花蓮參訪,真是一趟非常棒的學習知性之旅。看到了教育無城鄉的差距,看到幼教人的熱誠與用心,看到一校之長如何帶領學校的團隊做管理與服務;學習傾聽,輔導員從環境、設備與教學不同的角度,將所觀察學習到的做分享。三天的行程雖然很趕,身體疲憊,但心理確是愉悅的。 車上欣賞了一部很有名的印度電影~三個傻瓜(3 Idiots),電影一開始就提到許多印度學生,進了最好的大學,就是為了拿文憑,得到好工作、好的待遇,有的學生靠死記爭取成績。卻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學生並不這麼想,試圖去改變。其實這種成績、學歷、文憑至上的狀況在台灣也不陌生,現在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後還不知道方向,就是這種文憑至上的想法導致。 但教育並不應該是如此,書本、考試當然都有用處,考第一名或者100分也很好,但教育更重要的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對於如何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爸媽的家庭教育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以幼兒園為例,有的寶貝剛入園,在自理能力上表現得非常好,雖然才三歲,不僅可以完全不依賴老師幫忙,還會觀察並幫助需要的小朋友,這種小朋友在家一定被教導過如何解決自己的需求,所以一到幼兒園,就算是來到新的環境,他們就會思考學校和家庭的不同,然後根據在家裡的經驗,找出應該如何在學校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像兒子小時候,他阿公就時常告訴他,自己的是要自己做,不要麻煩別人。 不只是生活習慣,學科上也是如此,以語言來說,語言不是練習寫字和說話而已,更重要的是情境的運用和如何表達,要訓練寶貝怎麼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和如何表達才是恰當,萬聖節活動中,有一項讓寶貝都很開心的事就是上街要糖果,要糖果時會說Trick or Treat,意思就是不給糖就搗蛋。 這句話雖然很簡單,但背後的情境和表達的方式卻很不簡單,首先寶貝必須跟不熟悉的陌生人說話,很多寶貝常就因此退縮了,再來寶貝必須學會如何說這句話,而說這句話的時間~萬聖節、地點~在哪裡、對象~是誰、要說什麼,都會影響結果~能否拿到糖果,這不就是培養寶貝透過語言表達想要糖果,並拿到糖果的能力嗎? 數學也是如此,生活中運用到的數學其實很多,例如寶貝拿到幾顆糖果(數數),吃了幾顆還有幾顆~減法,爸爸再給二顆,總共有幾顆~加法,爸媽和寶貝都有3顆糖果,那全部有幾顆~乘法。原來數學也能變得很有趣,只要花一點心思。很多孩子不喜歡數學,看不懂也聽不懂,變成拒絕往來戶。殊不知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很重要的。只要理解,不用死背。 11月17日有一場親職講座,透過講師的分享,教您如何把數學變成遊戲,為了您的孩子,建議您撥空來參加,不來真的很可惜。 11月17日上午九時至11時 與仁和有約 Mandy

繼續閱讀 »

『親子教養篇』 幫孩子尋找生命歸屬

最近有一本書《讓天賦自由》,作者提醒大家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歸屬,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類社會能夠不斷進步與發展的來源。他把每個人獨特的生命歸屬用「天命」這兩個字來描述,指的是「喜歡做的事」與「擅長做的事」能夠相互結合的境界。 「喜歡做的事」與「擅長做的事」看起來好像很容易發現,似乎也理所當然,但是事實上,絕大多數人一輩子花最多時間做的事情,往往不是自己最喜歡的,也不見得是自己最擅長的,因此都活的不快樂,也不會很有熱情、活力的面對每一天。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快樂,可是焦慮的家長愈想幫孩子,反而讓他們離自己的「天命」愈遙遠。這是因為父母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孩子必須選擇哪些職業,獲得哪些能力或身分,才能追求到世俗認定的「成功」,而壓抑了孩子的天賦與興趣。若孩子從小有特殊的能力與興趣,家長要從旁引導,並且加深、加廣的進入那個領域。然而大部分的孩子在求學階段,可能都沒有偏好或傑出表現,父母就要儘量找機會讓孩子接觸不同的活動與多元學習,耐心的從旁觀察 。 孩子的興趣或天賦也許可以用一輩子的時間慢慢尋找、發展,但以務實的層面來思考,孩子上了高中,沒多久就要考大學,選填科系或志願,到時候該怎麼辦?每年一到考試選填志願或畢業準備找工作時,很多家長恐怕都不知道該給孩子什麼建議。 即使我們願意當個開明的父母,放手讓孩子自己決定未來,可是如果孩子自己也搞不清楚甚麼是他真正喜歡的工作,或是被社會的價值觀所左右,只看到職業中光鮮亮麗或接受掌聲、榮耀的一面,而不清楚每個行業背後所需要的準備或努力,該怎麼辦? 性向測驗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能力,但是每種書面評估都有其限制,就像我們詢問孩子喜歡做什麼事時,孩子往往也說不出來。 協助孩子選擇職業,有兩個指標可以參考,第一是回應內心最浪漫的呼喚。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觀察他們對什麼人物典範會感動 ,對於哪一類的故事或電影會一看再看,這些會觸動孩子內心的事物,就是他們展現出來的熱情。每個人對於不同行業的代表人物,喜好或感動的程度都不一樣,家長可以刻意挑選以不同職業為主角的小說、電影或連續劇,陪伴孩子閱讀、觀賞與討論 。 第二個指標是最現實的條件,就是讓孩子知道一個行業一天二十四時真實的生活,了解從事那個職業的作息,要孩子思考自己能不能接受那種生活。這樣可避免孩子被那個行業光鮮亮麗的外表或傲人的社會評價所迷惑,卻不了解背後必須付出的代價或真實的工作內容。 工作佔據了我們一天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因此,職業的選擇對孩子的未來相當重要。父母必須協助孩子認識不同行業的工作,以及所需要的準備與條件。有了這些初步的認識,若能再進一步了解各行各業的人,找到會感動自己的人與職業,那就更棒了! 文/李偉文 圖/張云茵

繼續閱讀 »
分類
過去文章